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方法手段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提升了精神品质,使师生双边活动更加融洽地开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里根据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举例探讨一些方法。
一、歌曲导入法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歌曲,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好的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如讲“青藏地区”时,播放歌曲《青藏高原》,让学生聆听来自青藏高原动听的、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加深对祖国风光的美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阿里山的姑娘》中歌词的含义,高山青,涧水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台湾的地理风土人情。
二、小品导入法
许多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曲艺作品,不仅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脍炙人口的小品《超生游击队》,不就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以及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吗?讲到中国的人口问题时,利用这个小品导入,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兴趣。
三、诗歌导入法
诗歌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哲理性,不仅能给人一种语言美的享受,而且里面还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若能运用好诗歌来导入新课,创设美好的意境,吸引学生去探求知识。如在讲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内蒙古高原时,首先朗诵《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茫茫草原上。这种课前朗诵一段诗词,创造一种情境,一种气氛的方法,可以集中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收到奇特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故事导入法
巧用地理故事,增强课本内容的趣味性,活跃教学气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讲“密度流”产生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我利用历史上的一个战例来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潜水艇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顺利通过了由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往来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躲避了英军的袭击,并从背后给予英军守兵很沉重的打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密度流帮了德国潜艇的大忙。”由此激发了学生对密度流的探索兴趣。
五、“旅行”导入法
学生好奇心很强,愿意“旅行”。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优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旅行,进而导入新课。运用这种导入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学 《世界屋脊》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地图册中的我国政区图上,找到四川省会成都、川藏公路和西藏首府拉萨。然后教师一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一边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旅行:我们从四川成都乘公共汽车,沿川藏公路西行……经过高山大河并列的横断山区……跨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许多峡谷、急流。公路好象金色的飘带……一直盘绕到云雾迷漫的白色的山顶上……最后登上青藏高原,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沿途经过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地区,也是地球上最高的高原,人们把青藏高原叫做“世界屋脊”。从而引出新课题。
六、实践导入法
实践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方法。初中生的好奇心都很严重,并对自己充满信心,是最爱动手行动的年龄,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学习,将生活实际和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地理教学中,很多东西都是和我们生活有关系的,一些自然现象,一些原理等等。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从中掌握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又如讲“地图”一节时,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图例,让他们介绍各自的情况。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动手实践,引起学生的学习和动手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进所要讲的新知识。
七、悬念导入法
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把课文中某些地理现象作为悬念,提出富有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并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以激起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有利的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述《黄河》时,可这样导入新课,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人们带来了深重灾难。那么,我们将怎样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首先,让我们了解黄河的地理状况。引而不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八、视频导入法
根据新课的内容,播放学生非常喜爱的视频短片,然后及时引入新课。又如在上《中东》一课时,播放一个有关中东战争的Flash视频,看后提出问题:此短片中涉及到一个地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追问:我们在本学期所学的第六章第二节中提到的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就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那么它在哪里呢?——中东。短片主要涉及两个人物:拉登和萨达姆,萨达姆是哪一个国家的前任总统?——伊拉克。这一国家在哪一地区?——中东。由此引出课题。这样引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九、地图导入法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课的突出特点。传授地理知识、讲授地理事实,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等,都必须依靠地图。在新课导入时也可以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旧有的知识,为获得新的知识开启大门。如: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上课前在教室前面放着大的地球仪,学生手中拿小的地球仪,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整个世界共有七个大洲,哪位同学能把这七个大洲说出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其中的哪个大洲?(老师一边转动地球仪,一边与同学共同说出)又问:“亚洲的全称是什么?”“亚细亚洲。”“全称的含义是什么?你知道它的由来吗?”学生寂然。老师边指图边讲道:“亚细亚洲的名称由来已久,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古时腓尼基人生活在地中海沿岸(指图上位置),他们善于航海,航海定方向时就把‘太阳升起的地方’称为亚细亚洲。这个古老的名字沿用至今。现在我们知道亚洲的位置就是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和东部(指图)。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亚洲的概况。”利用地图解释题目,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点出了本课的中心内容或所讲知识的范围。
十、温故导入法
古语说:“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小学语文学习过一篇《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文章,假如你在生活中迷了路,你怎么样来辨别方向呢?讲《地图》辨别方向的时候,这样导入新课,生活中是这样,在地图上,这样的方法是否同样适用呢? 顺理成章,转入新课的讲授。
时代在不停进步,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导入”的方法也要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创新,真正做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与课堂教学艺术融为一体,为完成一节优质课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545799广西金秀县民族中学)
