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广东阔步前行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q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民生诉求,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化解矛盾;紧紧抓住维护群众利益这个根本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牢牢把握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这个着力点,真正学会群众语言,读懂群众表情,了解群众心声,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广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充分认识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越来越成为全省人民最普遍的共识和最热切的期盼。广东要努力完成当好排头兵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就必须把社会建设切实抓紧抓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十二五”开局起步之年,广东审时度势、谋定后动,召开省委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社会建设工作,全面吹响了加强社会建设的进军号角,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加强社会建设是广东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加强社会建设的热潮正在南粤大地蓬勃兴起。广东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制定实施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实现全省富裕安康、公平正义、活力创新、文明有序的总体目标,确定了七方面的重点任务,即: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基层服务管理,夯实社会建设基础;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营造民主法治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筑共同精神家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增强社会建设动力。
  全省上下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实施就业谋福工程,积极扩大和稳定就业,2008年至2011年6月底,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655.1万人,约占全国1/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低于全国4.5%的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9%和20.3%,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创下1981年以来新高。完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险种参保人数稳居全国前列。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上半年新开工建设16万套,完成年度任务的52%。
  城乡社区服务开创新局面。顺应“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人”的发展趋势,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投到基层。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幸福社区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加快将非户籍常住人口纳入社区服务和管理。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对社区办公场所、文体活动场地等建设出台强制性标准和规范。以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为重点,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化进程,把城市社区的各种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延伸到广大农村。
  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呈现新气象。出台发展规范社会组织的意见,逐步将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调整为业务指导单位,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办法。目前,全省共有社会组织2.85万个、从业人员35万人,初步形成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格局。开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试点工作,向社会组织或事业单位转移职能130余项。完善专业社工制度,全省民办社工机构已发展到132家,从业社工达3000多人。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引领作用,形成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管理模式。
  人口服务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发放居住证3141万张,基本实现流动人口全覆盖。建立外来人员融入广东、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通道,推进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在去年10.4万名优秀农民工积分入户的基础上,今年力争18万农民工积分进城入户;在去年从珠三角地区企业优秀外来工中选拔50名基层公务员的基础上,今年又从优秀工人、农民中选拔250名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逐步把外来人员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得到新推进。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加快建设人民来访接待厅和网上信访大厅,开辟“网上信访”、“手机信访”新渠道,深入开展四级领导干部基层大接访活动。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工作站),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3.7%。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深入推进平安广东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多发性犯罪,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省、市、县(市、区)各级党委设立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同时作为政府社会建设工作机构。支持各地各部门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珠三角先行先试建设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如广州市创新街道社区服务管理,组建“两中心一队伍”(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综合执法队伍);深圳市实施“织网工程”,织造面向居民的服务网、化解矛盾的工作网、维护平安的防控网;珠海市率先成立市、区两级社会管理工作部,积极探索“党委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体、人民群众主人”的社会治理新机制。
  
  加强社会建设的实践和体会
  
  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面广线长、任重道远。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有如下认识和体会。
  首先,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社会建设理念要实现从“对社会管理控制”向“为社会和群众服务”转变。具体做到“五克服五树立”。克服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的倾向,树立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克服重政府作用、轻社会协同的倾向,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克服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克服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的倾向,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克服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方法的倾向,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
