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外教育从场所建设向内涵发展的转化是新时期校外教育发展的必然。其中,构建活动课程体系成为校外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性工作之一。从育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策略与机制、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通过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中观层面的活动项目建设、微观层面的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进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活动课程体系构建,能够形成具有较好整体育人效能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校外教育;活动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1)03-0073-11
作者简介:韩静,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主要研究青少年校外教育、环境教育、科技创新教育等;田松,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高级教师,主要研究青少年校外教育等;崔雪,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中级教师,主要研究青少年校外教育等。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革新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旨在让学生能够通过教育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核心素养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更为明确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因此也必将引领我国的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变革。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外教育,同样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进行改革。以自主选择、跨学科、内容综合、多种学习方式融合和实践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校外教育活动,应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质载体。
但是,由于长期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校外教育机构高度依赖于专兼职教师的个人志趣及能力,出于考级、竞赛、升学或学员留存率等方面的考虑设立或淘汰活动项目,机构整体育人目标不够明确,活动项目间缺乏联系,项目内的活动课程缺乏联通,活动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缺乏关联。特别是教师课程规划意识薄弱,欠缺规范性和科学性,导致校外教育的专业性、教育品质、育人效果的持续性受到质疑。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支撑校外教育实践开展的是一套‘活动’话语体系。‘学校搞课程,校外搞活动’成为校外教育的‘常识’。‘活动’与‘课程’二元对立的刻板印象长期主导着校外教育活动建设。”[1]这是对“课程”的误解,也是对课程规划的误读。在现代课程观看来,“课程是教师指导下为儿童提供经验的计划总和。”[2]校外教育提供的是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的活动课程,不同于学校的学科课程。在构建活动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建设明晰教育内涵,形成整体育人效应,凸显特色,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和对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从而在明确的育人方向上更具创造性地拓展教育空间。校外教育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一刀切”,更不是“不能越雷池一步”,而是更理性的灵活和多样,更有逻辑地开拓和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以及教育发展新政策的相继出台,催生出多种形态的校内课程体系的重构,各具特色的新型课程也不断推出,学生社会化学习的步伐大大加快。这些都使得校外教育活动原本的优势逐步丧失,迫使校外教育工作者不能再止步不前。因此,构建校外教育活动课程体系是促进校外教育发展的基础性、核心性工作之一。
为此,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校外活动课程的创新研发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并在活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以某些活动项目为载体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基本经验,使校外教育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构建活动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揭示其内在的基本规律,“中心”以自身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整体育人目标,并以此为依据梳理和构建机构的活动课程体系,加强活动课程调整与创新研发的力度,以特色鲜明的优质活动课程作为支点,以课程间的联动协作为关联,发挥整体育人效能,为实现新时期校外教育的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课程建设与发展之路。
一、相关核心概念的基本释义
(一)学生核心素养
不同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存在差异。本研究的依据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3]。
(二)校外活动课程
关于活动课程,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界定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的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而言的,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第一,主张学习都来自经验,学习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教与学的过程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学习材料,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由于校外教育领域比较宽泛,举办主体多元,活动类型多样,因此本研究将“校外活动课程”界定为: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等校外教育机构面向青少年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实施的,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兴趣爱好、发展特长等方面的活动课程,它主要包括在一定时期内、有固定学生参加的专业兴趣小组活动课程、冬夏令营等营地教育活动课程、社团活动课程以及系列化的实践活动等。
(三)体系构建
