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风貌区是城市的记忆,历史的结晶,而文化是未来城市更新发展的新动能。本文以其历史脉络为基础,从营造历史环境,重构古城核心,展现边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了城市文化空间深入研究,最后总结出钟鼓楼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使其复生。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钟鼓楼历史风貌区;整体设计;文化触媒;地域特色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当前,我们正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城市作为人们主要的生活空间,在激发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增量”向“存量”的转变,而文化是作为城市发展需要新动力。这就是说,未来城市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将大大减弱,依靠卖地的城市发展模式举步维艰,需要探索城市发展新动能——文化动力。
宣化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历史悠久,为燕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现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京西第一府”。自1980年以来,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许多文物古迹和历史地区遭到破坏与损毁,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展示宣化的地域文化,打造城市特色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有效路径。
1、张家口市宣化钟鼓楼历史风貌区
宣化古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历史悠久,为燕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钟鼓楼历史风貌区位于宣化古城中部,处于古城中轴线上。南临财神庙商业步行街,北接大北街,全长310米,面积大约3.3万平方米,区域以商业形态为主,拥有三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远楼、镇朔楼、时恩寺和沿街的商业古建筑,体现历史风貌的传统民居和具有宜人尺度的传统街道,是宣化文物最集中,并且最能反映宣化古城明清风貌的地区。
清远楼:又名钟楼,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高大建筑。外观三层,内实两层。墩台高8米,通高25米,明间前后出抱厦。楼上悬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铸铜钟一口,重逾万斤,钟声洪亮。整座楼体造型别致,生气盎然,有“第二黄鹤楼”之称。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镇朔楼,又名鼓楼,北距清远楼200米,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墩台高8米,通高25米。楼北檐下悬乾隆御笔“神京屏翰”四字大匾,苍劲有力。楼上置更鼓一面。楼体高大雄伟,结构精巧,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單位。
时恩寺,位于镇朔楼西北100米处,是一座单檐九檩庑殿顶式建筑。建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10.3米,大殿前出六檩卷棚抱厦。整座大殿外观古朴庄重,气势宏伟。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20年过去了,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如今钟鼓楼地区显得破败不堪,如果不科学引导和有机更新,后果不堪设想,加之鼓楼东西地块的开发建设,对其改造更新势在必行。
2、塑造城市文化空间策略
文化激活城市的规划路径包括三个:整体设计——营造历史环境;文化触媒——重构古城核心;地域特色——展现边塞文化。
2.1 整体设计——营造历史环境
规划设计中应以钟鼓楼轴线为主,中路轴线为辅,街区设置时恩寺轴线和四合院轴线,打造东中西三大区域:民俗四合院区、传统商街区、佛禅文化区。五大节点:传统商业节点、民俗及古城文化博览节点、创意文化产业节点、佛禅寺院节点、古玩品鉴市场节点。通过慢行交通系统,体现各轴线不同的文化环境,同时串联起三大区域、五大节点。对历史风貌区中建筑质量、年代、产权、风貌做出综合评定。同时,对周边建筑的高度、立面、材质、色彩进行控制。保持清远楼、镇朔楼、周边建筑立面连续性,控制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场空间比例,加强开场空间的围合度。
2.2 文化触媒——重构古城核心
在钟鼓楼历史风貌区保护更新中,依托时恩寺的清宁禅和的佛禅文化氛围,打造宣化的古玩品鉴市场和古城庙会,使这里成为社交、娱乐、交易场所、祈福、许愿、庙会、赶集,营造佛禅文化与民俗文化交融的城市休闲区。同时,积极引入创意文化产业,民间手工艺产业,休闲时尚生活等,呈现极富魅力的多样性生活。把传统的、文化的、时尚的内容有机的融入到历史环境中去,营造出院落街区和怀旧旅游的历史环境,市民和游客徜徉于此,发思古之幽情。
2.3地域特色——展现边塞文化
地域文化反映一个地方的空间形态、物质构成、历史积淀、文化背景、民风民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人们的价值观等。”在保护与更新中,应首先加大对空间环境的整治,引入乡土植物,设置体现历史文脉的雕塑、艺术空间等,其次,更新商业环境,保留钟鼓楼历史风貌区独具特色的商业形态,剔除掉与文化产业不搭边或特质性弱得商业,如家具城、银行、修车店等,改造为土特产商店、茶馆、小吃店、古董店手工艺作坊、家庭式旅馆等,提升古街活力;同时,增加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小型博物馆,艺术馆,增加驻留时间,做大做强文化经济。
结语:
基于存量时代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文化是激发城市的活力,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和更新的意义不是在于其本身建筑的改变,而是还在于一个城市的文脉延续、传统的弘扬和活力的提升,甚至于刺激与引导城市的后续开发,促进城市构造持续与渐进的改革。通过对空间形态的规划与文化特色的挖掘,以及创新思维的引入,在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历史与现代相和谐的基础上,重构历史地区,街区肌理,传承历史文脉,激发城市活力。
参考文献:
[1]《宣化民间文学集成(第三卷)》张家口市宣化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编1990.03
[2]孙乐.《历史街区中复兴中的“城市触媒”策略研究》[J].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3
[3]陈娟.《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6
[4]李红艳.《地域文化与旧城改造——西安莲湖历史风貌区保护性规划研究为例》[J].规划师,2006.12
[5]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05
作者简介:
