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西藏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31421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来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是酝酿了一年的决定。进藏9天,每天感受到震撼的视觉冲击很多,比如祁连山、青海湖、唐古拉山、纳木错湖、青藏铁路、布达拉宫……身临其境这些曾经在教科书上再熟悉不过的雪山、草原、江河、圣湖、寺庙等名词及其地形地貌,真的又怀疑自己身置何处。
  天上的西藏,正是那特有的海拔和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所形成的景致、奇特天象以及承载了千年的历史风云、藏传佛教,使得这里成为离天国最近的地方!
  人类的高原反应,在我从西宁至拉萨的火车上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凌晨六点多,我被一阵嘈杂声扰醒,撩开火车窗帘,天空已渐渐泛亮。我们六人卧铺厢已有两人头晕恶心,分别早早起床并去了洗手间呕吐。见同伴脸色煞白,一脸无精打采,我便也下铺洗漱,想尽可能地给予安慰和帮助。另一高原反应者,是来自武汉的大姐,她可是只身进藏,比我勇敢多了。看着她鼻孔里插着吸氧管子,真担心她独自在西藏的高反如影随形及其安全,而远在武汉她的家人在电话里也建议她到拉萨后即取消行程回家。我加了她微信,后来才知道她依然执着地完成西藏行,整个行程她几乎是在头涨、胸闷、浑身乏力发冷和吸氧、挂盐水的讨饶中挺过来的。惜别西藏时,她在微信朋友圈感叹:“当我已习惯你怀抱的悸动,当我在走马观花中领略到感动、震撼、纯粹、执着、勇敢、无私等让人魂牵梦绕的沉醉和答案时,我却要与你说再见了……”
  这就是人们对于高原反应望而生畏而对于西藏又依恋不舍矛盾心理的集中体现。当列车攀爬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前后那段铁路,随着雪山、草原和沱沱河、可可西里呼啸而过,火车内,人们的各种高原反应症状也愈演愈烈,有出鼻血大妈、有嘴唇发紫的学生、有多次撕心裂肺呕吐的大叔、有当场晕厥的小美女……在布达拉宫,在米拉山口和纳木错等高海拔景区,有的游客甚至一边捧着氧气瓶呼吸,一边虔诚地依旧游览、留影。
  高原反应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难于预料的自然生理反应。庆幸我的身体对缺氧环境的适应过程很短,只是火车翻越唐古拉山时,我头涨如炸开似疼痛。快到拉萨了,我一脸严肃地整理行李箱时,也明显感到有些气急。然当走出了拉萨火车站,坐上接送车能远远望见巍峨的布达拉宫时,包括随后的7天行程里,我所有的发应已不在身体,更多是来自内心。
  内心惊叹于西藏宗教的虔诚。藏汉本一家,只是藏族群落的高度同一性是来源于他们都信奉藏传佛教。导游在大巴车上拿着话筒沿途如雷贯耳解说着天葬、秃鹫、法器和活佛等藏传喇嘛教文化以及藏族信徒口吟六字真言、三步一跪、匍匐朝圣的虔诚。百闻不如一见。布达拉宫,无论是夜幕中还是灿烂阳光下,当我兴奋地每次举起手机拍摄其壮观的一瞬间,不如说是我心中忍不住仰视它,想将这份殿宇嵯峨凝固在我的脑海里。还有大昭寺及其文成和尺尊公主分别从长安和尼泊尔请来供奉的两尊释迦牟尼等身像,听着导游讲解这些关于大昭寺的历史、建筑、典藏、传说和寺内林林总总的菩萨名字,闻着殿堂里弥漫着浓浓藏香和酥油味,我的心中油然产生一种无以名状的惊奇。最让人们心灵得以洗礼和净化的,或许是大昭寺广场前众信徒们的一次次拜磕长头,他们以独有的方式俯仰于天地之间,导游说:“这种神圣之举他们是用一生去虔诚对待的,他们一圈一圈绕着大昭寺转经,以祈给自己带来好运,能得到真正皈依。”
