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431窟中的“乾基罗”和“茂持罗”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2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莫高窟第431窟中心塔柱南侧上层的西魏壁画中,有过去多被称为“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的两幅作品。近笔者在对此两幅作品与莫高窟相关的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图像进行了对比分析,又根据佛经、文献等资料,考证其应该分别为“乾基罗”和“茂持罗”,即《大方等陀罗尼经》所讲的梦王形象。
  关键词:第431窟;《大方等陀罗尼经》;乾基罗;茂持罗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8)04-0058-09
  Abstract: On the upper niche of the south central pillar in Mogao cave 431 there are two wall paintings that used to be considered as depictions of the Great Conception and the Midnight Departure.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ural images in the paintings with other confirmed renditions of the Great Conception and the Midnight Departure in Mogao caves, and by examining Buddhist sutras and related documents, the autho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se murals are not further versions of these Buddhist stories, but rather images of Qianjiluo and Maochiluo, the dream king described in the 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āvasthita-samādhi Sūtra.
  Keywords: Mogao cave 431; 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āvasthita-samādhi Sūtra; Qianjiluo; Maochiluo
  一 前 言
  莫高窟第431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第三层,前室为宋修木构窟檐。主室前部为人字披顶,后部为平顶,有中心塔柱,中心塔柱上层东向面开一大龛,其余三面上下均开小龛。龛内塑像,龛外左右塑胁侍菩萨。主室顶部、四壁及中心塔柱上部均为西魏作品,下部多为初唐和宋代壁画[1]。中心塔柱南侧为上下两层龛,在上龛内塑结跏趺坐佛像一身,龛外两侧各塑一身胁侍菩萨[1]209。两侧壁画过去多被学者们认为是“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2],经笔者考证应为“乾基罗”和“茂持罗”。该图像位于龛外东侧和西侧(图1)[1]169。
  二 佛经中“乾基罗”与“茂持罗”
  图像的表现形式
  (一)《大方等陀罗尼经》中的“乾基罗”与“茂持罗”形象
  据《大方等陀罗尼经》载,佛曾对华聚菩萨等八万四千菩萨众宣说《摩诃袒持陀罗尼》,令彼等得大功德,佛并谓此一《袒持陀罗尼》不可妄传,而须有上记十二梦王为证,若能见此十二梦王中之一王,乃可为说此《袒持陀罗尼》[3]{1}。又此十二梦王并发誓愿,若有受持诵读《陀罗尼经》之行者,十二梦王必现于其梦中而加护之,令其得证。
  《大方等陀罗尼经》是印度大乘佛教密教经典。5世纪初,由北凉沙门法众译于高昌郡(吐鲁番),一说译于张掖[4],共4卷。大正大藏经版的4卷《大方等陀罗尼经》编入大正藏第21册,密教部第4册(T.1339,21:641al-660c)。此经敦煌写本,郭丽英考察了19本抄经,郭丽英还将敦煌写本依经文的前后次序和大正藏对应的页数予以比对,相关研究见郭丽英《六世纪上半叶敦煌写本〈大方等陀罗尼经〉新探》一文[5]。
  值得说明的是,大藏经中列出十二王名中,第九王和第十一王同名,第六王亦与第十二王同名,即实际仅有十个名字;敦煌写本中也只列有十王之名。但根据经文所述,又根据1994年山西晋城青莲寺发现纪年北齐乾明元年十二梦王石刻碑的相关记载[6],本文仍以十二王为论述标准。有关十二梦王的描述在《大方等陀罗尼经》中共出现四次,以下分别列出。
  其一出现在《大方等陀罗尼经》卷1: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曰华聚,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当以何法敕彼袒荼罗?”
