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美学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当中的 戏剧冲突与人文情怀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以独特色彩美学和构图被大众广为熟知。除了视觉美学特征外,影片中的戏剧冲突设置与画面美学也相得益彰, 戏剧冲突的应用在本片中是对欧洲上层社会集权的隐喻,对时代性社会群体面貌的哲学隐喻。隐喻中有人性的丑陋,有欧洲文明的衰落,有民族流亡文化的展现,同时也展现有原著作者茨威格强烈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电影艺术;美学;戏剧冲突;人文情怀;流亡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74-02
  一、引言
  《布达佩斯大饭店》用了三个时代,采用不同的叙事人,交相呼应地叙述着那个年代的故事,高饱和的色调,紧密的戏剧冲突,诙谐的手法看似喜剧般的黑色幽默,其内核是悲剧的时代印记,就像史蒂芬.茨威格在《昨日世界》(《布达佩斯大饭店》灵感来源的著作)写道:“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衰亡与兴盛,这才算真正活过。”影片与文字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
  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戏剧冲突设置
  (一)冲突的概念及类型
  冲突是一部电影中较为关键的元素,优质的影片少不了精美绝伦的冲突设置,精彩的冲突的设置能给电影增添色彩,可以使观者有更强的代入感。一般来说,电影中的冲突都是融入一个电影情境中发生的,冲突,也是一部电影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可以说一部电影的精彩与否往往与影片中设置的冲突的息息相关,所以戏剧冲突在影片中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而不同的冲突设置能使一部影片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听觉以至于不同的艺术效果。
  冲突被认为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这种矛盾斗争源自人与人之间的性格、观点、利益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电影中所说的冲突一般是指戏剧冲突,即为戏剧与影视的构成要素之一。
  (二)冲突的类型
  电影中的冲突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都是处于特定的电影情境中的,可以说一部影片中的冲突是由此片剧情中的人物和环境这两个最为重要的情境要素构成的,而人物和环境又有很多不同的属性和类别,这些不同的要素相关联将会产生出不一样的冲突,最终对导致影片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进行电影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冲突有三类,分别是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与内心的冲突。
  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冲突设置分析
  在影片当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的设置是十分巧妙而独特的,在整部影片当中巧妙的部分有多处,其中人物与人物关系的冲突体现在夫人的遗产之争当中,气势汹汹的打手以及为人严谨,行事沉稳的律师,各种各样的人物之间觥筹交错,来回地不断交手,在被作者夸大了的并且赋予黑色诙谐的手法的影片,这样的桥段所有这些人物和故事都如影片本身一样各具特色且光彩夺目,以至于在夫人的儿子和古斯塔夫争夺名画,占为己有的绞尽脑汁的过程中,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和喜剧色彩被得到充分展现的空间。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人物内心的冲突最为经典的桥段可谓是泽罗的自身在徘徊和孤独寂寞中徘徊。影片的结尾只剩独自徘徊的泽罗,独自坚持着自己的执念,同时他还一边还缅怀着与曾经亡妻共同生活的幸福但却短暂的岁月,独自承受着妻子离去的痛苦。该部分的冲突体现了人物内心的纠结与挣扎,充分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这种被全世界所抛弃和遗忘的设计是十分独特的,将主人公内心自我的冲突扩大到了环境与人物的冲突,从而更加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和合理性,由此可见,这部影片的冲突是多个且环环相扣的,将会越来越吸引观者,而冲突也是电影中最为关键的元素之一,精美绝伦的影片少不了特殊和丰富的冲突的设置,精美绝伦的冲突的设置能给电影增加不一样的色彩,同时也令影片更加具备环环相扣的戏剧冲突和递进。
  三、戏剧冲突背后的隐喻与人文情怀
