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5-172-01
画画是体现幼儿自身综合能力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使幼儿更好地学习画画,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学习,就需要从培养兴趣开始。在实践中,激发幼儿兴趣的方法很多,它渗透在整个学画过程中,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运用适当的手段来实施。
一、提高欣赏能力,激发绘画兴趣
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绘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审美偏重于审美对象的主题和内容,即画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是什么,而很少注意画面的形式。
在生活中,同样存在着欣赏的好教材,如各种有趣的玩具造型,丰富多彩的图片影视,还有独具风格的民间艺术品。我们经常带幼儿走出幼儿园欣赏多彩多资的大自然,利用相机记录真实的画卷,通过多媒体让幼儿充分欣赏,并提示:“你们看到了什么?好看吗?说说你们为什么觉得它好看?”等等,使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对象,发掘它的潜在美。
通过欣赏活动,增长了幼儿的知识,陶冶了幼儿的性格,更激发了幼儿对绘画的浓厚兴趣,使幼儿愉快自如地投入活动。
二、创设多种情景,诱发绘画兴趣
1、故事情境
兴趣的产生往往与周围环境密切联系着,如小班幼儿在学画短线的过程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下雨”或“在草地上”的故事情境。故事情境发展到“小动物正在草地上玩,突然太阳公公躲起来,天空中下起了雨”的时候,老师就回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用短线一段一段地画起小雨滴来,同时还会用拟人的口吻告诉幼儿:“小雨滴越来越多,它们也想和小动物一起做游戏呢!”这样,小朋友就激起了画画的欲望,努力想办法画出一条条线段来,让更多的小雨滴来和小动物做朋友,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的积极性提高了,独立完成作品的能力也增强了。
2、游戏情境
涂色是绘画活动的一部分,但涂色过程单调枯燥,幼儿很容易走神,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游戏的情境来增强幼儿的涂色兴趣。
3、拟人化的语言情境
在绘画实物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利用拟人化的语言情境来对实物进行修饰。如画花朵时,我们会把花芯比喻成妈妈,花瓣比作它的孩子们:“妈妈坐在中间,孩子们围在妈妈的身边,一个一个手拉手谁也不分开。”这样很形象的话语既调动了幼儿绘画实物的兴趣,也帮助幼儿确定了物体及各部位的方位关系。即使是最简单的线条,如果教师采用“今天我们来画……”“照这样画!”等指导语的方式,幼儿将会感到漠然无味,反之采用“让我们一起来游戏吧!”“比比谁的小车绕的山路多。”等拟人化的语言情境将会使幼儿兴致勃勃,并在竞赛的气氛中,嘴巴里发出“嘟嘟”声,手中的笔牵引着弯弯曲曲的线在纸上游戏。
三、丰富表现手法,保护绘画兴趣
幼儿对绘画都有兴趣,但不能长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来维持和保护绘画兴趣。
据调查,马蒂斯用剪纸绘画表现文学作品的插图,毕加索用版画表现绘画主题,杜尚用实物创作表现绘画作品,波洛克用“行动绘画”释放“颜料的生命”,这些手法孩子们都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做的还是丰富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工具,以达到保护幼儿画画兴趣的目的。如绘画小金鱼时,我们不仅用到勾线笔、油画棒,还可以借助辅助材料,像香树的叶子,因为它的样子太像金鱼的尾巴了;另外还有颜料、毛笔、棉签、布条、麻绳等材料同样可以勾勒出金鱼的样子。在使用各种材料的同时,孩子们不断涌现出新鲜感、好奇感,积极主动地伴随着他们的整个作画过程。
有些材料方便易取,如利用沙粒进行绘画。沙粒是透明的,沙画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光彩异常。刚开始时,让幼儿在纸上用笔勾画出物体的轮廓,如画一幅小房子,然后考虑一下用什么颜色的沙粒来装饰这幅画,屋顶、墙、门、窗各用什么颜色的沙子,决定后便可作画。此外,还有手指画、吹画、蜡笔水粉画等,这些作画形式中的材料都是不引人注意的普通材料,但他们都满足了幼儿尽情表现的欲望,可见,多种材料,多种表现手法是保护幼儿绘画兴趣源中的一个因素。
四、满足成功的需要,强化幼儿绘画兴趣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幼儿也一样,绘画教学必须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创造条件让幼儿在绘画作品中品味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强化他们对以后绘画作业的兴趣。在实践中一般采用展览、编图书、实物奖励等方法。
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兴趣”“乐学”是幼儿学画作画的基础。
