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性词人,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审美视角和艺术表现将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为后世文人所称颂,本文主要研究李清照词的写景艺术。本文首先对李清照词中景物意象进行梳理;其次,研究对比手法在李清照写景词中的表现;再次,研究白描手法在李清照词中的表现;然后,从李清照词中对景物色彩选取的角度研究其在景物刻画上的作用,并探讨景物的色彩与作者情感的关系;最后,总结李清照的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清照;景物;词;艺术手法;借景抒情
一、李清照词中偏爱的意象
李清照的词现存59首,另有7首存疑之作[1],本文主要分析确定为李清照所作的59首词作。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作并不算多,专门写景的更是有限,然而这几十首词中几乎每一首都有或多或少的景物描写,因此,我们可以从词中看到李清照比较喜欢的意象。李清照作为一名从小受到良好教养的大家闺秀,她的生活自是与生活在市井中的女子不一样,也与经常在外交流的世家公子不一样。她的生活环境对她词中的意象描写有很大影响。李清照词中的选取的景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秀丽的自然景物意象,一种是精致的闺阁景物意象。
(一)秀丽的自然景物意象
李清照词中具有很多自然景物意象,也许与其有限的生活空间有关,她偏爱秀丽的自然景物意象。例如花、草、露、柳、燕、荷、雨等自然景物意象。在这些自然意象中,李清照尤其钟爱花,梅花、荷花、桂花、梨花、海棠等花卉意象都是易安在词中反复提及的,花的意象几乎在李清照的每首词中都能看到。并且,尽管是同一种意象,却因词人的心情不同、观赏角度不同而呈现出各种不一样的姿态,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二)精致的闺阁景物意象
李清照是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她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闺阁中度过的,并且其家境良好,这就注定了她平时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精致的闺阁之物。再加上李清照的词描写的大都是日常的生活,这些闺阁景物意象自然就常常出现在她的词中。常见的有各种香炉、香料及燃起的香烟,还有山枕、花钿、禁幄、宝奁等,全是有钱人家卧房内常见的摆设。这种意象的选取多与其身为女词人独特的内心体验有关。
二、李清照善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景物的特点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创作手法,作者选取两个不同的景物或同一景物的两个方面,把他们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对比,从而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与感染力。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经常以对比的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主要有以下三种对比形式。
(一)物与物之间的对比
1、不同景物之间的对比
李清照写词,喜欢将几种不同的景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用其它景物来衬托被比的景物,突出被描写景物的特点。例如《鹧鸪天·桂》:“何须浅笔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在这首词中,诗人首先将“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与“浅碧轻红色”的牡丹、芍药作对比,体现桂花的难能可贵。牡丹、芍药都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花形妩媚,颜色艳丽,牡丹更是有“花中之王”的称誉,然而即使是与这两种国色天香的花儿相比,桂花也是“花中第一流”,可见桂花的美不仅在外形更在品格。其次,词人将梅与菊与桂也作了对比,以梅、菊的“妒”与“羞”反衬桂花“冠中秋”的风采。自古以来众作者就吟咏梅花的傲骨、菊花的淡然,然而此时在李清照的眼里即使是梅与菊也对桂表示羡慕,进一步夸饰桂花在词人心目中众花魁首的地位。
将不同景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表现手法在李清照词中还有很多,例如《山花子》中将金桂与梅及丁香作对比,“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历来受易安欣赏的梅花被词人贬为“俗甚”,丁香更是粗俗不堪,皆不可与金桂相媲美,突出词人对金桂的赞誉。又如,词人还将梅花的香气与浅杏进行对比,“溪畔清蕊,有如浅杏”,以此突出梅花的清香。