  在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当中的大堂经理,叫古斯塔夫,他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年纪稍长,在社会中有财富的积累,十分深受极度虚荣和老顾客的欢迎,同时古斯塔夫也会用自己的阿谀奉承和身体去满足他们。古斯塔夫自身的性取向在影片当中也不是很明确。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和隐喻了他自身的工作是服务和满足大部分人精神上面的需求。其实这也是作者茨威格的自画像。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茨威格也是在欧洲地区与奥地利社会当中广为人知的作家,茨威格的作品具备一定的思考深度,还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关怀,这在当时的战争时期,是较为珍贵的,也是受到普罗大众的喜欢,其作品内涵和表达能与社会传统思想有积极良性的互动。 其实故事内核的深入人心其实就是文化互动的深刻,在电影当中用一种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所反映,所表达。雅俗共赏,这才是人文主义关怀在战争年代最恰当的体现。
  影片当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围绕着《苹果男孩》这幅画,这幅被定义成使大堂经理古斯塔夫造成杀身之祸的画作。这幅画价值连城同时也是遗产。更是欧洲上层阶级与权贵遗留给古斯塔夫宝贵的财产。其实这种财富也是靠古斯塔夫长期以来的努力、和无微不至的服务所置换的。在西方圣经当中,苹果有特殊的含义,被称为欲望之果,同时也是一种禁果,在欧洲最原始的古文语言体系当中,苹果也代表着劳动和收获的含义。围绕着《苹果男孩》这幅画所产生的戏剧冲突和故事是环环相扣的,但是这幅画所隐喻的却是整个犹太民族的民族性风俗和民族性格,他们普遍善于经营财富,普通金钱至上,大部分冷漠而忽略情感。冥冥之中隐喻着犹太人的左右逢源,这种左右逢源的性格最终也暗示民族的灾难所致。犹太民族从欧洲圣地耶路撒冷向全世界蔓延开来,最终逐渐的承载了大部分欧洲的财富,仿佛这一切都是他们所应该得到的。而就在这时,死者的亲属站了出来,一个只关心物质财富,却发现《苹果男孩》这幅画早已丢失的人,他性格中的暴虐、反常、极度的疯狂、毫无怜悯之心与毫无契约精神完全展现,于是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由此展开呈现,他开始修改原本的遗嘱,开始谋杀律师,看似大量情节冲突设置的背后,是他对于遗产和那幅画近似于疯狂的追逐,这其实隐喻的是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作为当时同宗同脉,同一文化的继承人,他心中所想是占据欧洲或是所有人的财产,同时无端屠杀、撕毁协议、穷兵黩武。   这一切仿佛与《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戏剧冲突的背后隐喻情节如出一辙。并且在真正偷到这幅传世珍宝的画作后,大堂经理古斯塔夫对Zero说想要死在这幅画作下头,因为他认为自己和画作中的男孩有几分相像。其实这个情节并非玩笑之语。因为苹果其实就仿佛是他本身应该继承的一切财富,又在短暂的思考过后,他又考虑将其画作卖掉。其反复无常,金钱至上的品质完全暴露无遗,这隐喻的就是犹太民族品质的真实反映。在世界电影史上,无数经典的影片都隐喻和内涵了这一点,从《辛德勒的名单》到《出埃及记》。无不体现了其犹太民族骨子里的那份精明。但是掌握大部分财富的他们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财富和左右逢源所带来的是无尽的排挤和迫害,使得整个民族都一直在逃亡的过程当中。
  四、总结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灵感其实来源于原著作者茨威格早年所著的《昨日的世界》,韦斯安德森想表达的情感是缅怀与致敬,是将茨威格原著中的人文情怀以独特的风格呈现,最初熟知茨威格,是他的著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他拥有自己独特而恢宏的历史观与价值观,茨威格在书中回忆曾经照耀历史天空的瞬间与时刻里,有人文主义的关懷,有失落与伤悲,更有未来群星是否可以照耀欧洲大地的忧虑。不论是茨威格的生平,还是著作,还是这部响彻影史的影片,都间接表达了那个动乱年代,欧洲这块昔日文艺昌盛之地的衰败,不仅是作者之痛楚,也是全人类之损失。
  安德森的影片与茨威格的文字都是缅怀曾经遭受创伤与破坏的欧洲文明之光、欧洲精神文明之花园。致敬已经消亡与逝去的艺术世界,同布达佩斯大饭店一齐去见证欧洲的战火与满目疮痍。影片不是直抒胸臆的,暗藏许多玄机,不同于以往的艺术片、爱情片、战争片等,影片以油画般的色彩却表达了深刻的内核,在二战的大视角下,却并没有将矛头直指二战,而是通过茨威格去抒发其流亡文化当中失去家园之痛楚。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这一群六十岁的人时代终将彻底结束”,话语当中悲壮而充满了古典欧洲时代的挽歌。导演也曾经坦言,《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其实也是致敬作者茨威格,二战前茨威格的作品风靡全世界,有着如今文豪与影星一样的起点与待遇,但是在纳粹军国主义思想下,战争来临后,战火将欧洲击碎得满目疮痍,茨威格也因此心力交瘁最终离世,以身殉道,一个旧时代的逝去,是精神与情感的双重打击,战争与现代科技的到来都是时代变革,而战争会更加强烈的冲击人们的精神家园与物质领地,也会摧毁制度与一切。这部影片不仅仅可以称得上是隐喻与还原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最后的挽歌,其完美展现了旧时代欧洲的变迁与风度,也让那个华美的时代留在了文学中,印刻在了电影史上。
  参考文献:
  [1]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217.
