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风文明是新时代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乡村善治的主要体现,是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强有力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农业农村部为更进一步落实中央精神,组织开展了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遴选征集工作。经村级申报、省级审核、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遴选了21个案例为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以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为基础,对全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基层干部认识不足、文化阵地建设较弱、有组织的文化活动开展不够、陈规陋习依然存在、缺乏专业人才、财政投入不够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出加强基层党建、开展文化活动、优化财政结构、推进移风易俗、提升文化价值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文化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1)03-0046-08
收稿日期:2020-11-25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1.03.06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2019-GMC-034)
作者简介:赵廷阳,男,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通信作者
一、研究背景
乡风,即乡村社会的风尚或者风气,是村民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传统信仰、价值追求等方面的集合,是经过千百年生产劳作生活的沉淀,是在社会历史变革和政治文化的熏陶下诞生的乡村习性和村民的精神风貌[1]。新中国经过7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乡村整体上形成了文明和谐、健康有序的好风气,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了良好的基础[2]。但是部分封建文化在乡村社会根深蒂固,一些陈规陋习在乡村仍然存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包含五个大的方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施农村全面振兴总体规划,文明乡风建设是强而有力的保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不论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还是从乡村振兴的战略入手,建设文明乡风都以其绝对重要的地位体现在国家整体部署规划之中。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从生产力的绝对不足转变为发展不够充分、分配不够平衡。文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需求,目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物质上的富有,更要求精神层次的满足。因此,在广大农村,要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和精神追求,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必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3]。(1)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的根本是意识形态的进步。首先,乡风文明能够帮助村民接触先进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其次,可以创建良好的乡村人文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乡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再次,可帮助村民改变单调陈旧的生活方式,接纳认可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4-5]。(2)乡风文明是贯彻农村全面振兴规划的落脚点。乡村全面振兴有五个维度的要求:乡村产业发展、自然环境适宜、乡风和谐健康、村镇治理高效、村民生活富足。乡风文明为振兴乡村提供智力支持和内在活力,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是以人为本,表现为村民物质生活富裕,精神世界满足,综合素质提升。而良好的乡风文明能够从思想上改变落后的观念,帮助村民摆脱陈规陋习的束缚,追求精神富足;还可以从源头上为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提供支持,为村民全力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3)乡风文明是构建现代化乡村的坚强支柱。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让村民加强自己当家做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发维护村规民约,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业;乡风文明建设还可以推进依法办事和行政民主进程,全面落实国家基层政治民主建设要求,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从而顺应我国治理体系以及综合治理改革。同时,文明的乡风是村民的内在追求,更是他们的发展宏愿,可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精神追求,丰富村民的精神家园,提升群众综合素质,营造出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进而使村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农业农村部、中央农办等11个部委在2019年9月联合发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導意见》,要求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坚决遏制农村 “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以及孝道式微、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6]。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各省(区、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响应、精心组织,共报送了78个案例,经过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最后评选出21个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本文基于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的总结,分析目前全国文明乡风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深化乡风文明建设的建议。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
乡风文明的持续有力推进,让农民的思想境界焕然一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广大农村孕育出更多的淳朴乡风民俗,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邻里相助、公正诚信、孝悌仁爱等道德风尚正在日益形成,农村吹起现代文明的新风,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得到极大提高[7]。2019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广泛收集、推荐,遴选出了第一批村一级“乡风文明建设”成功示范案例,根据每个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和主要内容,将典型案例分为“党建引领、遏制陋习、创新引导、阵地建设、活动带动、文化引领、典型示范”等七种模式。 1.党建引领类。以党建引领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模式,是广大乡村采取的最广泛、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具有全局性、主动性、协调性等特点[8]。以党支部为引领,以党员干部为标杆,加强党员教育培训,通过党员活动日为党员干部精神上“补钙”、思想上“充电”、工作上“加油”,使之成为传播文明的主力军。