2、同种景物之间的对比
李清照还喜欢在词中将同一景物的不同形态进行对比,体现出景物的独特性。例如《多丽·咏白菊》就将白菊与其它品种的菊花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贵妃醉脸”是比喻一种红艳富贵的菊花,“孙寿愁眉”是形容一种妖态媚人的菊花,这两种菊花与白菊相对比更凸显了风雨过后白菊仍保留其清芬与色泽,体现了白菊不与它物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性。再如,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也是将风雨过后海棠的花和叶进行对比,以绿叶的繁茂更称风雨后海棠花朵凋零的景色,准确描写了疏雨骤风后海棠的风貌。
(二)人与物之间的对比
李清照词中将人与物进行对比多是以景物的姿态来衬托人物的状态与心境,虽不是专门写景的但却也将景物的形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用黄花瘦弱的姿态与自身进行对比。黄花即菊花,恰逢重阳佳节,不同于陶渊明采菊悠然自得的心境,李清照的丈夫远在外地,对丈夫的思念使她整个人的心境是悲怨的,因而多愁善感,看什么都充满伤感的情绪,此时观菊自然忽略了菊花的香气等等,只注意到了菊花细长瘦弱的形态,使她产生自身如菊的联想,并发出了“人比黄花瘦”的感伤。虽然整首词仅为抒发词人自身沉郁的心境,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体会到词人对黄花姿态的描写。
此外,词人还将景物与人物进行对比以突出物的内在品格。例如《多丽·咏白菊》就将白菊与风韵与人进行对比:“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词句中写明了白菊不愿与“韩令”的异香及“徐娘”傅粉般的皎洁相比拟,侧面烘托出了白菊清新淡雅的香气以及洁白如雪的色泽。又将白菊的风韵与屈平、陶令脱俗的人格媲美,烘托出白菊高尚的品行。
(三)过去与现在的情景对比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她本人有事多愁善感之人,因而当她面对同样的景色而心情较低落时,就会产生物是人非、伤今怀旧的思绪。《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本是秋天最美的花,然而,此时它历经风雨已经憔悴不堪,就像词人一样,过去幸福的日子已经不再,点出了词人此时憔悴的形象及凄苦、悲凉的心境。此外,《永遇乐·元宵》:“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将词人南渡后元宵节时自己的凄清冷落与过去在汴京自己经历的喧嚣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词人如今的孤独悲哀。 三、李清照善用白描手法描写景物
白描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就是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事物形象。李清照善用白描手法填词,并且技艺高明,这是众人公认的。王宗浚《李清照评传》在讲到李清照词的艺术形式特点时说:“易安措词不用典故,全是白描,并且常用通俗的白话插入词里,成为很新鲜的诗句。”[2]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因为我们知道李清照的词虽不重事典,却也不是全然不用;并且她经常化用前人诗词,甚至在《词论》中表明词要“尚故实”,因而说她不用典故并不准确。但是其词确是多用白描,且语句简练,这是中肯的评价。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前言》中也说道:“她擅长白描,善用口语,不艰深,也不庸俗,真所谓‘别是一家’。”[3]
(一)善用动词来对景物进行白描
李清照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她的白描之所以广受好评,很大的一点原因是她在描写景物时对动词的运用。李清照运用动词,能够将静景化为动景,给所描写的景物增加神韵。
李清照在《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用白描手法描写远景时就运用了动词:“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本来词人眼中的“远岫出云”、“细风吹雨”、“梨花欲谢”等景色已经充满了动态感,而李清照又用“催”、“弄”、“恐”几个动词对景色加以点染,可谓神态毕肖,更把自然景色写活了。再如:《好事近》描写户外景物时就运用了动词:“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拥”字和“堆”字,把落英遍地的暮春景象描绘的鲜明生动而又令人伤感。
(二)善用叠字、叠句来对景物进行白描
