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松榆西里社区,大家会常见一位忙碌而熟悉的身影,她有着一种顽强和朴实工作的韧劲,谁家孩子逃学,她上门谈心;谁家老人生病,她登门看望;谁家婆媳纠纷,她现场调解……她就是松榆西里社区党委书记俞燕萍。俞燕萍,1969年参加工作,197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社区党委书记11年来,她不断地在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在社区党建、社区建设上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些年来松榆西里社区的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居民的生活舒适多了。俞燕萍书记也因此荣获“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等称号。她巧用分类管理,为居民做实事
松榆西里社区地处东三环外的城乡接合部,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成的老小区,总面积0.46平方公里。人口大部分为国有企业职工及家属和拆迁就地上楼的农转非居民。由于人员结构不同,素质不同,需求也不尽相同。面对老旧破艰苦工作条件,部分社区工作者也曾产生过畏难情绪。为了给大家鼓劲,俞燕萍当时就提出了“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口号,与社区党委班子成员和社区全体工作者互勉。
在工作中,俞燕萍所提出的“三个一”原则很快就发挥了作用。即树立社区一盘棋的思想,形成上下一条心的局面,建立党委、居委会一股劲的工作体系。工作中带领大家做到胸中有组织、心里有居民、工作有思路、管理有章法。
比如,为了搞好党建工作,她就在发挥党员作用上下工夫。她身带小本,逐家上门入户与党员沟通谈心,通过调查了解,党员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原工作职务,本人特长,个人爱好以及意愿等等,她了如指掌。她也发现了党员中普遍存在着失落感或无所事事的感觉。有的党员掏心窝子说,书记啊,我们是老党员了,特别愿意为居民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可却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为此,她把自己的调查一一归类,并就琢磨出了一道“方案”。她大胆提出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新思路——将社区党员划分为谋划型、技能型、文体型和操作型四种类型党员。
俞燕萍书记介绍,她把谋划型的党员吸收到社区智囊团,共同策划并承担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工作,见效很快。比如,“松榆西里社区业余党校”创办后,每次党课,她就邀请了曾经在单位担任过党委书记的老党员,为党员们讲党课,还编写了《松榆西里社区居民公约》,还与中小学师生开展了以公民道德规范为主题的讽刺、幽默画展等活动。她让文体型的党员在社区成立了“文体协会”,先后组织了老年健身秧歌队,健身舞蹈队,中老年时装表演队,乒乓球队,“社区彩虹合唱团”,太极拳队等,松榆西里科普教育型社区的品牌也因此在该街道地区颇有名气。
党员分类管理以来,小区的绿地养护问题也解决了。她把承担小区的绿地养护工作交给了从事过园艺工作的操作型党员,进一步美化了社区环境;她还把为群众处理小故障的事情交给了有电工、钳工、水暖等维修手艺的操作型党员……社区空巢老人的孤单问题解决了,她安排操作型党员与空巢老人结对子。那年,56楼有一位姓牛的老人忽然眼睛看不清东西了,楼里的邻居得知赶紧送到了医院。俞燕萍书记听说以后,立刻行动起来,该党小组的成员陈宏光、王学忠主动提出陪患者去医院输液,安排党员于淑兰在家做好饭菜送到患者家,解除了患者老牛的后顾之忧。
善待身边每一个人,11年的奉献无怨无悔