案例1:云南省宾川县罗官村发扬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量、组织功能,搞好大众宣传、凝聚群众力量,将群众组织起来参与到移风易俗工作中。组建移风易俗领导组,由村委会统筹,以村小组为单元,明确各单元负责人及工作职责。党员积极带头,采用“党建+”的组织策略,带动村集体树立文明乡风。村组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红白理事会管理,理事长主要由党员担任,村级理事分别联系挂钩小组一级的理事长,带头执行红白理事会规定,从自家开始简办客事,形成了“大理事+小理事”红白理事会网格化组织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村民向上向善,对群众进行无形约束,扼制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破陈规除陋习,把客事简办的倡导内化成全村村民的自然選择。
2.遏制陋习类。遏制乡村陋习是推动乡风文明的有力举措之一,具有针对性、地域性[9]。在乡村建设中注重发挥民主协商与群众自治的作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等相关规定,广泛开展“遏制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行动,使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婚丧嫁娶一概从新从简,减轻人情负担,尊老敬老的风气日渐形成,村民获得感明显提高。
案例2:天津市北辰区韩家墅村从迷信活动和聚众赌博下手,展开强有力的移风易俗行动。依据群众认可的原则,发扬群众自我监督作用,依照六步决策法的科学流程,制订了《韩家墅村规民约》。《民约》强调群众自我管理,发扬村民的管理自主性,提升村民的治理参与感。如婚丧嫁娶一应从新从简,其余繁复宴席一概取消,约定民俗活动的规模和标准,不准在活动中搞封建迷信等不良活动。经过移风易俗行动,韩家墅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2018年村级收入达1.92亿元,上缴利税4 800万元,村民共享村集体红利1.1亿元,实现精神文明和生活富足双丰收。
3.阵地建设类。基层文化阵地是推进乡风文明的载体,是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世界的平台[10],通过阵地建设推动乡风文明的模式,具有实用性、快速性,群众参与度高,但该模式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对地方的经济实力有一定的要求。
案例3:河南省开封市张庄村着力于文化阵地建设,成果显著,已落成图书馆、戏院、书画院和民俗馆等一系列文化产业设施,同时建成了设备齐全的文化广场,广场上有完备的健身设备,也有先进的电子大屏,从多方面满足了村民的文化需求。
案例4:辽宁省庄河市鞍子山乡山海丰村新修建6个文化广场,其中3个党建文化广场,并修建了党建文化长廊,将党建文化的感染力和群众活动的多样性相结合,组织策划的文化活动颇受村民欢迎,形成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热烈景象。
案例5: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东茗乡后岱山村通过完善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重要作用,村文化礼堂天天开放、月月有活动,礼堂成为村民参与文化、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重要场所,2018年入选五星级文化礼堂。村里还出资收回闲置农房,将其打造成为农家书屋,藏书达2 500册,为村内留守儿童、农闲老人提供阅读场所。寒暑假定期开展“春泥计划”活动,为村50名幼小学生提供假期学习阅读场所。
4.活动带动类。以开展各类活动带动乡村群众,从而推动乡风文明,是最受广大乡村群众欢迎的一种方式[11]。开展的活动具有带动性、趣味性,比如通过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或是以广场舞比赛、方言相声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开展活动,既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又营造了文明乡风的浓厚氛围。
案例6:山东省曲阜市武家村结合传统儒家优秀文化,依托新时代文化实践中心,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活动,以悠久的传统道德文化,结合新时代精神文明,为乡风文明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开好讲座。把乡亲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优良家风搬上讲台,把儒学经典和农学科技请上讲台,把通俗文化带下讲台。二是做好评选。开展“文明乡邻”评选活动,评乡里事,奖乡里人,扬乡邻美德,正文明乡风。三是组织帮扶。组织帮扶志愿团队,党员带头群众拥护,推进移风易俗环境美化工作。四是开展文艺活动。组建村民文艺队伍,腰鼓队、广场舞、健身拳,集中村民好点子,调动村庄好资源,让村民深入参与文化集体事业,成为文明实践中台上台下的真正主角。五是举办传统庆祝。振兴传统大节文化,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把传统优秀文化的韵味渗透进现代生活中。把文化传统故事和优良习俗与传统节日的欢庆活动融为一体,让传统节日融合娱乐休闲,寓教于乐全民共享,文化经济双繁荣。
5.创新引导类。以创新的方式来引导乡村群众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是一种能带动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12],具有创造性、调动性。通过持续的引导让群众潜移默化地改进不良的行为方式,使他们在融入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有参与感、获得感,从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案例7:四川省眉山市万年村创新开展“道德超市”项目,由村民大会协商制定实施细则,建立积分累计兑换机制,把村民优良道德与乡村公共事业挂钩,发动党员和群众参与文明乡风建设。“道德超市”策划实施包括三方面:一是在村民自治探索中,以入户调研和村民大会为手段,以村组干部和驻村干部为骨干,协商议定“道德超市”积分和兑换细则,彰显村民治理的优越性。二是依据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要求,对村民先进道德进行细化分类,建立积分项。设立积分发放兑换账目,严格贯彻“道德超市”实施细则。每年竞选“道德之星”,鼓励村民学习榜样,形成良好习惯。三是将“道德超市”积分纳入全村公共建设体系,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道德积分不仅可以兑换商品,更与乡村创新发展基金挂钩,在提升村民道德素质的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加入乡村治理队伍,让乡风文明强势助力经济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6.文化引领类。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养料,传承扬弃民俗文化,从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这种模式具有延续性、差异性[13]。重新关注民俗艺术、传统技艺等传统文明遗存,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文化产业常兴旺,让村民生活常富足。
案例8:上海市宝山区月狮村着力于乡村历史文化建设,建设村史馆,展现本村的发展经历、历史变迁、红色记忆,继承前人乡贤的优良传统,发扬良好家风、村风,延续“乡愁”文化。同时还大力保护非遗文化,把传统手工作坊龙狮坊、美食坊作为乡风阵地,开展文化品牌活动。承接月浦镇花艺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在节日庆典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案例9:青岛胶州市律家庄村成立孔子学堂,聘请国学老师到学堂传授传统文化,让村民从内心深处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好处,丈夫道、媳妇道、夫妻道、婆媳道每个人都能琅琅上口,并且每个人定期上台分享学习心得,从而落实到生活当中去,让整个村庄认同接纳德孝文化。通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律家庄村人人律己、家家齐家、全村兴庄,形成乡风文明实践新风尚。
7.典型示范类。以典型人物、事迹来引领带动乡村群众,既是对优秀的人物、事迹的充分认可,又是一种从正面引导乡村群众的有效方式,具有典型性、带动性[14]。通过积极开展评选、表彰,选树先进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进行宣传,鼓励评选出的先进人物成为文明的传播者,起到优秀标杆带动效果,带动乡村文明之风。
案例10: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广泛开展各类评选活动,树立孝老爱亲、致富模范、美丽庭院等方面的模范典型,形成以點带面、全面开花的工作格局。近年来,培育市级道德楷模1人,旗级“文明家庭”2户,旗级孝老爱亲示范户6户,评选表彰乡级孝老爱亲榜样之家6户,“品德少年”5名,“美丽庭院”标兵820户,并挂牌公示,广泛宣传,形成了户户争当榜样、人人向典型学习的浓厚氛围。