文学作品中,合理巧妙地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可以更好地描写景物特点、渲染环境氛围、刻画人物形象,为艺术创作增添色彩。而李清照运用叠字、叠句的手法对景物进行白描,不仅使景物形象更生动,还能够加深读者对词的语意理解,与词人感情发生共鸣。
1、叠字的运用
李清照词善用叠字,最著名的莫过于《声声慢》。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叠字,堪称千古创格,为全词定下清冷、孤寂的抒情基调;下片又选取“梧桐细雨”这些秋天悲廖的意象,并缀以“点点滴滴”四个叠字,更涂抹上悲凉的色彩。这些叠字有动词、有形容词、有数量词,李清照将这些不同性质的词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叠用,形成一种白描式的语言,内涵极丰,意味无穷。
另外,李清照其它的词中也运用叠字来描写景物。《忆少年》开篇“疏疏整整,斜斜淡淡,盈盈脉脉”这十二字化用三首前人诗句,将梅的形态与情致描写的淋漓尽致。其它如“盈盈玉蕊”、“影沉沉”、“叶层层”、“月依依”、“淡淡妆”等等,这些叠字被词人用来描写景物,使景物形象更加生动。
2、叠句的运用
李清照除了用叠字来描写景物,还用叠句。如《添字丑奴儿》的上下片都用到了叠句:“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阴满中庭的芭蕉树,点滴霖霪的夜间雨,这些景物的反复描写,增加了词的白描色彩,加深了凄清环境的渲染,强调了词人的感情色彩。又如《行香子·七夕》篇末对七夕环境的描写:“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连用三个“霎儿”突出了七夕天气的变幻无穷,也体现了词人对离愁别恨的忧愁心境。
(三)用白描手法写景,景真情切
李清照的词善于抒情,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清照的词很有特色,她并不直接抒情,而是多用白描手法描摹眼前的景色、身边的景物,将情意寓于景物之中,借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因而,李清照的词写景虽然只用白描手法描写寥寥几笔,然而却使人感到景真情切。
以词人的一首《浣溪沙》为例:“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还解辟寒无?”这首小词上片主要写室外的晚景,庭院里梅花在风中飘零,夜空中淡云遮月、一片朦胧,写凄清之景,寓寂寞之情。下片写室内之景,熏炉闲置,瑞脑无香,只有斗帐流苏低垂,犀角亦不能驱寒。上片写的是眼前景,下片写的是身边物,全用白描手法,而词人夜不能寐,寂寞的身影、伤春的情感就在这清辞丽句所描绘的闲雅幽静的景色中淡淡的倾泻出来。
四、李清照词中善用色彩来描写景物
(一)长于用色彩体现景物特征
李清照善于抓住景物的色彩,仅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给人以丰富的画面感。例如,《鹧鸪天》是一首歌咏桂花的词,然而词人通篇正文并无一字提桂,而是在词的开篇以“暗淡轻黄体性柔”描写桂花的体貌,虽通篇不提桂字,却使人了然。另外,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历来以“绿肥红瘦”著称,此词以红色指代海棠花,以绿色指代绿叶,简短的四个字就表现出了海棠在风雨的侵袭后海棠绿叶繁茂丰润而花朵憔悴稀疏的形态。
(二)以自我为关照来选取色彩意象
李清照的笔下,景物都非单调的,多以色彩写景。李清照在选取色彩意象时,偏重于粉红的荷花、淡红的梅花、新绿的荷叶、绿色的芳草、黄色的菊花、淡黄的桂花、皎白的月光、洁白的梨花等,这些意象群的色调浓而不艳、素而不淡,使词人笔下的景物更加显得亮丽夺目,清新动人。
李清照对这些色彩意象的选取离不开她抒情的自我化和纪实性,她表面上是在描写景物,实际上是借景物来抒发独特的自我感受。梅、菊、荷、桂都是她歌咏的对象,然而她实际上歌咏的是人们赋予它们的品性。如《鹧鸪天·桂》表面上是歌咏桂花,凸显其疏淡清远的性情、赞美其“花中第一流”的品味,实际上是寄托自己对如桂花般的雅淡高洁人格的向往。
(三)其词色彩的选举与心境有关
李清照不是孤立地使用色彩,而是将特定情境下自己的感情与景物的色彩紧密结合起来。当她心境愉悦、欢快的时候就用清新、明朗的色彩;当她心境沉郁、悲哀的时候则用比较忧郁、黯淡的色彩。 李清照少女时期,性格活泼、开朗,对大自然美景总有一种发自心底的喜悦之情,并且即使嫁人之后,也与丈夫度过了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因而,在她的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鲜明的色调,也可体会出作者愉悦欢快的心境。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在夕阳的映照下,一叶扁舟闯入粉红色的荷花丛中惊起一群白鹭的美景,色彩艳丽,对比分明,使人感同身受。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无拘无束、任性自由的天性,体现了词人游玩的愉悦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心情愉快自然景物也充满明朗的色彩。
