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yl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来审视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通过对小说中爱情的批判、对其中所塑造女性形象的批判以及对作家本人的批判,认为男性意识形态和男性权力话语对茨威格创作深有影响,其文本中有较强男性意识形态的显现,小说中的女性仍然生活在男性权力话语为其编织的囚笼中。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男权文化思想;陌生女人;女权意识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认为文学经典作品所的永恒不变的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对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和《三个畿尼》,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
  波伏娃及其《第二性》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它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及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与性别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她对“是一个女性”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作了重要区分。
  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中,出现了所谓的英美批评,一种以肖沃尔特的“女性批评”为门面的经验主义批评,它集中讨论女性写作的特别性,复元女性作家的传统,详细探索女性自己的文化。不过,稍后出现的“法国”女性主义批评观点与此不同,它强调的不是作家(“女性”)的性别,而是文本(“女性的”)的“写作效果”——也就是女性写作。这就是在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发展中“英美”和“法国”两派运动区分的主要是自60年代末以来批评理论中两种主导和有影响的运动。
  虽然,“法国”学派与“英美”学派关注的问题和批评观念有所不同,但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共同追求的三个目标在于:第一,反对在文学话语中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父权制预设;第二,探讨妇女文学并建构妇女文学经典;第三,研究种种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历史、政治、语言、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对生活、文学和批评的影响。
  二、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仅从题目看就是一篇与女性相关的作品,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而是一部表现女性恋爱心理的女性小说,男作家茨威格在文本中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女性的叙述视角,以女性为第一主人公,以女性心理为总体描写对象,通过一个女性叙述者——“我”,刻画了一个爱情故事中女人孤独而又执著的心理状态。小说的叙事语态貌似女性的自我陈述,但这个叙述者“我”是一个没有真实自我的人,她的生命意义完全由一个想象中的男性灵魂所滋养,所以这依然是一个浸润着男权文化思想的关于女性的故事,因此,本文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观点来解读这部作品是再合适不过的。
  (一)一厢情愿的激情与童话般的爱情故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全篇内容几乎是一个人的独白,只从简单的情节来看,故事似乎只是一个堕落少女悲惨命运的通俗版本,下层社会年轻貌美的女子,爱上上流社会花花公子,有了私生子,堕落卖身,最后凄惨地死去。在茨威格缜密的心理叙述中.这些情节却成了阅读中几乎可以忽略的末枝,如同她爱的那个风流作家一样几乎可以被省略。刻骨铭心的情爱独白才是小说的核心也是全部。这样的情爱隐秘潜伏与内心深处,突然爆发后如火山岩浆般炽烈。“任何言语都表达不出我的感情,你已是我生命的全部。世上的花草树木为你而存在,我生活的一切因和你连在一起而有意义。”强大的情感主宰着人物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为之献出一切,牺牲一切。和作者《马来狂人》中医生对女病人的爱、《女仆勒波雷拉》中女仆对主人的爱一样,这种饱含情欲又远远超越情欲的爱具有鲜明的茨威格特色,扣人心弦、惊心动魄。