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趣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91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以爱石,乃因我爱家乡山之秀美,水之清澈,石之坚韧。
  石受天地造化,纳自然瑞气,汲山水精灵。虽然它普通得满山遍野,俯拾皆是。可是只要你用心观察、潜心研究、择其奇形、集其怪状、觅其特色、垒于盆景、置于案台,定会千姿百态,万变其宗,如冠以雅名,发其感慨,细心鉴赏,其乐无穷。
  那从高山捡来的风化岩,置于室内,仍显山之峻峭,体之崎岖。
  那来自青龙山的矿石,繁星点点,金光熠熠,或隐或现,仿佛又看到那炮声隆隆、硝烟滚滚的特殊岁月。
  那拾自东北的长白石,一身雪白,尘垢不染,纵使粉身碎骨,仍是那样冰清玉洁。还有那小小的六柱石,或大或小,都是六方棱形,从中可以窥见大自然的造化。
  那溶洞采来的钟乳石,如一根玉柱,顶天立地,似撑起一座神仙洞府,似乎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那遍体乌黑的铅矿石,虽是一个小石砣,仍是那样稳重、光亮。
  那南京捎来的雨花石,五彩缤纷,晶莹亮泽,闪烁着古城故都的神韵。
  那北京花钱买来的石蛋,虽然经过人工造作,它的实体仍是碧绿透亮,仿佛石也是一种生灵。
  那来自母亲河的砾石,有的像魚在戏水,有的像鸭在觅食,有的像高山白雪,有的像朝霞初放,有的像慈祥老妪,有的像仙侣云游。甚至一个普通的鹅卵石置于室内,都仿佛能看到母亲河的惊涛巨浪、山洪奔泻……更有那组合成阿拉伯数字的卵石,其2000、2001形象地展示着告别了两个千秋岁月,又迎来了新的世纪千年。
  这些精灵,经过风吹雨打、千锤百炼,它不需加工雕琢,有的甚至不花分文,只要你留心选择、用心琢磨、艺术装点,能为陋室增添一道风景,也为生活带来更多情趣。
  
  责编/海燕
其他文献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把家中“宝”当做免费保姆,把理应承担的义务转移到家中老人身上。我们并不反对当年轻人为工作忙碌而无暇照料家庭和孩子时,老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帮一把儿女,我们知道隔代亲会给老人带来天伦之乐,我们也理解老人“快乐”付出的宽容与无私,但我们更期待做儿女的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亲爱的读者朋友,看了本期特别策划,您有什么
期刊
老伴退休了,没有了单位工作的重负,没有了人际竞争的压力;儿子成家了,孙子上学了,我也退休了,对老伴来说,在家里少了相夫教子、带孙子的拖累,她成了时间的富裕者。太平盛世,人心思寿,人心思美。老伴便把时间和精力渐渐转向对自己的“包装”和“修饰”。   老伴年轻时主张“素面朝天”,衣着素净,从不化妆。其实,那时上班工房,下班厨房,她想穿好也没法穿,想化妆也没时间。现在,她的美容观是“人要衣装,马要鞍装”
期刊
王金廷是我深交四十多年的农民朋友。我已大半年未见到他,心里时时勾起对他的思念。今天读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朋友》,益发使心里燃起思念之火。贾平凹先生说:“我的朋友可归两大类,一类是生活关照型,一类是精神交流型……”王金廷对我来说二者兼而有之。   年轻时,我曾經在他村子附近的胡营小学工作一段时间。我们年岁相仿,闲着时,他经常来学校与我闲聊。他出身贫农,小学毕业,喜爱读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们县文
期刊
我读私塾的时候课余时间就喜欢写写画画,先生夸奖并鼓励我坚持画下去,从此我便爱上了绘画。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离开学校参加工作。皆因忙,绘画便弃置不练。偶尔提笔,也是工作上需要画画专栏或墙报刊头而已,谈不上绘画。   1997年冬,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已是年过花甲。我想不管年龄多大,都应该有追求。我该追求什么呢?由于从小对绘画的钟爱一直情犹未泯,于是重操笔墨学绘画。   退休后的几年,主要是学习
期刊
在新干县潭丘乡中洲村,有一个人的名字被乡亲们广为传颂,她叫曾端祥,今年61岁。17年来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现年91岁的婆婆刘细妹。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的人,她的行为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她的家庭也因此多次被县里评为“五好家庭”,还在2006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中被光荣地评为“中华孝亲敬老之星”。都说家庭中最难处理的关系就是婆媳关系,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是用怎样的方式谱写了这段人间最美的孝之
期刊
孩子们放假,他们尽情地享受假期的快乐。可是,这些天一些老年人却觉得假期不太好过。因为,很多老人家里都被自己的“隔辈人”给“占领”了。老人们虽然享受着一时的天伦之乐,可带孩子的劳累也让老人有点吃不消。   到了假期,很多孩子都会被父母送到祖父母家里去过暑假。对孙辈们的到来,老人是喜忧参半。很多老人说,盼着孩子们来,他们来了会带来很多的乐趣。可又怕他们出点儿什么意外没法和他们父母交待。他们的父母有时还
期刊
六十岁好什么?古话说:“人到六十万事休。”可如今不同了,有一首“老年谣”唱道:“六十老人比较小,七十老人满街跑,八十老人不算老,九十老人随便找,百岁老人精神好得不得了!”听了这歌谣,确实让人信心百倍,精神抖擞。想想也是,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生活的富裕,医疗保健事业的改善,六十岁的人大多都是心态健康,身板硬朗,思维敏捷。既是如此,想想年届六旬退休颐养天年的快乐日子,如何不令人羨慕!如何不
期刊
子女孝敬父母,父母爱护子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种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一代一代默默地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美德赋予了新的内涵。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越加激烈,不少年轻的父母顾不上自己幼小的儿女,只好依靠自己的父母抚养,这就出现了父母充当儿女“保姆”的现象。   我和老伴退休十多年了,已是古稀之年,仍担当了“老年保姆”的角色。孙子孙女自呱呱落地之后,我们就一直忙碌着,孩子上托儿所、读小学,都是我们二
期刊
老人爱收藏,或是习性,亦为乐趣。近日阅报,见何君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   “收藏活动是完全建立在自己兴趣获得满足的基础之上的文化享受和精神愉悦的满足,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是极有益处的。”   何君又列举收藏有“十乐”:“寻觅之乐、获得之乐、把玩之乐、学习之乐、研究之乐、交友之乐、捡漏之乐、增值之乐、休闲之乐、奉献之乐。”   告老还乡后,儿女均已自立,不再为吃穿犯愁,受媒体“诱惑”,“收
期刊
有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他和老伴每月的退休金3000多元,独生儿子一家的收入也不低。按理说,他可以衣食不忧,颐养晚年。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守着“苦日子”。退休后立马投入“打工”族,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建筑工地看守材料、当门卫,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家人劝他不要出去打工他不听。别人问他累死累活地挣钱图什么?他说:“帮帮儿子,留给孙子。”由于长年辛苦劳累,终于在一次下夜班的路上,老人头一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