案例11:陕西省安塞区白坪街道办冯家营村成立道德评议会,积极组织“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模范征集行动,精心打造“最美品牌”,树立身边典型榜样,带领群众跟着看、学着干、追着赶,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2019年,表彰好婆婆家庭5户、好媳妇家庭5户、好妯娌家庭5户,最美家庭3户,道德模范2人,评选善行义举榜4人,化解矛盾纠纷10余起。通过积极发挥“最美”正能量,借力培育红榜人物、礼赞红榜事迹、关爱红榜群体、引领红榜精神等工程,不断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之心,提升文明程度,培育文明乡风。
三、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问题
受地区发展不平衡、重视程度不同等因素影响,各地的乡风文明程度参差不齐,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
1.乡村文化活动阵地比较薄弱,发挥作用不够。近年来我国建设了相当数量的乡村文化阵地,但是依然有建设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经济发展好的乡村拥有文化室、文化广场,而相对落后的乡村则很少有。有的村文化室只是挂了牌,没有活动器材和设备;有的面积小,设备简陋,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功能不全;有的村设立了乡村振兴讲习所、农民夜校等阵地,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要求,很少有村民主动到这些场所学习,资源利用不充分。
2.有组织的文化活动开展得不够。公益亲民的文娱项目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在农村有组织的农民文化活动依然缺乏,现有的农村文化活动大多都是群众自发的,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农民喜闻乐见的露天电影、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很少,平时的文化活动局限于小打小闹、自娱自乐,农村老年人聚集在树荫下聊天喝茶、农村青年聚集打牌的情况比较多[15]。
3.乡村的陈规陋习依旧存在。由于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在农村仍然存在着与乡风文明不和谐的陋习,如:以各种理由大吃大喝,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宴”名目繁多且存在相互攀比、讲排场等现象,造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和不良影响;赌博之风未减,从原来的中老年发展到如今的青年,影响群体不断扩大,且赌资数额有所上升;年轻人孝老爱亲的认识不足,有对老人不尽赡养义务的,有对家庭缺乏责任感的,甚至有外出务工后抛妻弃子的;封建迷信依旧存在,个别人不相信科学,崇尚封建迷信活动,同时还蛊惑他人,散布谣言,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16]。
4.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优秀的、专业的人才更多地流入了大中城市,目前农村文化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普遍不高,青年人口缺乏,难以培养继承人。农村文化从业人员属于乡镇管理,但乡镇任务重、人员少,难以集中精力抓文化建设。对文化从业人员的管理、考核、晋升不重视,工作人员难以保持进取心,很难保障文化工作的正常有序推进。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群体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加之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在调动村民融入文化氛围上难度较大。
(二)原因分析
1.基层干部认识不足。一些地方领导对于乡风文明工作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意义认识不足,存在“重经济发展、轻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把乡风文明看做小任务、软指标,认为其花钱多、见效慢。盲目相信如果乡村经济繁荣,自然可以带来文明乡风,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没有意识到乡风文明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关系,结果是乡风文明建设停在口头,难以落地。机构改革后,受编制和经费的制约,部分文化工作者又是“混岗”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好基层文化工作站的作用,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停滞,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也逐步消退。
2.未能将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统筹考虑。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提升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行为素质,这属于解决思想问题的范畴。但在实际情况中,村民往往还面临着现实层面的问题,如存在家庭经济收入少、子女教育难等具体情况,在同时面临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情况下,村民往往会把现实问题摆在首位,忽视乡风文明建设。若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借乡风文明建设契机,既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使乡村形象焕然一新,又能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村民的实际收入,将乡风文明建设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村民法律意识淡薄。一些基层工作者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条例一知半解,无法很好地传达给村民。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于法律“下乡”的宣传力度不够,或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入脑入心的宣传效果;另一方面,有些农民漠视法规,认为在乡下地头没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如:仍有偏僻的乡村男女结婚不登记,或未到法定年龄就结婚的现象;个别村民热衷赌博,不知这已经违反了法律,一经发现将会受到拘役、管制甚至三年以内的有期徒刑等处罚。
4.财政投入力度不够。部分地方财政资金紧缺,同时国家财政投入也不够及时,难以保障地方财政预算投入到文化项目的比例,设立产业发展等专项预算较多,设立基层文化项目的预算却很少,致使部分地方乡风文明举步维艰,导致基层文化设施建造停滞,无法保障文化项目的正常进行。同时,乡镇文化站也不能依靠自身的发展来带动乡风文明建设,市场化的运作存在一定难度。
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乡风文明的实施涵盖面非常大,需要全局考虑,是系统化的工程。实施乡风文明规划,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7]为根本,采取符合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继承民族精神,发扬时代精神,落实乡村公共文化工程,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传承发扬文明先进的乡村文化,积极促进乡村公德、亲族道德和村民美德建设,增强村民的社会责任感、集体归属感,使更多村民朋友享受到精神文明的硕果。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要始终坚持村党支部的“核心引领”,持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激励基层党组织的冲锋战斗意志。一是村党支部要充分认识到乡风文明作为农村全面振兴事业一环的重要性,把乡风文明建设涵盖到乡村事业的全部环节,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二是要加强党员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性集中教育月等行动,提高党员综合素养。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作用,让党员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带头自我监督检查,从而带动村民参与文明乡风建设。基层党组织要積极开展下村入户志愿服务,大力宣传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健全文化阵地,增强乡风文明“硬实力”
