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梁式转换层技术的出现,可以对高层建筑就爱弄和进行合理的布局安排,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本文就高层建筑工程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高层建筑 建筑工程 梁式转换层 施工技术分析
1支架及模板施工
1.1斜撑
支架斜撑的设置角度应≤45°,同时沿柱面竖向将其排距按1.0m控制。对于梁底斜撑杆而言,其间距应控制为40cm,并且与梁底模板外钢楞扣接且保持协调,同时为防止发生滑移现象,应采用双扣件进行固定以作保险。除此之外,为提升支架系统的整体刚度与稳定性,所有斜撑应与排架下的横杆及立杆采用转向扣件扣接后连接至楼层满堂架,以此形成连体结构。
1.2立杆与扫地杆
立杆的下端应支撑在下层结构的楼面板上,其底部需铺设木板并设置钢垫块,而上端则应分别扣接在梁底的内、外楞上;扫地杆设置于梁下排架下部,其中间应增设两道大小横杆,而在梁底排架两侧,纵向设置双肢剪刀撑,横向设置斜撑,同时为增强排架的空间刚度,应将其与楼层满堂架连为一体。
1.3纵向水平杆
对于纵向水平杆而言,其长度宜>3跨且应设置在立杆内侧,连接方式应首选对接扣件进行接长,同时也可搭接。具体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接接头应交错分布。同跨(或同步)内不应设置两根相邻杆件的接头,两个相邻接头在不同跨(或不同步)内水平向错开距离应≥50cm,各接头中心距离最近主节点应≤1/3L(L为纵向距离)。
(2)对于搭接而言,搭接长度应≥1.0m,同时在搭接范围内应以等间距的方式设置3个旋转扣件,以此进行杆件固定,其中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纵向水平杆杆端的距离应≥10cm。
1.4横向水平杆
(1)横向水平杆一般设置于主节点处,扣接方式采用直角扣件,并且两扣件的中心距离应≤15cm。当采用双排结构脚手架时,横向水平杆的外伸长度在靠墙一侧应≤2/5l(l为立杆横距),且不得>50cm。
(2)支架立杆应垂直设置,其2m偏差应≤15mm;当可调底座(设置于立杆根部)外伸长度>30cm时,应采取措施予以固定,以此确保其可靠性。在支架立杆采用单根情况下,其位置应设立在大梁模板中线处,并且偏距应≤25mm。在转换层设计过程中,当梁、板跨度≥4m且为现浇结构时,按要求应设置一定的起拱,当设计文件对此未给予明确时,起拱高度宜按梁板跨度的1‰~3‰进行设置。
2钢筋施工
在建筑工程转换梁结构中,其所涉及的钢筋类别繁多,特别是对主筋,分布密集(在两梁较差处密集度最大)且长度较大,施工过程中如若某个主筋出现问题,则极易影响其他地方,随之出现返工问题。相关的建设人员在进行钢筋的连接与架构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注意建筑楼层所需要承担的压力,进行合适的材料选择与建设方法。比如对受力较大的区域,用冷挤压法对钢筋进行连接;对承力较小的区域,使用捆绑连接法对钢筋进行处理等。
3混凝土施工
3.1浇筑方案
一般情况下,转换梁混凝土施工分为一次浇筑与二次浇筑2种方式。浇筑方案的確定应以工程实际为依据合理选择,对于大多数工程而言,基于多因素的综合考虑,混凝土施工通常以二次浇筑为运用,但在实际操作时需控制好转换层的整体性;而对于工期紧或是对施工质量有特别要求的工程来说,此时混凝土施工则应选择一次浇筑方案,该方案的实施重点与难点在于支撑体系的设计与安装。
在二次浇筑方案下,转换层结构会产生叠合梁。当叠合结构为有支撑施工时,其受力情况、结构性能与整浇结构基本一致;而当叠合结构为无支撑施工时,其受力情况、结构性能则与整浇结构差别较大。叠合面的受力处于复合状态,其中混凝土裂缝主要由拉应力引起,特别是叠合面位于受拉区时,对于构件受力而言则相对(受压区)不利。故而在工程实际中,叠合面应尽量选择在构件受压区,具体以楼板下30cm为宜,而对于叠合面混凝土裂缝的抑制,则可采用增设结合钢筋和施作凹痕粗糙叠合面两种方式。
3.2混凝土控制
