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第七册第八单元内,安排了对生活中的数学“可能性”的预测,书中例题呈现的是学生摸出棋子的情境。但在教学时,我运用让学生猜一猜我手中的牌是红色或黑色来导入教学,学生兴趣较高。
我拿出一个盒子,告诉学生盒里有球,谁能从盒子里摸出黄色球就奖他一面小红旗。活动开始,几个学生摸出的都是白球,(在学生摸到第3个球时已经有个别学生已经猜出盒子里面没有黄球)当第4个学生摸出的还是白球后,我提问:“有没有人有意见?有没有其他想法?为什么大家都摸不到黄球呢?”
生1:因为盒子里没有黄色的球。
生2:盒子里都是白色球。
我打开盒子让学生验证,真的全是白球,引导学生说出1号盒子里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摸出黄色球,学生确定这件事情发生是确定的。
我拿出几个黄色球,当着学生面放入摇匀,问:“现在能摸出黄色球吗?”学生猜测、讨论,全部学生都回答:“可能”。我让学生继续摸,一些学生摸出的是白球,有一些学生摸出的是黄色球,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再问学生:“如果老师在盒子里面放入红色球、蓝色球、绿色球时会怎样?”
生1:可能是黄色球。
生2:可能是白色球、红色球。
生3:盒子里面的球都有可能摸出。
……
从而学生明白:现在盒子里摸出的球是不确定的。
我又用课件显示例2,六幅现实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我让学生观察,理解图意,独立思考,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作出判断再作讨论。解决时,我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再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表述。“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三天后可能下雨”“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当解决“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这件事时,学生有的说“应该用一定”;有的说“应该用可能”;有的说应该用不可能”。这时,我呈现出一段小资料说明每天都有人出生这件事情是确定的。马上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单是广州每天都有人出生,整个广东省,中国,甚至整个世界每天都会有人出生。”另一个学生:“那么地球不就爆满了?”另一个学生:“不会,现在中国不是进行计划生育吗?”学生说:“世界那么大,每天都有人去世啊。”我满意地笑了,并告诉学生说:“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要正确地面对生死。”
当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周围熟悉的情境,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什么事情发生是不确定的。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有同学说:“明天的拔河比赛我们一定会赢。”马上有学生反对说:“不对,这是我们的愿望,拔河比赛我想可能会赢,也有可能不会赢,比赛结果没有出,是不确定的”。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最后,我显出主题图,“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场景。(小小设计师)
1.有一位喜欢唱歌的同学。你们能帮他设计一个骰子,无论怎么摇一定摇到唱歌吗?
2.老师不想表演绕口令。谁能帮老师设计一个骰子,无论怎么摇都不可能摇到绕口令。
3.讨论。你最喜欢哪些节目,在小组里说一说,把你们这组同学喜欢的节目设计成骰子,每次都有可能摇到它,(学生讨论分组设计)并用你们设计的骰子摇一摇,看看出现什么现象,其他同学记录情况。
思考与评析:这节课是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度过的,学生的表现也是精彩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想:如果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动手实践(猜一猜),参与活动(摸一摸),自主探索(我是小法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活(小小设计师)而是单纯地一味讲授,学生还有那么高的学习兴趣吗?又怎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又怎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呢?又怎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营造宽松、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
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对话,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才显得生机勃勃。相反,教师如果漠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按部就班地教学,哪怕组织得再周密,设计得再巧妙的课堂,都不能与学生的心理发生共鸣。本节课采用了游戏导入,选取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能迅速地激发起来,大家在玩中感知“可能性”的乐趣,然后再用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地感知了“一定”“不可能”“可能”。
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这节课以合作学习为主线,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游戏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运用直观法使学生进行观摩;运用实践法让学生反复参与实验;运用分析法让学生进行猜测;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等,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应用合作学习为主线,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信息,拓展思路。本节课,我在“争当小法官”和“小小设计师”两个重要环节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互相交流,拓宽思维。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最后学生能完全自主学习。合作时,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再分工、交流、互动,要尊重事实,形成共识,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帮助和启发,探究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感知学习的乐趣。探究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通过这种教学实践,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只有学生主动获取所得到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转化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说,兴趣是探究学习的源泉。
三、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绝对不是唯一依据。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最后放手让他们奔跑,不被教材所禁锢,大胆地让学生讨论交流。否则,学生就会失去自我、自信,也失去了学习兴趣。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探索学习创新。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注重教学观念更新,多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一定会迸发出五彩缤纷的火花。
(责编 闫祥)
我拿出一个盒子,告诉学生盒里有球,谁能从盒子里摸出黄色球就奖他一面小红旗。活动开始,几个学生摸出的都是白球,(在学生摸到第3个球时已经有个别学生已经猜出盒子里面没有黄球)当第4个学生摸出的还是白球后,我提问:“有没有人有意见?有没有其他想法?为什么大家都摸不到黄球呢?”
