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组的小黄老师要参加市优质课的评比,课题是度量角的范围的推广,本节课是三角函数的第一课时,也是三角函数一章的最基础内容。黄老师为了上好这一节课,花了很多时间,也动了不少脑筋,精心备课后邀请本组教师前去听课。黄老师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下面来看几个片段:
片段一:教师在讲解完角的定义正角、负角和零角后,通过画角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1:试画出下列大小的角:
(1)1125°(2)420°(3)-990°(4)-300°(5)780°(6)1140°,观察(2)(4)(5)(6)四个角的终边位置如何?
(1)(2)两题教师板演画角,教师没讲画角的规则,只是将两个角的始边、终边画好,然后画上箭头,接着(3)-(6)四题让学生模仿例题上黑板演示画角,学生上黑板画角,出现始边位置任意画,旋转的方向也有问题,从而让学生观察的(3)-(6)四个角的终边位置特点也观察不出来,教师再三启发,学生对此问题一脸茫然。
片段二:在0°-360°内找出与α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方法,教师直接讲解α>0时,k=α/360°取其整数部分,α=k 360° β,α<0,k=α/360°-1取其整数部分,α=k-360° β从而得出结论α与β终边相同。
例2:在0°-360°内找出与以下各角终边相同的角(1)1110°(2)-990°
学生上黑板演示,效果不尽如人意。
下课了,黄老师直向我们抱怨,我原来在大专班也是这样上的呀,学生学得还可以的,而今天这个班学生不肯动脑筋等。我说,你明知道职业学校学生各班基础有差异,为什么要用以前的教学设计?你讲得虽然好,但不适合你的学生。
数学组教师和小黄老师一起分析了刚才两个片段中值得商榷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
1.片段一中讲解新课,特别是新的定义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基础说明对概念的理解及注意点,如本堂课中画角时要说明规则,规定始边在水平向右方向,然后根据正负角来确定旋转方向,顺时针为负,逆时针为正,再根据后面的角度确定旋转量的多少,画弧以及箭头,黑板上画角作演示,还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再补充讲解,只有规定了始边相同才可看出终边有什么特点,学生作图也不会搞混乱掉,这个简单的问题如遗漏了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容易得到例1中(2)(4)(5)(6)三个角的终边位置都与60°的终边相同,从而得到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多个,与60°终边相同的角可表示为一个集合,{α|α=k-360° 60°,k∈z}。这样一方面给学生统一了画角的标准,另一方面也可根据作图容易看出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的关系。
2.职高学生不像普高学生观察仔细,理解、综合能力强,讲解新课时,应由具体到一般,片段二中在处理找出与以下各角终边相同的角这个问题中,应将角放在同一坐标系中,常常以角的顶点为原点,角的始边为x轴的正半轴的直角坐标系中去讨论角。这样任意角α的终边总能与0°-360°范围内的某个角β的终边重合,不过α是在β的基础上,再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若干个周角而已,因此任意角α总能表示为α=k-360° β (k∈z,0°≤β<360°),职高学生思维较慢,一下子恐怕较难理解这种做法,我们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如
1125°-360°-360°-360°=45°,这样,1125°=3-360° 45°,
-990° 360° 360° 360°=180°,这样-990°=3-360° 180°,以上分析学生较容易理解片段二中的结论。如果教师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帮助学生理解,那整个课堂教师教得艰难,学生学得吃力。
由此,小黄老师知道了在课堂上应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教师所要做的是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在课堂上想着如何实施他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顺着他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去进行课堂教学,没有考虑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没有考虑灵活地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现在他明白了“适合才是最好的”,因此他及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进教学设计,轻松愉快地去参加了市优质课的评比并获了奖。
当前职高生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学不适应,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面对目前的现状,只能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只能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使这些在学习上没有成功过的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后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功。
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以学生已有经验为起点,让学生通过智力活动获得对知识的重新建构。教师没有理由把别人的教案直接搬进自己的课堂,没有理由把别人的经验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要向优秀的教师学习理念,利用自己的长处,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当我们沉浸于课堂教学设计时,除了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等,还要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得各个教学环节和整个系统有机地、和谐地运作。让我们多问自己几句:这样的设计可行吗?还有更恰当、更合适的设计吗?这样的设计究竟有利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若出现了,该如何处理?这样深入地思考,精心地准备,潜心地钻研,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理想才能成为教学实施后的现实。
片段一:教师在讲解完角的定义正角、负角和零角后,通过画角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1:试画出下列大小的角:
(1)1125°(2)420°(3)-990°(4)-300°(5)780°(6)1140°,观察(2)(4)(5)(6)四个角的终边位置如何?
