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只有对语文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巧妙地、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语文易学,但难学好,语文易教,但难教精,这是众多的中学生和语文教师深感困惑的问题。时至今日,如果语文课堂还顺着教师设计的轨道高歌猛进,所有的问答作业无非是把知识尽快的下载给学生,学生坐在四壁合围的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语文学习与活动、实践、应用、生活割裂开来,切断其源头活水,闭塞其畅通渠道,学“书本语文”,学“应试语文”,其结果不仅不适合素质教育,当然也更难以使语文“学好”与“学精”。因此,改进语文学习思想和方法,是中学生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倍加关注的。我根据近年的教学实践,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语文教学的新困惑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到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箝制了学生的创造,埋葬了学生的潜能。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正使出浑身解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语文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怎样共同完成这四十五分钟的实践过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期望值,一直困扰着绝大多数的中学语文教师。
2.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是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后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加了投影仪、配了录音机。这些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课堂,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浓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成长为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3.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这样的教育从何谈创新呢?因此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丰富的多元化传授,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3.1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过去,我们认为学语文就是读读课本,背背笔记答案,写写模式化的作文,在课堂上学生是学生,教师是教师;上课是上课。现在看来,这种学习语文方式是落后的,消极的,拙劣的语文学习。学语文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多元的,开放的。 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肯说。其实语文教学中很多题目是开放性题目,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可以了。
3.2 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
作文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材料。另外,还可借办黑板报、手办小报,向社报投稿等方法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写作层次。
3.3 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语文易学,但难学好,语文易教,但难教精,这是众多的中学生和语文教师深感困惑的问题。时至今日,如果语文课堂还顺着教师设计的轨道高歌猛进,所有的问答作业无非是把知识尽快的下载给学生,学生坐在四壁合围的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语文学习与活动、实践、应用、生活割裂开来,切断其源头活水,闭塞其畅通渠道,学“书本语文”,学“应试语文”,其结果不仅不适合素质教育,当然也更难以使语文“学好”与“学精”。因此,改进语文学习思想和方法,是中学生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倍加关注的。我根据近年的教学实践,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语文教学的新困惑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到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箝制了学生的创造,埋葬了学生的潜能。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正使出浑身解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语文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怎样共同完成这四十五分钟的实践过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期望值,一直困扰着绝大多数的中学语文教师。
2.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是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后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加了投影仪、配了录音机。这些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课堂,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浓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成长为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3.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这样的教育从何谈创新呢?因此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丰富的多元化传授,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3.1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过去,我们认为学语文就是读读课本,背背笔记答案,写写模式化的作文,在课堂上学生是学生,教师是教师;上课是上课。现在看来,这种学习语文方式是落后的,消极的,拙劣的语文学习。学语文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多元的,开放的。 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肯说。其实语文教学中很多题目是开放性题目,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可以了。
3.2 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
作文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材料。另外,还可借办黑板报、手办小报,向社报投稿等方法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写作层次。
3.3 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