  远远地看着他们的锲而不舍,此景此情,我不由想起了广袤高原的山岗、路边、湖畔、山体,几乎随处可见藏族同胞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供奉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据说这些都是古象雄雍仲本教的遗俗。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尽管在布达拉宫没有他的灵塔,但是他的爱情、他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民歌体爱情诗篇,却永远在汉藏各地广为流传。迎风站在那根拉垭口顿觉苍茫、寒气逼人,远处的纳木错泛起蓝光,凡情佛心的仓央嘉措诗句“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尽管在这里的石刻上出现有点刻意,但不知道有多少芸芸众生来这里转山转湖修来生,是与仓央嘉措一样,只为相遇。
  乘上汽车沿川藏公路到林芝,你会与两条神奇的河流相遇,即拉萨河和尼洋河。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并自东向西流经米拉山,最后在拉萨汇入雅鲁藏布江,是拉萨市的母亲河,藏语意为“幸福河”。尼洋河发源于5000多米海拔的米拉雪山,由西向东流经林芝县后拐弯汇入雅鲁藏布江,是工布地区的“母亲河”,藏语意为“神女的眼泪”。而离上苍神灵最近的米拉山恰恰是拉萨河和尼洋河流向的分水岭。所以,你若去林芝便是逆拉萨河而上到达米拉山口,然后顺尼洋河而下到达西藏的江南林芝。反之亦然。尼洋河与拉萨河貌似背道而驰,但最终同汇雅鲁藏布江,却如娘胎兄妹的人生,从一个家离开,经年各自奔走,无论路途有多长短曲直磨难,依旧千里来聚首。
  我由衷感叹于拉萨河和尼洋河,每当两条浑浊的河水缓缓地从我身旁向前一路奔流,我的思绪也顷刻顺着激流奔腾的声音而去。我想,那是两条生命线,不仅孕育着河两岸的藏族同胞、牦牛和羚羊,而且它还要奔腾不息,流入辽阔的印度洋,那才是它的归宿。而我们在这里与其遇见,仅是个过客,之后各奔东西。
  一切风景,只有当它有了故事和历史内涵之后,往往就会变得更加动人。天上的西藏啊,总是和神秘的史事连在一起,这是离天、离众神和离灵魂最近的地方。当你在电脑前或捧着手机漫无目的地点击浏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想看什么时,你应该踏上高原,来一次云端之行……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每一件贮藏的旧物,都潜埋着远逝的风花雪月,浸染着有痕或无痕的世事沧桑,刻烙一段生命历程的岁月史册。恰如不经意间打开那尘封多年的箱子,心不在焉地随手翻寻着,倏然映入眼帘的那一只口琴。尽管是久违之物,那银白色的外壳,翠绿色的内芯,却依然是如此的熟悉。我恍如瞬间重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大学时光,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浮现出在风光旖旎的风则江边,在绿树葱茏的未名湖畔,在晚风夕阳的塔山脚下,有一位玲珑俏丽的女孩,如痴如
期刊
自小在一起玩大的朋友,退休后一直住在上海他女儿家。一天,突然来了个电话,说他在盐城设了个饭局,你必须无条件参加,否则不要后悔。  被他搞得懵懵懂懂的,一头雾水。  说到最后,原来是一位六十年未见的老师,也被邀请来参加他们的这一次同学聚会。这位老师一直以来对我很是关注。所以,虽然我不是和他们同届,因为这位老师的缘故,我也被列入邀请的成员之一。  真有点惴惴不安,早早地来到了现场,不长时间,果然老师和
期刊
1987年中秋前一周,媒人给我送来送节礼单。那年我定了亲,按乡俗,一年中的春节、端阳、中秋三大节须向未婚妻家里及其直系亲戚送礼,礼品循节令,准岳父家定标准。  中秋节的礼单上除了烟酒片子菜(一提一斤的新鲜猪肉)和未婚妻一身新的衣裳鞋袜外,饼的数量竟为200个!  老婆冇到屋,一节几担谷。老婆冇到手,礼轻出大丑。礼单就是“圣旨”,我乐得屁颠屁颠去筹钱置办。其他东西好办,商店不缺,就是那200个饼啊,