基于大体积混凝土自身属性及结构特征的考虑,转换梁混凝土宜选用低热水泥,同时掺入适量粉煤灰与缓凝高效减水剂(FDN),以减少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水化热;细集料应选用细度模数为2.3~3.7的中粗砂,并且严格控制含泥量与针片状崩料含量;粗集料可选用粒径为5~30mm的碎石,但在梁柱节点处由于钢筋较为密集,此时为保证混凝土浇筑的密实性,碎石粒径可降低至5~20mm。混凝土坍落度应为160±20mm,初凝时间为6~8h,同时尽量降低并推迟水化热峰值及其出现的时间,以防混凝土因温度应力(由混凝土内表温差而引起)而产生早期裂缝。
3.3混凝土浇筑
高层建筑转换层混凝土一般是按“立柱→转换梁预定标高处→转换梁及楼板”的顺序进行浇筑,其过程会产生两道施工缝,而对于施工缝的留设,第一道以梁底5cm处为宜,第二道则应设置在转换梁距转换层楼板30cm处。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连续作业,层厚宜控制在30~50cm,并且层与层之间间隔时间不得超过1.5~2h。混凝土振捣应以机械振捣为主,人工插入振捣为辅,其中采用振捣棒振捣时振点距离应控制在1.25R(R为振捣棒的有效振捣半径)内,对于两柱节点钢筋密集处,可采用钢钎插捣并用橡皮锤敲打侧模的方式予以密实。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梁式转换层为大体积结构,而混凝土浇筑初期硬化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加之混凝土为热的不良导体,因此混凝土结构极易因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与表面(表面热量散失较快)形成温度差,从而产生温度应力(特别是在内表温差>25℃时),而此时混凝土抗拉强度极小,故而容易使结构产生裂缝。鉴于此,转换梁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养护,具体可采用覆盖洒水或浸水(必要时可用热水)养护的方式,养护时间>14d。
参考文献:
[1]方海良.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结构的裂缝分析与处理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18(2)
[2]王建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7(3)
关键词:高层建筑 建筑工程 梁式转换层 施工技术分析
1支架及模板施工
1.1斜撑
支架斜撑的设置角度应≤45°,同时沿柱面竖向将其排距按1.0m控制。对于梁底斜撑杆而言,其间距应控制为40cm,并且与梁底模板外钢楞扣接且保持协调,同时为防止发生滑移现象,应采用双扣件进行固定以作保险。除此之外,为提升支架系统的整体刚度与稳定性,所有斜撑应与排架下的横杆及立杆采用转向扣件扣接后连接至楼层满堂架,以此形成连体结构。
1.2立杆与扫地杆
立杆的下端应支撑在下层结构的楼面板上,其底部需铺设木板并设置钢垫块,而上端则应分别扣接在梁底的内、外楞上;扫地杆设置于梁下排架下部,其中间应增设两道大小横杆,而在梁底排架两侧,纵向设置双肢剪刀撑,横向设置斜撑,同时为增强排架的空间刚度,应将其与楼层满堂架连为一体。
1.3纵向水平杆
对于纵向水平杆而言,其长度宜>3跨且应设置在立杆内侧,连接方式应首选对接扣件进行接长,同时也可搭接。具体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接接头应交错分布。同跨(或同步)内不应设置两根相邻杆件的接头,两个相邻接头在不同跨(或不同步)内水平向错开距离应≥50cm,各接头中心距离最近主节点应≤1/3L(L为纵向距离)。
(2)对于搭接而言,搭接长度应≥1.0m,同时在搭接范围内应以等间距的方式设置3个旋转扣件,以此进行杆件固定,其中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纵向水平杆杆端的距离应≥10cm。
1.4横向水平杆
(1)横向水平杆一般设置于主节点处,扣接方式采用直角扣件,并且两扣件的中心距离应≤15cm。当采用双排结构脚手架时,横向水平杆的外伸长度在靠墙一侧应≤2/5l(l为立杆横距),且不得>50cm。