平时,俞燕萍注意关心社区工作者的生活。谁有个头疼脑热,她都要问候一下。思想上结了疙瘩,她就主动和其谈心,使之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她提议建立了社区聊天室,畅通了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渠道。据悉,这些年来,在她手帮手辅导下,社区先后培养输送出好几名社区党委书记、副书记,好几名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为街道和社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扶贫帮困中,她救助残疾青年张光耀的事迹被居民们广为称赞。张光耀是一位患病多年的残疾人,父母双双下岗。她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资金,资助他上学。社区党委又出面联系,帮助小张的父亲在一个停车场找到了一份工作,缓解了他们的家庭困难。后来,小张没负众望,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还有一次,她听说社区的一对夫妻双双下岗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就很困难了,还把家里最值钱的沙发都卖了。她听进耳里,记在心上。正好赶上社区电子监控系统要招一名操作值班员,她在班子会上提议安排了这个家庭中一员来上岗,这下这个家庭的生活才算有了着落。11年以来,她以苦为乐促工作,从未跟家人过过一个除夕夜,社区工作琐碎繁杂,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一位街道的干部告诉我,俞书记在社区努力做个好书记,而在家里,她是丈夫的好妻子,是孩子的好母亲。她家里有一位患病10多年的婆婆,因年岁已高,走路不方便,有事就叫喊,且一般在晚上叫喊,但每次俞书记均做到了一呼即应,她始终认为善待老人是晚辈应尽的义务。当记者跟她聊起这些时,她说自己这么长期地在做着社区的工作,接触的都零零碎碎的平凡事,但她无怨无悔,其实道理很简单,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即使事业与家庭发生冲突时,她始终选择以事业为重。
采访手记
记者每次去首都图书馆时,都要路过松榆西里社区。今年春季的一天,我独自走进该社区,明显感觉到这里卫生环境非常好,那天还有幸参加了该社区组织的一次小型科普教育活动。又过了几周,记者去区文明办。当我提到该社区的名字时,几位宣干马上就问,见到他们社区的党委书记俞燕萍了吗?看他们的高兴劲让我有些诧异。他们告诉我说,松榆西里是科普教育型社区,俞书记还荣获过“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于是,3月底一天,我便专程来到该社区,直接去居委会楼上找到了俞书记。那天下午,正好她有事特别忙。她很坚决地表示,自己不便接受采访。直到6月16日,我第三次来到该社区,参加了潘家园街道在此社区举办的“党员志愿者日”活动两周年纪念活动,俞书记才肯接受本报的采访。交谈中,她一直不谈自己的“奋斗”故事,问了好几次,我也只得到这么几个信息,她于哪年入党,于哪年去了内蒙古建设兵团锻炼了5年,哪年回京的,后来自己在一大型国企从事管理工作…她人淡如菊,豪爽的笑声里却带着迷人的亲和力。
松榆西里社区地处东三环外的城乡接合部,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成的老小区,总面积0.46平方公里。人口大部分为国有企业职工及家属和拆迁就地上楼的农转非居民。由于人员结构不同,素质不同,需求也不尽相同。面对老旧破艰苦工作条件,部分社区工作者也曾产生过畏难情绪。为了给大家鼓劲,俞燕萍当时就提出了“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口号,与社区党委班子成员和社区全体工作者互勉。
在工作中,俞燕萍所提出的“三个一”原则很快就发挥了作用。即树立社区一盘棋的思想,形成上下一条心的局面,建立党委、居委会一股劲的工作体系。工作中带领大家做到胸中有组织、心里有居民、工作有思路、管理有章法。
比如,为了搞好党建工作,她就在发挥党员作用上下工夫。她身带小本,逐家上门入户与党员沟通谈心,通过调查了解,党员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原工作职务,本人特长,个人爱好以及意愿等等,她了如指掌。她也发现了党员中普遍存在着失落感或无所事事的感觉。有的党员掏心窝子说,书记啊,我们是老党员了,特别愿意为居民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可却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为此,她把自己的调查一一归类,并就琢磨出了一道“方案”。她大胆提出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新思路——将社区党员划分为谋划型、技能型、文体型和操作型四种类型党员。