本研究主要指以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建设育人目标清晰、逻辑关系明确、层次分明、具有科学的内在联系结构的校外教育机构活动课程体系。
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目标
1.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和终身发展为核心,构建育人目标明确、主线清晰、层次分明、立体关联的校外教育机构活动课程体系。 2.提升活动课程品质,培育创新项目、建设特色项目、发展精品项目,使机构整体育人效能得到提升。
3.形成具有较强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二)基本内容
从活动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入手,从育人目标、体系结构、内容构成、组织实施、效果评价等维度进行整体规划,之后逐层深入到相关活动项目及其具体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最终实现基本目标。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1. 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进行活动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包括机构整体育人目标、体系结构、内容构成、实施办法、质量标准及效果评价办法和工具等,形成活动课程体系整体框架。
2. 根据顶层设计,进行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活动课程体系建设,调整改进现状,研发创新项目,形成特色项目,推出精品项目。
3. 探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4. 探索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建设的基本策略。
(三)基本方法
一是通过对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性课程典型案例、社会机构活动课程案例以及校外教育机构实践成果等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明确指导体系构建的教育理论,寻找可借鉴的经验。
二是通过研究并确立育人理念体系,调研机构的活动项目及其活动课程现状,进行活动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分析体系构建中各阶段进展的实际状况,找准问题,确定整体及阶段性具体行动策略。
三是通过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评价和调整,将各层面的体系构建落到实处,并从中提炼有效做法和规律;深入开展具体领域活动课程群的规划和具体活动课程的设计,研究活动项目及课程间的关系、协作方式及操作办法;采用教育实验、教育观察和个案研究等方法,观察记录活动过程中师生的变化,提炼典型案例,查找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改进,最终形成“中心”的整体活动课程体系。
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本研究主要从育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策略与机制、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一)育人目标体系的构建
1.“中心”整体育人理念的确立
对于“中心”整体育人理念的确定,研究主要采用德尔菲法,将“中心”的骨干教师、中层及以上干部与教育领域专家共同构成集体匿名思想交流的群体,依据整体教育发展背景及政策,机构职能、工作定位、发展愿景等机构发展方向,机构所在地域的教育环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发展需求、校外教育育人价值等回归教育本质的思考等四个方面,进行整体育人理念的反复征询、提炼,最终确立“中心”的育人理念,即“一体两翼、融合育人的全人教育”。其中,全人教育是育人目标,具体内涵为:通过内容与形式、机制与平台两个途径促进校内外教育的融合,发挥校内外教育协同育人作用,培育学生成为“合格可靠、全面多元、身心健康、知行合一”的“全人”。
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体系构建
机构活动课程体系的育人目标必须是在其整体育人理念指导下,将理念具体化为通过课程实施对学生产生的整体教育结果。同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完整表述了国家层面的整体育人目标。育人目标体系是机构活动课程体系的灵魂,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围绕育人目标的达成来设计和实施。
因此,校外教育机构活动课程体系育人目标要同时满足国家层面育人目标和机构育人理念的要求。本研究将机构育人理念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拟合(见图1),然后通过分层具体化的方式从宏观到微观构建育人目标体系(见表1)。
图1 “中心”全人教育目标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拟合示意图
我们依据整体育人目标,组织各部门、校部结合所负责的活动项目和具体课程的特点,提炼相应的专业核心素养,构建活动项目和具体课程育人目标,从而与整体育人目标共同构成“中心”的育人目标体系。
例如,“中心”的市级创新项目“小海棠综合能力训练营项目”构建了项目育人目标(见图2)。项目中的青少年文化创意工作室负责人对文化创意课程的专业核心素养进行了提炼(提炼过程见图3),并依据“中心”整体育人目标进行了文化創意课程育人目标的构建(见图4)。
3.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通过构建整体育人目标,进一步明晰了活动课程体系构建原则、育人领域、课程层级,形成了“中心”活动课程体系整体结构(见图5)。
(1)构建原则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则。体系中各类活动课程均需将学生核心素养具体化为本课程的核心素养,构建课程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多元可选择原则。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多样性、多层级的课程,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扩展可选择的空间。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既要开展面向广大学生的普及型课程,又要开展面向有特长发展需求学生的提高型课程,落实校外教育普惠均衡和人才培养的双重职能。
校内外融合育人原则。在了解校内课标和学科性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外专业领域广泛、资源多样、实践性强、与社会连接密切等特点,与校内教育形成接应、拓展、提升、反哺等关联,突显校外育人独特价值,起到校内外协同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的成长收益。
综合应用原则。体系中各类活动课程都应将实践应用、实践体验作为主要育人策略之一,突出校外教育“做中学”“玩中学”“社会化学习”等育人特色,给予有别于校内教育、特色鲜明、具有时代教育技术先进性的课程内容、实施形式和育人方法。
(2)育人领域
根据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育人目标,我们通过反复研究与实践,提出“中心”活动课程体系的六大育人领域,即思想品行教育、身心健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艺术素养教育、科技素养教育和劳动创造教育,支撑“全人”目标的实现。 (3)课程间的关联与层级
