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大词典》虽收词众多,义项基本完备,但仍不乏遗漏或错讹及待商榷之处。今补订两条未收之词条“欺巧”“何一”。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欺巧;何一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是我国大型的汉语词典,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虽然本书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但其中还不免有不足之处。
【欺巧】《词典》“欺”字下未收,《辞海》《辞源》《大辞典》等均未见。“欺”有“欺骗;欺诈”之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在“欠”部“欺”字下云:“诈也。‘言’部曰诈者,欺也。此曰欺者,诈也。是为转注。”在表示“欺骗,欺诈”义上,“欺”和“诈”是一对同义词。《汉语大字典》所引书证之一:《战国策·秦策一》:“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韦昭注:“欺,诈也。”
“巧”字不仅有“美好”“精致”“技巧”等义,也有“欺”义。《集韵·效韵》:“巧,伪也。”而《广雅·释诂二》:“伪,欺也。”《词典》“巧”下第三条释义:“虚伪;欺诈”。所引书证:《淮南子·本经训》:“及伪之生也,饰智以惊愚,设诈以巧上。”高诱注:“巧,欺也。”如:《汉书卷八一》:嘉倾覆巧伪,挟奸以罔上,崇党以蔽朝,伤善以肆意。《汉书卷一·成帝纪》:诏曰:“……奏请营作,建置郭邑,妄为巧诈,积土增高,多赋敛徭役,兴暴卒之作。”
《词典》中对“巧伪”一词的释义只有“虚伪不实”一条,而无“欺骗”,“《大词典》对“巧伪”释义尚有遗漏之处,比如其还有“欺骗、欺诈”义。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欺”“巧”都可以表示“欺诈,欺骗”义,也可以在复合词中出现,文献中亦有“欺巧”例。
1.《南齐书卷三四·虞玩之 刘休 沈冲 庾杲之 王谌列传》:上患民间欺巧,及即位,敕玩之与骁骑将军傅坚意检定簿籍。
《南史卷四七》:先时,宋世人籍欺巧,及高帝即位,敕玩之与骁骑将军傅坚意检定之。
2.《南史卷四二·齐高帝诸子列传上》:“公家何尝不知人多欺巧,古今政以不可细碎,故不为耳……”上答曰:“欺巧那可容!宋世混乱,以为是不?”
3.《通典卷十四·选举二》:“今内外群官,居职未周,而戎奏还,既未定其优劣,且送故迎新,相继道路,欺巧由生,伤农害政。”
4.《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为伪者行违其方,枉道求进,思念欺巧,于心劳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欺巧”应该有两个基本的义项“伪”和“诈”,具体在文献中应释为“欺骗;欺诈”或“虚伪不实”。另外,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欺巧”又引申出“思维敏捷,善于随即应变”的意思,如:幸亏你很欺巧,要不然突然冒出那样的怪问题,我还应付不过来呢。《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有“欺巧”一词:“<形>善于随机应变。闽语。台湾[k‘i k‘iau]。”
【何一】 《词典》未收。《辞海》《辞源》《大辞典》等亦未见。
《词典》中有“一何”项,释义为“为何;多么”,例如在杜甫的《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即“多么”。然而,“何一”不仅有“为何;多么”的义项,还具有“什么”“哪一个”等义。
一、多么。程度副词,用于感叹句中
1.《太平经合校卷六十六》:“其何一多也!愿天师分解其诀意。”
2.《太平经合校卷九十六》:“不自深十问过罪重,反复哭而行也。言天酷,何一冤也!汝乃自冤,何时天冤汝哉?”
3.《太平经合校卷八十六》:“善哉,精哉!吾无以加六子言。今六子问事,乃何一怒也!独不懈倦耶?”
二、为何。疑问代词,用于疑问句中
1.《太平经合校卷六十七》:“唯唯。愿闻天师,其为罪何一重也?”
2.《皇明异典述卷十》[明]王世贞:言前称朕意为正,驳郭勋为非,今何一用勛言?
3.《淞隐漫录卷五·四奇人合传》[清]王韬:熟视之,似曾相识,遽问之曰:“君非鲍孝廉耶?何一寒至此哉!”
4.《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滦阳续录五》[清]纪昀:又闻一儒生,夜步廊下。忽见一鬼,呼而语之曰:“尔亦曾为人,何一作鬼,便无人理?岂有深更昏黑,不分内外,竟入庭院者哉?
三、哪一个疑问代词,用于反问句中
1.《后汉演义》:操狞笑道:“想汝甫入皇都,未识朝中才士,就是我幕下文武,何一非才。”
2.《客座偶谈》[清]何刚德:然吾独不能无疑者,世之暴戾恣睢,杀人如麻者,所杀何一非冤?
3.《明史卷二三五》:凡疆圉重臣,皆贿赂请托而得,如李维翰、杨镐、熊廷弼、李如柏、如桢,何一不出其保举?
4.《闲情偶寄·词曲部》[明]李渔:《五经》、《四书》、《左》、《国》、《史》、《汉》,以及唐宋诸大家,何一不说人情?何一不关物理?
作为一个影响力颇大的中文辞书,《词典》(包括《汉语大字典》《辞源》等一系列辞书在内)应由专门的语言工作者,在亲自调查并听取广泛意见的基础上,定期进行修正补订。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其作为大型工具书的功用,使其与时俱进。
另《陈书卷五·宣帝本纪》:其籍有巧隐,并王公百司辄受民为程荫,解还本属,开恩听首。)
参考文献:
[1]朱成华.“巧伪”补释[J]. 汉字文化,2011(3).
