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云:疑,思之始,学之端也。做“学问”,“学”和“问”便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问,就是质疑习惯。小学生数学质疑习惯是小学生数学学习必备的,因此其培养也就成了数学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工作。
一、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片希望。
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都希望能给孩子们播下一颗数学的种子。这粒种子不仅承载着数学的知识,更应蕴藏着数学的习惯和精神。日本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当学生们进入社会后,他们也许会遗忘了那些没有什么机会使用的数学知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那些铭刻在大脑中的数学习惯,思想方法和精神会长期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育人理念下学生数学质疑习惯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基于“四基”的教学,在注重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还要注重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育人理念下学生数学质疑习惯的培养”分阶段循序渐进开展:
(一)质疑之萌芽
1、“从小抓起”,因为低年级小学生处于个性、能力发展的起始阶段,各种习惯在待萌芽状态,此时课堂学生对数学学习开展质疑是极为困难的。孩子们不善于提问,只是“虔诚”而认真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不会思索和怀疑,因而也就感到“无问题”。老师在面对一年级学生难以把握知识要点,难以质疑时,是否意识到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习惯?如何“无中生有”?不仅是对学生而言也是对老师观念改变上的一种挑战。
2、教师如何培养学生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产生质疑的意识,建立质疑的雏形,再慢慢固化形成习惯?选择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棵树——“8加几” 》这节教学内容作为质疑习惯萌芽的起始课,开启质疑习惯培养之路。
为何选择《8加几》?
①质疑习惯需要多种习惯的支撑。
质疑习惯依赖良好的倾听、规范表达……等习惯。这些习惯是质疑习惯培养的基础,是质疑习惯得以萌芽的重要支撑。
②9加几是学习8加几的重要知识模型基础。
9加几的知识结构、语言模式和“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可以迁移到8加几上。 本课核心价值是在迁移类推过程中让学生尝试“猜测与验证”。例如:8加几能不能也用“凑十法”来算?为什么8要加2?9加几和8加几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疑”是“問”的起点。验证猜想的过程中,“问”应运而生。有问题可问!有经验可问!有冲突可问!
(二)质疑之策略
1、营造氛围——— 让学生“敢问”
创设一种安全的质疑氛围能充分保护和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在最开始要求学生提问质疑时,学生不会问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师先扶着学生问起走,“谁能像老师这样问一问”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同时也给学生指明了提问的方向;学生发现:喔,原来提问并不难!当学生慢慢地能提出一些小问题时,老师及时地表扬与肯定“问得真好!谁能像他这样问一问”,学生信心大增,最后当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发自内心的欣赏与赞美:你提得问题太有价值了!这种氛围的营造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敢问了!
2、激发兴趣 ———— 让学生”好问”
整堂课学生提问的兴趣盎然: 情境创设“领养小树”,动手操作 “画毛毛虫”、“摆小棒”,“写自己喜欢的8加几”,纸牌抢答游戏……孩子们在乐中学,在学中问!根据课堂观察对一堂课中学生提问的次数统计,达到23次!师对生引导式提问,生生互动式提问…多样态的提问促使生本课堂也在悄悄的萌芽!
3、建立提问模型 ———— 让学生”会问”
(1)在知识的“生长点”处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 。
当8加几的算式出现时,老师设问:“看到8加几是算式,你有什么想问的?”从而引导学生质疑:8加几可不可以用凑十法?可以变成10加几来算吗?面对新知交给学生一种质疑的思考方向和语言模式,让学生初步“会问”。
(2)在知识间的“结合点”处质疑,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把9加几的计算模型迁移至8加几时,学生学习的方法是:猜想与验证。能不能用凑十法?如何验证?始终围绕两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把8+6变成10+4来算?怎么把8+6变成10+4?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凑十法”,从而在对比中提出了更有深度的问题:8加几和9加几之间什么变了,什么是不变的?把核心问题生发出多个细化的小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逐渐建立8加几的计算模型,在这样思考与提问中,孩子们逐渐拥有了不一样的数学眼光:从 “会问”的初探走向“提问”的深刻。
(3)从知识的“拓展点”处质疑,培养思维的延续性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不仅小结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和算法算理,而且让学生照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下去,接下来还有什么问题?将学生思维延续,发现原来9加几、8加几都是通过凑十法转化成10加几计算,10加几是进位加法的“根”,这个“根”还可以“滋养”出7加几、6加几……在后续学习中长成进位加法的知识树。这样的收尾教学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在延续,它又将成为下一个知识的新起点,下一次质疑的新开端……
(三)质疑之“生根”。
一年级培养的“质疑“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习惯的萌芽。而“质疑习惯”的生根在将来中、高段的学习中将内化成“质疑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生长力,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深度发展,从最初的质疑意识的萌芽,到运用多种培育策略进行固化,再到质疑习惯和能力的落地生根,环环紧扣,形成闭环式培育。最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质疑精神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当一节课结束后,黑板上的知识会隐去 ,最终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陶行知老先生这样幽默的提到“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其过程而言,实质上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知疑、质疑、释疑的思维过程。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 邱莹
一、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片希望。
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都希望能给孩子们播下一颗数学的种子。这粒种子不仅承载着数学的知识,更应蕴藏着数学的习惯和精神。日本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当学生们进入社会后,他们也许会遗忘了那些没有什么机会使用的数学知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那些铭刻在大脑中的数学习惯,思想方法和精神会长期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育人理念下学生数学质疑习惯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基于“四基”的教学,在注重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还要注重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育人理念下学生数学质疑习惯的培养”分阶段循序渐进开展:
(一)质疑之萌芽
1、“从小抓起”,因为低年级小学生处于个性、能力发展的起始阶段,各种习惯在待萌芽状态,此时课堂学生对数学学习开展质疑是极为困难的。孩子们不善于提问,只是“虔诚”而认真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不会思索和怀疑,因而也就感到“无问题”。老师在面对一年级学生难以把握知识要点,难以质疑时,是否意识到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习惯?如何“无中生有”?不仅是对学生而言也是对老师观念改变上的一种挑战。
2、教师如何培养学生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产生质疑的意识,建立质疑的雏形,再慢慢固化形成习惯?选择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棵树——“8加几” 》这节教学内容作为质疑习惯萌芽的起始课,开启质疑习惯培养之路。
为何选择《8加几》?