活动课程体系内各类课程之间的横向关联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通识体验类课程、普及类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发现兴趣——专业进阶课程、专业实践活动助力发展兴趣、培育专长”的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根据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过程中形成连接;二是通过跨界综合课程形成各领域间的连接。
同类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认知水平、经验背景等设计多层次的课程,形成纵向连接。例如,专业进阶类课程由专业启蒙课程、专业培训课程、专业深度拓展课程、后备人才专项培养课程等构成纵向阶梯式层级,帮助学生持续发展。
(二)内容体系的构建
1.各育人领域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我们依据“中心”活动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组织各部门、校部根据各自所负责的活动项目和课程所归属的育人领域,结合五大类课程类型分步骤进行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一是将现有活动项目和课程分析归类,找出缺失的部分;二是通过文献研究和专业领域的研修交流,了解该领域校内外新的发展成果,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各类型课程内容梳理和补充,分类构建课程内容;三是与同领域的部门、校部研讨交流,建立同领域不同专业门类课程内容间的相互融通和支撑,共同形成该领域的各类型课程群。
“中心”对各育人领域的五类课程群的内容体系进行总体调控,使其符合构建原则,统一到整体顶层设计体系框架中,重点是评估其整体育人效能,在评估的基础上与各部门、校部沟通研讨,对不合理之处进行调整。
实践研究表明,这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研讨,最后达成统一的过程,对于内容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2.各育人领域优质项目建设
各育人领域中的优质项目建设是“中心”活动课程体系构建中衔接顶层设计与微观课程之间的桥梁,因此十分重要。我们借助北京市校外教育“三个一”优质项目建设的契机,运用《北京市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建设标准》,组织推进“中心”各部门、校部对已有项目进行优质化建设,同时鼓励创新项目建设,对现有课程群进行补充。通过“建设标准培训-提出项目建设构想-聘请专家指导研讨-调整改进建设方案-对标进行建设-展示交流完善-参加市区评审-持续优化升级”的过程,共有48项活动项目成为“中心”的优质项目,其中市级11项、区级27项、校级10项。同时,我们组织教师设计制作了35个项目微课程视频,还组织了面向全区教育系统的校外优质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向校内提供优质活动项目资源。
(三)实施策略与机制的实践探索
1.师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建设策略
策略一:借助“中心”教师发展研训平台、教科研梯级发展平台等载体,进行师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建设。
策略二:通过校外教育教师基本功展评、区级研究课、市级观摩课、“中心”优质项目建设、项目微课程视频设计制作等途径,以评促建,着重强化活动课程体系构建意识、课程育人目标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各育人领域活动项目构建的梳理和呈现、课程实施中把握目标的达成等,促进了教师思考、实践、总结与反思,激发了教师课程建设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策略三:通过市区级展示树立典范,以精品案例带动整体的提质,给教师能力提升提供可触及的支架。
策略四:鼓励教师跨專业合作,共建课程,以教师间的互助提升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策略五:组织教师编写特色教材,促进对项目及课程的深入梳理、改进和完善,形成成果,激发教师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校内外融合育人机制的构建
依据“中心”活动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校内外融合育人是项目与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机制,也是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支撑。因此,“中心”召开了系列化的专题研讨,推动各部门、校部以校内外融合育人机制构建为重点开展教研,梳理提炼,并进行实践。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取实效性强的做法,借鉴协同机制建设的文献研究结果,研制出“同心圆”校内外融合育人机制模型(见图6),通过校内外教师共研、校内外学生社团共育、校内外及社会教育力量的凝聚互通,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融合育人为特征的教育新生态。此模型利于活动课程体系中优质项目的孵化和校内外协同共育的落实。
3.管理实施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是建立制度保障。课程实施需要制度保障,需要有效机制的运作,因此我们研究制定了《新项目的立项、评估与应用制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补充要求》《教育教学项目调整及终止审批规定》等制度,并得到“中心”支持予以实施,对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品牌优质项目的培育等都起到了保障、推进的作用。
二是建立优质项目阶梯式培育机制。在制度保障下,通过教育教学环节管理,建设创新项目和特色项目;通过活动项目精品化建设,将创新项目、特色项目逐步发展为精品项目;通过对精品活动项目进行评估改进,并结合新的发展迭代升级,打造品牌活动项目,最终形成了优质活动项目培育的发展阶梯(见图7)。
三是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办法。我们设置了长周期课程与短周期课程,结合校外教育学期时间有别于校内的特点,充分利用寒暑假学生参与校外活动时间充裕、集中的时段,丰富了通识体验类、专项培养类、实践拓展类、跨界综合类课程,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于“中心”活动课程体系实施的效果,我们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方式。
1.过程性评价
在各项目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策划和组织阶段性成果展示、展览的方式检验阶段性育人成效。同时,组织教师研讨交流,促进阶段性分析和总结,分享经验,发现和反思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策略。
2.结果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满意度测评、人才培养成效(包括学生获奖成绩,优质社团的数量、规模、类型,实践活动参与覆盖率和人次、校次数量、学校反馈等)进行评价。 此外,为了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心”活动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以量化式的评价发现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教育教学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改进。基于此,我们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测评体系”的研制与应用项目,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针对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方面科学精神素养中的理性思维基本点的测评量表(小学阶段),并进行了试点应用。测评结果表明,试点课程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逻辑推理维度呈现出优势,但对求证行为、实证意识维度的培养呈现出不足(见图8)。根据测评结果,试点课程教师团队研究并调整了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促使课程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改进。测评体系的研制是有效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构建实践结果与反思
