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民生诉求,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化解矛盾;紧紧抓住维护群众利益这个根本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牢牢把握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这个着力点,真正学会群众语言,读懂群众表情,了解群众心声,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广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充分认识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越来越成为全省人民最普遍的共识和最热切的期盼。广东要努力完成当好排头兵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就必须把社会建设切实抓紧抓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十二五”开局起步之年,广东审时度势、谋定后动,召开省委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社会建设工作,全面吹响了加强社会建设的进军号角,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加强社会建设是广东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加强社会建设的热潮正在南粤大地蓬勃兴起。广东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制定实施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实现全省富裕安康、公平正义、活力创新、文明有序的总体目标,确定了七方面的重点任务,即: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基层服务管理,夯实社会建设基础;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营造民主法治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筑共同精神家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增强社会建设动力。
全省上下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实施就业谋福工程,积极扩大和稳定就业,2008年至2011年6月底,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655.1万人,约占全国1/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低于全国4.5%的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9%和20.3%,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创下1981年以来新高。完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险种参保人数稳居全国前列。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上半年新开工建设16万套,完成年度任务的52%。
城乡社区服务开创新局面。顺应“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人”的发展趋势,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投到基层。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幸福社区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加快将非户籍常住人口纳入社区服务和管理。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对社区办公场所、文体活动场地等建设出台强制性标准和规范。以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为重点,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化进程,把城市社区的各种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延伸到广大农村。
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呈现新气象。出台发展规范社会组织的意见,逐步将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调整为业务指导单位,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办法。目前,全省共有社会组织2.85万个、从业人员35万人,初步形成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格局。开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试点工作,向社会组织或事业单位转移职能130余项。完善专业社工制度,全省民办社工机构已发展到132家,从业社工达3000多人。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引领作用,形成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管理模式。
人口服务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发放居住证3141万张,基本实现流动人口全覆盖。建立外来人员融入广东、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通道,推进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在去年10.4万名优秀农民工积分入户的基础上,今年力争18万农民工积分进城入户;在去年从珠三角地区企业优秀外来工中选拔50名基层公务员的基础上,今年又从优秀工人、农民中选拔250名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逐步把外来人员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得到新推进。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加快建设人民来访接待厅和网上信访大厅,开辟“网上信访”、“手机信访”新渠道,深入开展四级领导干部基层大接访活动。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工作站),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3.7%。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深入推进平安广东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多发性犯罪,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省、市、县(市、区)各级党委设立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同时作为政府社会建设工作机构。支持各地各部门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珠三角先行先试建设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如广州市创新街道社区服务管理,组建“两中心一队伍”(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综合执法队伍);深圳市实施“织网工程”,织造面向居民的服务网、化解矛盾的工作网、维护平安的防控网;珠海市率先成立市、区两级社会管理工作部,积极探索“党委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体、人民群众主人”的社会治理新机制。
加强社会建设的实践和体会
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面广线长、任重道远。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有如下认识和体会。
首先,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社会建设理念要实现从“对社会管理控制”向“为社会和群众服务”转变。具体做到“五克服五树立”。克服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的倾向,树立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克服重政府作用、轻社会协同的倾向,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克服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克服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的倾向,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克服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方法的倾向,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
其次,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制度设计,以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互联网管理为重点,建立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完善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第三,必须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社会建设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要从效率优先向公平优先转变,完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从管制控制向协调协商转变,摒弃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坚持在沟通中增进了解,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从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以包容之心对待“异质思维”,以平等之心培育社会理性,以智慧之心倾听“沉没声音”,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四,必须提高群众工作水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做群众工作,要把群众工作贯穿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始终站稳密切联系群众这个立足点,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民生诉求,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化解矛盾;紧紧抓住维护群众利益这个根本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牢牢把握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这个着力点,真正学会群众语言,读懂群众表情,了解群众心声,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
最后,必须增强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应对社会危机的能力,对促进和谐稳定、保持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力争把各种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化解在“微风乍起”之时;要有快速的反应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准确判断性质,找准矛盾根源,抓住最佳时机,迅速果断处置,控制事态发展;要有坚韧的内定力,顶得住压力,听得进闲语,放得下架子,经得起冲击,坚持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内处理问题;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第一时间正确引导舆论,做到“善知媒体、善用媒体、善待媒体”。