另一方面李清照敏感的心又对自然界的容易凋逝景物变迁有感。好花不常开,有花开的美丽就有花谢的黯然,就如同生命易逝、红颜易老一样,再加上李清照自己后期生活经历的不顺畅,其心境自然多沉郁、悲凉,选取景物的色调也就不一样了。如《菩萨蛮》:“归润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碧色的残云,白色的落雪,青色的炉烟,这里所使用的都是冷色,借以造成一种清寂无聊的气氛,以渲染女主人公孤寒索漠的心境。
五、李清照的词实为借写景以抒情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4]大多作者的写景作品都非专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写景来抒情。李清照的写景词也是如此,不管她在词中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描写什么样的景物,都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
李清照善于写景,她常常巧妙地把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甚至她的词称得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上文已经论述过,在李清照的词中,她喜爱采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被描写景物的特点,如用梅花的嫉妒、菊花的羞涩来突出桂花的雅淡高洁,实际上表现了词人对宛如桂花般高洁的人格的向往之情。而在对景物品性形态的描写、色彩的选取也是以其心境为依据的。就连种种白描手法的运用也是为了能够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作者的情感。因而,无论其描写自然景物也好,闺中景物也罢,词人都在字里行间塑造了一位主人公的形象,或是欢快活泼的、或是悲伤寂寞的,这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所思所感,抒发其内心最真致的感受。因而,李清照是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对其写景艺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 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1.304
[3] 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1.307
[4] 王英志.李清照集[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7.7.
【关键词】李清照;景物;词;艺术手法;借景抒情
一、李清照词中偏爱的意象
李清照的词现存59首,另有7首存疑之作[1],本文主要分析确定为李清照所作的59首词作。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作并不算多,专门写景的更是有限,然而这几十首词中几乎每一首都有或多或少的景物描写,因此,我们可以从词中看到李清照比较喜欢的意象。李清照作为一名从小受到良好教养的大家闺秀,她的生活自是与生活在市井中的女子不一样,也与经常在外交流的世家公子不一样。她的生活环境对她词中的意象描写有很大影响。李清照词中的选取的景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秀丽的自然景物意象,一种是精致的闺阁景物意象。
(一)秀丽的自然景物意象
李清照词中具有很多自然景物意象,也许与其有限的生活空间有关,她偏爱秀丽的自然景物意象。例如花、草、露、柳、燕、荷、雨等自然景物意象。在这些自然意象中,李清照尤其钟爱花,梅花、荷花、桂花、梨花、海棠等花卉意象都是易安在词中反复提及的,花的意象几乎在李清照的每首词中都能看到。并且,尽管是同一种意象,却因词人的心情不同、观赏角度不同而呈现出各种不一样的姿态,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二)精致的闺阁景物意象
李清照是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她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闺阁中度过的,并且其家境良好,这就注定了她平时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精致的闺阁之物。再加上李清照的词描写的大都是日常的生活,这些闺阁景物意象自然就常常出现在她的词中。常见的有各种香炉、香料及燃起的香烟,还有山枕、花钿、禁幄、宝奁等,全是有钱人家卧房内常见的摆设。这种意象的选取多与其身为女词人独特的内心体验有关。