  [2]张静,韦斯·安德森电影美学风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3]肖曦.从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浅析韦斯·安德森电影色调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6(11):73-75.
  [4](瑞)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艺术风格学[M].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英)贡布里希,范景中.艺术发展史[M].林夕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6](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其他文献
【摘要】 拜伦的《哀希腊》出现于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也是我国民族文学的重要时期,唤醒了国人的社会理想和革命斗志。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不断深入,翻译的社会性也得以凸显,翻译研究从文本层面逐渐更加关注文本之外的外部因素,从以原语文化为中心转向以译语文化为中心,着重考查翻译的社会文化性和语言的顺应性。因此,对《哀希腊》原语和译语背后文化背景的探索,更好地突出其到译语文化环境后产生的本土化功用就变得
期刊
【摘要】 《伊甸之东》斯坦贝克五十年代的一部重要著作。小说中新一代女性凯西.阿布拉的想象给人留下盛开印象,她的勇敢和坚强感化着男主角伽尔。她是斯坦贝克笔下不可战胜的女性,是希望所在。  【关键词】 《伊甸之东》;阿布拉;勇敢;不可战胜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16-02  美国作家諾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
期刊
【摘要】 关汉卿塑造出窦娥的完美道德形象不仅仅在于揭露现实和批判社会,其自我思想在窦娥身上的流露是更值得关注的方向和角度。窦娥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关汉卿的内心独白,完美道德与现实的冲突实质上是关汉卿内心不同思想的激烈斗争。  【关键词】 道德悲剧;自我主体;关汉卿;进步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33-02  一、
期刊
【摘要】 在《紅楼梦》第二十五回其实就是一次巫术犯罪事件的描写,可是这次事件的描写是以小见大的,因为有了封建妻妾制度,才会有夺谪之争。中国自上古以来就有巫文化,巫史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一部分。不管是宗法制内斗还是巫术黑魔法,甚至中国佛道二家信仰及儒释道三家文化,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都有描述,贯穿了此次魇魔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局,可谓尽显中国社会世情的底蕴。  【关键词】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巫术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不断地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力度。《巴塔麻嘎捧尚罗》是一部篇幅巨大、影响深远的傣族创世史诗。该史诗可谓是一部傣族人民的文化史,作品内容包括了开天坡地、人类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定居、迁徙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就文学人类学视域下的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进行研究分析,探寻傣族发展过程。  【关键词】 傣族;文学人类学;《巴塔麻嘎捧尚罗》;创世史诗
期刊
【摘要】 汉服艺术在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学经验相比于书法、国画等依然不足,将汉服艺术引入国际汉语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和可行性,可以注入新鲜的文化血液,有助于增强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对中华语言、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教学实施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汉服形制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国际汉语教师应积极肩负起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 汉服艺术;汉语国际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创意服装与成衣设计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关联性,所以为了提高服装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便需要郑重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此确保设计工作可以更加优质的完成。本文基于艺术与设计的角度对于创意服装与成衣设计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与关联性做出了细致的剖析与阐述,以求为行业从业者提供相应的经验参考。  【关键词】 艺术与设计;创意服装;成衣设计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纵观日本历史,织田信长、丰臣秀吉这两位战国时期的战将最受欢迎。然而,在日本人的传统理念中,最具魅力并令人最为怀念的还是那些无法如愿完成人生使命、中途夭折的悲剧英雄。本论文以最具代表性的悲剧英雄——平安末期战将源义经作为研究视点,分析阐释了日本人的传统英雄观—败者之美学的审美意识及心理特质。  【关键词】 日本人;传统英雄观;败者之美学  【中图分类号】G13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当今艺术品商业化的现状下,传统的对艺术品价值判定的方法不再适用,艺术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分裂开来,使得当下商业化的艺术品拥有了特殊的两重属性。对艺术品来说,购买人群的变化、购买目的的转变,都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价值逐渐发生转变。所以,在对当代的商业化艺术品的价值判断中,应秉持客观态度,分析其历史性与文化性,不以过度的商业炒作为手段,遵循市场的价值规律,通过适当的
期刊
【摘要】 孔子與亚里士多德对中西方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庸思想与中道思想都表达了一种保持适度和谐,一切都遵循一种适度原则的思想。二者思想有着共同之处,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色。孔子的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一种追求社会稳定的先验人性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更注重追求个人的自由。本文主要分析二者思想的异同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中庸;中道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