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中大附中”),座落于人文气息浓郁的中山大学校园内,与中山大学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在广州市中学教育界,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浮云化雨,一树三枝。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大附中孵化出了华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三所中学——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之后,自身反而消亡了。
如今的中大附中,在国有民办的体制背景下,在校长廖珂的带领下,形成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从优秀走向卓越,建构教育界的基业长青。
2016年3月11日,《学校品牌管理》与中大附中校长廖珂面对面,探讨中大附中从优秀走向卓越之道。
面对市场,校长要有企业家思维
当一家初创企业,走向市场丛林的时候,最先考虑的一定是生存问题,怎样在市场的夹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壤、阳光和水分,汲取到存活和生长的力量。当它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必然会面临这样的思考:如何打造品质和品牌,让企业成为优秀的企业,如何让企业走向卓越直至基业长青。
事实上,一所国有民办学校的校长也要按企业家的思考路径来思考问题:怎样打造学校的品质和品牌,让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
2003年初,廖珂通过全国海选竞聘,从七、八十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大附中的校长。之后,怎样打造学校的品牌,让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的重担就压在了他的肩上。
这个时候,中大附中已经历了初创和稳定阶段。在1993年至1995年的初创阶段,中大附中招生非常艰难,要像很多的民办机构一样,到各个小学门口宣传,到公交车站和菜市场派发资料,苦口婆心地劝大家选择中大附中。1996年至2002年是走向稳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大附中招生扩班,初中部从2个班扩成6个班,高中部扩成6个班,学校在海珠区当时38所初中里,排名走向前列。
2003年初,廖珂来到中大附中时,学校正处于向上发展的平台期——经过十年的培育后,中山大学从学校创办初期给予的经费支持,经过十年递减,从这一年开始不再拨发任何经费,学校的运营需要完全靠自筹自支,并需向中山大学上缴国有资产使用费。而且,广州市内的“名校办民校”如雨后春笋,强手日多,学校间的竞争更趋激烈。
于是,廖珂对中大附中做了一次SWOT分析,寻找内部、外部的优势和劣势。
中大附中的优势和劣势同样明显。优势是背靠中山大学,血脉一体,文化沉郁深厚,校园环境和丰厚的教育资源与中大共享;国有民办有灵活的用人机制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劣势是中大附中是个“年轻”的学校。全国的综合性大学附属中学里,国有民办模式的,只有中大附中一所,没有参照性,一切要摸着石头过河。新中国成立后,原中大附中的师资力量已慢慢分散到其他学校去了,1993年复办至此不到10年时间,没有政府财政资金,费用一切自筹,没有中学名校名师资源可以凭借,不是政府直管学校……有压力,但有压力也就有动力……
对应中大附中的SWOT分析,廖珂的个人工作经历,也透露出了一位“职业校长”的必备素养。廖珂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他已在小学做过老师和主任。先是在湖北宜昌市一所普通中学做教师,一年半后就被提拔为教务主任,之后先后做过市级、省级重点中学副书记和书记、副校长和校长。在小学、初中、高中和教育学院、教研室都曾工作过,也在市教育局做过近9年的基础教育科长和局办公室主任。2003年初看到中大人事处面向全国招聘校长信息,他毅然舍弃正处级待遇,来到民办学校工作。他对自己有定位:自己不一定是个好的行政官员,但绝对会是一位称职的校长。
廖珂对基础教育领域异常了解。有谋略、有担当、有胆识、有决断。实践证明,中大附中的发展需要这样一位校长。
在之后的13年时间里,这位职业校长和中大附中人一道,面对市场,适应市场,用创新的经营思维把中大附中这所国有民办学校带到了新的高度:初中部的中考成绩上升到广州市海珠区的第一位,且保持了10年;高中部录取分数线从区属高中中上游到2015年区属排名第一;广州市民办学校创建义务教育特色学校现场会在中大附中召开;教育系统内的不少领导和教育专家都选择了把子女送到中大附中。据资料显示,2014年中大附中中考总平均分712.8分;2015年中考总平均分718.7分,单科满分状元38人,数学4人、英语2人、物理26人、化学6人,单科满分状元总人数,在全市位列第二。
面对学校,校长应有经理人意识
追索中国校长一词的来源,我们发现其来自于秦汉时期的部队军官名称,后来演化成了学校行政领导的称呼。一位好校长,要有胆有识,有谋有略,有决断力;要有亲和力,凝聚人心,团队才愿意团结在周围;要有领导力,一呼众应,团队才会跟着走;要有协调力,要有创新能力、要对结果负责、要对业绩负责……我们会发现,这与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几乎相同。
但校长与职业经理人还有不同。校长除了要有职业经理人的素养和意识,还要教书育人,为中国的未来考虑,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发展的根基。
“要建设社会美誉度第一的学校。”廖珂说。
品牌的形成有三个要素: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中大附中品牌的形成,说起来似乎简单轻松,但只有廖珂才知道,这个品牌的成功,到底有多重的重量。
“校长头上有三把刀。”廖珂笑着说。这“三把刀”,其实也是中大附中品牌的重要保证。廖珂要做的,就是让这三把刀,刀刀都交出满意度。