  尔时佛告华聚菩萨摩诃萨:“汝不知耶?我以诸佛秘法敕彼袒荼罗。”
  尔时佛告华聚菩萨摩诃萨:“我当以《摩诃袒持陀罗尼章句》伏此波旬,增彼比丘善根,汝今諦听,当为汝说诸佛秘法。”
  华聚白佛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如是妙法。”
  佛告华聚:“我今语汝,莫妄宣传如是妙法,当以神明为证。何以故名为神明?善男子,如是当有十二梦王,见此一王者乃可为说。尔时世尊即说《陀罗尼章句》。”[3]642
  其二亦出现在《大方等陀罗尼经》卷1:
  尔时华聚赞魔王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受持《摩诃袒持陀罗尼章句》,当大利益无量魔众。”尔时魔王欢喜踊跃,即脱身上劫波育衣以用供养。尔时诸衣积如须弥,以用供养华聚菩萨摩诃萨。既供养已,复白华聚:“我等十二大王当受持是《摩诃袒持陀罗尼章句》,复富供养受持经者,如是人等若遭苦厄,应当称我十二神王。”
  尔时华聚告魔王言:“其名云何?”魔王言:“王名袒荼罗、王名斤提罗、王名茂持罗、王名乾基罗、王名多林罗、王名波林罗、王名檀林罗、王名禅多林罗、王名穷伽林罗、王名迦林罗、王名穷伽林罗、王名婆林罗。”[3]642   其三出现在《大方等陀罗尼经·梦行分》卷第3: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若我在世、若去世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来诣汝所,欲求《陀罗尼经》者,汝当教求十二梦王,若得见一王者,汝当教授七日行法。”文殊师利白佛言:“云何名为十二梦王,云何名曰七日行法?”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修通能飞,悬缯幡盖从此人后,见如是者,即名袒荼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若见形像,舍利塔庙大众僧聚,见如是者,即是斤提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见国王、大臣着净洁衣,单乘白马,见如是者,即是茂持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若见乘象渡于大江,见如是者,即是乾基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乘于骆驼,上于高山,见如是者,即是多林罗。若有比丘欲求此法,于其梦中上于高座,转于般若,见如是者,即是波林罗。若有比丘于其梦中,到一树下,上于戒坛,受具足戒,见如是者,即是檀林罗。若有比丘于其梦中,坐佛形像,请召众僧,施设供具,见如是者,即是禅多林罗。若有比丘于其夢中,见有一树,华果茂盛,于其树下,入禅三昧,见如是者,即是穷伽林罗。若有大王于其梦中,带持刀剑,游行四方,见如是者,即是迦林罗。若有大臣于其梦中,见有诸人,持诸水瓶,洗浴其身,坌种种香、着净洁衣,见如是者,即是穷伽林罗。若有夫人于其梦中,乘于羊车,入于深水,于其水中有诸毒蛇,见如是者,即是波林罗。见如是者乃可为说,善男子、善女人若见如是一一事者,乃可为说七日行法。”[3]652
  其四出现在《大方等陀罗尼经·不思议莲花分》第5:
  阿难,我今以此《大方等陀罗尼经》付嘱于汝,若有众生来诣汝所,欲求此经,如上十二梦王,汝当善为说其事相,前人所可为说境界之事,于一会中莫为多说,譬如估客周游四方,若到一国,若卖宝时不都示人,汝今亦应如是少少而说。[3]660
  《大方等陀罗尼经·梦行分》卷第3中,对于茂持罗和乾基罗二梦王的具体解释为:
  1. 茂持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见国王大臣着净洁衣单乘白马,见如是者即是茂持罗。[3]652
  2. 乾基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若见乘象渡于大江,见如是者即是乾基罗。[3]652
  (二)佛典关于乘象入胎、夜半逾城的记载
  1. 乘象入胎
  《修行本起经》:
  于是能仁菩萨,化乘白象,来就母胎,用四月八日,夫人沐浴,涂香着新衣毕,小如安身,梦见空中有乘白象,光明悉照天下,弹琴鼓乐,弦歌之声,散花烧香,来诣我上。[7]
  《佛说普曜经》:
  曾闻有经号名普曜大方等典,分别菩萨众德之本,从兜率天降神母胎,在与胎中,娱乐开化,显示殊特复现出生。[8]
  2. 夜半逾城
  《修行本起经》:
  于是被马讫。骞特自念言:“今当足蹋地,感动中外人。”四神接举足,令脚不着地。马时复欲鸣,使声远近闻。天神散马声,皆令入虚空。太子即上马,出行诣城门,诸天龙神释梵四天,皆乐导从,盖于虚空。[7]468
  《佛说普曜经》:
  闻其言,心中隔塞遥视尊妃,极复淳熟寐,称扬大音而举声呼:“速起!速起!圣尊欲去。”天接音声令没不闻,举脚踏地,拍手挝鼓,无闻声者。尔时虚空日月光光,无数亿千释梵四天、诸大尊神稽首为礼,叉十自归供养至尊。诸鬼神、龙、阅叉、揵沓和、魑魅害鬼,其四天王神足敕鬼,奉举马足,散青莲华芙蓉茎华,清净无垢,圣百福相威光巍巍,雨众天华,地六反震动,华遍佛国。[8]509
  另《佛本行经·出家品》第十一云:
  太子说已,便前上马,如日初出,现于山岗。在白马上,威德巍巍,犹秋时月,乘白云中。四种鬼神,欲令速疾,接举马足,甚使精良。四王躬自,在前而导,诸天从出,明如昼日。天龙鬼神,及诸仙圣,同声叹曰:“愿行无碍,所以舍弃,四方天下,及亲宝宫,疾得其愿。”太子即出宫城之外。[9]
  从这些佛经内容可以看出,第431窟中心塔柱两侧图像与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出入较大,而与《大方等陀罗尼经》中对梦王乾基罗、茂持罗形象的表述极为相似。
  三 莫高窟第431窟
  乾基罗、茂持罗图像解析
  (一)乾基罗图像解析
  梦王图像位于中心塔柱南向上龛东侧,现存大象形象为白色,两象牙弧形上曲,象脖装饰二圆形项圈。大象整体作飞驰奔跑之状,象尾随奔跑之势呈卷曲摆动态。一天人作跪姿坐于象背上,一手捻花贴于胸前,另一手持披帛垂于身体下方(图2)。天人上身袒裸,仅着披帛,下着裙装;头顶盘发髻向前倾斜,后部披发随风而动。天人头部上方为二青龙,二龙擎持巨型幡盖,急速向前,使得画面极具动态艺术美感。
  虽然整体画面并未具体表现渡江情形[6]87-90{1},但其以隐晦和象征的手法表现出天人乘白象横渡大江的场景。譬如,二龙擎持幡盖或代表江河之意,《管子.水地篇》卷14曰:
  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10]
  这里龙应该代表水,故白象疾驰之状以及仙人随风向后摆动的飘发、披帛,则表现出渡于大江之上的情景。
  (二)茂持罗图像解析
  梦王图像位于中心塔柱南上部龛西侧,与乾基罗图像对称分布。白马三足驻地,一前足高高抬起;上身着绿色披帛、下着红色裙装的天人赤脚跨坐于马背上,天人头顶似有宝冠,头光上方为幡盖,天空有飞花(图3)。整体形象与《大方等陀罗尼经》所言“大臣着净洁衣,单乘白马”的茂持罗形象极为吻合。
  与山西晋城青莲寺北齐十二梦王石刻碑中的茂持罗形象比较[6]89,后者马后相随一侍者持幡盖,第431窟中则是单乘白马独立出现。
