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标,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第一位的首要目标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班主任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树立以生为本的中心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 以生为本 育人 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是首要问题,作为老师要思考“培养什么人”“该如何培养”的问题。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班主任充分发挥自身示范作用,给学生足够的爱和尊重,用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感染学生,使其成为一个完备的人,能发展的人。
一、立人先立己,以道德需求甜美自己
习总书记说过:“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是學校中全面负责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人员,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德育工作进行中,尤其是班主任,更是学生主要情况的了解者、协调者和工作推进者,是德育工作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整个德育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要立德,先要立己。
一个有道德需求的老师,才能拥有促使自己去遵循道德的自觉性,才能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以身作则,身正为范。王开岭曾说过“这是一个哭声最多的世纪;一个思想与行为最密集、最吊诡的世纪;一个物质与精神消耗最多的世纪;一个盛产最崇高和最卑鄙的政治世纪……”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最主要的是:我们的青春位于这个世纪,我们的职业坚守在这个世纪,我们的情怀萌生于这个世纪。时代裹挟的声响总在社会中激荡着我们,我们需要做好自己。
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甚至忘命地工作着。”三思自省,德育工作何尝不是如此。“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不忘初心,常怀自省。作为教师,我们原本就是一名园丁,当我们从“捧着一颗心来”到“捧着灵魂上路”的转变时,就已经决定了我们纯粹与渴盼。愿我们在悠长和现实的社会长河里,能端正自我,保持曾经的那一份“当初”,在贪溺、繁杂的洪流中,自我勉励,自我克制,自我提高。这样一来才能在为人处事、对待工作方面有良好的表现,能够树立榜样,给学生以模范。
让教师拥有道德需求,是一种积极处世,只有我们老师爱生活了,才能教会学生热爱自己,热爱生活;只有我们老师爱工作了,责任心强了,才能教会学生爱上学习,肩负责任;也只有我们老师灵魂栖息了,才能呵护学生的天性,有效引导孩子的行为。因此,我觉得一个老师,应时刻在生活中多放一些糖,感恩生活,甜美我们自己,才可以润化我们的学生,实现“以生为本”,用道德之美来成就学生。
除此之外,教师在拥有道德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开展工作必须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必须充分掌握教育学规律,运用相关心理知识对学生进行交流教育。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只有教师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在思想及行动上对自身工作有较为清晰合理的认识,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引导班级学生共同建立班级理念。而教育者对学生心理的了解程度,对学生人际氛围的敏感程度将会在引导过程中影响老师与学生的接触交流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自身素养尤其是班主任的素养及工作能力显得愈发重要。在班级形成、成长的过程中,在引导建立班级理念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充分认识自身认识、魄力等因素的影响力,老师应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接触,对学生心理等情况了解较为清楚,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组织形式,也让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容易掌握各人动态,更好地展开德育工作。只有以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主导,德育工作才能最大化地取得相应效果。
二、思维求突破,引正确认知培养学生
德育工作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改正错误,不是简单地惩戒学生,更不是对学生进行打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对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注意在认知上去唤醒学生,注重因材施教,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到学生的心坎上去。基本的思维策略如下:
1.德育行为是一种高尚的、可贵的精神,但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行为。很多学生面对德道行为,总是在进行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心理挣扎,认为高尚道德的事情是“圣贤”所为,作为学生可以犯错,甚至可以违纪。因此,从思维上去告知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部分身份、地位、阶级的话题。老师要教会学生的,就是培养他们基本品格的道德底线,从基本习惯开始,让学生贴近生活,让生活贴近学生,享受德育付出的收获。
2.德育行为是一种增进幸福感的行为。以生为本的德育教育,到头来是鼓励学生过高尚人的生活,改善平庸淡俗的生活现状,进而提升人生命的质量与灵魂的高度。以生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道德意识,启发他们去遵循道德自觉,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和美德。
3.德育行为是一种被公众接受、认可、尊重和推崇的行为。社会的交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德育品行,良好的习惯、文明的举止、高尚的心灵是我们获得爱与敬重的基础。因此,从思维上引导学生的正确认知,是施行德育的起点和基础。
三、育人生为本,用内在需求培养学生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学生读书治学,养心培德,必须明心见性、立心以慧、知行合一。教师的德育培育工作,是要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主动契合,最终达成“精神力的培育”。因此,教师在立己的前提下,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做到有的放矢,以生为本去开展工作。 那么如何利用学生的内在需求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呢?