责编/杨昀赟 张晓 美编/李祥峰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广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充分认识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越来越成为全省人民最普遍的共识和最热切的期盼。广东要努力完成当好排头兵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就必须把社会建设切实抓紧抓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十二五”开局起步之年,广东审时度势、谋定后动,召开省委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社会建设工作,全面吹响了加强社会建设的进军号角,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加强社会建设是广东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加强社会建设的热潮正在南粤大地蓬勃兴起。广东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制定实施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实现全省富裕安康、公平正义、活力创新、文明有序的总体目标,确定了七方面的重点任务,即: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基层服务管理,夯实社会建设基础;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营造民主法治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筑共同精神家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增强社会建设动力。
全省上下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实施就业谋福工程,积极扩大和稳定就业,2008年至2011年6月底,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655.1万人,约占全国1/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低于全国4.5%的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9%和20.3%,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创下1981年以来新高。完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险种参保人数稳居全国前列。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上半年新开工建设16万套,完成年度任务的52%。
城乡社区服务开创新局面。顺应“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人”的发展趋势,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投到基层。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幸福社区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加快将非户籍常住人口纳入社区服务和管理。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对社区办公场所、文体活动场地等建设出台强制性标准和规范。以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为重点,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化进程,把城市社区的各种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延伸到广大农村。
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呈现新气象。出台发展规范社会组织的意见,逐步将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调整为业务指导单位,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办法。目前,全省共有社会组织2.85万个、从业人员35万人,初步形成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格局。开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试点工作,向社会组织或事业单位转移职能130余项。完善专业社工制度,全省民办社工机构已发展到132家,从业社工达3000多人。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引领作用,形成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管理模式。
人口服务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发放居住证3141万张,基本实现流动人口全覆盖。建立外来人员融入广东、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通道,推进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在去年10.4万名优秀农民工积分入户的基础上,今年力争18万农民工积分进城入户;在去年从珠三角地区企业优秀外来工中选拔50名基层公务员的基础上,今年又从优秀工人、农民中选拔250名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逐步把外来人员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得到新推进。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加快建设人民来访接待厅和网上信访大厅,开辟“网上信访”、“手机信访”新渠道,深入开展四级领导干部基层大接访活动。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工作站),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3.7%。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深入推进平安广东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多发性犯罪,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省、市、县(市、区)各级党委设立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同时作为政府社会建设工作机构。支持各地各部门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珠三角先行先试建设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如广州市创新街道社区服务管理,组建“两中心一队伍”(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综合执法队伍);深圳市实施“织网工程”,织造面向居民的服务网、化解矛盾的工作网、维护平安的防控网;珠海市率先成立市、区两级社会管理工作部,积极探索“党委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体、人民群众主人”的社会治理新机制。
加强社会建设的实践和体会
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面广线长、任重道远。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有如下认识和体会。
首先,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社会建设理念要实现从“对社会管理控制”向“为社会和群众服务”转变。具体做到“五克服五树立”。克服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的倾向,树立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克服重政府作用、轻社会协同的倾向,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克服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克服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的倾向,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克服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方法的倾向,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
其次,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制度设计,以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互联网管理为重点,建立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完善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第三,必须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社会建设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要从效率优先向公平优先转变,完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从管制控制向协调协商转变,摒弃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坚持在沟通中增进了解,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从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以包容之心对待“异质思维”,以平等之心培育社会理性,以智慧之心倾听“沉没声音”,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四,必须提高群众工作水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做群众工作,要把群众工作贯穿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始终站稳密切联系群众这个立足点,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民生诉求,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化解矛盾;紧紧抓住维护群众利益这个根本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牢牢把握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这个着力点,真正学会群众语言,读懂群众表情,了解群众心声,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
最后,必须增强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应对社会危机的能力,对促进和谐稳定、保持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力争把各种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化解在“微风乍起”之时;要有快速的反应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准确判断性质,找准矛盾根源,抓住最佳时机,迅速果断处置,控制事态发展;要有坚韧的内定力,顶得住压力,听得进闲语,放得下架子,经得起冲击,坚持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内处理问题;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第一时间正确引导舆论,做到“善知媒体、善用媒体、善待媒体”。
责编/杨昀赟 张晓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