第一把刀是中高考的成绩。在企业,就是职业经理人的业绩。这是面对市场,学校品牌的硬指标。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中学,由于中高考成绩差,学校品牌被差评、校长下台的例子有很多。第二把刀是学校的安全问题。这一问题同样没有任何含糊,必须做到完全无漏洞。第三把刀就是学校的经费问题。老师发不出工资,运行经费断裂,品牌无法运维,就会出现大溃败。 品牌的建设维护,需要持之以恒。中大附中的暑期干部研讨班中,干部们聊到一个话题,谈谈每个人的“几个坚持”,因为大家都坚信,只有聚焦,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件小事能持之以恒,终会有所作为。廖珂的坚持是:从进入大学后,坚持写周记,中间中断过9年,之后一直都在坚持;坚持每天早晨7:15前到校,坚持了20余年;坚持推门听课,每周3~5节;校园博客晒文,1200篇,自创近50%,坚持9年;每月逛一次书店,坚持25年;坚持业余时间打乒乓球,每周3~4次,18年;坚持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洗脚的“四不主义”……
正是因为廖珂和中大附中人的这份坚持,正因为他们以职业经理人般的专业、专注、负责、担当的努力,才有了中大附中和中大附中品牌的发展。20余年来,中大附中人自筹资金建起了教学楼、办公楼,改建了实验楼、宿舍楼,修建了运动场,将中大附中建设得步步显文化、处处有景致。中大附中的建筑景观有“五楼”“五室”“三园”“两雕”“一墙”“一千张笑脸”。“五楼”分别是博学楼(主教学楼)、审问楼(综合实验楼)、慎思楼(高中教学楼)、明辨楼(宿舍楼),笃行楼(行政办公楼),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正是中大附中的校训,延用的是中山大学的校训,来自于孙中山先生对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的题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电脑作品制作室、通用技术室、海模实验室、心理沙盘室组成了“五室”,这五室分别在学生的科技发展实验、技术素养、动手能力及心理倾诉等方面起到作用。机器人实验方面,在广州市各学校中保持着领先地位。英语角、德语角、日语角、启智金三角,组成了“四角”;地理园、生物园、种植园形成“三园”;“两雕”指综合楼墙上孔子和柏拉图的浮雕,“学而时习之”与“知识就是力量”的对话;“一墙”是不断变化主题的文化墙;“一千张笑脸”,慎思、明辨楼的外墙上,由一千张笑脸图组成了一面墙,其中有老师、有学生、有中国人、有外国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大附中人。
如今,中大附中已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学校、广州市特色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被媒体誉为“广东省十佳民办中”和“最具竞争力民办中学”,成为广州市甚至广东省家长和学生追捧的品牌名校。与此同时,廖珂也成为了一位名校长。
面对现实,校长需有观照未来的情怀
马云曾经谈到,作为一名企业家,要把目光放到更远的地方,要思考的是五年之后、十年之后的事情,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校长,更需要把目光放远,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胸怀梦想,只有具备这种前瞻性,学校才能从优秀走向卓越,终至基业长青。
对于教育,廖珂有着自己的观点:学校需要关注考分,培养孩子的应考能力,但是更希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能不断总结和改善学习方法,因为这有益于其一生。中大附中的办学理想是现实的,也是浪漫的。
事实上,廖珂一直以来都在实践着他的教育观点。在他自己做老师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堂课里学生要有2次以上的笑声。他做校长后,他也要求讲课的老师要给学生带来快乐。他认为没有笑声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沉闷意味着无趣,现代的课程应是快乐的,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的“完整的文化”。
为此,中大附中想了很多办法,廖珂想了很多办法。
从高处着手:利用中大附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开设高质量的专家教授讲座课程,院士、长江学者、珠江学者、教授博导等纷纷走上中大附中的讲坛,已经形成了常态化、系列化。由低处呼应:中大附中有20多个各类学生社团,开展了礼仪课、读书沙龙、跑操活动等活动。特别是博济科技节,中大附中的科技节已打造了八届,贯穿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追求“人人参与,各有舞台”,每个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可以是机器人PK赛,也可以是菜鸟级别的胡思乱想。往内部挖潜:中大附中力推“学案导学”的高效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外语组“482”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初见成效,数学科组“五环三主体”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现端倪,课堂教学转型,促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向外部引援:中大附中先后邀请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夏纪梅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英语系李华教授、中山大学德语系王蓓蓓教授、日语系佟君教授等到校指导外语特色班教学;先后邀请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中学数学教育专家谢名初教授,中国首批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刘会金老师等到校指导数学特色班;聘任35位中大教授担任附中校外科技辅导员,派出教师到英美和香港等地培训学习,把先进教育方法引进来,同时引入外教进行教学。
立足现实,打开视野!