“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这样舍身忘己的爱过你,我对你用情专一,从没改变过,有什么东西比得上一个孩子式的纯真的爱情呢”,这完全是一种不抱任何企图、阿谀奉承、毫无杂质式的爱情,“完全不同于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盲目的贪求无餍的爱情。”哪怕这个人从来不知道她。如同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亲爱的你啊!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而她所爱的人除了表面上看来有所谓的才华.英俊潇洒,优雅优裕外,其实是一个风流成性.沾花惹草的男人:“你从来不曾认识我,但我一如既往地看着你”。因此,她明知男人的一切恶行,并且深知:“你的感情可以任意用给每一个人,但不愿有任何牺牲”。两次投怀送抱,被当做艳遇中轻浮的女人甚至妓女,被深深侮辱和损害,也丝毫没有使她炽热的爱减少或改变。尽管她的生活中不乏富有潇洒同时百依百顺地爱着她的男人,也丝毫不能让她动心。这样的爱导致了她生命中所有的不幸和悲惨境遇,直至死亡,她也没有任何悔意。如果仅仅用现实生活对照评价,这样单恋和自毁的越凡脱俗的爱情近乎荒诞,只能是爱情理想的幻化,对纯情的夸张,更是集中了人类情愫中高贵绝美的部分,如同纯洁无暇的美玉,闪烁着动人的光华.炫目耀眼.动人心魄。   (二)陌生女人的形象塑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茨威格从人道主义关怀角度,用细腻、温存的笔法,传神描写了女主人公对一个从来没有注意过她的作家的痴情爱恋,感动了无数读者。高尔基称赞茨威格是世界第一流的作家,他说:“我不知道有哪个艺术家会怀着这么多的敬意,这么多的柔情来描写妇女,我想不起有哪篇小说像它那样充满了纯净贞洁的抒情性”。高尔基在写给茨威格的信中说:“这个短篇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性的超人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感动。读着这篇小说,我高兴得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的哭了起来。”的确,茨威格是一个擅长描绘女性而又尊重女性的作家,女性内心的哀怨苦涩以及自身命运的坎坷心酸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但是他在深入刻画女性形象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在描写女性时弥漫着的传统男权文化观念和气息。所以西方女性主义者认为所有男人写的关于女人的书都应加以怀疑,因为男人的身份有如在讼案中,是法官又是诉讼人。
  文章中的陌生女人从小生活在一个孤寂的环境里,这使她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青春期的渴望,使她迫切需要为内心深处郁积已久的情感找到一个出口。新房客——R作家的出现改变了她的命运,那些精美的书籍、渊博的学识,容光焕发、表情生动的面孔深深吸引了少女。仅仅是作家一缕温暖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便使她决定为其奉献一生:“你就是一切,是我整个的生命,人间万物因为和你有关才存在,我生活中的一切,只有和你相连才有意义,你使我整个生命变了样”。这个故事所指涉的意识形态表露女性是被男性唤醒的女人,一旦把自己摆到任何一个男人之下(哪怕是自己所爱的男人)她就开始进入被奴役的状态。在爱情中,陌生女人迷失了自己,忘掉了自身。她被一种奇异的激情所左右,舍弃了金钱、地位、名誉,不顾一切追随作家,她还为他生了一个孩子。可这一切都不为作家所知,因为陌生女人一再放弃了当面表白的机会,一心希望用自己纯粹的吸引力唤醒一个男人的爱情,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的爱人。从小说中的陌生女人不求丝毫的回报的爱从表面上看,这种殉教般的爱情遵从了女人的自我意愿,是主动施与的、强烈的,在这场爱情中,女人做的所有事情,所有的疯狂和牺牲,只不过是在等待男人的眷顾,她的所有行动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在对他的爱中活下去。于是绕了一个圈后,女人还是回到了她臣服的位置上,依然围着男人转,女人最终以死亡结束了对作家R一生的等待,这时才将一封表白自己一生心曲的信寄到作家的手中,她对作家提出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要求是:每年在她生日的时候去买一束白玫瑰作为对她这个不存在的纪念。但是无论在读信前还是读信后,作家对女主人公始终是一无所知或者至多是一个仿佛在梦中见过的女人形象,所以陌生女人永远不可能实现她最后的请求,她永远不可能活在她所爱过的男人心中,以前没有,今后更不会有。
  女性将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这是男权叙说的一大特征,在男权社会中,大部分女人是为情而活,为男人而生的,一旦找到了自己能托付终身的男人,女人们就不顾一切地为之而努力。黑格尔说:“爱情至上在女性身上显得最美,因为女性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而将其推广为爱情,女性自觉自愿地放弃了生活的全面性,将自己纳入男人的生活轨道,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失去了自我,她是为别人而存在的”。茨威格塑造的陌生女人也是如此,她一生以获得男性的认可和情感为目标,所以女性所追求的爱情对男权社会中的女人来说则是牺牲自我多于确立和肯定自我,书中“陌生女人”的形象是茨威格从男性性别出发,一厢情愿地诠释出来的女性,是男性希望的而不是女性真实的符号。