俞燕萍书记介绍,她把谋划型的党员吸收到社区智囊团,共同策划并承担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工作,见效很快。比如,“松榆西里社区业余党校”创办后,每次党课,她就邀请了曾经在单位担任过党委书记的老党员,为党员们讲党课,还编写了《松榆西里社区居民公约》,还与中小学师生开展了以公民道德规范为主题的讽刺、幽默画展等活动。她让文体型的党员在社区成立了“文体协会”,先后组织了老年健身秧歌队,健身舞蹈队,中老年时装表演队,乒乓球队,“社区彩虹合唱团”,太极拳队等,松榆西里科普教育型社区的品牌也因此在该街道地区颇有名气。
党员分类管理以来,小区的绿地养护问题也解决了。她把承担小区的绿地养护工作交给了从事过园艺工作的操作型党员,进一步美化了社区环境;她还把为群众处理小故障的事情交给了有电工、钳工、水暖等维修手艺的操作型党员……社区空巢老人的孤单问题解决了,她安排操作型党员与空巢老人结对子。那年,56楼有一位姓牛的老人忽然眼睛看不清东西了,楼里的邻居得知赶紧送到了医院。俞燕萍书记听说以后,立刻行动起来,该党小组的成员陈宏光、王学忠主动提出陪患者去医院输液,安排党员于淑兰在家做好饭菜送到患者家,解除了患者老牛的后顾之忧。
善待身边每一个人,11年的奉献无怨无悔
平时,俞燕萍注意关心社区工作者的生活。谁有个头疼脑热,她都要问候一下。思想上结了疙瘩,她就主动和其谈心,使之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她提议建立了社区聊天室,畅通了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渠道。据悉,这些年来,在她手帮手辅导下,社区先后培养输送出好几名社区党委书记、副书记,好几名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为街道和社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扶贫帮困中,她救助残疾青年张光耀的事迹被居民们广为称赞。张光耀是一位患病多年的残疾人,父母双双下岗。她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资金,资助他上学。社区党委又出面联系,帮助小张的父亲在一个停车场找到了一份工作,缓解了他们的家庭困难。后来,小张没负众望,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还有一次,她听说社区的一对夫妻双双下岗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就很困难了,还把家里最值钱的沙发都卖了。她听进耳里,记在心上。正好赶上社区电子监控系统要招一名操作值班员,她在班子会上提议安排了这个家庭中一员来上岗,这下这个家庭的生活才算有了着落。11年以来,她以苦为乐促工作,从未跟家人过过一个除夕夜,社区工作琐碎繁杂,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一位街道的干部告诉我,俞书记在社区努力做个好书记,而在家里,她是丈夫的好妻子,是孩子的好母亲。她家里有一位患病10多年的婆婆,因年岁已高,走路不方便,有事就叫喊,且一般在晚上叫喊,但每次俞书记均做到了一呼即应,她始终认为善待老人是晚辈应尽的义务。当记者跟她聊起这些时,她说自己这么长期地在做着社区的工作,接触的都零零碎碎的平凡事,但她无怨无悔,其实道理很简单,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即使事业与家庭发生冲突时,她始终选择以事业为重。
采访手记
记者每次去首都图书馆时,都要路过松榆西里社区。今年春季的一天,我独自走进该社区,明显感觉到这里卫生环境非常好,那天还有幸参加了该社区组织的一次小型科普教育活动。又过了几周,记者去区文明办。当我提到该社区的名字时,几位宣干马上就问,见到他们社区的党委书记俞燕萍了吗?看他们的高兴劲让我有些诧异。他们告诉我说,松榆西里是科普教育型社区,俞书记还荣获过“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于是,3月底一天,我便专程来到该社区,直接去居委会楼上找到了俞书记。那天下午,正好她有事特别忙。她很坚决地表示,自己不便接受采访。直到6月16日,我第三次来到该社区,参加了潘家园街道在此社区举办的“党员志愿者日”活动两周年纪念活动,俞书记才肯接受本报的采访。交谈中,她一直不谈自己的“奋斗”故事,问了好几次,我也只得到这么几个信息,她于哪年入党,于哪年去了内蒙古建设兵团锻炼了5年,哪年回京的,后来自己在一大型国企从事管理工作…她人淡如菊,豪爽的笑声里却带着迷人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