  其次,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制度设计,以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互联网管理为重点,建立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完善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第三,必须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社会建设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要从效率优先向公平优先转变,完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从管制控制向协调协商转变,摒弃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坚持在沟通中增进了解,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从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以包容之心对待“异质思维”,以平等之心培育社会理性,以智慧之心倾听“沉没声音”,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四,必须提高群众工作水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做群众工作,要把群众工作贯穿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始终站稳密切联系群众这个立足点,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民生诉求,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化解矛盾;紧紧抓住维护群众利益这个根本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牢牢把握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这个着力点,真正学会群众语言,读懂群众表情,了解群众心声,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
  最后,必须增强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应对社会危机的能力,对促进和谐稳定、保持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力争把各种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化解在“微风乍起”之时;要有快速的反应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准确判断性质,找准矛盾根源,抓住最佳时机,迅速果断处置,控制事态发展;要有坚韧的内定力,顶得住压力,听得进闲语,放得下架子,经得起冲击,坚持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内处理问题;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第一时间正确引导舆论,做到“善知媒体、善用媒体、善待媒体”。
  责编/杨昀赟 张晓 美编/李祥峰
其他文献
2001年,房山教委提出了指导全区教育发展的总体策略:坚持“一个思路”,突出“两大主题”,实现“两个转变”,达到“三个聚焦”。  “一个思路”指的是“1123”工作思路。教育工作要围绕“1”个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固树立“1”个理念,即终身教育理念,构建一个覆盖所有人群的、多元的大教育体系;要实现“2”个目标:普通教育要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职业教育、成人教
期刊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 王 烽:10年来,房山走出了一条农业大区、特别是山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新路,这归功于:  ——先进观念的引领。2001年,房山区教委前瞻性地提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教育管理方式,与科学发展理念的要求高度一致,也与《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高度一致。  ——教育规划的支撑。房山区教委把教育纳入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调研前言:在我国教育管理层级系统中,区县上承国家教育方针,下接教育教学一线实践,具有相对完整的教育政策设计权、教育资源配置权,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环节。如何因地制宜、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成为各区县面临的现实课题。  为研究、总结区域教育改革实践和创新发展经验,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日前到北京房山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并结合房山区教育经验,围绕“区域教育如何创新发展”主
期刊
扶起跌倒老人成了一个法律难题、一个叫悦悦的小女孩离我们而去、“郭美美”事件引起的连锁反应还在继续……2011年在诸多社会热点的交织中,已经远去。回眸2011年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人们能清楚地感触到质疑、批评、困惑和思考等诸多元素,以及一个虽纠结却很给力走向进步的中国社会    热词:谣盐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岛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露;由于外
期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李春苗:长期以来,各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上,存有“碎片化”倾向。房山教育十年持续创新发展的亮点在于:有效突破教育管理体制性障碍,高效整合各种教育职能、各类教育资源,成功构建起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区域综合教育体系,与房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势高度契合。  房山是首都远郊山区,基本具备我国人口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全部特征,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等自然条件因素的约束。这就决定了房山在人口
期刊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刘熙瑞:我国古代就有“新”其国民的思想。《大学》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从“新”(这里是动词)人的角度说,房山教育的成功得益于“五个牢记”:  第一,牢记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牢记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目标,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房山区教委认为,德育是五育之魂,不是要增加德育时间的比重,而是要让德育贯彻到
期刊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 丁邦平:房山区从十年前启动的教育创新之路,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区域教育改革的先进典型,其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首先,把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于区域教育实践中。房山区抓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机会,依法实施了学前教育和职成教育体制改革,把中小学超编的教职工分流到幼儿园和乡镇成人学校,构建了一个“幼、小、中、职、成”相互依存又相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康 健: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转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人口结构和社会组织加速改变,教育均衡化、公平化需求日益强烈,给各地调整教育布局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近十年来,房山区教委以超常的胆识、能力和气魄,抓住这种历史机遇,实现了以下“五个发展”的统一:  ——系统发展。在区域教育发展坐标中,纵轴是“平等”,横轴是“终身”。只有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系统理念出发,才能
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项贤明:房山区力图打破制约农村地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同时尝试突破教育事业管理分属不同部门的条块壁垒,逐渐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新模式,可以概括为:区域统筹、协同创新,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其中,区域统筹、协同创新是基本方式方法,而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则是指导思想和实际成果。   通过各级政府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房山区首先在教育投入上实现了区域
期刊
我们国家在公共投资上的空间很大,但这并不否认在一些地方或领域已经出现了所谓的公共设施过于超前或者“贵族化”倾向,超出了国力的承受能力,带来了新的不公平问题    初显功效:战胜亚洲金融危机    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可以说是非常曲折的。远的就不提了,从改革开放之后来看,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引入和被社会接受认可的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态度,基本上是作为一种重要理论来介绍和评论的,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