二、李清照善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景物的特点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创作手法,作者选取两个不同的景物或同一景物的两个方面,把他们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对比,从而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与感染力。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经常以对比的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主要有以下三种对比形式。
(一)物与物之间的对比
1、不同景物之间的对比
李清照写词,喜欢将几种不同的景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用其它景物来衬托被比的景物,突出被描写景物的特点。例如《鹧鸪天·桂》:“何须浅笔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在这首词中,诗人首先将“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与“浅碧轻红色”的牡丹、芍药作对比,体现桂花的难能可贵。牡丹、芍药都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花形妩媚,颜色艳丽,牡丹更是有“花中之王”的称誉,然而即使是与这两种国色天香的花儿相比,桂花也是“花中第一流”,可见桂花的美不仅在外形更在品格。其次,词人将梅与菊与桂也作了对比,以梅、菊的“妒”与“羞”反衬桂花“冠中秋”的风采。自古以来众作者就吟咏梅花的傲骨、菊花的淡然,然而此时在李清照的眼里即使是梅与菊也对桂表示羡慕,进一步夸饰桂花在词人心目中众花魁首的地位。
将不同景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表现手法在李清照词中还有很多,例如《山花子》中将金桂与梅及丁香作对比,“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历来受易安欣赏的梅花被词人贬为“俗甚”,丁香更是粗俗不堪,皆不可与金桂相媲美,突出词人对金桂的赞誉。又如,词人还将梅花的香气与浅杏进行对比,“溪畔清蕊,有如浅杏”,以此突出梅花的清香。
2、同种景物之间的对比
李清照还喜欢在词中将同一景物的不同形态进行对比,体现出景物的独特性。例如《多丽·咏白菊》就将白菊与其它品种的菊花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贵妃醉脸”是比喻一种红艳富贵的菊花,“孙寿愁眉”是形容一种妖态媚人的菊花,这两种菊花与白菊相对比更凸显了风雨过后白菊仍保留其清芬与色泽,体现了白菊不与它物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性。再如,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也是将风雨过后海棠的花和叶进行对比,以绿叶的繁茂更称风雨后海棠花朵凋零的景色,准确描写了疏雨骤风后海棠的风貌。
(二)人与物之间的对比
李清照词中将人与物进行对比多是以景物的姿态来衬托人物的状态与心境,虽不是专门写景的但却也将景物的形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用黄花瘦弱的姿态与自身进行对比。黄花即菊花,恰逢重阳佳节,不同于陶渊明采菊悠然自得的心境,李清照的丈夫远在外地,对丈夫的思念使她整个人的心境是悲怨的,因而多愁善感,看什么都充满伤感的情绪,此时观菊自然忽略了菊花的香气等等,只注意到了菊花细长瘦弱的形态,使她产生自身如菊的联想,并发出了“人比黄花瘦”的感伤。虽然整首词仅为抒发词人自身沉郁的心境,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体会到词人对黄花姿态的描写。
此外,词人还将景物与人物进行对比以突出物的内在品格。例如《多丽·咏白菊》就将白菊与风韵与人进行对比:“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词句中写明了白菊不愿与“韩令”的异香及“徐娘”傅粉般的皎洁相比拟,侧面烘托出了白菊清新淡雅的香气以及洁白如雪的色泽。又将白菊的风韵与屈平、陶令脱俗的人格媲美,烘托出白菊高尚的品行。
(三)过去与现在的情景对比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她本人有事多愁善感之人,因而当她面对同样的景色而心情较低落时,就会产生物是人非、伤今怀旧的思绪。《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本是秋天最美的花,然而,此时它历经风雨已经憔悴不堪,就像词人一样,过去幸福的日子已经不再,点出了词人此时憔悴的形象及凄苦、悲凉的心境。此外,《永遇乐·元宵》:“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将词人南渡后元宵节时自己的凄清冷落与过去在汴京自己经历的喧嚣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词人如今的孤独悲哀。 三、李清照善用白描手法描写景物