  (三)隐形的R先生的代表意义
  在茨威格笔下,陌生女人的爱情是一种典型的单相思,尽管她一开始就理智地认清了R的双重人格,作为作家的学识渊博、文雅和善、认真负责和作为男人的轻浮贪玩、放荡不羁、纵情恣欲,但她仍将自己彻底地抛向了作家,她醉心于自己编织的爱的罗网,并试图以其爱情的与众不同而引起作家的注意,但可悲的是无论她在身体上、心灵上多么接近作家,对方却完全意识不到她的存在。每一次见面,每一次交往,在他眼里都是第一次:“那个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对于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你和我的目光只相隔你窗户的一层玻璃,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作家R的一无所知与女主人公的执著爱情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陌生女人的爱情像一个缥缈的梦,太不真实了,陌生女人从来没有独立地把握过世界或未来,作家是她生存的全部意义。在她的一生中有很多机会可以让自己过上幸福的日子,她有很阔的朋友,很阔的情人,她所认识的那些男人对她都很体贴,很宠爱她、尊敬她,但这些都不能打动她,她把心灵的闸门紧紧地关了起来,拒绝了所有人的求婚,宁愿把自己埋进一个晦暗的、寂寞的世界里,只为等待作家的再次召唤。陌生女人的选择近乎自虐,令人难以理解,甚至失去了现实存在的依据,那么在小说中她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此时的陌生女人已非现实生活中的陌生女人,而是作者笔下的陌生女人,是男权社会中男性视角下的陌生女人。陌生女人的爱情、陌生女人的选择是根据男性的心理需要来设定的,而不是按照女性的生命逻辑来塑造的。所以,男性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多为其审美视野中的对象和客体,她们折射出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控制,其自我意识已被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抹煞和压制,因此,她们实质上只是男权文化境域中没有自身主体声音的、空洞所指。所以茨威格未能摆脱男性意识形态的影响,他通过这个在文中没有过多着墨却无处不在的隐形男主角,时时以男性的自我需要为中心,以男性的观察视角、男性的叙述模式、男性的话语将陌生女人描述成符合男性社会心理和思考习惯的妇女形象,让她被动地忍受各种会心理和思考习惯的妇女形象,让她被动地忍受各种苦难,从而在根本上造成了对女性欲望的误解和扭曲,并否定了女性自身合理的生命价值、合理的人生追求,严重压抑了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茨威格的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女教师》等作品中都塑造了这样的女性角色:虽然是丰姿华美,痴情多感,但无论如何的卑微屈从,这些命薄缘浅的女人,总是难以逃脱被伤害的宿命。故事内容的不平等构建、文学话语中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父权制预设,都依然属于正统文学中父权制为中心的男权文化的思想,读者所感觉到的陌生女人的痴情、隐忍、专一,这种近乎完美的情人形象其实都是男人对女人的不切实际的期许,是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心灵情感的压抑。而我们也看到因为男权文化及其意识在传统中的强势地位,使长期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女性作为男权至上的牺牲品并不具有反叛精神,只能听凭男权社会的话语霸权者——男性,错误歪曲地再现自己、塑造自己。她们对压抑的认同,和对女权意识的不自觉、自省也令人唏嘘。因此女性要尽快重塑自我评价的客观标准,确立自己的话语权,真实再现女性的生命本质,促进男女两性和谐相处,平等对话,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奥]斯台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邹广胜.西方男权话语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1999:(3).
  [3]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M].北京:三联书店,1995.
  [4]张玉书.海涅席勒茨威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6]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M].巴蜀书社,2003.