首先,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尊重、理解学生。在教师的视野中,学生应该是一个有自我个性的人,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在日常教学、交流中必须真正理解、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真诚的问候,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建议,充分了解学生生活背景,以此为前提,构建融洽的交流环境,让学生甘说敢说,充分培养师生间的信任感,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做踏实的铺垫。
其次,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还必须做到对班里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所谓“优生”“差生”差别对待学生,从而造成班级学生心理的不平衡。此外,教师还应当充分关注后進生,对他们予以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尊重其人格,了解其心理状态,发现其优点,以此为基础循循善诱,开展有效的思想工作,让其正确认识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最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忌教师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在学生面前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教师虽是德育工作的主导者,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德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教师只要认识到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的正确性,德育工作才能最终有效开展。
四、主动促发展,借有效方法培养学生
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拥有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我们在进行德育培育时,不仅要依靠教师的教育敏锐视觉,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抓住学生内心的愿景、目标和期望,以此为突破口,点燃学生心中追求完美的火堆,让学生发自个人内心的去追求发展,去完善。教育只有达到学生个体内心真正想要并为之持续奋斗的程度,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因此,作为德育的主导者,在具体方法操作中可以抓住以下方法主动促进学生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进而进行德育渗透。
(一)以生为本,举手投足间注重品格培养
“见微知著”、“于细微处足见精神,于无人处始见伟大”,任何一种精神的培养及形成,就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形成了,有了前面提及的思维形态后,作为教师,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监督与引导,比如,衣着形象、卫生习惯、守时守纪、待人接物、集体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如果一个老师只眼朝上,不注重小细节小问题,那么最终也只能落得个“大而不当”的育人结果。
(二)以生为本,勤搭舞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
德育是闪光的,也是高尚的。作为学校,要在好人好事,文明风采、道德之风上去搭建舞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学校、老师要做的,就是将这闪光点放大,增强学生的尊严和自豪感。进而在道德品质上帮助学生实现成功。班级上,可以多开设对话讨论,例如,笔者在开展德育班会时,会开展类似于“谈谈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受欢迎”、“现在最喜欢的时代精神是什么”、“‘德’与‘得’”等问题的探讨。学校也可以从实际出发,每学期制定系列的风采展板,搭建德育教育活动舞台,让学生在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前提下,看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己的信心。
(三)以生为本,德法有道,扛起责任担当
任何道德教育的培养与塑造,都不是单方面理论或者引导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结合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方能事半功倍。因此,我们要以引导学生认清道德责任为前提做到通力合作。由于道德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底线,虽不触及法律,但恶性的道德绑架或者道德黑洞仍然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让学生承担不道德的行为结果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德法上的认知。从而自觉克制自己。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邀请法律德育专家进行讲座知识的宣传,落实普法、普德工作。最后,就是加强学校与家庭、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生源的复杂,家庭背景的不同,教育模式的差异,注定要我们强化沟通,更新观念,不断摸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付出极大的心血,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与学生的交流中,与学生真正的交心。它绝对不是战场上用兵法就能解决的。德育工作的有效的开展,真正需要用心,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文化艺术出版社.
[2][美]卡耐基.工作的艺术.百家出版社.
[3]熊丙奇.走出一个时代的教育困惑.百家出版社.
【关键词】德育 以生为本 育人 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是首要问题,作为老师要思考“培养什么人”“该如何培养”的问题。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班主任充分发挥自身示范作用,给学生足够的爱和尊重,用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感染学生,使其成为一个完备的人,能发展的人。
一、立人先立己,以道德需求甜美自己
习总书记说过:“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是學校中全面负责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人员,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德育工作进行中,尤其是班主任,更是学生主要情况的了解者、协调者和工作推进者,是德育工作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整个德育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要立德,先要立己。
一个有道德需求的老师,才能拥有促使自己去遵循道德的自觉性,才能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以身作则,身正为范。王开岭曾说过“这是一个哭声最多的世纪;一个思想与行为最密集、最吊诡的世纪;一个物质与精神消耗最多的世纪;一个盛产最崇高和最卑鄙的政治世纪……”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最主要的是:我们的青春位于这个世纪,我们的职业坚守在这个世纪,我们的情怀萌生于这个世纪。时代裹挟的声响总在社会中激荡着我们,我们需要做好自己。
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甚至忘命地工作着。”三思自省,德育工作何尝不是如此。“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不忘初心,常怀自省。作为教师,我们原本就是一名园丁,当我们从“捧着一颗心来”到“捧着灵魂上路”的转变时,就已经决定了我们纯粹与渴盼。愿我们在悠长和现实的社会长河里,能端正自我,保持曾经的那一份“当初”,在贪溺、繁杂的洪流中,自我勉励,自我克制,自我提高。这样一来才能在为人处事、对待工作方面有良好的表现,能够树立榜样,给学生以模范。
让教师拥有道德需求,是一种积极处世,只有我们老师爱生活了,才能教会学生热爱自己,热爱生活;只有我们老师爱工作了,责任心强了,才能教会学生爱上学习,肩负责任;也只有我们老师灵魂栖息了,才能呵护学生的天性,有效引导孩子的行为。因此,我觉得一个老师,应时刻在生活中多放一些糖,感恩生活,甜美我们自己,才可以润化我们的学生,实现“以生为本”,用道德之美来成就学生。