文化阵地是乡风的舞台,是确保文明有序发展的关键载体[18]。地方党委、政府应当做好文化阵地建设的统一规划,充分利用各级财政设立的专项扶持资金,增加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投入,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有条件的村完善文化广场,配备健身器材,加快有线电视和网络等“村村通”工程,逐步巩固完善文化设施。不断改善基层文化工作站的工作环境,每个乡镇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文化干部,将已建成的文化阵地、文化设施等划归乡镇文化站进行统筹利用;各行政村配备一名文化委员进行文化宣传和管理,为农村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增强乡风内涵的“软实力”
搭文化平台,构建乡风文明的载体,组织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让乡风文明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一是依托农民夜校、乡村振兴讲习所等载体,定期举办专家讲座、技术指导、普法教育等活动,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借助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划龙舟、包粽子、打腰鼓等富有特色的民俗民间活动。二是鼓励发展“文艺协会”“腰鼓队”等民间文艺团体,重视村民文化事业的培养,培养村民自己的文艺骨干队伍。三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举办“孝行”“最美家庭”“文明新风户”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发挥榜样的力量,使村民树立先进思想理念,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四)推进移风易俗活动,使乡风文明“内化”于心
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等活动,积极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思想观念。以社会道德的文明东风压倒农村的封建迷信歪风,倡导“婚事新办”,推行集体婚礼、旅游结婚,力求仪式简朴、氛围温馨;倡导“丧事简办”,厚养薄葬,轻仪式而重哀思、缩时日而长思念、小规模而大传承。深化乡村基础教化,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养,持续对村民进行科学和无神论的宣传和教化;要坚决让学龄孩子完成全民九年义务制教育,彻底消灭文盲法盲现象。
(五)推动农村宜居生态治理,帮助乡风文明“外化”于行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规划的落脚点,也是文明乡风的体现,要让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文明乡风构建兼容并举、齐头并进。持续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有效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一是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融入村规民约中,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引导村民自觉爱护环境,主动作为,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二是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作用,广大党员和志愿者要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治理,引导村民树立“美化环境、人人有责”理念,抓好农村改厕、垃圾清理、美化庭院等工作。三是细化村庄保洁、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方面的管护标准,探索建立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相关联的长效机制。
(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动“三治”融合
“三治”的乡村治理模式,能有效地推动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多方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各自作用,是推动乡风文明有序实现的重要保障。一是推进村民自治。以基层协商为根本格局,以乡村会议、村民代表为工作形式,组织建设多层级全方面的村民治理体系。鼓励乡村群众充分加入村规民约的协商议定,提高乡村民众治理的自主性,从而提高村规民约的认可度。二是推动法治建设。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对不同阶层的人员进行分层教育,讲清违法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后果,让村民知法、学法、守法。三是推进德治深入。积极提倡“爱国守法、诚实明礼、互助友爱、勤勉向上、敬业爱岗”等全民美德新风尚,发挥美德引领、教化、约束的内在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乡村自治道德水准,加强乡村法治的道德支撑。
(七)深入解构文化的产业价值,让文化助力村民致富
围绕乡村民间文化传统和独特文化资源,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实现乡风文明与产业兴旺的融合发展。一方面,深入挖掘乡土、民俗、农耕等优秀文化,借助村史馆、农耕文化博物馆等乡土平台,讲好农村的优秀文化故事,促进优秀文化落地生根;另一方面,注重文旅融合,将历史人文元素有机融入村庄风貌、乡村旅游、生产生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项目和旅游文化产业,植入文化元素,打造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搞好文创产品的营销,带动农民创新创业,促进农民不断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 刘伟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湖北乡风文明的助推器[J].学习月刊,2019(5):18-24.
[2] 孔繁依.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中州学刊,2019(8):20-25.
[3] 许丹.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创新动力分析——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考察[J].行政论坛,2021,28(2):90-98.
[4] 刘建.乡村振兴视野下家风文化治理的演变逻辑及体系重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5):145-152.
[5] 刘伟,彭琪.国家在场与乡村传统文化振兴及治理——以黄陂区M街道僵狮子活动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4):22-29.
[6] 乔平.移风易俗助力精神“脱贫”[J].乡镇论坛,2020(8):1.
[7] 徐学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其路径[J].中州学刊,2020(9):25-28.
[8] 任焦阳,李明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路径研究[J].乡村科技,2019(8):16-23.
[9] 吴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9:30-31.
[10] 张文婷.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9:26-31.
[11] 关帅.乡风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实现路径研究[J].青春岁月,2018(8):29-31.
[12] 周正.乡村振兴战略下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与路径[J].区域治理,2019(9):30-31.
[13] 王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新探[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9(7):35-39.
[14] 王佳星,龙文军.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风文明建设[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8(6):73-80.
[15] 孙皖江,王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國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3):36-41.
[16] 徐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J].红旗文稿,2019(8):33-37.
[17] 胡银银,许静.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9(3):38-41.