(2)支架立杆应垂直设置,其2m偏差应≤15mm;当可调底座(设置于立杆根部)外伸长度>30cm时,应采取措施予以固定,以此确保其可靠性。在支架立杆采用单根情况下,其位置应设立在大梁模板中线处,并且偏距应≤25mm。在转换层设计过程中,当梁、板跨度≥4m且为现浇结构时,按要求应设置一定的起拱,当设计文件对此未给予明确时,起拱高度宜按梁板跨度的1‰~3‰进行设置。
2钢筋施工
在建筑工程转换梁结构中,其所涉及的钢筋类别繁多,特别是对主筋,分布密集(在两梁较差处密集度最大)且长度较大,施工过程中如若某个主筋出现问题,则极易影响其他地方,随之出现返工问题。相关的建设人员在进行钢筋的连接与架构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注意建筑楼层所需要承担的压力,进行合适的材料选择与建设方法。比如对受力较大的区域,用冷挤压法对钢筋进行连接;对承力较小的区域,使用捆绑连接法对钢筋进行处理等。
3混凝土施工
3.1浇筑方案
一般情况下,转换梁混凝土施工分为一次浇筑与二次浇筑2种方式。浇筑方案的確定应以工程实际为依据合理选择,对于大多数工程而言,基于多因素的综合考虑,混凝土施工通常以二次浇筑为运用,但在实际操作时需控制好转换层的整体性;而对于工期紧或是对施工质量有特别要求的工程来说,此时混凝土施工则应选择一次浇筑方案,该方案的实施重点与难点在于支撑体系的设计与安装。
在二次浇筑方案下,转换层结构会产生叠合梁。当叠合结构为有支撑施工时,其受力情况、结构性能与整浇结构基本一致;而当叠合结构为无支撑施工时,其受力情况、结构性能则与整浇结构差别较大。叠合面的受力处于复合状态,其中混凝土裂缝主要由拉应力引起,特别是叠合面位于受拉区时,对于构件受力而言则相对(受压区)不利。故而在工程实际中,叠合面应尽量选择在构件受压区,具体以楼板下30cm为宜,而对于叠合面混凝土裂缝的抑制,则可采用增设结合钢筋和施作凹痕粗糙叠合面两种方式。
3.2混凝土控制
基于大体积混凝土自身属性及结构特征的考虑,转换梁混凝土宜选用低热水泥,同时掺入适量粉煤灰与缓凝高效减水剂(FDN),以减少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水化热;细集料应选用细度模数为2.3~3.7的中粗砂,并且严格控制含泥量与针片状崩料含量;粗集料可选用粒径为5~30mm的碎石,但在梁柱节点处由于钢筋较为密集,此时为保证混凝土浇筑的密实性,碎石粒径可降低至5~20mm。混凝土坍落度应为160±20mm,初凝时间为6~8h,同时尽量降低并推迟水化热峰值及其出现的时间,以防混凝土因温度应力(由混凝土内表温差而引起)而产生早期裂缝。
3.3混凝土浇筑
高层建筑转换层混凝土一般是按“立柱→转换梁预定标高处→转换梁及楼板”的顺序进行浇筑,其过程会产生两道施工缝,而对于施工缝的留设,第一道以梁底5cm处为宜,第二道则应设置在转换梁距转换层楼板30cm处。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连续作业,层厚宜控制在30~50cm,并且层与层之间间隔时间不得超过1.5~2h。混凝土振捣应以机械振捣为主,人工插入振捣为辅,其中采用振捣棒振捣时振点距离应控制在1.25R(R为振捣棒的有效振捣半径)内,对于两柱节点钢筋密集处,可采用钢钎插捣并用橡皮锤敲打侧模的方式予以密实。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梁式转换层为大体积结构,而混凝土浇筑初期硬化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加之混凝土为热的不良导体,因此混凝土结构极易因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与表面(表面热量散失较快)形成温度差,从而产生温度应力(特别是在内表温差>25℃时),而此时混凝土抗拉强度极小,故而容易使结构产生裂缝。鉴于此,转换梁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养护,具体可采用覆盖洒水或浸水(必要时可用热水)养护的方式,养护时间>14d。
参考文献:
[1]方海良.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结构的裂缝分析与处理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18(2)
[2]王建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