中大附中在学生中开展了五大具有国际特色的项目。MIT科技夏令营,已经坚持了15年。从2000年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每年暑期会派出三、四位优秀的研究生来与中大附中50名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与日本领事馆、歌德学院等联袂开展感知异国文化主题活动,让多元文化走向融合;利用逸仙艺术节和博济科技节等平台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与中大留学生和大学生进行英语会话,提升运用外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每年组织近百名特色班学生分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游学活动;与日本新泻大学附属中学和德国北威州威利希市莉泽-迈特纳高级文理中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每年安排师生互访,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中大附中的“云梯计划”。这是专为中大附中高中智力优异或具有特长的学生特别创建的特色课程。这一计划中的特色课程由中大附中与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开设,依托中山大学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因材施教,拓潜扬长,为全国重点大学输送英才。
如今,中大附中先后被评为“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广东省首届十佳民办中学”“广东省实施新课程实验学校”……
面对现实,作为校长廖珂必须要想得更远。梦想就在不远处,基业长青的未来等待着中大附中的学子和中大附中的教育人去实现。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编辑部主任)
如今的中大附中,在国有民办的体制背景下,在校长廖珂的带领下,形成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从优秀走向卓越,建构教育界的基业长青。
2016年3月11日,《学校品牌管理》与中大附中校长廖珂面对面,探讨中大附中从优秀走向卓越之道。
面对市场,校长要有企业家思维
当一家初创企业,走向市场丛林的时候,最先考虑的一定是生存问题,怎样在市场的夹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壤、阳光和水分,汲取到存活和生长的力量。当它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必然会面临这样的思考:如何打造品质和品牌,让企业成为优秀的企业,如何让企业走向卓越直至基业长青。
事实上,一所国有民办学校的校长也要按企业家的思考路径来思考问题:怎样打造学校的品质和品牌,让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
2003年初,廖珂通过全国海选竞聘,从七、八十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大附中的校长。之后,怎样打造学校的品牌,让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的重担就压在了他的肩上。
这个时候,中大附中已经历了初创和稳定阶段。在1993年至1995年的初创阶段,中大附中招生非常艰难,要像很多的民办机构一样,到各个小学门口宣传,到公交车站和菜市场派发资料,苦口婆心地劝大家选择中大附中。1996年至2002年是走向稳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大附中招生扩班,初中部从2个班扩成6个班,高中部扩成6个班,学校在海珠区当时38所初中里,排名走向前列。
2003年初,廖珂来到中大附中时,学校正处于向上发展的平台期——经过十年的培育后,中山大学从学校创办初期给予的经费支持,经过十年递减,从这一年开始不再拨发任何经费,学校的运营需要完全靠自筹自支,并需向中山大学上缴国有资产使用费。而且,广州市内的“名校办民校”如雨后春笋,强手日多,学校间的竞争更趋激烈。
于是,廖珂对中大附中做了一次SWOT分析,寻找内部、外部的优势和劣势。
中大附中的优势和劣势同样明显。优势是背靠中山大学,血脉一体,文化沉郁深厚,校园环境和丰厚的教育资源与中大共享;国有民办有灵活的用人机制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劣势是中大附中是个“年轻”的学校。全国的综合性大学附属中学里,国有民办模式的,只有中大附中一所,没有参照性,一切要摸着石头过河。新中国成立后,原中大附中的师资力量已慢慢分散到其他学校去了,1993年复办至此不到10年时间,没有政府财政资金,费用一切自筹,没有中学名校名师资源可以凭借,不是政府直管学校……有压力,但有压力也就有动力……
对应中大附中的SWOT分析,廖珂的个人工作经历,也透露出了一位“职业校长”的必备素养。廖珂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他已在小学做过老师和主任。先是在湖北宜昌市一所普通中学做教师,一年半后就被提拔为教务主任,之后先后做过市级、省级重点中学副书记和书记、副校长和校长。在小学、初中、高中和教育学院、教研室都曾工作过,也在市教育局做过近9年的基础教育科长和局办公室主任。2003年初看到中大人事处面向全国招聘校长信息,他毅然舍弃正处级待遇,来到民办学校工作。他对自己有定位:自己不一定是个好的行政官员,但绝对会是一位称职的校长。