[18] 赵金子,赵王青.实现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之路[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5):409-414.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a Typical Case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s Example
ZHAO Tingyang1,ZHANG Ying1*,LI Yixi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School of Graduate,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Rural civilization” is a basic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in the new era,a main embodiment of good governance of villages,an important task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and a strong guarantee of realiz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villages.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and the State Council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ork of rural civilization.In order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the Chines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has organized the selection and collection of excellent typical cases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t the village level.Through the procedures of village level declaration,provincial check,expert evaluation and online publicity,21 cases were selected as excellent typical cases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t village level in China. Based on 21 excellent typical cas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in China,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such as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grassroots cadres,the weak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positions,the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activities,the existence of stereotype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s,and the lack of financial investment.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such as strengthening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carrying out cultural activities,optimizing financial structure,promoting the change of customs, and enhancing cultural value.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civilization;changing customs;cultural revitalization
(责任编辑:王倩)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文化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1)03-0046-08
收稿日期:2020-11-25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1.03.06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2019-GMC-034)
作者简介:赵廷阳,男,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通信作者
一、研究背景
乡风,即乡村社会的风尚或者风气,是村民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传统信仰、价值追求等方面的集合,是经过千百年生产劳作生活的沉淀,是在社会历史变革和政治文化的熏陶下诞生的乡村习性和村民的精神风貌[1]。新中国经过7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乡村整体上形成了文明和谐、健康有序的好风气,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了良好的基础[2]。但是部分封建文化在乡村社会根深蒂固,一些陈规陋习在乡村仍然存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包含五个大的方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施农村全面振兴总体规划,文明乡风建设是强而有力的保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不论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还是从乡村振兴的战略入手,建设文明乡风都以其绝对重要的地位体现在国家整体部署规划之中。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从生产力的绝对不足转变为发展不够充分、分配不够平衡。文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需求,目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物质上的富有,更要求精神层次的满足。因此,在广大农村,要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和精神追求,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必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3]。(1)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的根本是意识形态的进步。首先,乡风文明能够帮助村民接触先进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其次,可以创建良好的乡村人文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乡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再次,可帮助村民改变单调陈旧的生活方式,接纳认可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4-5]。(2)乡风文明是贯彻农村全面振兴规划的落脚点。乡村全面振兴有五个维度的要求:乡村产业发展、自然环境适宜、乡风和谐健康、村镇治理高效、村民生活富足。乡风文明为振兴乡村提供智力支持和内在活力,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是以人为本,表现为村民物质生活富裕,精神世界满足,综合素质提升。而良好的乡风文明能够从思想上改变落后的观念,帮助村民摆脱陈规陋习的束缚,追求精神富足;还可以从源头上为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提供支持,为村民全力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3)乡风文明是构建现代化乡村的坚强支柱。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让村民加强自己当家做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发维护村规民约,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业;乡风文明建设还可以推进依法办事和行政民主进程,全面落实国家基层政治民主建设要求,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从而顺应我国治理体系以及综合治理改革。同时,文明的乡风是村民的内在追求,更是他们的发展宏愿,可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精神追求,丰富村民的精神家园,提升群众综合素质,营造出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进而使村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农业农村部、中央农办等11个部委在2019年9月联合发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導意见》,要求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坚决遏制农村 “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以及孝道式微、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6]。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各省(区、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响应、精心组织,共报送了78个案例,经过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最后评选出21个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本文基于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的总结,分析目前全国文明乡风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深化乡风文明建设的建议。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
