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从教十多年的数学教师。几年前,调入了我市最好的初中,身边全是教师行业的佼佼者。我很怀疑:自己能和大家齐头并进吗?于是我就早来晚走,埋头苦干。精疲力竭之后我问自己:“这样干有头吗?这段日子留给我自己的到底是什么?我能不能选择一种更好的方式成长为教师集体中优秀的一员?”
一、要提高教学水平,就得发展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工作在一线的每一位老师,几乎都很努力,都很敬业。每天
忙碌,宝贵的时间换来的是一定的教学实验信息。比如这个难点当时我这么处理有哪些好处,那个地方那么讲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但这些只是一些具体而凌乱的素材,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就会散落。这让人想起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一段名句:
“在信息中,我们的知识哪去了?
在知识中,我们的智慧哪去了?”
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反思学习,用头脑去工作,才能让自己成长为优秀教师。 这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师成长之初,是品味课上的那些教学实践信息其对我们个人而言有什么独特含义。然后,有心的老师会反思这些现象的前因后果,让感受升华成属于自己的经验,技巧,能够在以后应用。这是教师的基本功。这样去教书,孩子才能听得明白。更有些教育精英,日积月累,把平时的小经验上升为大智慧,最后积沙成塔,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个人魅力。
二、扬长避短,量身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类型
教学风格有许多类型,每种的特点各不相同。教学风格没有好坏,只要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向哪个方向发展,得根据自己现有的特点。就拿我来说吧,气质上不是内敛与沉稳,但富有激情,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我对其他学科比如生物,理化也比较了解,就能够不落窠臼,把各学科的事例融入数学课中;所以比较适合向“感情型”特色发展。重视形象思维,长于情境创设。多以经验性的生活常识和各学科领域的事实材料向学生展示知识,使课堂内容上有强烈的感受力和认同感。喜欢挑起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冲突与争论,使教学形式欢快热烈,生动活泼。追求课堂高潮,能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三、课堂特色的积淀,从备课开始
虽然不同特色的老师备课思路不尽相同,但用孔夫子的话也可以一言以蔽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 先说举一反三,大家别以为这是在说某某聪明学生,其实这是在要求我们老师,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找那含金量最高的“一隅”,而且还别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什么样的知识能够作这“一隅”呢?或有典型代表性,或有广泛迁移度,或是能用来再创造其它知识的。所以每天备课,翻遍各教材各练习册,最后归归类,入选的才几个题.其背后的琐屑工作,不是单看这几道题就能体会得到的,这也是所有教师特色形成的基本条件。
再说愤启悱发。是要求我们精选内容之后还要细备教法。一般说来我们都很关注同头老师的教学内容。比如今天你又多讲了什么新题,我很想知道。其实,对于学生短期知识的掌握和长期智能的发展来说,“教什么”重要,“怎么教”更重要。这个道理,我是通过自身经历体会到的。
我讲过一节初一的课《用字母表示数》,那节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可以用字母来代替1、2、3…任何数字,用字母代替数是一种很简洁也非常必要方法。”想想当时真的年轻,就觉得教材上怎么导入,怎么设疑都是现成的,用不着再设计细节,慢慢推敲。
课堂片断(导入部分):
一上课,我就按教材提供的情境,组织学生摆火柴棍。
接下来又用现成的问题串启发:
(1)如上图,搭1个正方需要4根火柴。搭2个正方形需 根火柴、搭3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
(2)搭10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
(3)搭100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
(4)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个数,那么搭x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问题(1)学生回答踊跃。
问题(2)学生想了一会儿,一部分人举手叙述自己的思路。
問题(3)提出后学生全都低头苦算。5分钟后,即使算出来的也是一脸不自信,更没有一个人愿意讲讲自己的思路。我不得不花时间来讲摆火柴棍。
到问题(4)就有孩子在下面嘀咕:火柴棍都这么难,字母就更难了。小小的导入情境毁了我一节课,学生耷拉的脑袋直到下课也没抬起来。
这次我真的感到:孔夫子的“愤启悱发”太难做到了!备教法不精心,学生就会百启而不发。
后来市里组织新课程示范课送课下乡活动,我又第二次选择了这节课。这次我选了一个妇孺皆知的歌谣作导入情境。
课堂片断(第二次导入)
游戏:接歌谣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当学生学生们接到8、9只青蛙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
歌谣永远也唱不到头,要是能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规律就好了!