一、歌曲导入法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歌曲,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好的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如讲“青藏地区”时,播放歌曲《青藏高原》,让学生聆听来自青藏高原动听的、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加深对祖国风光的美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阿里山的姑娘》中歌词的含义,高山青,涧水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台湾的地理风土人情。
二、小品导入法
许多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曲艺作品,不仅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脍炙人口的小品《超生游击队》,不就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以及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吗?讲到中国的人口问题时,利用这个小品导入,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兴趣。
三、诗歌导入法
诗歌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哲理性,不仅能给人一种语言美的享受,而且里面还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若能运用好诗歌来导入新课,创设美好的意境,吸引学生去探求知识。如在讲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内蒙古高原时,首先朗诵《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茫茫草原上。这种课前朗诵一段诗词,创造一种情境,一种气氛的方法,可以集中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收到奇特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故事导入法
巧用地理故事,增强课本内容的趣味性,活跃教学气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讲“密度流”产生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我利用历史上的一个战例来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潜水艇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顺利通过了由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往来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躲避了英军的袭击,并从背后给予英军守兵很沉重的打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密度流帮了德国潜艇的大忙。”由此激发了学生对密度流的探索兴趣。
五、“旅行”导入法
学生好奇心很强,愿意“旅行”。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优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旅行,进而导入新课。运用这种导入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学 《世界屋脊》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地图册中的我国政区图上,找到四川省会成都、川藏公路和西藏首府拉萨。然后教师一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一边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旅行:我们从四川成都乘公共汽车,沿川藏公路西行……经过高山大河并列的横断山区……跨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许多峡谷、急流。公路好象金色的飘带……一直盘绕到云雾迷漫的白色的山顶上……最后登上青藏高原,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沿途经过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地区,也是地球上最高的高原,人们把青藏高原叫做“世界屋脊”。从而引出新课题。
六、实践导入法
实践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方法。初中生的好奇心都很严重,并对自己充满信心,是最爱动手行动的年龄,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学习,将生活实际和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地理教学中,很多东西都是和我们生活有关系的,一些自然现象,一些原理等等。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从中掌握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又如讲“地图”一节时,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图例,让他们介绍各自的情况。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动手实践,引起学生的学习和动手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进所要讲的新知识。
七、悬念导入法
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把课文中某些地理现象作为悬念,提出富有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并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以激起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有利的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述《黄河》时,可这样导入新课,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人们带来了深重灾难。那么,我们将怎样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首先,让我们了解黄河的地理状况。引而不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八、视频导入法
根据新课的内容,播放学生非常喜爱的视频短片,然后及时引入新课。又如在上《中东》一课时,播放一个有关中东战争的Flash视频,看后提出问题:此短片中涉及到一个地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追问:我们在本学期所学的第六章第二节中提到的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就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那么它在哪里呢?——中东。短片主要涉及两个人物:拉登和萨达姆,萨达姆是哪一个国家的前任总统?——伊拉克。这一国家在哪一地区?——中东。由此引出课题。这样引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九、地图导入法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课的突出特点。传授地理知识、讲授地理事实,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等,都必须依靠地图。在新课导入时也可以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旧有的知识,为获得新的知识开启大门。如: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上课前在教室前面放着大的地球仪,学生手中拿小的地球仪,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整个世界共有七个大洲,哪位同学能把这七个大洲说出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其中的哪个大洲?(老师一边转动地球仪,一边与同学共同说出)又问:“亚洲的全称是什么?”“亚细亚洲。”“全称的含义是什么?你知道它的由来吗?”学生寂然。老师边指图边讲道:“亚细亚洲的名称由来已久,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古时腓尼基人生活在地中海沿岸(指图上位置),他们善于航海,航海定方向时就把‘太阳升起的地方’称为亚细亚洲。这个古老的名字沿用至今。现在我们知道亚洲的位置就是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和东部(指图)。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亚洲的概况。”利用地图解释题目,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点出了本课的中心内容或所讲知识的范围。
十、温故导入法
古语说:“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小学语文学习过一篇《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文章,假如你在生活中迷了路,你怎么样来辨别方向呢?讲《地图》辨别方向的时候,这样导入新课,生活中是这样,在地图上,这样的方法是否同样适用呢? 顺理成章,转入新课的讲授。
时代在不停进步,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导入”的方法也要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创新,真正做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与课堂教学艺术融为一体,为完成一节优质课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545799广西金秀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