(1)(2)两题教师板演画角,教师没讲画角的规则,只是将两个角的始边、终边画好,然后画上箭头,接着(3)-(6)四题让学生模仿例题上黑板演示画角,学生上黑板画角,出现始边位置任意画,旋转的方向也有问题,从而让学生观察的(3)-(6)四个角的终边位置特点也观察不出来,教师再三启发,学生对此问题一脸茫然。
片段二:在0°-360°内找出与α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方法,教师直接讲解α>0时,k=α/360°取其整数部分,α=k 360° β,α<0,k=α/360°-1取其整数部分,α=k-360° β从而得出结论α与β终边相同。
例2:在0°-360°内找出与以下各角终边相同的角(1)1110°(2)-990°
学生上黑板演示,效果不尽如人意。
下课了,黄老师直向我们抱怨,我原来在大专班也是这样上的呀,学生学得还可以的,而今天这个班学生不肯动脑筋等。我说,你明知道职业学校学生各班基础有差异,为什么要用以前的教学设计?你讲得虽然好,但不适合你的学生。
数学组教师和小黄老师一起分析了刚才两个片段中值得商榷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
1.片段一中讲解新课,特别是新的定义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基础说明对概念的理解及注意点,如本堂课中画角时要说明规则,规定始边在水平向右方向,然后根据正负角来确定旋转方向,顺时针为负,逆时针为正,再根据后面的角度确定旋转量的多少,画弧以及箭头,黑板上画角作演示,还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再补充讲解,只有规定了始边相同才可看出终边有什么特点,学生作图也不会搞混乱掉,这个简单的问题如遗漏了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容易得到例1中(2)(4)(5)(6)三个角的终边位置都与60°的终边相同,从而得到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多个,与60°终边相同的角可表示为一个集合,{α|α=k-360° 60°,k∈z}。这样一方面给学生统一了画角的标准,另一方面也可根据作图容易看出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的关系。
2.职高学生不像普高学生观察仔细,理解、综合能力强,讲解新课时,应由具体到一般,片段二中在处理找出与以下各角终边相同的角这个问题中,应将角放在同一坐标系中,常常以角的顶点为原点,角的始边为x轴的正半轴的直角坐标系中去讨论角。这样任意角α的终边总能与0°-360°范围内的某个角β的终边重合,不过α是在β的基础上,再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若干个周角而已,因此任意角α总能表示为α=k-360° β (k∈z,0°≤β<360°),职高学生思维较慢,一下子恐怕较难理解这种做法,我们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如
1125°-360°-360°-360°=45°,这样,1125°=3-360° 45°,
-990° 360° 360° 360°=180°,这样-990°=3-360° 180°,以上分析学生较容易理解片段二中的结论。如果教师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帮助学生理解,那整个课堂教师教得艰难,学生学得吃力。
由此,小黄老师知道了在课堂上应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教师所要做的是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在课堂上想着如何实施他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顺着他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去进行课堂教学,没有考虑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没有考虑灵活地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现在他明白了“适合才是最好的”,因此他及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进教学设计,轻松愉快地去参加了市优质课的评比并获了奖。
当前职高生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学不适应,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面对目前的现状,只能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只能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使这些在学习上没有成功过的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后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功。
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以学生已有经验为起点,让学生通过智力活动获得对知识的重新建构。教师没有理由把别人的教案直接搬进自己的课堂,没有理由把别人的经验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要向优秀的教师学习理念,利用自己的长处,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当我们沉浸于课堂教学设计时,除了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等,还要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得各个教学环节和整个系统有机地、和谐地运作。让我们多问自己几句:这样的设计可行吗?还有更恰当、更合适的设计吗?这样的设计究竟有利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若出现了,该如何处理?这样深入地思考,精心地准备,潜心地钻研,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理想才能成为教学实施后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