从育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策略与机制、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成效。例如,2016—2019年在“中心”学习的学生获得的市级以上奖项共计3452项;“中心”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整体提升,形成了一批骨干力量,出版了19本特色教材;2020年,“中心”依托戏剧社团发展共同体策划组织的朝阳区学生云上戏剧节,观摩云上活动的人次达20多万。
我们进行的实践探索结果表明:
一是通过宏观层面的活动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中观层面的具体领域活动项目建设、微观层面的具体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能够将校外机构中分散的活动项目及活动课程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具有较好的整体育人效能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
二是通过实践形成了校外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将机构育人理念与学生核心素养拟合,并具体化为整体育人目标,逐层细化到中观及微观体系的构建中,在活动课程具体实施中加以落实,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有具体的载体,又具有综合性;同时,建立实施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师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建设,以评价为依据对活动项目和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践证明,这一做法能够促进师生的较好发展。
三是注重对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创新发展以及社会其他机构相关内容的研究分析,在宽阔的教育视野下找准并突出校外活动课程特色和育人价值,同时注重在活动课程体系构建中发挥校外教育活动的灵活性、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跨界融合等优势,能够形成具有校外教育特点的活动课程体系。
四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探索研究校外活动课程体系中各育人领域、各类型课程群之间的关联,使其整体育人效果得到优化,这是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关键内容之一。特别是推进“学生核心素养测评体系”的研制与应用,促进对课程设计与实施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改进和完善,更应成为课程体系构建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优化校外活动课程体系,真正提高校外活动课程的教育质量,提高育人品质,促进校外教育的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登珲.转型的阵痛:新时期我国校外教育课程建设问题透视对华东地区十二所校外教育机构的访谈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
2016,45(01):73-83.
[2]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145.
[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
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5] 夏雪梅.基于學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7):11-16.
[6] 尹小霞,徐继存.西班牙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02):94-100.
[7]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5-11.
[8] 纪成涛.让孩子自由选择课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2+X”共生课程的构建[J].山东教育,2016(16):12-15.
[9] 上海华东青少年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隐形的“跑道”少年宫教育课程设计案例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0]寇虎平.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与创新[M].学苑出版社,2013.
[11]张昱瑾.少年宫教育课程规划的整体构建[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31(01):53-59.
[12]张昱瑾.少年宫教育课程结构建设:内涵、问题与构想[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7):41-50.
[13]张昱瑾等.少年宫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4]蔡颖,周放,韩静.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策略与实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15]蔡颖,韩静.校外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C]//王振民.优秀校外教育研究论文、活动案例汇编(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16]郝丽萍.河北省校外教育基地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17]钱欢欣.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18]王春平,李捷.卓越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13-14.
[19]冯景华.走向个性化,校外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以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C]//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科学教育与科技
创新后备人才培养,2013:4.
[20]何玉函.浅谈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的课程建设[J].亚太教育,2016(14):261.
[21]金永志.简论杜威的“活动课程”——从教育的“三中心”看杜威的课程论[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3):45-47.
[22]巩建闽,萧蓓蕾.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06):106-106.