其他文献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日;文献研究  摘 要: 根据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的检索数据,并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发现:在国际层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已经在大量规范研究的基础上走向案例和实证研究,并有走向精确化、技术化和定量化的研究趋势;而参与的学科也较为广泛,涉及到文理各科,特别是涉及到现代尖端的多媒体和化工等科学技术领域,其成果对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科学决策更具指导性。相比较而言,国内
期刊
摘要:本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析,主要从人称、意识流、象征等方面探讨其创作技巧和手段。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多人称;意识流;象征  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名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到纽约游荡,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
期刊
摘要:“属下”概念源自葛兰西,而后殖民主义文论家斯皮瓦克扩展了这个概念,并且加入了女性属下的元素。属下不能自我言说的状态使得她们只能处于被言说被构建的境地,而在西方女权主义的小说中,失声的第三世界女性属下被构建成为了“他者女性形象”。本文梳理了从葛兰西到斯皮瓦克的“属下概念”的流变,结合斯皮瓦克《三个女性文本和一种帝国主义批评》中对于帝国主义女权主义的分析,展现出属下被塑造成为他者的过程。  关键
期刊
摘要:战国时代谋臣策士长于说理,李斯的《谏逐客书》精准地把握进谏对象秦王的心理,援引史实,立足现实,正反对比,行文讲究修辞富于辞采,成功地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并且官复原职,足见其说服艺术之高超,可一窥战国时代雄辩之风。  【关键词】李斯;《谏逐客书》;说理;艺术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奏给秦王的一篇奏章,力劝秦王解除逐客之令,是李斯的代表作之一。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的文学
期刊
摘要:美国作家薇拉.凯瑟的《啊,拓荒者!》和查尔斯.弗雷泽的《冷山》,两部作品都注重描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啊,拓荒者!》中被称为“疯老头”的艾弗(Ivan)和《冷山》中“自然的隐士”—羊婆婆(theGoat-woman),他们尊重自然、热爱和信任自然,其行为具有浓厚的生态伦理意识,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其行为带给我们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人,自然,生态伦理  引言:美国作家薇拉.凯瑟(W
期刊
摘要:达尔文主义问世以来,其影响力遍及了社会各个领域,达尔文主义对文学有很深刻的影响。文学达尔文主义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即关于人性的探讨。本文通过分析电影《一个美国女孩的秘密》来探讨其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及其表现方式。  关键词:文学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竞争  一、文学达尔文主义  十九世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让整个沉静的世界开始骚动。达尔文主义引发的争议几乎触及所有领域。他认为
期刊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志愿者培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摘 要: 目前我国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培训的理论探讨不够深入,实践中也存在志愿者培训缺失的问题,这就直接影响了志愿服务的效果。而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可巩固其参与动机,提高其工作绩效,并有助于塑造优秀的组织形象。针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培训缺失问题,可利用Web 2.0技术,构建一个由自主学习区、虚拟交流区、辅助功能区三个子模块组成的个性化
期刊
摘要:以“招隐”为题材的诗歌在西晋基本成熟并走向顶峰,太康至永嘉时期的短短几十年里,招隐诗的创作无论在数量、质量和意趣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梁太子萧统《昭明文选》特设“招隐类”和“反招隐类”,其中的“归隐”意识是值得后人加以深究的。  关键词:《昭明文选》;招隐诗;归隐意识  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其中《文选》卷二十二特设“招隐类”和“反招
期刊
摘要: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以是否“说本分话”作为评判诗歌的重要标准,优秀的诗人作诗都是“自道己意”、“说自家话”。他认为创作主体只有做到“有德者才有言”、“多读书”和“直书胸臆”,才能创作出其言“自足有味”的诗作。  关键词:方东树;《昭昧詹言》;本分话;条件  方东树,字植之,生于1772年,卒于1851年,清中叶桐城派重要的散文家和学者。《昭昧詹言》是方东树晚年对后辈讲论诗学的内容汇编,是他
期刊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性词人,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审美视角和艺术表现将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为后世文人所称颂,本文主要研究李清照词的写景艺术。本文首先对李清照词中景物意象进行梳理;其次,研究对比手法在李清照写景词中的表现;再次,研究白描手法在李清照词中的表现;然后,从李清照词中对景物色彩选取的角度研究其在景物刻画上的作用,并探讨景物的色彩与作者情感的关系;最后,总结李清照的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