除此之外,教师在拥有道德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开展工作必须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必须充分掌握教育学规律,运用相关心理知识对学生进行交流教育。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只有教师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在思想及行动上对自身工作有较为清晰合理的认识,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引导班级学生共同建立班级理念。而教育者对学生心理的了解程度,对学生人际氛围的敏感程度将会在引导过程中影响老师与学生的接触交流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自身素养尤其是班主任的素养及工作能力显得愈发重要。在班级形成、成长的过程中,在引导建立班级理念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充分认识自身认识、魄力等因素的影响力,老师应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接触,对学生心理等情况了解较为清楚,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组织形式,也让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容易掌握各人动态,更好地展开德育工作。只有以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主导,德育工作才能最大化地取得相应效果。
二、思维求突破,引正确认知培养学生
德育工作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改正错误,不是简单地惩戒学生,更不是对学生进行打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对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注意在认知上去唤醒学生,注重因材施教,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到学生的心坎上去。基本的思维策略如下:
1.德育行为是一种高尚的、可贵的精神,但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行为。很多学生面对德道行为,总是在进行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心理挣扎,认为高尚道德的事情是“圣贤”所为,作为学生可以犯错,甚至可以违纪。因此,从思维上去告知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部分身份、地位、阶级的话题。老师要教会学生的,就是培养他们基本品格的道德底线,从基本习惯开始,让学生贴近生活,让生活贴近学生,享受德育付出的收获。
2.德育行为是一种增进幸福感的行为。以生为本的德育教育,到头来是鼓励学生过高尚人的生活,改善平庸淡俗的生活现状,进而提升人生命的质量与灵魂的高度。以生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道德意识,启发他们去遵循道德自觉,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和美德。
3.德育行为是一种被公众接受、认可、尊重和推崇的行为。社会的交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德育品行,良好的习惯、文明的举止、高尚的心灵是我们获得爱与敬重的基础。因此,从思维上引导学生的正确认知,是施行德育的起点和基础。
三、育人生为本,用内在需求培养学生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学生读书治学,养心培德,必须明心见性、立心以慧、知行合一。教师的德育培育工作,是要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主动契合,最终达成“精神力的培育”。因此,教师在立己的前提下,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做到有的放矢,以生为本去开展工作。 那么如何利用学生的内在需求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呢?
首先,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尊重、理解学生。在教师的视野中,学生应该是一个有自我个性的人,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在日常教学、交流中必须真正理解、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真诚的问候,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建议,充分了解学生生活背景,以此为前提,构建融洽的交流环境,让学生甘说敢说,充分培养师生间的信任感,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做踏实的铺垫。
其次,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还必须做到对班里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所谓“优生”“差生”差别对待学生,从而造成班级学生心理的不平衡。此外,教师还应当充分关注后進生,对他们予以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尊重其人格,了解其心理状态,发现其优点,以此为基础循循善诱,开展有效的思想工作,让其正确认识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最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忌教师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在学生面前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教师虽是德育工作的主导者,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德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教师只要认识到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的正确性,德育工作才能最终有效开展。
四、主动促发展,借有效方法培养学生
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拥有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我们在进行德育培育时,不仅要依靠教师的教育敏锐视觉,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抓住学生内心的愿景、目标和期望,以此为突破口,点燃学生心中追求完美的火堆,让学生发自个人内心的去追求发展,去完善。教育只有达到学生个体内心真正想要并为之持续奋斗的程度,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因此,作为德育的主导者,在具体方法操作中可以抓住以下方法主动促进学生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进而进行德育渗透。
(一)以生为本,举手投足间注重品格培养
“见微知著”、“于细微处足见精神,于无人处始见伟大”,任何一种精神的培养及形成,就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形成了,有了前面提及的思维形态后,作为教师,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监督与引导,比如,衣着形象、卫生习惯、守时守纪、待人接物、集体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如果一个老师只眼朝上,不注重小细节小问题,那么最终也只能落得个“大而不当”的育人结果。
(二)以生为本,勤搭舞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
德育是闪光的,也是高尚的。作为学校,要在好人好事,文明风采、道德之风上去搭建舞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学校、老师要做的,就是将这闪光点放大,增强学生的尊严和自豪感。进而在道德品质上帮助学生实现成功。班级上,可以多开设对话讨论,例如,笔者在开展德育班会时,会开展类似于“谈谈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受欢迎”、“现在最喜欢的时代精神是什么”、“‘德’与‘得’”等问题的探讨。学校也可以从实际出发,每学期制定系列的风采展板,搭建德育教育活动舞台,让学生在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前提下,看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己的信心。
(三)以生为本,德法有道,扛起责任担当
任何道德教育的培养与塑造,都不是单方面理论或者引导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结合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方能事半功倍。因此,我们要以引导学生认清道德责任为前提做到通力合作。由于道德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底线,虽不触及法律,但恶性的道德绑架或者道德黑洞仍然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让学生承担不道德的行为结果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德法上的认知。从而自觉克制自己。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邀请法律德育专家进行讲座知识的宣传,落实普法、普德工作。最后,就是加强学校与家庭、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生源的复杂,家庭背景的不同,教育模式的差异,注定要我们强化沟通,更新观念,不断摸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付出极大的心血,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与学生的交流中,与学生真正的交心。它绝对不是战场上用兵法就能解决的。德育工作的有效的开展,真正需要用心,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文化艺术出版社.
[2][美]卡耐基.工作的艺术.百家出版社.
[3]熊丙奇.走出一个时代的教育困惑.百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