[23]解建团,汪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8(04):25-29+68.
[24]李峰.校外活动营地课程建设的个案研究——以东方绿舟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校外教育;活动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1)03-0073-11
作者简介:韩静,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主要研究青少年校外教育、环境教育、科技创新教育等;田松,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高级教师,主要研究青少年校外教育等;崔雪,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中级教师,主要研究青少年校外教育等。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革新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旨在让学生能够通过教育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核心素养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更为明确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因此也必将引领我国的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变革。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外教育,同样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进行改革。以自主选择、跨学科、内容综合、多种学习方式融合和实践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校外教育活动,应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质载体。
但是,由于长期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校外教育机构高度依赖于专兼职教师的个人志趣及能力,出于考级、竞赛、升学或学员留存率等方面的考虑设立或淘汰活动项目,机构整体育人目标不够明确,活动项目间缺乏联系,项目内的活动课程缺乏联通,活动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缺乏关联。特别是教师课程规划意识薄弱,欠缺规范性和科学性,导致校外教育的专业性、教育品质、育人效果的持续性受到质疑。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支撑校外教育实践开展的是一套‘活动’话语体系。‘学校搞课程,校外搞活动’成为校外教育的‘常识’。‘活动’与‘课程’二元对立的刻板印象长期主导着校外教育活动建设。”[1]这是对“课程”的误解,也是对课程规划的误读。在现代课程观看来,“课程是教师指导下为儿童提供经验的计划总和。”[2]校外教育提供的是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的活动课程,不同于学校的学科课程。在构建活动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建设明晰教育内涵,形成整体育人效应,凸显特色,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和对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从而在明确的育人方向上更具创造性地拓展教育空间。校外教育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一刀切”,更不是“不能越雷池一步”,而是更理性的灵活和多样,更有逻辑地开拓和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以及教育发展新政策的相继出台,催生出多种形态的校内课程体系的重构,各具特色的新型课程也不断推出,学生社会化学习的步伐大大加快。这些都使得校外教育活动原本的优势逐步丧失,迫使校外教育工作者不能再止步不前。因此,构建校外教育活动课程体系是促进校外教育发展的基础性、核心性工作之一。
为此,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校外活动课程的创新研发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并在活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以某些活动项目为载体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基本经验,使校外教育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构建活动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揭示其内在的基本规律,“中心”以自身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整体育人目标,并以此为依据梳理和构建机构的活动课程体系,加强活动课程调整与创新研发的力度,以特色鲜明的优质活动课程作为支点,以课程间的联动协作为关联,发挥整体育人效能,为实现新时期校外教育的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课程建设与发展之路。
一、相关核心概念的基本释义
(一)学生核心素养
不同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存在差异。本研究的依据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3]。
(二)校外活动课程
关于活动课程,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界定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的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而言的,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第一,主张学习都来自经验,学习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教与学的过程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学习材料,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由于校外教育领域比较宽泛,举办主体多元,活动类型多样,因此本研究将“校外活动课程”界定为: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等校外教育机构面向青少年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实施的,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兴趣爱好、发展特长等方面的活动课程,它主要包括在一定时期内、有固定学生参加的专业兴趣小组活动课程、冬夏令营等营地教育活动课程、社团活动课程以及系列化的实践活动等。
(三)体系构建
本研究主要指以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建设育人目标清晰、逻辑关系明确、层次分明、具有科学的内在联系结构的校外教育机构活动课程体系。
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目标
1.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和终身发展为核心,构建育人目标明确、主线清晰、层次分明、立体关联的校外教育机构活动课程体系。 2.提升活动课程品质,培育创新项目、建设特色项目、发展精品项目,使机构整体育人效能得到提升。