(生答:几只青蛙就有几张嘴,就有几声扑通,眼睛数是青蛙数的2倍,腿数是青蛙数的4倍。)
师:用语言是能把这个规律说明白,但也太长了。有什么办法说得更简洁呢?如果用X来表示青蛙数呢?
(生答:x只青蛙x张嘴,2x只眼睛4x条腿,x声“扑通”跳下水;更简单了!)
学生仿佛第一次感受到,数学是可以笑着学的。直到下午讲示范课的老师要回市里了,学生们还在窃窃私语:瞧啊,那就是教俺们数青蛙的老师!
我一直珍藏这两份对比鲜明的记忆,把它作为前进的动力。03年我在秦皇岛市初中校长新课改培训班上作了两节示范课。当时给校长们讲课的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万福教授将其作为“善于创设情境,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范例,并评价我的教学初具特色。我当时想:“善于创设情境”也算特色?原来特色竟是些小事啊!
四、特色在细节上彰显
教师除了认真备课,在上课前还要背课。如果说这上句现想下句,上课就难免慌张。没有自信何谈特色?一个老师,只有对他所教授的内容融会贯通,烂熟与心,如同己出,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处乱不惊,顺手拈来,才能彰显特色。换句话说,从水管流出来的永远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才是血,血才真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经常背着讲课,有些常用的连珠妙语就会成为教师自己词典的一部分,有朝一日能顺手拈来。特色语言也是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走在这条自我特色的积淀之路上.其中的艰辛各人自知,也许短时间内也取得不了什么明显的成果.但是,我们在努力,我们在沉积,我们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量变终会带来质变,终有一天,我们会以一种更独特的方式存在于教师这个优秀的集体之中!
一、要提高教学水平,就得发展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工作在一线的每一位老师,几乎都很努力,都很敬业。每天
忙碌,宝贵的时间换来的是一定的教学实验信息。比如这个难点当时我这么处理有哪些好处,那个地方那么讲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但这些只是一些具体而凌乱的素材,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就会散落。这让人想起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一段名句:
“在信息中,我们的知识哪去了?
在知识中,我们的智慧哪去了?”
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反思学习,用头脑去工作,才能让自己成长为优秀教师。 这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师成长之初,是品味课上的那些教学实践信息其对我们个人而言有什么独特含义。然后,有心的老师会反思这些现象的前因后果,让感受升华成属于自己的经验,技巧,能够在以后应用。这是教师的基本功。这样去教书,孩子才能听得明白。更有些教育精英,日积月累,把平时的小经验上升为大智慧,最后积沙成塔,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个人魅力。
二、扬长避短,量身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类型
教学风格有许多类型,每种的特点各不相同。教学风格没有好坏,只要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向哪个方向发展,得根据自己现有的特点。就拿我来说吧,气质上不是内敛与沉稳,但富有激情,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我对其他学科比如生物,理化也比较了解,就能够不落窠臼,把各学科的事例融入数学课中;所以比较适合向“感情型”特色发展。重视形象思维,长于情境创设。多以经验性的生活常识和各学科领域的事实材料向学生展示知识,使课堂内容上有强烈的感受力和认同感。喜欢挑起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冲突与争论,使教学形式欢快热烈,生动活泼。追求课堂高潮,能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三、课堂特色的积淀,从备课开始