廖珂对基础教育领域异常了解。有谋略、有担当、有胆识、有决断。实践证明,中大附中的发展需要这样一位校长。
在之后的13年时间里,这位职业校长和中大附中人一道,面对市场,适应市场,用创新的经营思维把中大附中这所国有民办学校带到了新的高度:初中部的中考成绩上升到广州市海珠区的第一位,且保持了10年;高中部录取分数线从区属高中中上游到2015年区属排名第一;广州市民办学校创建义务教育特色学校现场会在中大附中召开;教育系统内的不少领导和教育专家都选择了把子女送到中大附中。据资料显示,2014年中大附中中考总平均分712.8分;2015年中考总平均分718.7分,单科满分状元38人,数学4人、英语2人、物理26人、化学6人,单科满分状元总人数,在全市位列第二。
面对学校,校长应有经理人意识
追索中国校长一词的来源,我们发现其来自于秦汉时期的部队军官名称,后来演化成了学校行政领导的称呼。一位好校长,要有胆有识,有谋有略,有决断力;要有亲和力,凝聚人心,团队才愿意团结在周围;要有领导力,一呼众应,团队才会跟着走;要有协调力,要有创新能力、要对结果负责、要对业绩负责……我们会发现,这与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几乎相同。
但校长与职业经理人还有不同。校长除了要有职业经理人的素养和意识,还要教书育人,为中国的未来考虑,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发展的根基。
“要建设社会美誉度第一的学校。”廖珂说。
品牌的形成有三个要素: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中大附中品牌的形成,说起来似乎简单轻松,但只有廖珂才知道,这个品牌的成功,到底有多重的重量。
“校长头上有三把刀。”廖珂笑着说。这“三把刀”,其实也是中大附中品牌的重要保证。廖珂要做的,就是让这三把刀,刀刀都交出满意度。
第一把刀是中高考的成绩。在企业,就是职业经理人的业绩。这是面对市场,学校品牌的硬指标。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中学,由于中高考成绩差,学校品牌被差评、校长下台的例子有很多。第二把刀是学校的安全问题。这一问题同样没有任何含糊,必须做到完全无漏洞。第三把刀就是学校的经费问题。老师发不出工资,运行经费断裂,品牌无法运维,就会出现大溃败。 品牌的建设维护,需要持之以恒。中大附中的暑期干部研讨班中,干部们聊到一个话题,谈谈每个人的“几个坚持”,因为大家都坚信,只有聚焦,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件小事能持之以恒,终会有所作为。廖珂的坚持是:从进入大学后,坚持写周记,中间中断过9年,之后一直都在坚持;坚持每天早晨7:15前到校,坚持了20余年;坚持推门听课,每周3~5节;校园博客晒文,1200篇,自创近50%,坚持9年;每月逛一次书店,坚持25年;坚持业余时间打乒乓球,每周3~4次,18年;坚持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洗脚的“四不主义”……
正是因为廖珂和中大附中人的这份坚持,正因为他们以职业经理人般的专业、专注、负责、担当的努力,才有了中大附中和中大附中品牌的发展。20余年来,中大附中人自筹资金建起了教学楼、办公楼,改建了实验楼、宿舍楼,修建了运动场,将中大附中建设得步步显文化、处处有景致。中大附中的建筑景观有“五楼”“五室”“三园”“两雕”“一墙”“一千张笑脸”。“五楼”分别是博学楼(主教学楼)、审问楼(综合实验楼)、慎思楼(高中教学楼)、明辨楼(宿舍楼),笃行楼(行政办公楼),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正是中大附中的校训,延用的是中山大学的校训,来自于孙中山先生对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的题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电脑作品制作室、通用技术室、海模实验室、心理沙盘室组成了“五室”,这五室分别在学生的科技发展实验、技术素养、动手能力及心理倾诉等方面起到作用。机器人实验方面,在广州市各学校中保持着领先地位。英语角、德语角、日语角、启智金三角,组成了“四角”;地理园、生物园、种植园形成“三园”;“两雕”指综合楼墙上孔子和柏拉图的浮雕,“学而时习之”与“知识就是力量”的对话;“一墙”是不断变化主题的文化墙;“一千张笑脸”,慎思、明辨楼的外墙上,由一千张笑脸图组成了一面墙,其中有老师、有学生、有中国人、有外国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大附中人。
如今,中大附中已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学校、广州市特色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被媒体誉为“广东省十佳民办中”和“最具竞争力民办中学”,成为广州市甚至广东省家长和学生追捧的品牌名校。与此同时,廖珂也成为了一位名校长。
面对现实,校长需有观照未来的情怀