3.形成具有较强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二)基本内容
从活动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入手,从育人目标、体系结构、内容构成、组织实施、效果评价等维度进行整体规划,之后逐层深入到相关活动项目及其具体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最终实现基本目标。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1. 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进行活动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包括机构整体育人目标、体系结构、内容构成、实施办法、质量标准及效果评价办法和工具等,形成活动课程体系整体框架。
2. 根据顶层设计,进行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活动课程体系建设,调整改进现状,研发创新项目,形成特色项目,推出精品项目。
3. 探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4. 探索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建设的基本策略。
(三)基本方法
一是通过对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性课程典型案例、社会机构活动课程案例以及校外教育机构实践成果等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明确指导体系构建的教育理论,寻找可借鉴的经验。
二是通过研究并确立育人理念体系,调研机构的活动项目及其活动课程现状,进行活动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分析体系构建中各阶段进展的实际状况,找准问题,确定整体及阶段性具体行动策略。
三是通过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评价和调整,将各层面的体系构建落到实处,并从中提炼有效做法和规律;深入开展具体领域活动课程群的规划和具体活动课程的设计,研究活动项目及课程间的关系、协作方式及操作办法;采用教育实验、教育观察和个案研究等方法,观察记录活动过程中师生的变化,提炼典型案例,查找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改进,最终形成“中心”的整体活动课程体系。
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本研究主要从育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策略与机制、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一)育人目标体系的构建
1.“中心”整体育人理念的确立
对于“中心”整体育人理念的确定,研究主要采用德尔菲法,将“中心”的骨干教师、中层及以上干部与教育领域专家共同构成集体匿名思想交流的群体,依据整体教育发展背景及政策,机构职能、工作定位、发展愿景等机构发展方向,机构所在地域的教育环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发展需求、校外教育育人价值等回归教育本质的思考等四个方面,进行整体育人理念的反复征询、提炼,最终确立“中心”的育人理念,即“一体两翼、融合育人的全人教育”。其中,全人教育是育人目标,具体内涵为:通过内容与形式、机制与平台两个途径促进校内外教育的融合,发挥校内外教育协同育人作用,培育学生成为“合格可靠、全面多元、身心健康、知行合一”的“全人”。
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体系构建
机构活动课程体系的育人目标必须是在其整体育人理念指导下,将理念具体化为通过课程实施对学生产生的整体教育结果。同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完整表述了国家层面的整体育人目标。育人目标体系是机构活动课程体系的灵魂,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围绕育人目标的达成来设计和实施。
因此,校外教育机构活动课程体系育人目标要同时满足国家层面育人目标和机构育人理念的要求。本研究将机构育人理念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拟合(见图1),然后通过分层具体化的方式从宏观到微观构建育人目标体系(见表1)。
图1 “中心”全人教育目标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拟合示意图
我们依据整体育人目标,组织各部门、校部结合所负责的活动项目和具体课程的特点,提炼相应的专业核心素养,构建活动项目和具体课程育人目标,从而与整体育人目标共同构成“中心”的育人目标体系。
例如,“中心”的市级创新项目“小海棠综合能力训练营项目”构建了项目育人目标(见图2)。项目中的青少年文化创意工作室负责人对文化创意课程的专业核心素养进行了提炼(提炼过程见图3),并依据“中心”整体育人目标进行了文化創意课程育人目标的构建(见图4)。
3.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通过构建整体育人目标,进一步明晰了活动课程体系构建原则、育人领域、课程层级,形成了“中心”活动课程体系整体结构(见图5)。
(1)构建原则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则。体系中各类活动课程均需将学生核心素养具体化为本课程的核心素养,构建课程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多元可选择原则。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多样性、多层级的课程,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扩展可选择的空间。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既要开展面向广大学生的普及型课程,又要开展面向有特长发展需求学生的提高型课程,落实校外教育普惠均衡和人才培养的双重职能。
校内外融合育人原则。在了解校内课标和学科性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外专业领域广泛、资源多样、实践性强、与社会连接密切等特点,与校内教育形成接应、拓展、提升、反哺等关联,突显校外育人独特价值,起到校内外协同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的成长收益。
综合应用原则。体系中各类活动课程都应将实践应用、实践体验作为主要育人策略之一,突出校外教育“做中学”“玩中学”“社会化学习”等育人特色,给予有别于校内教育、特色鲜明、具有时代教育技术先进性的课程内容、实施形式和育人方法。
(2)育人领域
根据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育人目标,我们通过反复研究与实践,提出“中心”活动课程体系的六大育人领域,即思想品行教育、身心健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艺术素养教育、科技素养教育和劳动创造教育,支撑“全人”目标的实现。 (3)课程间的关联与层级
活动课程体系内各类课程之间的横向关联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通识体验类课程、普及类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发现兴趣——专业进阶课程、专业实践活动助力发展兴趣、培育专长”的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根据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过程中形成连接;二是通过跨界综合课程形成各领域间的连接。
同类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认知水平、经验背景等设计多层次的课程,形成纵向连接。例如,专业进阶类课程由专业启蒙课程、专业培训课程、专业深度拓展课程、后备人才专项培养课程等构成纵向阶梯式层级,帮助学生持续发展。