生1:因为盒子里没有黄色的球。
生2:盒子里都是白色球。
我打开盒子让学生验证,真的全是白球,引导学生说出1号盒子里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摸出黄色球,学生确定这件事情发生是确定的。
我拿出几个黄色球,当着学生面放入摇匀,问:“现在能摸出黄色球吗?”学生猜测、讨论,全部学生都回答:“可能”。我让学生继续摸,一些学生摸出的是白球,有一些学生摸出的是黄色球,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再问学生:“如果老师在盒子里面放入红色球、蓝色球、绿色球时会怎样?”
生1:可能是黄色球。
生2:可能是白色球、红色球。
生3:盒子里面的球都有可能摸出。
……
从而学生明白:现在盒子里摸出的球是不确定的。
我又用课件显示例2,六幅现实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我让学生观察,理解图意,独立思考,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作出判断再作讨论。解决时,我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再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表述。“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三天后可能下雨”“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当解决“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这件事时,学生有的说“应该用一定”;有的说“应该用可能”;有的说应该用不可能”。这时,我呈现出一段小资料说明每天都有人出生这件事情是确定的。马上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单是广州每天都有人出生,整个广东省,中国,甚至整个世界每天都会有人出生。”另一个学生:“那么地球不就爆满了?”另一个学生:“不会,现在中国不是进行计划生育吗?”学生说:“世界那么大,每天都有人去世啊。”我满意地笑了,并告诉学生说:“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要正确地面对生死。”
当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周围熟悉的情境,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什么事情发生是不确定的。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有同学说:“明天的拔河比赛我们一定会赢。”马上有学生反对说:“不对,这是我们的愿望,拔河比赛我想可能会赢,也有可能不会赢,比赛结果没有出,是不确定的”。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最后,我显出主题图,“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场景。(小小设计师)
1.有一位喜欢唱歌的同学。你们能帮他设计一个骰子,无论怎么摇一定摇到唱歌吗?
2.老师不想表演绕口令。谁能帮老师设计一个骰子,无论怎么摇都不可能摇到绕口令。
3.讨论。你最喜欢哪些节目,在小组里说一说,把你们这组同学喜欢的节目设计成骰子,每次都有可能摇到它,(学生讨论分组设计)并用你们设计的骰子摇一摇,看看出现什么现象,其他同学记录情况。
思考与评析:这节课是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度过的,学生的表现也是精彩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想:如果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动手实践(猜一猜),参与活动(摸一摸),自主探索(我是小法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活(小小设计师)而是单纯地一味讲授,学生还有那么高的学习兴趣吗?又怎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又怎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呢?又怎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营造宽松、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
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对话,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才显得生机勃勃。相反,教师如果漠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按部就班地教学,哪怕组织得再周密,设计得再巧妙的课堂,都不能与学生的心理发生共鸣。本节课采用了游戏导入,选取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能迅速地激发起来,大家在玩中感知“可能性”的乐趣,然后再用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地感知了“一定”“不可能”“可能”。
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这节课以合作学习为主线,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游戏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运用直观法使学生进行观摩;运用实践法让学生反复参与实验;运用分析法让学生进行猜测;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等,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应用合作学习为主线,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信息,拓展思路。本节课,我在“争当小法官”和“小小设计师”两个重要环节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互相交流,拓宽思维。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最后学生能完全自主学习。合作时,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再分工、交流、互动,要尊重事实,形成共识,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帮助和启发,探究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感知学习的乐趣。探究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通过这种教学实践,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只有学生主动获取所得到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转化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说,兴趣是探究学习的源泉。
三、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绝对不是唯一依据。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最后放手让他们奔跑,不被教材所禁锢,大胆地让学生讨论交流。否则,学生就会失去自我、自信,也失去了学习兴趣。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探索学习创新。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注重教学观念更新,多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一定会迸发出五彩缤纷的火花。
(责编 闫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