①质疑习惯需要多种习惯的支撑。
质疑习惯依赖良好的倾听、规范表达……等习惯。这些习惯是质疑习惯培养的基础,是质疑习惯得以萌芽的重要支撑。
②9加几是学习8加几的重要知识模型基础。
9加几的知识结构、语言模式和“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可以迁移到8加几上。 本课核心价值是在迁移类推过程中让学生尝试“猜测与验证”。例如:8加几能不能也用“凑十法”来算?为什么8要加2?9加几和8加几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疑”是“問”的起点。验证猜想的过程中,“问”应运而生。有问题可问!有经验可问!有冲突可问!
(二)质疑之策略
1、营造氛围——— 让学生“敢问”
创设一种安全的质疑氛围能充分保护和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在最开始要求学生提问质疑时,学生不会问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师先扶着学生问起走,“谁能像老师这样问一问”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同时也给学生指明了提问的方向;学生发现:喔,原来提问并不难!当学生慢慢地能提出一些小问题时,老师及时地表扬与肯定“问得真好!谁能像他这样问一问”,学生信心大增,最后当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发自内心的欣赏与赞美:你提得问题太有价值了!这种氛围的营造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敢问了!
2、激发兴趣 ———— 让学生”好问”
整堂课学生提问的兴趣盎然: 情境创设“领养小树”,动手操作 “画毛毛虫”、“摆小棒”,“写自己喜欢的8加几”,纸牌抢答游戏……孩子们在乐中学,在学中问!根据课堂观察对一堂课中学生提问的次数统计,达到23次!师对生引导式提问,生生互动式提问…多样态的提问促使生本课堂也在悄悄的萌芽!
3、建立提问模型 ———— 让学生”会问”
(1)在知识的“生长点”处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 。
当8加几的算式出现时,老师设问:“看到8加几是算式,你有什么想问的?”从而引导学生质疑:8加几可不可以用凑十法?可以变成10加几来算吗?面对新知交给学生一种质疑的思考方向和语言模式,让学生初步“会问”。
(2)在知识间的“结合点”处质疑,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把9加几的计算模型迁移至8加几时,学生学习的方法是:猜想与验证。能不能用凑十法?如何验证?始终围绕两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把8+6变成10+4来算?怎么把8+6变成10+4?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凑十法”,从而在对比中提出了更有深度的问题:8加几和9加几之间什么变了,什么是不变的?把核心问题生发出多个细化的小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逐渐建立8加几的计算模型,在这样思考与提问中,孩子们逐渐拥有了不一样的数学眼光:从 “会问”的初探走向“提问”的深刻。
(3)从知识的“拓展点”处质疑,培养思维的延续性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不仅小结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和算法算理,而且让学生照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下去,接下来还有什么问题?将学生思维延续,发现原来9加几、8加几都是通过凑十法转化成10加几计算,10加几是进位加法的“根”,这个“根”还可以“滋养”出7加几、6加几……在后续学习中长成进位加法的知识树。这样的收尾教学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在延续,它又将成为下一个知识的新起点,下一次质疑的新开端……
(三)质疑之“生根”。
一年级培养的“质疑“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习惯的萌芽。而“质疑习惯”的生根在将来中、高段的学习中将内化成“质疑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生长力,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深度发展,从最初的质疑意识的萌芽,到运用多种培育策略进行固化,再到质疑习惯和能力的落地生根,环环紧扣,形成闭环式培育。最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质疑精神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当一节课结束后,黑板上的知识会隐去 ,最终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陶行知老先生这样幽默的提到“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其过程而言,实质上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知疑、质疑、释疑的思维过程。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 邱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