白描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就是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事物形象。李清照善用白描手法填词,并且技艺高明,这是众人公认的。王宗浚《李清照评传》在讲到李清照词的艺术形式特点时说:“易安措词不用典故,全是白描,并且常用通俗的白话插入词里,成为很新鲜的诗句。”[2]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因为我们知道李清照的词虽不重事典,却也不是全然不用;并且她经常化用前人诗词,甚至在《词论》中表明词要“尚故实”,因而说她不用典故并不准确。但是其词确是多用白描,且语句简练,这是中肯的评价。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前言》中也说道:“她擅长白描,善用口语,不艰深,也不庸俗,真所谓‘别是一家’。”[3]
(一)善用动词来对景物进行白描
李清照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她的白描之所以广受好评,很大的一点原因是她在描写景物时对动词的运用。李清照运用动词,能够将静景化为动景,给所描写的景物增加神韵。
李清照在《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用白描手法描写远景时就运用了动词:“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本来词人眼中的“远岫出云”、“细风吹雨”、“梨花欲谢”等景色已经充满了动态感,而李清照又用“催”、“弄”、“恐”几个动词对景色加以点染,可谓神态毕肖,更把自然景色写活了。再如:《好事近》描写户外景物时就运用了动词:“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拥”字和“堆”字,把落英遍地的暮春景象描绘的鲜明生动而又令人伤感。
(二)善用叠字、叠句来对景物进行白描
文学作品中,合理巧妙地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可以更好地描写景物特点、渲染环境氛围、刻画人物形象,为艺术创作增添色彩。而李清照运用叠字、叠句的手法对景物进行白描,不仅使景物形象更生动,还能够加深读者对词的语意理解,与词人感情发生共鸣。
1、叠字的运用
李清照词善用叠字,最著名的莫过于《声声慢》。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叠字,堪称千古创格,为全词定下清冷、孤寂的抒情基调;下片又选取“梧桐细雨”这些秋天悲廖的意象,并缀以“点点滴滴”四个叠字,更涂抹上悲凉的色彩。这些叠字有动词、有形容词、有数量词,李清照将这些不同性质的词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叠用,形成一种白描式的语言,内涵极丰,意味无穷。
另外,李清照其它的词中也运用叠字来描写景物。《忆少年》开篇“疏疏整整,斜斜淡淡,盈盈脉脉”这十二字化用三首前人诗句,将梅的形态与情致描写的淋漓尽致。其它如“盈盈玉蕊”、“影沉沉”、“叶层层”、“月依依”、“淡淡妆”等等,这些叠字被词人用来描写景物,使景物形象更加生动。
2、叠句的运用
李清照除了用叠字来描写景物,还用叠句。如《添字丑奴儿》的上下片都用到了叠句:“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阴满中庭的芭蕉树,点滴霖霪的夜间雨,这些景物的反复描写,增加了词的白描色彩,加深了凄清环境的渲染,强调了词人的感情色彩。又如《行香子·七夕》篇末对七夕环境的描写:“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连用三个“霎儿”突出了七夕天气的变幻无穷,也体现了词人对离愁别恨的忧愁心境。
(三)用白描手法写景,景真情切
李清照的词善于抒情,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清照的词很有特色,她并不直接抒情,而是多用白描手法描摹眼前的景色、身边的景物,将情意寓于景物之中,借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因而,李清照的词写景虽然只用白描手法描写寥寥几笔,然而却使人感到景真情切。
以词人的一首《浣溪沙》为例:“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还解辟寒无?”这首小词上片主要写室外的晚景,庭院里梅花在风中飘零,夜空中淡云遮月、一片朦胧,写凄清之景,寓寂寞之情。下片写室内之景,熏炉闲置,瑞脑无香,只有斗帐流苏低垂,犀角亦不能驱寒。上片写的是眼前景,下片写的是身边物,全用白描手法,而词人夜不能寐,寂寞的身影、伤春的情感就在这清辞丽句所描绘的闲雅幽静的景色中淡淡的倾泻出来。
四、李清照词中善用色彩来描写景物
(一)长于用色彩体现景物特征
