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研究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downloadf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杨逸隆(1981.12-),男,汉族,陕西,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理应该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地域与生源的影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的开展并不理想,面临很多的困境与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应从实际问题着手,重新审视、重新定位,按照辅导员职业标准要求,建构符合民族地区特征的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科学化、规范化与自主化的建设。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专业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93-03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育逐步由过去的精英化培养模式转变为当前大众化的培养模式,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招生人数由2003年本专科计划招生5000人(自治区内招生人数4463人,区外招生537人)增加为2015年本专科计划招生7190人(自治区内招生人数6792人,区外招生1418人),这样的增加使得更多的农村牧区的孩子能够进入大学学习深造,为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培养做出贡献。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压力也随之与日俱增。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辅导员的能动作用,推动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的进程与发展,实现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自觉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成为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1]。
  一、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内蒙古自治区属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高校的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属少数民族地区中的农业类院校,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在校生中无论是汉族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相对偏远的农村和牧区,经济不发达,家庭收入水平较低,文化教育基础较差,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薄弱。而且,在校学生中贫困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都要高于其他省区高校,学校里可以经常听到学生们使用民族语言沟通,这也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一个鲜明特点。相比汉族学生而言,这部分学生群体的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印记,他们在个人心理素养、生活习俗以及行为处事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
  1.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化知识覆盖面差,学习能力偏低
  在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多是一个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重要特征。他们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由于知识结构不完善,文化背景差异显著,导致个别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综合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甚至产生自暴自弃、自卑自闭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求学求知,成长成才。而且,近年来少数民族学生因为学业相关问题而中途弃学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差
  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为蒙古族学生,蒙语是他们母语,而且在进入大学以后统一编班上课,一起住宿,缺少使用汉语交流的环境与氛围。这种情况造成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大学期间汉语沟通能力不能得到足够的提高,以致影响了其全面发展。个别学生因不擅长用汉语交流,发展为不喜欢用汉语交流,甚至开始抵触用汉语交流,从而造成发生矛盾,双方又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至于让矛盾升级,问题扩大化,引发原本可以避免的恶性事件。
  3.地域特点造就了多元文化共存的特点
  内蒙古自治区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其与全国8省区相邻,与俄罗斯、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国境线长4221公里,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各民族创造了特有的文化,如蒙元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等等。
  内蒙古农业大学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生源结构复杂,南北方学生、东西部学生、蒙汉族学生各有特点,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形成了特有的校园文化。
  4.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划界意识强烈,民族文化情感丰富
  以内蒙古高校为例,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多为蒙古族学生,他们普遍存有以草原文化为核心民族自尊心和以蒙元历史为积淀的民族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这种意识与生俱来,浓厚而且强烈。蒙古族学生相比其他民族的学生更加关心和维护蒙古族的文化和历史,更加注重和热爱民族文化习俗与故乡故土。这种浓厚、强烈的民族意识导致了蒙古族与民族学生间人际关系的敏感性。人际交往中,“冰层效应”的存在使得不同民族学生往往“固步自封”与本民族情感的圈子中,沟通不多,交流愈少,隔阂增多,包容渐少。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种种特点,造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面临更多的复杂性,在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时面临更多的尖锐性,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时面临更多的挑战性。所以辅导员要想做好以上工作、恢复失衡关系就必须具有务实地职业精神、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扎实的业务水平,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
  二、内蒙古地区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困境
  1.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保障缺乏
  民族地区高校因为受诸多现实因素的局限,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定位多为教学应用型,重视教学工作,重视学生培养的“进口”和“出口”,但对大学生四年的过程化培养,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品德教育重视不足,对以育人目标处于基础地位的辅导员工作的重视不够,在民族地区很多高校把辅导员工作当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甚至部分高校的领导者、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错误地认为辅导员工作人人都能干,只要做到学生不出安全大事就可以了……。在当前“教育成效功利化”的大环境下,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和人才“单一”培养模式的作用,民族地区高校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更多的聚焦教学科研、技能培养,忽略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3],忽视了教书育人本就是一项长期工程效应,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受到严峻的挑战。   2.人员匮乏,知识结构单一
  目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普遍面临人员少、任务多、工资少、责任大的困境,日常性工作太多,集中学习培训太少。首先,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思政学科背景,理论视野不开阔,交流学习不充分。其次,由于日常工作繁忙的原因,很多辅导员无暇学习,缺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培训与专业化深造,解决学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时,多使用“批评教育”、“通报处分”、“高压管理”等低端的工作方式以“管理者”的角色处理问题,不能追根述源问题背后的原因,不能运用专业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学生的问题,事后也缺乏归纳总结。另外,相比其他普通高校,民族地区高校面对与处理突发事件更多。很多新入职辅导员由于缺乏民族团结知识,对民族政策理解不够,加之工作实践经验不足,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不能准确预判事件走向并做出合理的评估,极易造成事件的扩大化。
  3.工作定位不清晰,职业安全感和幸福感不足[4]
  从工作内容上讲,民族地区辅导员工作与其他教师工作的区别可以归结为“宏观上无差别、微观上有区别”。区别之一就是辅导员更多的肩负着的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校园稳定的责任。在学校工作的所处的位置上讲,辅导员工作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需要与很多学校部门协作、配合,例如校党委党政办公室、校党委组织部、校党委宣传部、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教务处、保卫处、招生就业处等等。辅导员白天工作焦头烂额,晚上深入宿舍检查违规违纪,节假日学校值班关心留校学生。长此以往,“万金油”、“救火队员”、“学生保姆”[5]便成了辅导员的代名词。终日疲于“琐事”、“攻坚”、“灭火”,而忽略了辅导员的自身育人功能的定位,“宁做堵漏剂,不做疏通剂”,“保姆”化的定位而非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定位使辅导员工作“有始无终”、“空档运转”,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延伸不够,发展空间不足,职业生涯短暂等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另外,高等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一定是教育合力的结果,高校的制度与管理也会对辅导员的职业安全感和幸福感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对安全稳定工作高度重视,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安全工作实行简单的一票否决制,导致辅导员始终处在对学生安全工作的高度紧张状态中,更谈不上职业的幸福感。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强调辅导员奉献和承担责任的同时,给辅导员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支持理解。所以,民族地区高校在保障制度的建设和责任追究的体制上应该创造条件为辅导员减轻职业压力,使其自身能走出职业心理束缚,营造和谐、宽松、舒适的职业环境和工作氛围,从而切实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必要性和时代价值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地缘特点及生源特性决定了有别于其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显著特点,所面临的学生工作问题也注定将更加的棘手和尖锐。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一线工作者,而且还要成为协调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关系的桥梁,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人生导师。