乡风文明的持续有力推进,让农民的思想境界焕然一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广大农村孕育出更多的淳朴乡风民俗,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邻里相助、公正诚信、孝悌仁爱等道德风尚正在日益形成,农村吹起现代文明的新风,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得到极大提高[7]。2019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广泛收集、推荐,遴选出了第一批村一级“乡风文明建设”成功示范案例,根据每个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和主要内容,将典型案例分为“党建引领、遏制陋习、创新引导、阵地建设、活动带动、文化引领、典型示范”等七种模式。 1.党建引领类。以党建引领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模式,是广大乡村采取的最广泛、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具有全局性、主动性、协调性等特点[8]。以党支部为引领,以党员干部为标杆,加强党员教育培训,通过党员活动日为党员干部精神上“补钙”、思想上“充电”、工作上“加油”,使之成为传播文明的主力军。
案例1:云南省宾川县罗官村发扬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量、组织功能,搞好大众宣传、凝聚群众力量,将群众组织起来参与到移风易俗工作中。组建移风易俗领导组,由村委会统筹,以村小组为单元,明确各单元负责人及工作职责。党员积极带头,采用“党建+”的组织策略,带动村集体树立文明乡风。村组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红白理事会管理,理事长主要由党员担任,村级理事分别联系挂钩小组一级的理事长,带头执行红白理事会规定,从自家开始简办客事,形成了“大理事+小理事”红白理事会网格化组织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村民向上向善,对群众进行无形约束,扼制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破陈规除陋习,把客事简办的倡导内化成全村村民的自然選择。
2.遏制陋习类。遏制乡村陋习是推动乡风文明的有力举措之一,具有针对性、地域性[9]。在乡村建设中注重发挥民主协商与群众自治的作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等相关规定,广泛开展“遏制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行动,使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婚丧嫁娶一概从新从简,减轻人情负担,尊老敬老的风气日渐形成,村民获得感明显提高。
案例2:天津市北辰区韩家墅村从迷信活动和聚众赌博下手,展开强有力的移风易俗行动。依据群众认可的原则,发扬群众自我监督作用,依照六步决策法的科学流程,制订了《韩家墅村规民约》。《民约》强调群众自我管理,发扬村民的管理自主性,提升村民的治理参与感。如婚丧嫁娶一应从新从简,其余繁复宴席一概取消,约定民俗活动的规模和标准,不准在活动中搞封建迷信等不良活动。经过移风易俗行动,韩家墅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2018年村级收入达1.92亿元,上缴利税4 800万元,村民共享村集体红利1.1亿元,实现精神文明和生活富足双丰收。
3.阵地建设类。基层文化阵地是推进乡风文明的载体,是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世界的平台[10],通过阵地建设推动乡风文明的模式,具有实用性、快速性,群众参与度高,但该模式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对地方的经济实力有一定的要求。
案例3:河南省开封市张庄村着力于文化阵地建设,成果显著,已落成图书馆、戏院、书画院和民俗馆等一系列文化产业设施,同时建成了设备齐全的文化广场,广场上有完备的健身设备,也有先进的电子大屏,从多方面满足了村民的文化需求。
案例4:辽宁省庄河市鞍子山乡山海丰村新修建6个文化广场,其中3个党建文化广场,并修建了党建文化长廊,将党建文化的感染力和群众活动的多样性相结合,组织策划的文化活动颇受村民欢迎,形成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热烈景象。
案例5: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东茗乡后岱山村通过完善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重要作用,村文化礼堂天天开放、月月有活动,礼堂成为村民参与文化、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重要场所,2018年入选五星级文化礼堂。村里还出资收回闲置农房,将其打造成为农家书屋,藏书达2 500册,为村内留守儿童、农闲老人提供阅读场所。寒暑假定期开展“春泥计划”活动,为村50名幼小学生提供假期学习阅读场所。
4.活动带动类。以开展各类活动带动乡村群众,从而推动乡风文明,是最受广大乡村群众欢迎的一种方式[11]。开展的活动具有带动性、趣味性,比如通过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或是以广场舞比赛、方言相声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开展活动,既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又营造了文明乡风的浓厚氛围。
案例6:山东省曲阜市武家村结合传统儒家优秀文化,依托新时代文化实践中心,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活动,以悠久的传统道德文化,结合新时代精神文明,为乡风文明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开好讲座。把乡亲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优良家风搬上讲台,把儒学经典和农学科技请上讲台,把通俗文化带下讲台。二是做好评选。开展“文明乡邻”评选活动,评乡里事,奖乡里人,扬乡邻美德,正文明乡风。三是组织帮扶。组织帮扶志愿团队,党员带头群众拥护,推进移风易俗环境美化工作。四是开展文艺活动。组建村民文艺队伍,腰鼓队、广场舞、健身拳,集中村民好点子,调动村庄好资源,让村民深入参与文化集体事业,成为文明实践中台上台下的真正主角。五是举办传统庆祝。振兴传统大节文化,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把传统优秀文化的韵味渗透进现代生活中。把文化传统故事和优良习俗与传统节日的欢庆活动融为一体,让传统节日融合娱乐休闲,寓教于乐全民共享,文化经济双繁荣。
5.创新引导类。以创新的方式来引导乡村群众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是一种能带动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12],具有创造性、调动性。通过持续的引导让群众潜移默化地改进不良的行为方式,使他们在融入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有参与感、获得感,从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案例7:四川省眉山市万年村创新开展“道德超市”项目,由村民大会协商制定实施细则,建立积分累计兑换机制,把村民优良道德与乡村公共事业挂钩,发动党员和群众参与文明乡风建设。“道德超市”策划实施包括三方面:一是在村民自治探索中,以入户调研和村民大会为手段,以村组干部和驻村干部为骨干,协商议定“道德超市”积分和兑换细则,彰显村民治理的优越性。二是依据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要求,对村民先进道德进行细化分类,建立积分项。设立积分发放兑换账目,严格贯彻“道德超市”实施细则。每年竞选“道德之星”,鼓励村民学习榜样,形成良好习惯。三是将“道德超市”积分纳入全村公共建设体系,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道德积分不仅可以兑换商品,更与乡村创新发展基金挂钩,在提升村民道德素质的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加入乡村治理队伍,让乡风文明强势助力经济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6.文化引领类。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养料,传承扬弃民俗文化,从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这种模式具有延续性、差异性[13]。重新关注民俗艺术、传统技艺等传统文明遗存,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文化产业常兴旺,让村民生活常富足。
案例8:上海市宝山区月狮村着力于乡村历史文化建设,建设村史馆,展现本村的发展经历、历史变迁、红色记忆,继承前人乡贤的优良传统,发扬良好家风、村风,延续“乡愁”文化。同时还大力保护非遗文化,把传统手工作坊龙狮坊、美食坊作为乡风阵地,开展文化品牌活动。承接月浦镇花艺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在节日庆典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案例9:青岛胶州市律家庄村成立孔子学堂,聘请国学老师到学堂传授传统文化,让村民从内心深处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好处,丈夫道、媳妇道、夫妻道、婆媳道每个人都能琅琅上口,并且每个人定期上台分享学习心得,从而落实到生活当中去,让整个村庄认同接纳德孝文化。通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律家庄村人人律己、家家齐家、全村兴庄,形成乡风文明实践新风尚。
7.典型示范类。以典型人物、事迹来引领带动乡村群众,既是对优秀的人物、事迹的充分认可,又是一种从正面引导乡村群众的有效方式,具有典型性、带动性[14]。通过积极开展评选、表彰,选树先进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进行宣传,鼓励评选出的先进人物成为文明的传播者,起到优秀标杆带动效果,带动乡村文明之风。
案例10: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广泛开展各类评选活动,树立孝老爱亲、致富模范、美丽庭院等方面的模范典型,形成以點带面、全面开花的工作格局。近年来,培育市级道德楷模1人,旗级“文明家庭”2户,旗级孝老爱亲示范户6户,评选表彰乡级孝老爱亲榜样之家6户,“品德少年”5名,“美丽庭院”标兵820户,并挂牌公示,广泛宣传,形成了户户争当榜样、人人向典型学习的浓厚氛围。
案例11:陕西省安塞区白坪街道办冯家营村成立道德评议会,积极组织“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模范征集行动,精心打造“最美品牌”,树立身边典型榜样,带领群众跟着看、学着干、追着赶,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2019年,表彰好婆婆家庭5户、好媳妇家庭5户、好妯娌家庭5户,最美家庭3户,道德模范2人,评选善行义举榜4人,化解矛盾纠纷10余起。通过积极发挥“最美”正能量,借力培育红榜人物、礼赞红榜事迹、关爱红榜群体、引领红榜精神等工程,不断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之心,提升文明程度,培育文明乡风。
