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本文论述了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精神 学习兴趣
创新,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都是一项必备的能力。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在了国家的战略高度上,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初中阶段十几岁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处于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本来就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当在初中数学中遇到了不等式、方程组、函数、三角形、圆、球等知识时,他们最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好奇心,比如:三角形为什么这么常见?同心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同心圆用圆规就那么容易画出来?怎么在空间中想象球体、锥体、柱体?等等。每接触到一种新的知识,他们会自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好奇心并不等于兴趣,要想学好自身不了解的知识,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还要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动力,才能集中注意力,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效果。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创造自主学习环境
为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不仅需要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才能在自主的学习框架中,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真正做到角色转换。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由原来的“师道尊严”向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成为学生的伙伴,让学生从对老师的敬畏变为对学习的兴趣。符凤红老师认为:“注重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关注学生学习的经验基础;教学活动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目标必须层次化,使基础不好的学生也能跟得上,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主、愉悦地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与之前的学习方法相比,这种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在严厉的老师面前夭折,学生将好奇的对象和新奇的想法开诚布公地讲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听,而这些“新奇的想法”极有可能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关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激发兴趣、激发创新潜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实现师生互动。老师也很喜欢这种形式,这样可以检验教学的效果,而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提问被解答并被老师赞扬之后,对当前的课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而课堂效率会提高,课堂教学也将更加完善。
二、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愉悦的教学氛围其实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自己严肃的教学风格,活跃课堂上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提问,积极解答,并可以举一些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实际体会到的例子,形象生动地解释教科书中的晦涩字眼。
例如给学生讲解关于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相似,以及三角形的全等等知识点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于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我们可以在黑板上将它们相应的顶点(用实线或虚线)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多面体,提问:“两个相似三角形通过加一些线条还可以变成别的图形吗?”诸如此类。当学生突然由复杂的相似证明转移到用相似三角形构建别的图形的时候,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塑造学生成功感
一方面,要不吝褒奖。老师不能吝惜对学生们的褒奖,对学生做得对、做得好的地方,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希望他们继续保持。比如,在学生作业方面,对于学生们做得不对的地方,我们不能片面地只评判其正确率的高低,更应该看到其中积极的方面,如字迹工整等,鼓励其他同学向该同学学习,勉励学生继续保持好的方面。然而,对于出错的部分,我们要使其认识到作业出错的原因和错误的严重性。通过不吝惜褒奖,鼓励学生加倍努力学习,进行更多的学习创新的探索。
另一方面,要注意分寸的把握。充分塑造学生的成功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但我们鼓励学生、褒奖学生仍然要注意把握尺寸。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点分别进行不同的引导。例如,有些学生需要的鼓励多一些,有些学生则需要比较严格的督促,但是对于鼓励,所有的学生都会感到老师的关怀、老师的激励和自己的成功。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督促学生更好地发挥在学习中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是要以褒奖为主,激发他们的成功感。这样,学生也才会更有自信,对学习才更有兴趣,从而树立创新精神。
总之,从兴趣入手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于伟民.谈创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2):24.
[2]徐彬初.中数学新课改中教学方式初探[J].西部科教论坛,2009,(12).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精神 学习兴趣
创新,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都是一项必备的能力。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在了国家的战略高度上,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初中阶段十几岁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处于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本来就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当在初中数学中遇到了不等式、方程组、函数、三角形、圆、球等知识时,他们最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好奇心,比如:三角形为什么这么常见?同心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同心圆用圆规就那么容易画出来?怎么在空间中想象球体、锥体、柱体?等等。每接触到一种新的知识,他们会自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好奇心并不等于兴趣,要想学好自身不了解的知识,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还要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动力,才能集中注意力,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效果。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创造自主学习环境
为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不仅需要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才能在自主的学习框架中,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真正做到角色转换。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由原来的“师道尊严”向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成为学生的伙伴,让学生从对老师的敬畏变为对学习的兴趣。符凤红老师认为:“注重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关注学生学习的经验基础;教学活动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目标必须层次化,使基础不好的学生也能跟得上,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主、愉悦地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与之前的学习方法相比,这种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在严厉的老师面前夭折,学生将好奇的对象和新奇的想法开诚布公地讲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听,而这些“新奇的想法”极有可能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关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激发兴趣、激发创新潜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实现师生互动。老师也很喜欢这种形式,这样可以检验教学的效果,而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提问被解答并被老师赞扬之后,对当前的课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而课堂效率会提高,课堂教学也将更加完善。
二、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愉悦的教学氛围其实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自己严肃的教学风格,活跃课堂上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提问,积极解答,并可以举一些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实际体会到的例子,形象生动地解释教科书中的晦涩字眼。
例如给学生讲解关于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相似,以及三角形的全等等知识点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于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我们可以在黑板上将它们相应的顶点(用实线或虚线)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多面体,提问:“两个相似三角形通过加一些线条还可以变成别的图形吗?”诸如此类。当学生突然由复杂的相似证明转移到用相似三角形构建别的图形的时候,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塑造学生成功感
一方面,要不吝褒奖。老师不能吝惜对学生们的褒奖,对学生做得对、做得好的地方,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希望他们继续保持。比如,在学生作业方面,对于学生们做得不对的地方,我们不能片面地只评判其正确率的高低,更应该看到其中积极的方面,如字迹工整等,鼓励其他同学向该同学学习,勉励学生继续保持好的方面。然而,对于出错的部分,我们要使其认识到作业出错的原因和错误的严重性。通过不吝惜褒奖,鼓励学生加倍努力学习,进行更多的学习创新的探索。
另一方面,要注意分寸的把握。充分塑造学生的成功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但我们鼓励学生、褒奖学生仍然要注意把握尺寸。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点分别进行不同的引导。例如,有些学生需要的鼓励多一些,有些学生则需要比较严格的督促,但是对于鼓励,所有的学生都会感到老师的关怀、老师的激励和自己的成功。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督促学生更好地发挥在学习中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是要以褒奖为主,激发他们的成功感。这样,学生也才会更有自信,对学习才更有兴趣,从而树立创新精神。
总之,从兴趣入手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于伟民.谈创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2):24.
[2]徐彬初.中数学新课改中教学方式初探[J].西部科教论坛,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