期刊
吃过晚饭,就去徐师傅家串门。  说起徐师傅,我很是感慨,从没有见过对老婆这么好的男人。两年前,他老婆查出乳腺癌,动了手术,他从此变成了一个“超级护工”,不但细心照顾,还到处打听偏方。为了让老婆有个安静的环境休养身体,呼吸新鲜的空气,徐师傅就把家搬到这乡下茶园住。他自己在城区工作,两地相距10多公里,就这样每天来回奔波。我私下曾悄悄问过他,这样累不累?他摇摇头,憨厚地说,他老婆也几次问过他这个问题,
期刊
有次我和一个有佛缘的朋友聊天,向她诉说了自己的一些感悟。我说人的内心存在两个自己,一个是善的,一个是恶的,内心中的两个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争斗。善的占上风时,你是一个智慧处世、令人尊敬、有大义的人。恶的占上风时,你可能是一个行事自私,甚至是有意无意总会伤害别人,令人鄙视的人。  我向朋友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有一次去位于杭州西湖大道的市第三人民医院看望一个病人,回来过马路时,一位下身高位截肢的残疾
期刊
“520”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可充满浪漫情怀的人们却给它赋予一个特别的含义——“我爱你”。于是,我的闺蜜以及身边许多的女性朋友在这一天,都收到了丈夫或恋人送来的一束鲜花。  我也不例外。我收到的不是一束鲜花,而是一盆鲜花。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花,是爱美的一种表现。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花,记得小时候,我父亲在自家的小院里种了很多鲜花,有菊花、兰花、月季花、太阳花……小院里一片生机盎然,几乎一年四季都
期刊
前不久,我在文学院开了一个讲座,题目是《书法专业对散文创作的引导》,就是区别专业和非专业的主次关系,而且回顾一下专业对非专业的引导。有人以为散文写作是我的主业,其实不是,只是遣兴而已。  书法艺术是我的专业,专业支撑了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如果对专业痴迷,也完全可以上升到精神活动来看待。一个人总是会在专业上倾注大量的精力和时日,使自己能够娴熟地驾驭这个专业,使自己比别人更知晓这个专业,有发言权且能在理
期刊
妻子在城郊种了块小菜园,一有空闲,我就去帮她挑粪浇菜。我挑,她浇。她浇,我休息。  这样的农活儿干起来,就像小孩子做游戏,不累。挑着挑着,有时候突然来了灵感,脑海里蹦出一个好句子,放下扁担,掏出手机,随手记录下来,回家整理整理,就成了一篇小稿子,还可以换回来一些稿费,餐桌上又可以多加一两个小菜了。我给妻子说:“你种物质,我种精神,精神加物质,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妻子不说话,只顾埋头浇地,她知道我
期刊
参观第一师范时,我双足有点发痛,随团游走了一阵,便坐在走廊的栏杆上,静心小歇。  这儿真静啊!几只蛐蛐,不知藏在哪里,“曲曲—”地叫着,声音不大,很急,叫了一阵,就停息了。一只小鸟,躲在一棵桂花树叶中,“叽喳—,叽喳—”,叫了两声后,也无声息了。院子里静,静啊,还是静,静得连自己细微的呼吸声,都听得到。庭院里,细碎的花草,散发淡淡的清香;两棵山桃树,正在做着懒散的梦。教室里,亮着灯光,空寂无声,好
期刊
一  几年前,一位文友告诉我:“东湖可以和西湖媲美,是江南水乡文化的一颗明珠。”  他的话使我有了憧憬和向往。由此引发了对生命质量的思考、对诗歌创作中精神源泉的思考、对东湖家园生态环境的关注。  终于有一个机缘,我亲身领略了东湖水域梦幻一般的美丽诗境。  二  是一个早春黎明,晨曦微光泛白时分,我走近了这片水域。  远远望去,轻烟在湖面渺渺飘动,美如纱丽。沿湖挺立的青莲都被隐身其中,似乎朦胧含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