董向平,河北和腾城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石家庄;
宁多,石家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河北石家庄。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钟鼓楼历史风貌区;整体设计;文化触媒;地域特色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当前,我们正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城市作为人们主要的生活空间,在激发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增量”向“存量”的转变,而文化是作为城市发展需要新动力。这就是说,未来城市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将大大减弱,依靠卖地的城市发展模式举步维艰,需要探索城市发展新动能——文化动力。
宣化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历史悠久,为燕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现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京西第一府”。自1980年以来,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许多文物古迹和历史地区遭到破坏与损毁,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展示宣化的地域文化,打造城市特色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有效路径。
1、张家口市宣化钟鼓楼历史风貌区
宣化古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历史悠久,为燕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钟鼓楼历史风貌区位于宣化古城中部,处于古城中轴线上。南临财神庙商业步行街,北接大北街,全长310米,面积大约3.3万平方米,区域以商业形态为主,拥有三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远楼、镇朔楼、时恩寺和沿街的商业古建筑,体现历史风貌的传统民居和具有宜人尺度的传统街道,是宣化文物最集中,并且最能反映宣化古城明清风貌的地区。
清远楼:又名钟楼,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高大建筑。外观三层,内实两层。墩台高8米,通高25米,明间前后出抱厦。楼上悬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铸铜钟一口,重逾万斤,钟声洪亮。整座楼体造型别致,生气盎然,有“第二黄鹤楼”之称。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镇朔楼,又名鼓楼,北距清远楼200米,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墩台高8米,通高25米。楼北檐下悬乾隆御笔“神京屏翰”四字大匾,苍劲有力。楼上置更鼓一面。楼体高大雄伟,结构精巧,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單位。
时恩寺,位于镇朔楼西北100米处,是一座单檐九檩庑殿顶式建筑。建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10.3米,大殿前出六檩卷棚抱厦。整座大殿外观古朴庄重,气势宏伟。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20年过去了,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如今钟鼓楼地区显得破败不堪,如果不科学引导和有机更新,后果不堪设想,加之鼓楼东西地块的开发建设,对其改造更新势在必行。
2、塑造城市文化空间策略
文化激活城市的规划路径包括三个:整体设计——营造历史环境;文化触媒——重构古城核心;地域特色——展现边塞文化。
2.1 整体设计——营造历史环境
规划设计中应以钟鼓楼轴线为主,中路轴线为辅,街区设置时恩寺轴线和四合院轴线,打造东中西三大区域:民俗四合院区、传统商街区、佛禅文化区。五大节点:传统商业节点、民俗及古城文化博览节点、创意文化产业节点、佛禅寺院节点、古玩品鉴市场节点。通过慢行交通系统,体现各轴线不同的文化环境,同时串联起三大区域、五大节点。对历史风貌区中建筑质量、年代、产权、风貌做出综合评定。同时,对周边建筑的高度、立面、材质、色彩进行控制。保持清远楼、镇朔楼、周边建筑立面连续性,控制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场空间比例,加强开场空间的围合度。
2.2 文化触媒——重构古城核心
在钟鼓楼历史风貌区保护更新中,依托时恩寺的清宁禅和的佛禅文化氛围,打造宣化的古玩品鉴市场和古城庙会,使这里成为社交、娱乐、交易场所、祈福、许愿、庙会、赶集,营造佛禅文化与民俗文化交融的城市休闲区。同时,积极引入创意文化产业,民间手工艺产业,休闲时尚生活等,呈现极富魅力的多样性生活。把传统的、文化的、时尚的内容有机的融入到历史环境中去,营造出院落街区和怀旧旅游的历史环境,市民和游客徜徉于此,发思古之幽情。
2.3地域特色——展现边塞文化
地域文化反映一个地方的空间形态、物质构成、历史积淀、文化背景、民风民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人们的价值观等。”在保护与更新中,应首先加大对空间环境的整治,引入乡土植物,设置体现历史文脉的雕塑、艺术空间等,其次,更新商业环境,保留钟鼓楼历史风貌区独具特色的商业形态,剔除掉与文化产业不搭边或特质性弱得商业,如家具城、银行、修车店等,改造为土特产商店、茶馆、小吃店、古董店手工艺作坊、家庭式旅馆等,提升古街活力;同时,增加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小型博物馆,艺术馆,增加驻留时间,做大做强文化经济。
结语:
基于存量时代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文化是激发城市的活力,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和更新的意义不是在于其本身建筑的改变,而是还在于一个城市的文脉延续、传统的弘扬和活力的提升,甚至于刺激与引导城市的后续开发,促进城市构造持续与渐进的改革。通过对空间形态的规划与文化特色的挖掘,以及创新思维的引入,在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历史与现代相和谐的基础上,重构历史地区,街区肌理,传承历史文脉,激发城市活力。
参考文献:
[1]《宣化民间文学集成(第三卷)》张家口市宣化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编1990.03
[2]孙乐.《历史街区中复兴中的“城市触媒”策略研究》[J].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3
[3]陈娟.《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6
[4]李红艳.《地域文化与旧城改造——西安莲湖历史风貌区保护性规划研究为例》[J].规划师,2006.12
[5]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05
作者简介:
董向平,河北和腾城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石家庄;
宁多,石家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河北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