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兼职心理咨询师的数量占了非常大的比例。但在实际工作中,兼职心理咨询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本文旨在分析高校兼职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探索提升高校心理咨询专业水平的途径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兼职心理咨询师;问题
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进程还相当缓慢。在一般高校,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人数有限,为更广泛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他们会聘请对心理咨询感兴趣并有一定心理咨询理论基础和咨询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心理咨询老师。兼职者的本职工作可能是行政管理者、专职教师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兼职心理咨询师存在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
一、角色模糊
角色模糊表现在兼职心理咨询师对自身固有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角色和心理咨询师角色认识不清晰,无法及时进行心理角色的转换,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方法和态度带到咨询工作中,把心理咨询工作当成了思想教育,导致了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的偏移。兼职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也容易犯说教多于倾听、缺乏同情、强调社会性而忽视个体性及拔苗助长等错误。如果兼职心理咨询师不能很清晰的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无法很好的对自己职业定位,混淆两种角色特征功能差异,就会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心理误区,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甚至对兼职心理咨询师本人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兼职心理咨询师出现心理疲劳、厌倦或严重失败感等不良心理现象。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薄弱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它对从业人员素质和资格的要求十分严格,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良好的个人素质与修养;二是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三是熟练掌握心理咨询方法与技巧;四是经过实习,接受督导,有实际工作经验。
目前,高校从事兼职心理咨询的以年轻人居多,很多人通过几个月理论学习,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便从事兼职心理咨询师工作。从业时间短,人员流动性强,工作经验缺乏,自我修养不足,专业技能训练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处理可能就会因为不够科学有效而起不到助人效果,给求询的学生带来危害的同时,也使他们在从事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遭遇更多的风险,带来更多的压力。
三、工作任务重,精神压力大
兼职心理咨询师日常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和科研工作等。很多高校在心理咨询师的人员配备上与学生人数严重脱离,兼职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更加导致了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量过大。繁重的工作很容易令他们更加疲惫不堪,丧失对工作的热情。
近年来,大学生患心理障碍与疾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因心理疾病而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关注。许多兼职心理咨询师害怕恶性事件的发生,他们在接待有自杀倾向或具有攻击性的学生时极度紧张和焦虑,担心自己处理不好而产生严重后果,心理压力很大。兼职心理咨询师既需要长期处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很容易因工作过于投入而导致精神压力超负荷。
四、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心理咨询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咨询师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然而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回报要普遍高高低于付出。首先,经济回报较低。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兼职教师和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按学校有关规定计算工作量或给予报酬。”但大部分高校的兼职心理咨询师所获得的报酬很低,与其实际付出不成比例。很多学校将兼职心理咨询师的所有心理健康工作都算在行政工作量里,不再额外计报酬,而有些学校则规定心理咨询半天计几十元报酬。其次,精神回报不足。部分高校的领导和教师不重视心理咨询工作,把心理健康工作当做一个门面,没有深入开展工作,同时也不重视解决兼职心理咨询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第三,对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考评和职称认定难。许多高校在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考评和职称认定上均不成熟,导致很多兼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意向不明确,犹豫不决的态度必将影响他们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感到焦躁不安。
五、社会认可度不高
目前社会各界人士对高校心理咨询的期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也逐年增长,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对高校心理咨询都给予了厚望。但由于兼职心理咨询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良莠不齐,部分兼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有限很难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达不到学校的要求和求询学生的期望。以及前来咨询的学生对心理咨询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憧憬,导致了咨询学生对咨询效果不满意,对兼职心理咨询师认可度不高。
参考文献
[1] 吉晓青.中国文化背景下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 卢春莉.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尴尬与困惑.社会心理科学.2010(1)
[3] 王莹华,许文彬.探析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枯竭原因及应对措施.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4] 鞠鑫.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压力与职业倦怠分析.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5] 鞠鑫,赵崇莲.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分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6] 方一红.角色分离与澄清: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之路.高教论坛.2007(10)
关键词:高校兼职心理咨询师;问题
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进程还相当缓慢。在一般高校,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人数有限,为更广泛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他们会聘请对心理咨询感兴趣并有一定心理咨询理论基础和咨询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心理咨询老师。兼职者的本职工作可能是行政管理者、专职教师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兼职心理咨询师存在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
一、角色模糊
角色模糊表现在兼职心理咨询师对自身固有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角色和心理咨询师角色认识不清晰,无法及时进行心理角色的转换,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方法和态度带到咨询工作中,把心理咨询工作当成了思想教育,导致了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的偏移。兼职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也容易犯说教多于倾听、缺乏同情、强调社会性而忽视个体性及拔苗助长等错误。如果兼职心理咨询师不能很清晰的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无法很好的对自己职业定位,混淆两种角色特征功能差异,就会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心理误区,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甚至对兼职心理咨询师本人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兼职心理咨询师出现心理疲劳、厌倦或严重失败感等不良心理现象。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薄弱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它对从业人员素质和资格的要求十分严格,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良好的个人素质与修养;二是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三是熟练掌握心理咨询方法与技巧;四是经过实习,接受督导,有实际工作经验。
目前,高校从事兼职心理咨询的以年轻人居多,很多人通过几个月理论学习,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便从事兼职心理咨询师工作。从业时间短,人员流动性强,工作经验缺乏,自我修养不足,专业技能训练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处理可能就会因为不够科学有效而起不到助人效果,给求询的学生带来危害的同时,也使他们在从事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遭遇更多的风险,带来更多的压力。
三、工作任务重,精神压力大
兼职心理咨询师日常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和科研工作等。很多高校在心理咨询师的人员配备上与学生人数严重脱离,兼职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更加导致了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量过大。繁重的工作很容易令他们更加疲惫不堪,丧失对工作的热情。
近年来,大学生患心理障碍与疾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因心理疾病而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关注。许多兼职心理咨询师害怕恶性事件的发生,他们在接待有自杀倾向或具有攻击性的学生时极度紧张和焦虑,担心自己处理不好而产生严重后果,心理压力很大。兼职心理咨询师既需要长期处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很容易因工作过于投入而导致精神压力超负荷。
四、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心理咨询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咨询师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然而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回报要普遍高高低于付出。首先,经济回报较低。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兼职教师和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按学校有关规定计算工作量或给予报酬。”但大部分高校的兼职心理咨询师所获得的报酬很低,与其实际付出不成比例。很多学校将兼职心理咨询师的所有心理健康工作都算在行政工作量里,不再额外计报酬,而有些学校则规定心理咨询半天计几十元报酬。其次,精神回报不足。部分高校的领导和教师不重视心理咨询工作,把心理健康工作当做一个门面,没有深入开展工作,同时也不重视解决兼职心理咨询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第三,对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考评和职称认定难。许多高校在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考评和职称认定上均不成熟,导致很多兼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意向不明确,犹豫不决的态度必将影响他们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感到焦躁不安。
五、社会认可度不高
目前社会各界人士对高校心理咨询的期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也逐年增长,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对高校心理咨询都给予了厚望。但由于兼职心理咨询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良莠不齐,部分兼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有限很难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达不到学校的要求和求询学生的期望。以及前来咨询的学生对心理咨询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憧憬,导致了咨询学生对咨询效果不满意,对兼职心理咨询师认可度不高。
参考文献
[1] 吉晓青.中国文化背景下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 卢春莉.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尴尬与困惑.社会心理科学.2010(1)
[3] 王莹华,许文彬.探析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枯竭原因及应对措施.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4] 鞠鑫.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压力与职业倦怠分析.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5] 鞠鑫,赵崇莲.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分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6] 方一红.角色分离与澄清: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之路.高教论坛.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