三、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问题
受地区发展不平衡、重视程度不同等因素影响,各地的乡风文明程度参差不齐,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
1.乡村文化活动阵地比较薄弱,发挥作用不够。近年来我国建设了相当数量的乡村文化阵地,但是依然有建设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经济发展好的乡村拥有文化室、文化广场,而相对落后的乡村则很少有。有的村文化室只是挂了牌,没有活动器材和设备;有的面积小,设备简陋,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功能不全;有的村设立了乡村振兴讲习所、农民夜校等阵地,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要求,很少有村民主动到这些场所学习,资源利用不充分。
2.有组织的文化活动开展得不够。公益亲民的文娱项目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在农村有组织的农民文化活动依然缺乏,现有的农村文化活动大多都是群众自发的,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农民喜闻乐见的露天电影、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很少,平时的文化活动局限于小打小闹、自娱自乐,农村老年人聚集在树荫下聊天喝茶、农村青年聚集打牌的情况比较多[15]。
3.乡村的陈规陋习依旧存在。由于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在农村仍然存在着与乡风文明不和谐的陋习,如:以各种理由大吃大喝,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宴”名目繁多且存在相互攀比、讲排场等现象,造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和不良影响;赌博之风未减,从原来的中老年发展到如今的青年,影响群体不断扩大,且赌资数额有所上升;年轻人孝老爱亲的认识不足,有对老人不尽赡养义务的,有对家庭缺乏责任感的,甚至有外出务工后抛妻弃子的;封建迷信依旧存在,个别人不相信科学,崇尚封建迷信活动,同时还蛊惑他人,散布谣言,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16]。
4.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优秀的、专业的人才更多地流入了大中城市,目前农村文化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普遍不高,青年人口缺乏,难以培养继承人。农村文化从业人员属于乡镇管理,但乡镇任务重、人员少,难以集中精力抓文化建设。对文化从业人员的管理、考核、晋升不重视,工作人员难以保持进取心,很难保障文化工作的正常有序推进。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群体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加之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在调动村民融入文化氛围上难度较大。
(二)原因分析
1.基层干部认识不足。一些地方领导对于乡风文明工作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意义认识不足,存在“重经济发展、轻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把乡风文明看做小任务、软指标,认为其花钱多、见效慢。盲目相信如果乡村经济繁荣,自然可以带来文明乡风,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没有意识到乡风文明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关系,结果是乡风文明建设停在口头,难以落地。机构改革后,受编制和经费的制约,部分文化工作者又是“混岗”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好基层文化工作站的作用,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停滞,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也逐步消退。
2.未能将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统筹考虑。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提升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行为素质,这属于解决思想问题的范畴。但在实际情况中,村民往往还面临着现实层面的问题,如存在家庭经济收入少、子女教育难等具体情况,在同时面临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情况下,村民往往会把现实问题摆在首位,忽视乡风文明建设。若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借乡风文明建设契机,既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使乡村形象焕然一新,又能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村民的实际收入,将乡风文明建设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村民法律意识淡薄。一些基层工作者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条例一知半解,无法很好地传达给村民。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于法律“下乡”的宣传力度不够,或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入脑入心的宣传效果;另一方面,有些农民漠视法规,认为在乡下地头没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如:仍有偏僻的乡村男女结婚不登记,或未到法定年龄就结婚的现象;个别村民热衷赌博,不知这已经违反了法律,一经发现将会受到拘役、管制甚至三年以内的有期徒刑等处罚。
4.财政投入力度不够。部分地方财政资金紧缺,同时国家财政投入也不够及时,难以保障地方财政预算投入到文化项目的比例,设立产业发展等专项预算较多,设立基层文化项目的预算却很少,致使部分地方乡风文明举步维艰,导致基层文化设施建造停滞,无法保障文化项目的正常进行。同时,乡镇文化站也不能依靠自身的发展来带动乡风文明建设,市场化的运作存在一定难度。
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乡风文明的实施涵盖面非常大,需要全局考虑,是系统化的工程。实施乡风文明规划,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7]为根本,采取符合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继承民族精神,发扬时代精神,落实乡村公共文化工程,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传承发扬文明先进的乡村文化,积极促进乡村公德、亲族道德和村民美德建设,增强村民的社会责任感、集体归属感,使更多村民朋友享受到精神文明的硕果。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要始终坚持村党支部的“核心引领”,持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激励基层党组织的冲锋战斗意志。一是村党支部要充分认识到乡风文明作为农村全面振兴事业一环的重要性,把乡风文明建设涵盖到乡村事业的全部环节,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二是要加强党员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性集中教育月等行动,提高党员综合素养。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作用,让党员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带头自我监督检查,从而带动村民参与文明乡风建设。基层党组织要積极开展下村入户志愿服务,大力宣传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健全文化阵地,增强乡风文明“硬实力”
文化阵地是乡风的舞台,是确保文明有序发展的关键载体[18]。地方党委、政府应当做好文化阵地建设的统一规划,充分利用各级财政设立的专项扶持资金,增加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投入,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有条件的村完善文化广场,配备健身器材,加快有线电视和网络等“村村通”工程,逐步巩固完善文化设施。不断改善基层文化工作站的工作环境,每个乡镇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文化干部,将已建成的文化阵地、文化设施等划归乡镇文化站进行统筹利用;各行政村配备一名文化委员进行文化宣传和管理,为农村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增强乡风内涵的“软实力”
搭文化平台,构建乡风文明的载体,组织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让乡风文明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一是依托农民夜校、乡村振兴讲习所等载体,定期举办专家讲座、技术指导、普法教育等活动,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借助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划龙舟、包粽子、打腰鼓等富有特色的民俗民间活动。二是鼓励发展“文艺协会”“腰鼓队”等民间文艺团体,重视村民文化事业的培养,培养村民自己的文艺骨干队伍。三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举办“孝行”“最美家庭”“文明新风户”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发挥榜样的力量,使村民树立先进思想理念,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四)推进移风易俗活动,使乡风文明“内化”于心
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等活动,积极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思想观念。以社会道德的文明东风压倒农村的封建迷信歪风,倡导“婚事新办”,推行集体婚礼、旅游结婚,力求仪式简朴、氛围温馨;倡导“丧事简办”,厚养薄葬,轻仪式而重哀思、缩时日而长思念、小规模而大传承。深化乡村基础教化,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养,持续对村民进行科学和无神论的宣传和教化;要坚决让学龄孩子完成全民九年义务制教育,彻底消灭文盲法盲现象。