[2]许实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张文聪(1988.09-),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欺巧;何一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是我国大型的汉语词典,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虽然本书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但其中还不免有不足之处。
【欺巧】《词典》“欺”字下未收,《辞海》《辞源》《大辞典》等均未见。“欺”有“欺骗;欺诈”之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在“欠”部“欺”字下云:“诈也。‘言’部曰诈者,欺也。此曰欺者,诈也。是为转注。”在表示“欺骗,欺诈”义上,“欺”和“诈”是一对同义词。《汉语大字典》所引书证之一:《战国策·秦策一》:“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韦昭注:“欺,诈也。”
“巧”字不仅有“美好”“精致”“技巧”等义,也有“欺”义。《集韵·效韵》:“巧,伪也。”而《广雅·释诂二》:“伪,欺也。”《词典》“巧”下第三条释义:“虚伪;欺诈”。所引书证:《淮南子·本经训》:“及伪之生也,饰智以惊愚,设诈以巧上。”高诱注:“巧,欺也。”如:《汉书卷八一》:嘉倾覆巧伪,挟奸以罔上,崇党以蔽朝,伤善以肆意。《汉书卷一·成帝纪》:诏曰:“……奏请营作,建置郭邑,妄为巧诈,积土增高,多赋敛徭役,兴暴卒之作。”
《词典》中对“巧伪”一词的释义只有“虚伪不实”一条,而无“欺骗”,“《大词典》对“巧伪”释义尚有遗漏之处,比如其还有“欺骗、欺诈”义。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欺”“巧”都可以表示“欺诈,欺骗”义,也可以在复合词中出现,文献中亦有“欺巧”例。
1.《南齐书卷三四·虞玩之 刘休 沈冲 庾杲之 王谌列传》:上患民间欺巧,及即位,敕玩之与骁骑将军傅坚意检定簿籍。
《南史卷四七》:先时,宋世人籍欺巧,及高帝即位,敕玩之与骁骑将军傅坚意检定之。
2.《南史卷四二·齐高帝诸子列传上》:“公家何尝不知人多欺巧,古今政以不可细碎,故不为耳……”上答曰:“欺巧那可容!宋世混乱,以为是不?”
3.《通典卷十四·选举二》:“今内外群官,居职未周,而戎奏还,既未定其优劣,且送故迎新,相继道路,欺巧由生,伤农害政。”
4.《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为伪者行违其方,枉道求进,思念欺巧,于心劳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欺巧”应该有两个基本的义项“伪”和“诈”,具体在文献中应释为“欺骗;欺诈”或“虚伪不实”。另外,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欺巧”又引申出“思维敏捷,善于随即应变”的意思,如:幸亏你很欺巧,要不然突然冒出那样的怪问题,我还应付不过来呢。《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有“欺巧”一词:“<形>善于随机应变。闽语。台湾[k‘i k‘iau]。”
【何一】 《词典》未收。《辞海》《辞源》《大辞典》等亦未见。
《词典》中有“一何”项,释义为“为何;多么”,例如在杜甫的《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即“多么”。然而,“何一”不仅有“为何;多么”的义项,还具有“什么”“哪一个”等义。
一、多么。程度副词,用于感叹句中
1.《太平经合校卷六十六》:“其何一多也!愿天师分解其诀意。”
2.《太平经合校卷九十六》:“不自深十问过罪重,反复哭而行也。言天酷,何一冤也!汝乃自冤,何时天冤汝哉?”
3.《太平经合校卷八十六》:“善哉,精哉!吾无以加六子言。今六子问事,乃何一怒也!独不懈倦耶?”
二、为何。疑问代词,用于疑问句中
1.《太平经合校卷六十七》:“唯唯。愿闻天师,其为罪何一重也?”
2.《皇明异典述卷十》[明]王世贞:言前称朕意为正,驳郭勋为非,今何一用勛言?
3.《淞隐漫录卷五·四奇人合传》[清]王韬:熟视之,似曾相识,遽问之曰:“君非鲍孝廉耶?何一寒至此哉!”
4.《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滦阳续录五》[清]纪昀:又闻一儒生,夜步廊下。忽见一鬼,呼而语之曰:“尔亦曾为人,何一作鬼,便无人理?岂有深更昏黑,不分内外,竟入庭院者哉?
三、哪一个疑问代词,用于反问句中
1.《后汉演义》:操狞笑道:“想汝甫入皇都,未识朝中才士,就是我幕下文武,何一非才。”
2.《客座偶谈》[清]何刚德:然吾独不能无疑者,世之暴戾恣睢,杀人如麻者,所杀何一非冤?
3.《明史卷二三五》:凡疆圉重臣,皆贿赂请托而得,如李维翰、杨镐、熊廷弼、李如柏、如桢,何一不出其保举?
4.《闲情偶寄·词曲部》[明]李渔:《五经》、《四书》、《左》、《国》、《史》、《汉》,以及唐宋诸大家,何一不说人情?何一不关物理?
作为一个影响力颇大的中文辞书,《词典》(包括《汉语大字典》《辞源》等一系列辞书在内)应由专门的语言工作者,在亲自调查并听取广泛意见的基础上,定期进行修正补订。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其作为大型工具书的功用,使其与时俱进。
另《陈书卷五·宣帝本纪》:其籍有巧隐,并王公百司辄受民为程荫,解还本属,开恩听首。)
参考文献:
[1]朱成华.“巧伪”补释[J]. 汉字文化,2011(3).
[2]许实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张文聪(1988.09-),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