(二)内容体系的构建
1.各育人领域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我们依据“中心”活动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组织各部门、校部根据各自所负责的活动项目和课程所归属的育人领域,结合五大类课程类型分步骤进行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一是将现有活动项目和课程分析归类,找出缺失的部分;二是通过文献研究和专业领域的研修交流,了解该领域校内外新的发展成果,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各类型课程内容梳理和补充,分类构建课程内容;三是与同领域的部门、校部研讨交流,建立同领域不同专业门类课程内容间的相互融通和支撑,共同形成该领域的各类型课程群。
“中心”对各育人领域的五类课程群的内容体系进行总体调控,使其符合构建原则,统一到整体顶层设计体系框架中,重点是评估其整体育人效能,在评估的基础上与各部门、校部沟通研讨,对不合理之处进行调整。
实践研究表明,这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研讨,最后达成统一的过程,对于内容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2.各育人领域优质项目建设
各育人领域中的优质项目建设是“中心”活动课程体系构建中衔接顶层设计与微观课程之间的桥梁,因此十分重要。我们借助北京市校外教育“三个一”优质项目建设的契机,运用《北京市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建设标准》,组织推进“中心”各部门、校部对已有项目进行优质化建设,同时鼓励创新项目建设,对现有课程群进行补充。通过“建设标准培训-提出项目建设构想-聘请专家指导研讨-调整改进建设方案-对标进行建设-展示交流完善-参加市区评审-持续优化升级”的过程,共有48项活动项目成为“中心”的优质项目,其中市级11项、区级27项、校级10项。同时,我们组织教师设计制作了35个项目微课程视频,还组织了面向全区教育系统的校外优质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向校内提供优质活动项目资源。
(三)实施策略与机制的实践探索
1.师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建设策略
策略一:借助“中心”教师发展研训平台、教科研梯级发展平台等载体,进行师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建设。
策略二:通过校外教育教师基本功展评、区级研究课、市级观摩课、“中心”优质项目建设、项目微课程视频设计制作等途径,以评促建,着重强化活动课程体系构建意识、课程育人目标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各育人领域活动项目构建的梳理和呈现、课程实施中把握目标的达成等,促进了教师思考、实践、总结与反思,激发了教师课程建设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策略三:通过市区级展示树立典范,以精品案例带动整体的提质,给教师能力提升提供可触及的支架。
策略四:鼓励教师跨專业合作,共建课程,以教师间的互助提升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策略五:组织教师编写特色教材,促进对项目及课程的深入梳理、改进和完善,形成成果,激发教师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校内外融合育人机制的构建
依据“中心”活动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校内外融合育人是项目与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机制,也是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支撑。因此,“中心”召开了系列化的专题研讨,推动各部门、校部以校内外融合育人机制构建为重点开展教研,梳理提炼,并进行实践。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取实效性强的做法,借鉴协同机制建设的文献研究结果,研制出“同心圆”校内外融合育人机制模型(见图6),通过校内外教师共研、校内外学生社团共育、校内外及社会教育力量的凝聚互通,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融合育人为特征的教育新生态。此模型利于活动课程体系中优质项目的孵化和校内外协同共育的落实。
3.管理实施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是建立制度保障。课程实施需要制度保障,需要有效机制的运作,因此我们研究制定了《新项目的立项、评估与应用制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补充要求》《教育教学项目调整及终止审批规定》等制度,并得到“中心”支持予以实施,对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品牌优质项目的培育等都起到了保障、推进的作用。
二是建立优质项目阶梯式培育机制。在制度保障下,通过教育教学环节管理,建设创新项目和特色项目;通过活动项目精品化建设,将创新项目、特色项目逐步发展为精品项目;通过对精品活动项目进行评估改进,并结合新的发展迭代升级,打造品牌活动项目,最终形成了优质活动项目培育的发展阶梯(见图7)。
三是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办法。我们设置了长周期课程与短周期课程,结合校外教育学期时间有别于校内的特点,充分利用寒暑假学生参与校外活动时间充裕、集中的时段,丰富了通识体验类、专项培养类、实践拓展类、跨界综合类课程,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于“中心”活动课程体系实施的效果,我们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方式。
1.过程性评价
在各项目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策划和组织阶段性成果展示、展览的方式检验阶段性育人成效。同时,组织教师研讨交流,促进阶段性分析和总结,分享经验,发现和反思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策略。
2.结果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满意度测评、人才培养成效(包括学生获奖成绩,优质社团的数量、规模、类型,实践活动参与覆盖率和人次、校次数量、学校反馈等)进行评价。 此外,为了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心”活动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以量化式的评价发现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教育教学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改进。基于此,我们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测评体系”的研制与应用项目,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针对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方面科学精神素养中的理性思维基本点的测评量表(小学阶段),并进行了试点应用。测评结果表明,试点课程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逻辑推理维度呈现出优势,但对求证行为、实证意识维度的培养呈现出不足(见图8)。根据测评结果,试点课程教师团队研究并调整了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促使课程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改进。测评体系的研制是有效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构建实践结果与反思