李清照善于抓住景物的色彩,仅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给人以丰富的画面感。例如,《鹧鸪天》是一首歌咏桂花的词,然而词人通篇正文并无一字提桂,而是在词的开篇以“暗淡轻黄体性柔”描写桂花的体貌,虽通篇不提桂字,却使人了然。另外,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历来以“绿肥红瘦”著称,此词以红色指代海棠花,以绿色指代绿叶,简短的四个字就表现出了海棠在风雨的侵袭后海棠绿叶繁茂丰润而花朵憔悴稀疏的形态。
(二)以自我为关照来选取色彩意象
李清照的笔下,景物都非单调的,多以色彩写景。李清照在选取色彩意象时,偏重于粉红的荷花、淡红的梅花、新绿的荷叶、绿色的芳草、黄色的菊花、淡黄的桂花、皎白的月光、洁白的梨花等,这些意象群的色调浓而不艳、素而不淡,使词人笔下的景物更加显得亮丽夺目,清新动人。
李清照对这些色彩意象的选取离不开她抒情的自我化和纪实性,她表面上是在描写景物,实际上是借景物来抒发独特的自我感受。梅、菊、荷、桂都是她歌咏的对象,然而她实际上歌咏的是人们赋予它们的品性。如《鹧鸪天·桂》表面上是歌咏桂花,凸显其疏淡清远的性情、赞美其“花中第一流”的品味,实际上是寄托自己对如桂花般的雅淡高洁人格的向往。
(三)其词色彩的选举与心境有关
李清照不是孤立地使用色彩,而是将特定情境下自己的感情与景物的色彩紧密结合起来。当她心境愉悦、欢快的时候就用清新、明朗的色彩;当她心境沉郁、悲哀的时候则用比较忧郁、黯淡的色彩。 李清照少女时期,性格活泼、开朗,对大自然美景总有一种发自心底的喜悦之情,并且即使嫁人之后,也与丈夫度过了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因而,在她的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鲜明的色调,也可体会出作者愉悦欢快的心境。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在夕阳的映照下,一叶扁舟闯入粉红色的荷花丛中惊起一群白鹭的美景,色彩艳丽,对比分明,使人感同身受。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无拘无束、任性自由的天性,体现了词人游玩的愉悦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心情愉快自然景物也充满明朗的色彩。
另一方面李清照敏感的心又对自然界的容易凋逝景物变迁有感。好花不常开,有花开的美丽就有花谢的黯然,就如同生命易逝、红颜易老一样,再加上李清照自己后期生活经历的不顺畅,其心境自然多沉郁、悲凉,选取景物的色调也就不一样了。如《菩萨蛮》:“归润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碧色的残云,白色的落雪,青色的炉烟,这里所使用的都是冷色,借以造成一种清寂无聊的气氛,以渲染女主人公孤寒索漠的心境。
五、李清照的词实为借写景以抒情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4]大多作者的写景作品都非专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写景来抒情。李清照的写景词也是如此,不管她在词中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描写什么样的景物,都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
李清照善于写景,她常常巧妙地把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甚至她的词称得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上文已经论述过,在李清照的词中,她喜爱采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被描写景物的特点,如用梅花的嫉妒、菊花的羞涩来突出桂花的雅淡高洁,实际上表现了词人对宛如桂花般高洁的人格的向往之情。而在对景物品性形态的描写、色彩的选取也是以其心境为依据的。就连种种白描手法的运用也是为了能够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作者的情感。因而,无论其描写自然景物也好,闺中景物也罢,词人都在字里行间塑造了一位主人公的形象,或是欢快活泼的、或是悲伤寂寞的,这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所思所感,抒发其内心最真致的感受。因而,李清照是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对其写景艺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 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1.304
[3] 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1.307
[4] 王英志.李清照集[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