马云曾经谈到,作为一名企业家,要把目光放到更远的地方,要思考的是五年之后、十年之后的事情,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校长,更需要把目光放远,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胸怀梦想,只有具备这种前瞻性,学校才能从优秀走向卓越,终至基业长青。
对于教育,廖珂有着自己的观点:学校需要关注考分,培养孩子的应考能力,但是更希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能不断总结和改善学习方法,因为这有益于其一生。中大附中的办学理想是现实的,也是浪漫的。
事实上,廖珂一直以来都在实践着他的教育观点。在他自己做老师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堂课里学生要有2次以上的笑声。他做校长后,他也要求讲课的老师要给学生带来快乐。他认为没有笑声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沉闷意味着无趣,现代的课程应是快乐的,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的“完整的文化”。
为此,中大附中想了很多办法,廖珂想了很多办法。
从高处着手:利用中大附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开设高质量的专家教授讲座课程,院士、长江学者、珠江学者、教授博导等纷纷走上中大附中的讲坛,已经形成了常态化、系列化。由低处呼应:中大附中有20多个各类学生社团,开展了礼仪课、读书沙龙、跑操活动等活动。特别是博济科技节,中大附中的科技节已打造了八届,贯穿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追求“人人参与,各有舞台”,每个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可以是机器人PK赛,也可以是菜鸟级别的胡思乱想。往内部挖潜:中大附中力推“学案导学”的高效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外语组“482”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初见成效,数学科组“五环三主体”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现端倪,课堂教学转型,促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向外部引援:中大附中先后邀请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夏纪梅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英语系李华教授、中山大学德语系王蓓蓓教授、日语系佟君教授等到校指导外语特色班教学;先后邀请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中学数学教育专家谢名初教授,中国首批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刘会金老师等到校指导数学特色班;聘任35位中大教授担任附中校外科技辅导员,派出教师到英美和香港等地培训学习,把先进教育方法引进来,同时引入外教进行教学。
立足现实,打开视野!
中大附中在学生中开展了五大具有国际特色的项目。MIT科技夏令营,已经坚持了15年。从2000年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每年暑期会派出三、四位优秀的研究生来与中大附中50名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与日本领事馆、歌德学院等联袂开展感知异国文化主题活动,让多元文化走向融合;利用逸仙艺术节和博济科技节等平台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与中大留学生和大学生进行英语会话,提升运用外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每年组织近百名特色班学生分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游学活动;与日本新泻大学附属中学和德国北威州威利希市莉泽-迈特纳高级文理中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每年安排师生互访,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中大附中的“云梯计划”。这是专为中大附中高中智力优异或具有特长的学生特别创建的特色课程。这一计划中的特色课程由中大附中与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开设,依托中山大学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因材施教,拓潜扬长,为全国重点大学输送英才。
如今,中大附中先后被评为“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广东省首届十佳民办中学”“广东省实施新课程实验学校”……
面对现实,作为校长廖珂必须要想得更远。梦想就在不远处,基业长青的未来等待着中大附中的学子和中大附中的教育人去实现。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