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课程教学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环艺专业构成设计课程的本质特点,探讨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课题练习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归纳和研究,以使本课程教学能更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环境艺术 设计专业 构成课程 改革 教学训练框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构成课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建筑基础、空间感觉和创意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为专业基本教学结构,室内设计和环境景观设计为深入学习方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环艺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构成课程作为环艺专业重要必修基础课,通过抽象构成的方法,以“要素”和“组织”来研究形式和造型的基本规律,并对构成形式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有初步认识,为学生更好地进入专业化设计体系奠定一定的形式感基础和设计创造思维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以空间为设计的本质与主体,环艺专业的构成课程教学应切合本专业特点,力求把构成原理同建筑物形态与空间组织相结合,以空间作为形式训练的核心,体现不同于其他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课程的特色。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课程的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的环艺专业的构成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课题练习上都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长期以来,设计类专业几乎都将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采用相似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很少考虑教学内容对于不同设计专业的针对性,且缺乏与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不利于学生在本专业背景下理解和应用构成原理。
  2.教学安排缺乏合理性
  构成课程通常安排在本科一年级教学中,许多学校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和专业素描、专业色彩课并行。这个阶段学生还没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构成课程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位置不合理;并且各种构成类型被分成单独的各个教学模块(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等),模块之间缺乏连贯性,不利于学生把构成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学习。
  3.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般性介绍讲授构成理论,然后布置做授课理论相对应的图形构成练习,抽象枯燥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思维。
  4.教学课题练习缺乏科学性
  构成教学中课题练习往往偏向浅层化和简单化,学生仅会使用基本构成原理完成作业,而没有形成具有学科特征的构成语言能力;课题练习要求往往没有任何约束,对于设计初学者而言,过多的自由反而导致创作上的盲目性;课题练习表现手段往往比较单一,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多为“手工填格子”,立体构成多为“手工折纸”,构成课变成了耗时耗力的纯手工制作课。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课程的改革
  环艺专业构成课程存在的种种问题已被广泛关注,不少学校与教师已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探索与改造的实验,但一个能为各院校共同认可的教学体系框架至今没有形成。本文梳理较有参考价值的构成教改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系统归纳和研究探索,寻求更为合理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课题练习等。
  1.教学内容的调整
  (1)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环艺专业的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应反映本专业特点,明确不同于艺术设计类普适性的构成课程。它仍然采用构成这一方式,依旧是基于元素的组合所呈现的构成形态,但区别于单纯的造型探索和表达构成原理的程式化形式练习,而是围绕维系空间的功能、空间的组织与形式、空间与建造等一系列关于环境空间设计核心问题的构成教育。
  (2)优化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许多学校环艺专业的构成教材仍为传统的三大构成教材,内容相似且高度抽象。在教材和参考书的选用上可考虑把从专业设计角度出发的构成教材(如《形态构成解析》、《建筑形态设计基础》等)和从理论角度出发的艺术类构成教材(如《形态构成学》等)相结合,同时引用大量设计实例来完善构成课教学知识系统。
  (3)引入交叉学科的相关成功经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边缘学科,在构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吸收相关交叉学科的成功教学经验及各种设计语言与手法。
  ①侧重建筑语言在构成训练中的运用。以单纯的几何形态为母体,运用数理比值、逻辑、结构等理性思维方法,凭借加减、调换、重复、分割、叠加、穿插、位移、旋转、网格变异等建筑学科的常用形式生成方法,来创造强调秩序性和规律性的构成造型。
  ②空间教学在构成训练中的运用。空间教学指以塑造建筑空间为设计造型的主要关注点的教学方法,也是更为接近建筑学科本体特征的教学模式。如一项经典的以空间为核心的练习是设置三乘三的九个相同的立方体作为基本网格,在此网格线上摆放一定数目的灰卡纸板,以一整套预设的形体和结构要素来进行练习,围合、限定或分隔出各种基本的空间组织。它既反映模数比例和形体空间等形式结构关系,又包含装配建造等具体建筑要素。[1]
  ③建构教学在构成训练中的运用。建构教学设定“块-板-杆”三种基本的建构要素,通过研究其形式操作的生成过程,以及实际模型材料与实际建筑材料的转化关系,训练从材料和建造的逻辑中获得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区别于只限于形式与造型问题的探讨和不涉猎以真实建造为目的的构成探索。[2]
  ④新语汇和新手法在构成训练中的运用。在构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及时吸收新语汇和新手法,丰富构成教学的内涵。如解构主义的变形、扭曲、错位等设计语汇,由视知觉和动力学原理而形成的动态构成设计手法,等等。
  2.教学安排的调整
  (1)对于构成课程在教学体系位置的安排,教师应对其先修、后修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条件加以系统研究,合理配置。在保证课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各课程教学特点,将专业素描、专业色彩与构成课程从并行设置改为先后设置,课时作相对集中的调整,使学生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并在构成课程前开设部分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得以具备初步的专业概念和知识储备,从而能够顺利提高基础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2)基于环艺专业特点和本课程课时限制,把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作为主要教学模块,在平面构成模块中加入色彩构成知识,并加强各主要教学模块之间的连贯性,从平面构成中二维平面图形多方式的组合,到立体构成由二维图形向三维实体的生成过程,再到进一步的空间构成训练,将构成系列课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教学方法的调整
  构成这门课程相对抽象,教师要突破传统的单一讲授方式,以各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