(五)推动农村宜居生态治理,帮助乡风文明“外化”于行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规划的落脚点,也是文明乡风的体现,要让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文明乡风构建兼容并举、齐头并进。持续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有效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一是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融入村规民约中,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引导村民自觉爱护环境,主动作为,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二是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作用,广大党员和志愿者要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治理,引导村民树立“美化环境、人人有责”理念,抓好农村改厕、垃圾清理、美化庭院等工作。三是细化村庄保洁、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方面的管护标准,探索建立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相关联的长效机制。
(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动“三治”融合
“三治”的乡村治理模式,能有效地推动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多方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各自作用,是推动乡风文明有序实现的重要保障。一是推进村民自治。以基层协商为根本格局,以乡村会议、村民代表为工作形式,组织建设多层级全方面的村民治理体系。鼓励乡村群众充分加入村规民约的协商议定,提高乡村民众治理的自主性,从而提高村规民约的认可度。二是推动法治建设。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对不同阶层的人员进行分层教育,讲清违法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后果,让村民知法、学法、守法。三是推进德治深入。积极提倡“爱国守法、诚实明礼、互助友爱、勤勉向上、敬业爱岗”等全民美德新风尚,发挥美德引领、教化、约束的内在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乡村自治道德水准,加强乡村法治的道德支撑。
(七)深入解构文化的产业价值,让文化助力村民致富
围绕乡村民间文化传统和独特文化资源,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实现乡风文明与产业兴旺的融合发展。一方面,深入挖掘乡土、民俗、农耕等优秀文化,借助村史馆、农耕文化博物馆等乡土平台,讲好农村的优秀文化故事,促进优秀文化落地生根;另一方面,注重文旅融合,将历史人文元素有机融入村庄风貌、乡村旅游、生产生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项目和旅游文化产业,植入文化元素,打造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搞好文创产品的营销,带动农民创新创业,促进农民不断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 刘伟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湖北乡风文明的助推器[J].学习月刊,2019(5):18-24.
[2] 孔繁依.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中州学刊,2019(8):20-25.
[3] 许丹.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创新动力分析——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考察[J].行政论坛,2021,28(2):90-98.
[4] 刘建.乡村振兴视野下家风文化治理的演变逻辑及体系重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5):145-152.
[5] 刘伟,彭琪.国家在场与乡村传统文化振兴及治理——以黄陂区M街道僵狮子活动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4):22-29.
[6] 乔平.移风易俗助力精神“脱贫”[J].乡镇论坛,2020(8):1.
[7] 徐学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其路径[J].中州学刊,2020(9):25-28.
[8] 任焦阳,李明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路径研究[J].乡村科技,2019(8):16-23.
[9] 吴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9:30-31.
[10] 张文婷.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9:26-31.
[11] 关帅.乡风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实现路径研究[J].青春岁月,2018(8):29-31.
[12] 周正.乡村振兴战略下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与路径[J].区域治理,2019(9):30-31.
[13] 王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新探[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9(7):35-39.
[14] 王佳星,龙文军.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风文明建设[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8(6):73-80.
[15] 孙皖江,王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國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3):36-41.
[16] 徐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J].红旗文稿,2019(8):33-37.
[17] 胡银银,许静.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9(3):38-41.
[18] 赵金子,赵王青.实现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之路[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5):409-414.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a Typical Case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s Example
ZHAO Tingyang1,ZHANG Ying1*,LI Yixi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School of Graduate,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Rural civilization” is a basic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in the new era,a main embodiment of good governance of villages,an important task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and a strong guarantee of realiz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villages.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and the State Council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ork of rural civilization.In order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the Chines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has organized the selection and collection of excellent typical cases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t the village level.Through the procedures of village level declaration,provincial check,expert evaluation and online publicity,21 cases were selected as excellent typical cases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t village level in China. Based on 21 excellent typical cas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in China,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such as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grassroots cadres,the weak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positions,the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activities,the existence of stereotype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s,and the lack of financial investment.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such as strengthening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carrying out cultural activities,optimizing financial structure,promoting the change of customs, and enhancing cultural value.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civilization;changing customs;cultural revitalization
(责任编辑: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