  四 乾基罗、帛茂持罗与乘象入胎、   夜半逾城图像的对比分析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术界将上述图像分别考证为“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但是通过对图像和佛经的比对,发现将上述图像与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对等仍值得商榷,现将类似的相关研究论断表述如下。
  (一)乾基罗与乘象入胎图像的对比分析
  除第431窟外,莫高窟壁画中共出现乘象入胎的画面10幅,分别在第397、278、375、329、322、
  209、57、383、283、386等窟中,其中第386窟壁画残毁严重。这些洞窟的开凿年代集中在隋代至初唐时期。
  除第386窟外,其余上述9窟乘象入胎的显著特征为:
  乘象者均为菩萨形象,菩萨身后均有天女演奏乐器;象足下均生莲花,象鼻上有天女伫立。
  第431窟骑乘白象者则为天人形象,与“头戴宝冠,上身赤裸,披巾长裙”的菩萨形象区别明显,而更符合“面貌清瘦、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飞扬人物的形象”[11];且白象的装饰特点与上述几窟相比较为简单,既无天女伫立牙端,象足下亦无莲花;而乘象天人周身也无天女围绕,二龙擎幡也不见于上述诸窟。
  联系《大方等陀罗尼经》对乾基罗的描述,以及山西晋城青莲寺北齐石刻中关于乾基羅的相关画面(图表1),第431窟中乘白象天人的形象更符合乾基罗的特点,故笔者认为此形象应为乾基罗。
  (二)茂持罗与夜半逾城图像的对比分析
  除第431窟外,莫高窟壁画中共出现夜半逾城10幅,均与另一侧的乘象入胎图像呈对称分布,分别出现在第397、278、375、329、322、209、57、383、283、386窟中,其中第386窟壁画残毁严重。
  夜半逾城讲述了悉达多太子于夜间乘马逾迦毗罗卫城至深山修行的故事。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均体现逾城所应具有的动感和天人感应思想下所产生的想象成份。如初唐第209窟窟顶西披北侧夜半逾城图,整个画面以卷草纹为主装饰纹样,人物造型生动,其手的动态自然和谐,完全符合人骑于马背之上因马奔跑而微微跃起的动态,衣袖和飘带亦随风飘起。构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画面上方及左右的飞天以及托擎马蹄的四天人,以强烈的动感表现前行飞动的状态。
  反观第431窟图像,则表现出一种怡然悠闲的静态感,且以独身骑乘白马的形象占据整个画面,与其他洞窟的夜半逾城图像相差较大,恰与《大方等陀罗尼经》所述茂持罗形象几乎一致,也和山西晋城青莲寺北齐石刻中的茂持罗形象极为相似(图表2),故笔者认为该形象为《大方等陀罗尼经》中的茂持罗形象。
  五 图像差异及成因分析
  经过对比分析,本文认为:莫高窟所存乘象入胎及夜半逾城图与乾基罗和茂持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图像形象差异
  首先是人物形象。在乘象入胎图像中,乘象者均为“头戴宝冠,上身赤裸,披巾长裙”菩萨造型,而第431窟中乘象者为半跪状天人形象,与菩萨形象差异甚大。
  其次是画面感。通过上述对比,乘象入胎与夜半逾城图像均体现出极强的动态感,而在第431窟中,乘马图像体现出一种悠闲的静态感。乘象图的形象。但依据画面整体的内容和特征,依然可以判断出其是乾基罗和茂持罗,还是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或是其他。
  六 结 语
  根据对莫高窟第431窟中心塔柱南上部龛的图像与《大方等陀罗尼经》所描述的十二梦王以及与山西晋城青莲寺北齐石刻中十二梦王形象的比较,论证了其分别为十二梦王的乾基罗与茂持罗。