  (1)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能更充分、更直观地展示授课内容,采用幻灯、动画、视频短片等多媒体形式演示复杂形体的变化和研究,教学更为直观、更易理解;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资料收集、形体比较、创建造型,信息量大且工作效率高;完成的课题练习以幻灯片放映的形式集中展示比较,并进行总结、自我评议和分组讨论,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形式的交流,课堂气氛活跃。
  (2)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方法分为直接观察阶段、理论精深阶段和联系实践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直接观察阶段通过对实际作品观察,使学生获得对构成的感性认识;在理论精深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大胆尝试,然后教师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系统运用理论来指导设计;联系实践阶段中学生带有总结性地自主完成作业。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不同教学要求的阶段逐渐完成不同教学目的,教师的角色从简单的讲课者演绎为推动者,学生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化为自主参与者,“教大于学”的状况得到明显改观,学生创作热情得到激发。[3]
  (3)纵横结合式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包括讲授、示范、练习与辅导、讲评等教学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之外,可增加结合课题练习进行的课外阅读、参观、讨论、小组设计、展示与观摩、综述与座谈等教学环节,建立起横向交流与学习的媒介,与原有师徒传授形式的纵向传授方式形成交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学课题练习的调整
  (1)教学课题练习设置的调整
  教学课题练习是设计教学的重要方面。根据环艺专业特点,可将构成的课题练习划分成若干个单一元素的专题训练,即平面的形态设计、生成的立体形态、空间的限定组合等,并将它们形成相互联系、有机转化的整体。通过分析构成训练与综合构成训练的结合(将完整的设计分解成若干个体系进行理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纯粹构成训练与目的构成训练的结合(对造型的诸要素进行纯粹性与抽象性的研究后结合相关专业设计语言进行目的训练)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成教学训练体系。
  (2)教学课题练习要求的调整
  构成课程对于课题练习的要求和完成形式上也应依据学科特征和学科应用要求。
  首先,由于构成课程的教学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空间形体造型手段、了解构成基本知识及其在专业中的运用,因此对于色彩和肌理的训练并不是重点。可对作业要求有所限制,如初期平面构成要求用黑白灰色调,立体构成模型要求用单色材料,等等,让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
  其次,对于作业内容的完成条件也有相对的限制,如平面构成作业完成的图形必须是强烈体现某种构成方式且符合形式美原则,立体构成作品中的某个面必须是与平面构成作业中的某个图形相呼应,空间构成作业必须在限定尺寸的立方体内进行空间的组合,等等。这些限制的存在能锻炼学生在各种条件限制下进行创作的能力。[4]
  (3)教学课题练习表现手法的调整
  传统构成课程中学生要花上许多时间来“精心”完成一张构成作业,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揣摩研究形式关系和创造构成造型。构成教学要真正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在表现手段上有所变革。以下几种表现手段对环艺专业的构成教学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计算机绘图表现
  CorelDraw等矢量绘图软件可以自如地对二维图形进行复制、缩放、修改、变形变色,Sketchup等三维绘图软件可以迅速建立和修改虚拟三维模型。计算机绘图表现十分便于研究构成中单元形的复制与组合所产生的效果,并可以同时获得多种方案的比较,迅捷方便,把学生从繁重的手工制作中解放出来,专心致力于造型的创造、比较和研究。
  (2)三维实体模型表现
  环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能够把握三维形体和空间感,他们所使用的表现工具也应该更为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三维视觉判断,而三维实体模型无疑是最直观的工具。当然,这里所说的三维实体模型不是传统构成课的“折纸游戏”,而是运用简单的材料,根据对空间的想象思维与逻辑分析,设计与制作“概念型”模型。用模型构思,用模型推敲,用模型表现,对于初学空间造型的人来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参与性和体验性。
  (3)分析图示表现
  分析图示通过勾画图形,以形象来辅助思考,把构思设计的不断生成、变化、深入、直至清晰明朗的整个活动过程表达出来。这种过程比单一的大脑思维活动产生更多的新构思和新想法,有必要在设计启蒙阶段中就加以逐步培养。
  四、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是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共同建构的,构成课程做为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顺利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在构成课程教学中,应引入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有益经验,并与本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雷.“德州骑警”与“九宫格”练习的发展[J].建筑师,2007,(4):48.
  [2]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建构作为一种设计的工作方法[J].建筑师,2006,(1):14.
  [3]韩荣.“DTSM”方法在《立体构成》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江苏大学学报,2002,(6):67.
  [4]施瑛,潘莹,王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形态构成系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华中建筑,2009,(10):171.
其他文献
【本刊讯】为促进工业润滑油企业交流、提升工业服务水平,由中国智能工业增值平台、深圳市商机苑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主办,顺益体系(集团)协办、湖北省润滑油行业协会、中国设备
我国传统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育则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
摘 要: 针对目前中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心理不健康问题,着眼于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文章作者身体力行,深入学生,研究他们的心理世界,利用他们对教师的信任,结合实际解除了许多学生的心理顾虑,并着力提出了减少乃至避免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建议。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倾听 解除 提高 建议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本刊讯】我国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标识解析顶级节点(上海)近日上线。作为国家五大顶级节点之一,上海节点将辐射长三角,推动传统工业企业迈向智能制造,助力长三角
摘 要: 在培养理工科专业学科人才的模式中,应该让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拓展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实施拓展教育的工作需要高校在进行充分调研和认识自身专业基础的背景下开展和进行,而不是盲目地采取各种门类的艺术教育形式进行拓展。  关键词: 工科院校 艺术素质 拓展教育    随着中国教育关于素质拓展的进程向深度展开,高等学校藝术教育朝着更加坚定的方向实现着预期的目标。不容置疑,对于国内普通工科院校而言,加强艺
道德精神,就是人们敬畏道德、向往道德、享受道德、坚守道德的心理意识,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诚”的精神。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旨归。当今社会,培育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