  当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的学业进步、心理成长、生活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仅靠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传统做法已经远远不够,辅导员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只有这样为大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的指导。从这个角度讲,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对于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
  1.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在新常态经济下,通过创新驱动和国内改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将要成为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这个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这是充满风险和压力的时代,当然也就面临着新的发展、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做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培养的大学生,他们将是这片土地上最有朝气、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他们将开拓进取、守望相助,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共同谱写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新篇章。 因此,如何引导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积极健康成长、努力回报社会是目前辅导员面临的巨大挑战。
  2.辅导员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人数愈多,学生的性格特点愈加鲜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愈大,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更加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注重能力水平的提升,注重知识结构的升级,不断总结,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从根本解决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职责不清晰、管理不规范、职业化不够、专业化不强的现状。另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有利于辅导员建立对所从事职业的归属感与满足感;有利于辅导员身心愉悦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有利于辅导员运用科学有效、系统全面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辅导员真正的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有利于调动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完善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技能。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建设对辅导员自身职业发展、人生价值体现以及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3.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发展需求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牧区,受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造成基础教育差异较大。他们在文化知识和民族信仰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些复杂因素导致了学生在生活学习、交流沟通、团结融合、互相促进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障碍。高校辅导员事业是一项培养莘莘学子、塑造高尚灵魂、培养优秀人才的伟大事业,具有特殊的职业内涵与专业特点。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必须加快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进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的措施   1.根据民族地区高校自身实际,建构科学规范的考核与培训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学与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纳入该体系当中。同时,形成细致具体、方便执行的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方案,将高校教师培养内容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内容并轨,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帮助辅导员更好的完成自我升级、自我蜕变。
  2.增强培训内容的吸引力,提高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是保留原有的教育培训方式,如培训会、讲座等;二是增加高校间的互动与交流,在互通有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利用网络媒体,积极开展网络式的学习与培训,提高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建立辅导员培训与学习的教育基地,定期集中学习、集中交流、共同提高。
  3.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奖惩机制,增强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更新与升级的内驱力。一是建立合理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发辅导员上进的动力,增加辅导员求知的紧迫感,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责任心;二是建立完善辅导员激励制度,确立辅导员“专转提留”制度并保障实施,提供专业化培训,开放转岗通道,增大提拔晋升机会,畅通留学深造途径;三是结合民族地区高校特点和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并轨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与考核督导机制,“一把尺子”考核监督,为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6]。
  五、结语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地方、高校和辅导员多个层面多视域、多角度的探索与实践。高校辅导员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力量,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的引导者和指路人,辅导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兴国之才,固校之基,育人之本”的培养高度上进行,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民族地区高校更要为辅导员的全面发展铺石筑路,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提升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及育人本领,重点从角色定位与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与内涵建设等方面推动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力求建构起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辅导员职业培训和专业成长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竭力锻造出一支敢打必胜、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角色审视与工作创新[J].高校辅导员,2014(6):27-30.
  [2]章勇.少数民族地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青春岁月,2015(9):88-89.
  [3]马秀华,王从烈.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应当理清的几个认识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113-116.
  [4]胡映.论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5(17):74-76.
  [5]张西峰.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152-156.
  [6]楚清河.王亚龙.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报(社科版),2012(5):144-146.
其他文献
北京博雅禾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利用北京大学生物系林忠平教授开发的转基因草坪草技术孵化出的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12月获得科技部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认证.转基因草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因其特殊性,成为当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的差异使其整体教学质量和升学率都普遍偏低。同时,其也存在制度和教育理念层面的缺失。随着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遍关注,项目化和翻转课堂理念已经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项目化教学构想和翻转课堂理念的结合,能够促进高等职业差异化教学模式的实现,促进学生在差异化教学中寻求发展和提升空间。  关键词:高等职
想想看,完美"数字客厅"的梦想怎么样?你可以拥有全数字的电视、互联网、收音机、音乐和影片,随时可用.
巨大的环保市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仅从废弃物排放看,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
摘 要:台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高校校长产生的方式,由之前的教育部统管校长任命,到台湾大学率先实施校长公开遴选,这项变革意义深远,这种遴选制度具有明显的优缺点。  关键词:台湾地区;大学校长;遴选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95-01  一、 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 政治体制变革是催化剂。在伴随着台湾地区政治体制转型,
不成功,绝不会罢手.这不但是性格的体现,也是盛大战略的最重要布局,更是其实现理想的一个方式.对于陈来讲,一亿和十亿对于其生存质量没有任何影响.无论是上市还不是不上市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