  《大方等陀罗尼经》敦煌写本中,S.1524“大方等陀罗尼经第一”经题有正光二年(521)纪年,S.6727“大方等陀罗尼卷一”经题有延昌三年(514)纪年和题识。俄藏00792和05999经尾题“大方等陀罗尼经卷二”和末后题记三行:“熙平元年(516)清信庶士/令亲为亡夫敬写/流通读诵供养。”[12]。在以上几个写经题记内容中最值得关注的是S.6727,题记提到了敦煌镇和“典经师令狐崇哲”。郭丽英老师研究表明,令狐崇哲为敦煌镇官方佛教写经事业的重要人物。所有敦煌《大方等陀罗尼经》16本抄经中[12]700,文字字形大体相同,都是用工整的正楷抄写,大概都为入藏于敦煌镇官方或某一寺院佛经藏中的经典。这说明当时敦煌一带流行《大方等陀罗尼经》,莫高窟第431窟出现乾基罗和茂持罗,也是《大方等陀罗尼经》流行于此的最好佐证。
  隋炀帝菩萨戒师智所撰或由他的弟子们续撰的《方等三昧行法》礼忏“前方便”言明先得“请十二梦王,求乞见其形相”,只有见到十二梦王形相方可行七日忏法。此十二梦王即上文所谈到的梦王,亦即《大方等陀罗尼经》卷1中所提到的“神王”。此十二神王于佛前发愿护持念诵受持“摩诃袒持陀罗尼”行者,并救济行持念诵《大方等陀罗尼经》之人[5]275。
  《大方等陀罗尼经》主要是讲述修行、供养、礼拜、持戒、忏悔等的密咒经典。“十二梦王”是该经宣讲忏法的主要内容之一。该经的主旨在初分卷1中说:“世尊如来前后所说诸陀罗尼门,一切世间为最,又正法中为最,又诸天中为最,众生于此以最胜法,入诸陀罗尼门观佛境界。”[3]641莫高窟第431窟是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可供佛教信徒右旋礼拜,塔前较大的空间是佛教徒聚会的场所。乾基罗和茂持罗图像出现在第431窟中心塔柱南侧上龛左右,符合“如是人等若遭苦厄。应当称我十二神王”[3]642,当为行持“方等陀罗尼忏法”必先求应“梦王”的相关宗教要求。
  参考文献:
  [1]敦煌研究院.莫高窟第二四九窟、第四三一窟(北魏、西魏)[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206.
  [2]刘永增.莫高窟第280窟普贤菩萨来现图考释:兼谈“乘象入胎”的图像来源[J].敦煌研究.1995(3):125-130.
  [3]佚名.大方等陀罗尼经[M]//法众,译.大正藏:第2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642.
  [4]吕建福.中国密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30.
  [5]郭丽英.六世纪上半叶敦煌写本《大方等陀罗尼经》新探[J].敦煌吐鲁番研究,2015(15):258.
  [6]刘建军.《大方等陀罗尼经》的“十二梦王”石刻图像[J].文物.2007(10):87-90.
  [7]佚名.修行本起经[M]//竺大力,康孟详,译.大正藏:第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463.
  [8]佚名.佛说普曜经[M]//竺法护,译,大正藏:第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83.
  [9]佚名.佛本行经[M]//释宝云,译.大正藏.第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68.
  [10]李山,译注.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204.
  [11]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25.
