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两个简单的问题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和组织学生深层次从硫元素化合价和物质分类两个维度认识含硫物质,构建含硫物质相互转化的网络图,提炼含硫物质转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关键词:浅入;深出;温故;知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10一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lO.3969/j.issn.1008—0546.2016.07.003
说课是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其他教师表述一节课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并阐明这一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笔者以浙江省宁波市第十届特级教师带徒活动中的一个案例“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与大家交流。
一、说教学思考
(一)教材分析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是苏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三节的内容。从内容编排上看,它是在本专题第一、二节(“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之后,也是在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之后,更是在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因此,本节内容是对已学知识的整理与归纳。
(二)学情分析
通过大半学期的化学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模式,知道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的一些方法,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及二氧化硫和硫酸的相关知识。而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学生系统学习化学毕竟不到一学期,所以在知识内容的切人和难易程度的把控上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含硫化合物的性质;
(2)了解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总结,逐步掌握归纳、类比、发散等思维方法:
(2)学习以化合价、物质类别为分类依据,总结不同类型反应中含硫物质的转化规律:
(3)初步学会运用网络图整理巩固已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物质是相互联系的”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逐步树立珍惜自然、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依据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及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构建含硫物质相互转化的网络图,提炼含硫物质转化的规律。
二、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问题导人——“浅入与温故”
问题1:请你回忆有哪些化学反应可以获得SO2,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问题2:请你回忆sO: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这两个简单的问题,能唤起学生的记忆,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快速融人课堂,直奔本节课的主题。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见图1、2),很好地起到了温故的作用。同时,让高一学生课堂上书写化学方程式,也是为了进一步强调正确、规范以及熟练使用化学用语的重要性。
分析含硫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纵向含硫物质(硫元素化合价不同)之间的转化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横向含硫物质(硫元素化合价相同)之间的转化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实现。
学生能够从硫元素化合价和物质分类两个维度认识含硫物质,构建含硫物质相互转化的网络图,提炼含硫物质转化的规律,即为“深出与知新”。
环节三:实际应用——“提高与升华”
问题4:设计将硫酸厂尾气中的SO2转化为石膏(CaSO4·2H2O)的反应,并表达你的思维过程。
通过此题目,学生可以认识到:从SO2到石膏(CaSO4·2H2O)的转化,涉及到了硫元素价态( 4价到 6价)和物质类别(酸性氧化物到盐)的变化,因此该转化过程既要用到氧化剂又要用到盐、碱性氧化物或者碱。
这样设计,让学生感受“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每个含硫物质都是一个点,它们彼此的相互转化就是一条条线,人类对硫元素的利用就是一张网络图”的同时,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提高与升华的作用。
三、反思
“浅人”是导入的角度,是认知的基础:“深出”是拓展的高度,是提升的关键。角度改变思路,高度决定视野。“浅入而深出”会让课堂更加有内涵。
“温故而知新”教学法,虽是传统的教学法,但如果运用得当,同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发现零散的知识点可以构建出网络图并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时,学生会惊喜。而这个过程的实施,正是无形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悄无声息地培养了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浅入;深出;温故;知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10一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lO.3969/j.issn.1008—0546.2016.07.003
说课是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其他教师表述一节课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并阐明这一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笔者以浙江省宁波市第十届特级教师带徒活动中的一个案例“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与大家交流。
一、说教学思考
(一)教材分析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是苏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三节的内容。从内容编排上看,它是在本专题第一、二节(“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之后,也是在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之后,更是在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因此,本节内容是对已学知识的整理与归纳。
(二)学情分析
通过大半学期的化学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模式,知道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的一些方法,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及二氧化硫和硫酸的相关知识。而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学生系统学习化学毕竟不到一学期,所以在知识内容的切人和难易程度的把控上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含硫化合物的性质;
(2)了解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总结,逐步掌握归纳、类比、发散等思维方法:
(2)学习以化合价、物质类别为分类依据,总结不同类型反应中含硫物质的转化规律:
(3)初步学会运用网络图整理巩固已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物质是相互联系的”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逐步树立珍惜自然、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依据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及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构建含硫物质相互转化的网络图,提炼含硫物质转化的规律。
二、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问题导人——“浅入与温故”
问题1:请你回忆有哪些化学反应可以获得SO2,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问题2:请你回忆sO: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这两个简单的问题,能唤起学生的记忆,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快速融人课堂,直奔本节课的主题。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见图1、2),很好地起到了温故的作用。同时,让高一学生课堂上书写化学方程式,也是为了进一步强调正确、规范以及熟练使用化学用语的重要性。
分析含硫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纵向含硫物质(硫元素化合价不同)之间的转化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横向含硫物质(硫元素化合价相同)之间的转化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实现。
学生能够从硫元素化合价和物质分类两个维度认识含硫物质,构建含硫物质相互转化的网络图,提炼含硫物质转化的规律,即为“深出与知新”。
环节三:实际应用——“提高与升华”
问题4:设计将硫酸厂尾气中的SO2转化为石膏(CaSO4·2H2O)的反应,并表达你的思维过程。
通过此题目,学生可以认识到:从SO2到石膏(CaSO4·2H2O)的转化,涉及到了硫元素价态( 4价到 6价)和物质类别(酸性氧化物到盐)的变化,因此该转化过程既要用到氧化剂又要用到盐、碱性氧化物或者碱。
这样设计,让学生感受“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每个含硫物质都是一个点,它们彼此的相互转化就是一条条线,人类对硫元素的利用就是一张网络图”的同时,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提高与升华的作用。
三、反思
“浅人”是导入的角度,是认知的基础:“深出”是拓展的高度,是提升的关键。角度改变思路,高度决定视野。“浅入而深出”会让课堂更加有内涵。
“温故而知新”教学法,虽是传统的教学法,但如果运用得当,同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发现零散的知识点可以构建出网络图并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时,学生会惊喜。而这个过程的实施,正是无形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悄无声息地培养了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