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教育基点的转移是建立在对学习要领的全新理论基础上的.可以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人们将彻底改革几个世纪以来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式,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使受教育者将自身的所有才能尽可能全部挖掘出来.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学科教育,如何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对学生实施素质教学,是广大物理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注意对学生进行探究意识的培养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物理学习中,如果没有探究意识,对物理规律及概念的认识就只能机械地重复和验证,而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最终就会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
1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有利于探究意识的培养
物理学是建立对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的分析总结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既是归纳物理规律、产生物理假说的主要依据,也是验证物理预言和物理假设的根本手段,观察和实验既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而初中物理学科主要是让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因此,注重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探究意识的教育,努力使其在实验过程(或观察过程)中养成探索规律、追求结论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探究意识的培养
我国初中生所处的年龄一般在12至15岁之间,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其动摇性和可塑性都很大.但对各种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很容易为客观的新奇性所吸引.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寻常的物理现象.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和较强的动手实验的意向,愿意探讨物理知识的因果关系并具有对物理知识进行初步概括意识.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让学生在思考、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物理兴趣,避免“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等死板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十分有益的.
3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展示物理世界的丰富多彩,借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物理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物”论“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新奇有趣的演示实验.如在讲凝华现象时,可取三个卫生球(萘)碾碎后放入一个插树枝的、口径较小的容器中(如一端封闭的空铁罐头筒),把容器放在炉火上微微加热,并稍加摇动.萘吸收热量后升华,容器中便出现了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在教学中加强这些有趣的实验,必能引起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亲身经验,让学生列举实例,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物理图景,使初中物理教学变为讲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物理.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养成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习惯.
4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习探索自然奥秘的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些实验可分为操作性实验和不可操作性实验(理想实验).可操作性实验在教材上都有相应的实验设计,但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重复教材,而应引导学生对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进行探讨.对初三年级的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做到脑手并用,籍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一般设计性实验应遵守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难度适宜的研究课题;
(2)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引出研究课题所隐含的问题;
(3)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大胆提出各种假设,并开展讨论,设计出各种方案;
(4)由学生从设计出的各种方案中选取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案,并征得教师同意,以避免实验错误而产生的危险;
(5)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整个实验操作;
(6)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得出的结论与目标的达成情况.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可使学生的探究意识进一步增强,这样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学生才能运用多种科学的方法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他一生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5在课外活动的小制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外活动和小制作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检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式.理论知识毕竟是理想化的处理,实际情况则相对较为复杂.如何找到与实际的结合点、分析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问题、处理理论与实际间的断点,就成了关键所在.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在思考、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因此,適当增设一定数量的实验习题,让学生课外动手做实验,可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初中生的特点,加强操作,在活动中传授知识,让学生在参与中进行学习,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这样,可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且这种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研究的方法远比单纯教给学生知识要重要得多.
才能有良好的收效.所以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因此,提问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停顿一段时间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无论是否发言,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进行思考,思维也就得到了训练.
3.5课堂提问后要及时给予反馈
提问后要注意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要给予认真的分析和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避免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依据“三维”目标要求,确定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坎上.
1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有利于探究意识的培养
物理学是建立对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的分析总结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既是归纳物理规律、产生物理假说的主要依据,也是验证物理预言和物理假设的根本手段,观察和实验既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而初中物理学科主要是让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因此,注重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探究意识的教育,努力使其在实验过程(或观察过程)中养成探索规律、追求结论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探究意识的培养
我国初中生所处的年龄一般在12至15岁之间,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其动摇性和可塑性都很大.但对各种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很容易为客观的新奇性所吸引.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寻常的物理现象.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和较强的动手实验的意向,愿意探讨物理知识的因果关系并具有对物理知识进行初步概括意识.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让学生在思考、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物理兴趣,避免“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等死板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十分有益的.
3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展示物理世界的丰富多彩,借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物理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物”论“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新奇有趣的演示实验.如在讲凝华现象时,可取三个卫生球(萘)碾碎后放入一个插树枝的、口径较小的容器中(如一端封闭的空铁罐头筒),把容器放在炉火上微微加热,并稍加摇动.萘吸收热量后升华,容器中便出现了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在教学中加强这些有趣的实验,必能引起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亲身经验,让学生列举实例,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物理图景,使初中物理教学变为讲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物理.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养成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习惯.
4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习探索自然奥秘的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些实验可分为操作性实验和不可操作性实验(理想实验).可操作性实验在教材上都有相应的实验设计,但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重复教材,而应引导学生对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进行探讨.对初三年级的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做到脑手并用,籍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一般设计性实验应遵守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难度适宜的研究课题;
(2)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引出研究课题所隐含的问题;
(3)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大胆提出各种假设,并开展讨论,设计出各种方案;
(4)由学生从设计出的各种方案中选取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案,并征得教师同意,以避免实验错误而产生的危险;
(5)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整个实验操作;
(6)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得出的结论与目标的达成情况.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可使学生的探究意识进一步增强,这样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学生才能运用多种科学的方法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他一生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5在课外活动的小制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外活动和小制作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检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式.理论知识毕竟是理想化的处理,实际情况则相对较为复杂.如何找到与实际的结合点、分析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问题、处理理论与实际间的断点,就成了关键所在.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在思考、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因此,適当增设一定数量的实验习题,让学生课外动手做实验,可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初中生的特点,加强操作,在活动中传授知识,让学生在参与中进行学习,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这样,可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且这种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研究的方法远比单纯教给学生知识要重要得多.
才能有良好的收效.所以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因此,提问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停顿一段时间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无论是否发言,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进行思考,思维也就得到了训练.
3.5课堂提问后要及时给予反馈
提问后要注意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要给予认真的分析和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避免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依据“三维”目标要求,确定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