从育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策略与机制、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成效。例如,2016—2019年在“中心”学习的学生获得的市级以上奖项共计3452项;“中心”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整体提升,形成了一批骨干力量,出版了19本特色教材;2020年,“中心”依托戏剧社团发展共同体策划组织的朝阳区学生云上戏剧节,观摩云上活动的人次达20多万。
我们进行的实践探索结果表明:
一是通过宏观层面的活动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中观层面的具体领域活动项目建设、微观层面的具体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能够将校外机构中分散的活动项目及活动课程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具有较好的整体育人效能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
二是通过实践形成了校外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将机构育人理念与学生核心素养拟合,并具体化为整体育人目标,逐层细化到中观及微观体系的构建中,在活动课程具体实施中加以落实,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有具体的载体,又具有综合性;同时,建立实施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师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建设,以评价为依据对活动项目和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践证明,这一做法能够促进师生的较好发展。
三是注重对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创新发展以及社会其他机构相关内容的研究分析,在宽阔的教育视野下找准并突出校外活动课程特色和育人价值,同时注重在活动课程体系构建中发挥校外教育活动的灵活性、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跨界融合等优势,能够形成具有校外教育特点的活动课程体系。
四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探索研究校外活动课程体系中各育人领域、各类型课程群之间的关联,使其整体育人效果得到优化,这是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关键内容之一。特别是推进“学生核心素养测评体系”的研制与应用,促进对课程设计与实施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改进和完善,更应成为课程体系构建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优化校外活动课程体系,真正提高校外活动课程的教育质量,提高育人品质,促进校外教育的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登珲.转型的阵痛:新时期我国校外教育课程建设问题透视对华东地区十二所校外教育机构的访谈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
2016,45(01):73-83.
[2]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145.
[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
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5] 夏雪梅.基于學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7):11-16.
[6] 尹小霞,徐继存.西班牙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02):94-100.
[7]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5-11.
[8] 纪成涛.让孩子自由选择课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2+X”共生课程的构建[J].山东教育,2016(16):12-15.
[9] 上海华东青少年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隐形的“跑道”少年宫教育课程设计案例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0]寇虎平.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与创新[M].学苑出版社,2013.
[11]张昱瑾.少年宫教育课程规划的整体构建[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31(01):53-59.
[12]张昱瑾.少年宫教育课程结构建设:内涵、问题与构想[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7):41-50.
[13]张昱瑾等.少年宫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4]蔡颖,周放,韩静.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策略与实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15]蔡颖,韩静.校外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C]//王振民.优秀校外教育研究论文、活动案例汇编(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16]郝丽萍.河北省校外教育基地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17]钱欢欣.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18]王春平,李捷.卓越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13-14.
[19]冯景华.走向个性化,校外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以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C]//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科学教育与科技
创新后备人才培养,2013:4.
[20]何玉函.浅谈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的课程建设[J].亚太教育,2016(14):261.
[21]金永志.简论杜威的“活动课程”——从教育的“三中心”看杜威的课程论[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3):45-47.
[22]巩建闽,萧蓓蕾.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06):106-106.
[23]解建团,汪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8(04):25-29+68.
[24]李峰.校外活动营地课程建设的个案研究——以东方绿舟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