画画是体现幼儿自身综合能力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使幼儿更好地学习画画,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学习,就需要从培养兴趣开始。在实践中,激发幼儿兴趣的方法很多,它渗透在整个学画过程中,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运用适当的手段来实施。
一、提高欣赏能力,激发绘画兴趣
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绘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审美偏重于审美对象的主题和内容,即画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是什么,而很少注意画面的形式。
在生活中,同样存在着欣赏的好教材,如各种有趣的玩具造型,丰富多彩的图片影视,还有独具风格的民间艺术品。我们经常带幼儿走出幼儿园欣赏多彩多资的大自然,利用相机记录真实的画卷,通过多媒体让幼儿充分欣赏,并提示:“你们看到了什么?好看吗?说说你们为什么觉得它好看?”等等,使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对象,发掘它的潜在美。
通过欣赏活动,增长了幼儿的知识,陶冶了幼儿的性格,更激发了幼儿对绘画的浓厚兴趣,使幼儿愉快自如地投入活动。
二、创设多种情景,诱发绘画兴趣
1、故事情境
兴趣的产生往往与周围环境密切联系着,如小班幼儿在学画短线的过程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下雨”或“在草地上”的故事情境。故事情境发展到“小动物正在草地上玩,突然太阳公公躲起来,天空中下起了雨”的时候,老师就回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用短线一段一段地画起小雨滴来,同时还会用拟人的口吻告诉幼儿:“小雨滴越来越多,它们也想和小动物一起做游戏呢!”这样,小朋友就激起了画画的欲望,努力想办法画出一条条线段来,让更多的小雨滴来和小动物做朋友,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的积极性提高了,独立完成作品的能力也增强了。
2、游戏情境
涂色是绘画活动的一部分,但涂色过程单调枯燥,幼儿很容易走神,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游戏的情境来增强幼儿的涂色兴趣。
3、拟人化的语言情境
在绘画实物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利用拟人化的语言情境来对实物进行修饰。如画花朵时,我们会把花芯比喻成妈妈,花瓣比作它的孩子们:“妈妈坐在中间,孩子们围在妈妈的身边,一个一个手拉手谁也不分开。”这样很形象的话语既调动了幼儿绘画实物的兴趣,也帮助幼儿确定了物体及各部位的方位关系。即使是最简单的线条,如果教师采用“今天我们来画……”“照这样画!”等指导语的方式,幼儿将会感到漠然无味,反之采用“让我们一起来游戏吧!”“比比谁的小车绕的山路多。”等拟人化的语言情境将会使幼儿兴致勃勃,并在竞赛的气氛中,嘴巴里发出“嘟嘟”声,手中的笔牵引着弯弯曲曲的线在纸上游戏。
三、丰富表现手法,保护绘画兴趣
幼儿对绘画都有兴趣,但不能长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来维持和保护绘画兴趣。
据调查,马蒂斯用剪纸绘画表现文学作品的插图,毕加索用版画表现绘画主题,杜尚用实物创作表现绘画作品,波洛克用“行动绘画”释放“颜料的生命”,这些手法孩子们都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做的还是丰富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工具,以达到保护幼儿画画兴趣的目的。如绘画小金鱼时,我们不仅用到勾线笔、油画棒,还可以借助辅助材料,像香树的叶子,因为它的样子太像金鱼的尾巴了;另外还有颜料、毛笔、棉签、布条、麻绳等材料同样可以勾勒出金鱼的样子。在使用各种材料的同时,孩子们不断涌现出新鲜感、好奇感,积极主动地伴随着他们的整个作画过程。
有些材料方便易取,如利用沙粒进行绘画。沙粒是透明的,沙画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光彩异常。刚开始时,让幼儿在纸上用笔勾画出物体的轮廓,如画一幅小房子,然后考虑一下用什么颜色的沙粒来装饰这幅画,屋顶、墙、门、窗各用什么颜色的沙子,决定后便可作画。此外,还有手指画、吹画、蜡笔水粉画等,这些作画形式中的材料都是不引人注意的普通材料,但他们都满足了幼儿尽情表现的欲望,可见,多种材料,多种表现手法是保护幼儿绘画兴趣源中的一个因素。
四、满足成功的需要,强化幼儿绘画兴趣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幼儿也一样,绘画教学必须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创造条件让幼儿在绘画作品中品味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强化他们对以后绘画作业的兴趣。在实践中一般采用展览、编图书、实物奖励等方法。
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兴趣”“乐学”是幼儿学画作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