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同课异构是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条件、学生理解接受水平、教师讲课方式等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并由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同课异构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从同课异构的理论和具体课堂实践来探讨其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价值和运用。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中英语教学;集体教研
一、引言
长期以来,高中英语教学一直是以教研组集体备课和教师独立授课为模式,集体备课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高自身的方法,但具体教学上的条条框框,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的发挥;独立授课有利于教师挥自身的优势,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但是一个教师的能力毕竟有限,难免会有些缺陷。同课异构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对“同课异构”的理解
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指同一节课的内容,“异”则强调变化、发展,“构”是核心、基础和灵魂。笼统来讲,同课异构即指针对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不同,对同一内容采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听课的老师通过对比,找出优点和不足,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二次备课。
1.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从教学的本质来看,“异构”是科学的,它讲究课前的充分研讨,追求课堂的百花齐放,注重课后的评价反思。这种教研模式能促进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與教学领悟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然而,“异构”并不意味着不要“同”。最后还是要“殊途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同”的。
2.同课异构的宗旨和最终归宿。首先,同课异构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同课异构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源自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总结、反思。总之,同课异构的宗旨和最终归宿是高效课堂。
3.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一般为:定课——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和资源——撰写教案或学习预案——组内研讨教案——上课并观摩——会诊式研讨——写出反思材料。
三、“同课异构”的英语教学案例
教材简介: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Book6 Unit2 Poems中阅读课为例。在讲课之前,教研组首先确定了进行同课异构的两名教师,教研组所有的教师参与了课堂内容和课堂目标的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环节包括Warming-up、Reading,讲课过程中同科教师全程参与了听课,并积极的进行了讨论和反馈,为第二位讲课的教师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案例1:warming-up中引导学生去欣赏诗歌,探究诗歌。
教师A通过幻灯片呈现了古今中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并且配上了优美的诗朗诵,来唤起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兴趣。
教师B采取的是诗歌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比赛采取的是小组比赛。整个班级分成了6个小组,根据参与人数,所背诗歌的难易度,以及英语诗歌的比例给相应的分数。
点评:两位教师都有效的做到了导入话题,教师A以一种静态的优美的方式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崇拜;教师B以一种动态的参与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对学习诗歌的兴趣,充分的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很显然,教师B的课堂更加的活跃,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成果明显。
问题与建议:教师B的课堂气氛活跃,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诗歌细胞,只是在操作过程中所用时间略长,需要教师更好的掌控时间和对课堂的总体操控。
案例2:Reading中对五种诗歌的鉴赏和探究。
教师A针对文中的诗歌提出了具体的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诗歌的特点,通过仔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的方式去了解诗歌,最后并以思维导图呈现了每一种诗歌的特点,为下一环节的模仿奠定了基础。
教师B的问题设计的内容和教师A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教师B只是给出了学生讨论的方向,比如说这首诗歌好不好,你喜欢吗,为什么喜欢或是不喜欢,你从诗中了解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对每一首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对同一首不同的同学的不同感受展开进一步的深度剖析。
点评:教师A的思维导图运用的很好,值得教师B去借鉴。教师B更多的是从学生的感受去感知诗歌,学生的参与感很强。在具体讲课过程中,学生不断有新鲜的火花迸发出来,诸如,对诗人情感的独特理解;如果诗人穿越的话,他会对他说什么。
问题与建议:作为本单元的话题“诗歌”本就是一个感性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必要把思维桎梏在去阅读、去理解,完全可以放飞学生的思想,自由地畅谈诗歌,哪怕是不成熟的,哪怕是荒谬的。
总之,“同课异构”是教学理念的交融、是教学思想的碰撞、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同课异构”的教学形式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了教师教学个性,提升了教研的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孩子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中英语教学;集体教研
一、引言
长期以来,高中英语教学一直是以教研组集体备课和教师独立授课为模式,集体备课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高自身的方法,但具体教学上的条条框框,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的发挥;独立授课有利于教师挥自身的优势,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但是一个教师的能力毕竟有限,难免会有些缺陷。同课异构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对“同课异构”的理解
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指同一节课的内容,“异”则强调变化、发展,“构”是核心、基础和灵魂。笼统来讲,同课异构即指针对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不同,对同一内容采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听课的老师通过对比,找出优点和不足,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二次备课。
1.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从教学的本质来看,“异构”是科学的,它讲究课前的充分研讨,追求课堂的百花齐放,注重课后的评价反思。这种教研模式能促进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與教学领悟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然而,“异构”并不意味着不要“同”。最后还是要“殊途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同”的。
2.同课异构的宗旨和最终归宿。首先,同课异构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同课异构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源自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总结、反思。总之,同课异构的宗旨和最终归宿是高效课堂。
3.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一般为:定课——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和资源——撰写教案或学习预案——组内研讨教案——上课并观摩——会诊式研讨——写出反思材料。
三、“同课异构”的英语教学案例
教材简介: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Book6 Unit2 Poems中阅读课为例。在讲课之前,教研组首先确定了进行同课异构的两名教师,教研组所有的教师参与了课堂内容和课堂目标的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环节包括Warming-up、Reading,讲课过程中同科教师全程参与了听课,并积极的进行了讨论和反馈,为第二位讲课的教师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案例1:warming-up中引导学生去欣赏诗歌,探究诗歌。
教师A通过幻灯片呈现了古今中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并且配上了优美的诗朗诵,来唤起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兴趣。
教师B采取的是诗歌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比赛采取的是小组比赛。整个班级分成了6个小组,根据参与人数,所背诗歌的难易度,以及英语诗歌的比例给相应的分数。
点评:两位教师都有效的做到了导入话题,教师A以一种静态的优美的方式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崇拜;教师B以一种动态的参与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对学习诗歌的兴趣,充分的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很显然,教师B的课堂更加的活跃,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成果明显。
问题与建议:教师B的课堂气氛活跃,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诗歌细胞,只是在操作过程中所用时间略长,需要教师更好的掌控时间和对课堂的总体操控。
案例2:Reading中对五种诗歌的鉴赏和探究。
教师A针对文中的诗歌提出了具体的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诗歌的特点,通过仔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的方式去了解诗歌,最后并以思维导图呈现了每一种诗歌的特点,为下一环节的模仿奠定了基础。
教师B的问题设计的内容和教师A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教师B只是给出了学生讨论的方向,比如说这首诗歌好不好,你喜欢吗,为什么喜欢或是不喜欢,你从诗中了解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对每一首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对同一首不同的同学的不同感受展开进一步的深度剖析。
点评:教师A的思维导图运用的很好,值得教师B去借鉴。教师B更多的是从学生的感受去感知诗歌,学生的参与感很强。在具体讲课过程中,学生不断有新鲜的火花迸发出来,诸如,对诗人情感的独特理解;如果诗人穿越的话,他会对他说什么。
问题与建议:作为本单元的话题“诗歌”本就是一个感性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必要把思维桎梏在去阅读、去理解,完全可以放飞学生的思想,自由地畅谈诗歌,哪怕是不成熟的,哪怕是荒谬的。
总之,“同课异构”是教学理念的交融、是教学思想的碰撞、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同课异构”的教学形式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了教师教学个性,提升了教研的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孩子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