  [12]方广锠.大方等陀罗尼经[M]//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00.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甘肃省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各藏一北周天和四年佛教造像碑,两件造像碑发愿文相同,显示为夏侯佛陀雕造。前者正面为观音菩萨立像,后者为四面单体造像碑,上雕佛、弟子、菩萨和供养人等形象,它们的造像形式是天和年间佛教造像样式的例证,经考证,二者的来源地应为渭北耀县一带。  关键词:北周;夏侯纯陀造像;信仰;风格;源流   中图分类号:K8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
期刊
内容摘要:罗卜和怯台是罗布泊以南的两个地名,在8—16世纪的古藏语、波斯语等文献里经常被提到。怯台即7世纪初康艳典率领粟特人建立的弩支城(新城),位于今瓦石峡绿洲。罗卜在《马可波罗行纪》里有较详细的记载,亦即玄奘所谓之纳缚波,位于今若羌或米兰绿洲。纳缚波是一个粟特语名字,意为“新地”。这个名字的出现,反映了西晋十六国时期鄯善国境内粟特人据点的变动。西晋前凉时期,粟特人聚居在西域长史府的所在地,即羅
期刊
内容摘要:陕西省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发现了文物单位收藏的21种敦煌写经。这批写经属于早期藏经洞文物的流散部分,根据题识可知多数可能属于徐锡祺旧藏。徐锡祺曾在1905年7月至1906年5月间署任安肃道道台,他在上任伊始就得到了敦煌知县汪宗翰送来的写卷,其收藏写卷后来辗转收藏在陕西各个机构。陕藏流散写经多为精美的长卷佛经,不仅为佛教文本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
期刊
内容摘要:放置到整个百年学术史的大语境中,许建平先生的经学研究特色可以说是以传统经史小学这一旧的问题意识来攻治敦煌文献等新的文献材料,其新著《敦煌经学文献论稿》则标定了这种研究路数的新高度。该书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学术特色:钩贯群经、精通小学和尊重成说。  关键词:经学;小学;敦煌;异文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8)06-0177-05    
期刊
内容摘要:肃南皇城大湖滩石佛崖石窟属于甘肃省河西中小石窟群之一,现存8个洞窟,残存唐代塑像与壁画遗存以及西夏或元代重修的壁画遗存。  关键词:肃南皇城;大湖滩石佛崖;石窟;唐代造像  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8)04-0051-07  Abstract: The Shifoya Grottoes of Dahutan at the Royal
期刊
内容摘要:流传至今的佛经故事,数量众多,但并非大多数的佛经故事都还留存与之相关的多种语文佛经文本和艺术遗存,月光王本生是少数中的一例。对流传至今与月光王本生相關的佛经文本与艺术遗存的研究表明:1.月光王本生文本应出现于贵霜王朝时期,而最早的月光王本生内容,很可能出现在由根本说一切有部约在公元200—350年间所完成的《天譬喻》中;2.虽然大约完成于公元200—350年间的《天譬喻》文本已不存,但其
期刊
内容摘要:以西夏时期敦煌的涅槃变为研究中心,通过对西千佛洞第9窟,榆林窟第2、3窟,东千佛洞第2、5、7窟,肃北五个庙第1窟各处涅槃变的考察,梳理了敦煌西夏涅槃变中“抚足者”的变化。作者将这一时期涅槃变佛足处人物分成三种类型,认为新出现的贵人相老者为印度医师耆婆,这种变化与北宋以来佛教思想的变化有关。  关键词:西夏;敦煌;涅槃变;抚足者   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内容摘要:四川省仁寿县鳌陵乡正华村黑龙寺摩崖造像现存18龛,规模不大,但题材较为丰富,其中以天尊(老君)说法、释迦说法、毗沙门天王及眷属、观音、千天尊等题材较为突出。依据龛形、造像组合、造像题材推断,黑龙寺摩崖造像开凿时代为中晚唐时期。  关键词:黑龙寺;摩崖造像;中晚唐   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9)04-0061-09   Abstra
期刊
内容摘要:上世纪90年代青州七级寺遗址出土了一件一佛二菩萨背屏式造像,没有明确纪年。关于其年代学界存有争议,简报作者将其时代定为北魏,有些学者则将其定为东魏。作者试图通过排比青州地区背屏式造像,梳理、总结该地区背屏式造像形式的发展演变规律,进而推定该造像的年代。  关键词:青州;背屏式造像;年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9)01-00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竺法护译场中佛经的书写文化,以期了解早期佛经译场与经典传播的现象。通过考察初期佛教文献、有纪年的考古出土文物,分析初期佛教书写文化。以现存纪年最早的汉文佛经残片,西晋元康六年(296)竺法护译《诸佛要集经》为例,由其卷尾题记中的两位主要人物——竺法首与聂承远,探讨他们在译场中的功能角色以及早期译场中主要笔受与书法传统的关系。研究表明,竺法护与弟子不但翻译佛经,同时也由中原向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