虽然不同特色的老师备课思路不尽相同,但用孔夫子的话也可以一言以蔽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 先说举一反三,大家别以为这是在说某某聪明学生,其实这是在要求我们老师,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找那含金量最高的“一隅”,而且还别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什么样的知识能够作这“一隅”呢?或有典型代表性,或有广泛迁移度,或是能用来再创造其它知识的。所以每天备课,翻遍各教材各练习册,最后归归类,入选的才几个题.其背后的琐屑工作,不是单看这几道题就能体会得到的,这也是所有教师特色形成的基本条件。
再说愤启悱发。是要求我们精选内容之后还要细备教法。一般说来我们都很关注同头老师的教学内容。比如今天你又多讲了什么新题,我很想知道。其实,对于学生短期知识的掌握和长期智能的发展来说,“教什么”重要,“怎么教”更重要。这个道理,我是通过自身经历体会到的。
我讲过一节初一的课《用字母表示数》,那节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可以用字母来代替1、2、3…任何数字,用字母代替数是一种很简洁也非常必要方法。”想想当时真的年轻,就觉得教材上怎么导入,怎么设疑都是现成的,用不着再设计细节,慢慢推敲。
课堂片断(导入部分):
一上课,我就按教材提供的情境,组织学生摆火柴棍。
接下来又用现成的问题串启发:
(1)如上图,搭1个正方需要4根火柴。搭2个正方形需 根火柴、搭3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
(2)搭10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
(3)搭100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
(4)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个数,那么搭x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问题(1)学生回答踊跃。
问题(2)学生想了一会儿,一部分人举手叙述自己的思路。
問题(3)提出后学生全都低头苦算。5分钟后,即使算出来的也是一脸不自信,更没有一个人愿意讲讲自己的思路。我不得不花时间来讲摆火柴棍。
到问题(4)就有孩子在下面嘀咕:火柴棍都这么难,字母就更难了。小小的导入情境毁了我一节课,学生耷拉的脑袋直到下课也没抬起来。
这次我真的感到:孔夫子的“愤启悱发”太难做到了!备教法不精心,学生就会百启而不发。
后来市里组织新课程示范课送课下乡活动,我又第二次选择了这节课。这次我选了一个妇孺皆知的歌谣作导入情境。
课堂片断(第二次导入)
游戏:接歌谣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当学生学生们接到8、9只青蛙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
歌谣永远也唱不到头,要是能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规律就好了!
(生答:几只青蛙就有几张嘴,就有几声扑通,眼睛数是青蛙数的2倍,腿数是青蛙数的4倍。)
师:用语言是能把这个规律说明白,但也太长了。有什么办法说得更简洁呢?如果用X来表示青蛙数呢?
(生答:x只青蛙x张嘴,2x只眼睛4x条腿,x声“扑通”跳下水;更简单了!)
学生仿佛第一次感受到,数学是可以笑着学的。直到下午讲示范课的老师要回市里了,学生们还在窃窃私语:瞧啊,那就是教俺们数青蛙的老师!
我一直珍藏这两份对比鲜明的记忆,把它作为前进的动力。03年我在秦皇岛市初中校长新课改培训班上作了两节示范课。当时给校长们讲课的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万福教授将其作为“善于创设情境,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范例,并评价我的教学初具特色。我当时想:“善于创设情境”也算特色?原来特色竟是些小事啊!
四、特色在细节上彰显
教师除了认真备课,在上课前还要背课。如果说这上句现想下句,上课就难免慌张。没有自信何谈特色?一个老师,只有对他所教授的内容融会贯通,烂熟与心,如同己出,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处乱不惊,顺手拈来,才能彰显特色。换句话说,从水管流出来的永远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才是血,血才真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经常背着讲课,有些常用的连珠妙语就会成为教师自己词典的一部分,有朝一日能顺手拈来。特色语言也是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走在这条自我特色的积淀之路上.其中的艰辛各人自知,也许短时间内也取得不了什么明显的成果.但是,我们在努力,我们在沉积,我们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量变终会带来质变,终有一天,我们会以一种更独特的方式存在于教师这个优秀的集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