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小说的基础,阅读小说要在准确把握人物、情节、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小说的情感,小说正是通过人物的情感来反映社会生活,进而理解小说的主旨就非常容易了。所以,理解人物形象就成了阅读小说的重中之重了。
一、扣住人物形象变化来分析人物
小说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可能通过人物的性格,作者的对人物的态度,来体悟作者所要反映的主旨。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作者对人物的塑造,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去体悟作者的感情,从人物所做的事去体会作者寄寓人物身上的感情。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这是一个饱经封建礼教折磨的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形象。我们可以扣住祥林嫂的外貌来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对祥林嫂的肖像的具体描写有几次?肖像描写的意图何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很快可以把学生引入到分析人物形象中。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祥林嫂的肖像文中具体描写了三次,深刻地写出了祥林嫂在长期的打击与折磨下的巨大变化。从穿着看:外在的穿着前两次没有太大的变化,第三次则写到了她讨饭的器具,打狗的竹竿,至于她的穿着就无需再言了;从面部表情看:由“两颊却还是红的”到“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再到“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使人看到,经历了两次丧夫,一次丧子以及被剥夺了“祝福”权利之后的变化;从她的眼睛看:她初到鲁镇做工时“顺着眼”,安分耐劳。再到鲁镇时“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正是她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又难以表述的外在表现。而河边时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的打击与折磨下,精神已完全麻木了。肖像描写是为了突出她悲惨的遭遇,也帮助我们窥见了祥林嫂不幸的内心世界。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表现了文章反封建的主题。
二、扣住人物所做事件来分析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主人翁所做的一系列事件。阅读小说时,一定要理清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这些事能体现人物的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原文运用倒叙的手法,祥林嫂一出场便问了作者关于人死后魂灵的有问题,作者想通过这个问题来反映祥林嫂活着的时候受尽了人间的折磨,死后还担心继续受折磨,可以封建礼教对她毒害之深。第一次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帮忙,各种劳动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嘴角有人笑影,脸也白胖了。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和祥林嫂第二次来鲁四老爷家打工做对比,通过对比更能突出旧社会祥林嫂在封建礼教下所过的非人生活;小说中人物所做的事件很多,作为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考察学生对人物所做事件是不是理解。如《祝福》中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面对不幸,祥林嫂有没有反抗?小说写了她的几次反抗?说明了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可以明确祥林嫂在小说中其反抗了三次。第一次反抗:祥林嫂逃出婆家,到鲁镇帮工,后来双被婆婆伙同人抓回婆家,强行转卖。祥林嫂作了极力反抗,不惜“自杀”,维护“从一而终”,守寡守节的封建观念,也是捍卫自己做人的起码尊严;第二次反抗:祥林嫂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捐门槛”,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迷信于神灵,要以门槛作为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来赎“罪名”,免得死后到阴间再受酷刑;第三次反抗:濒临绝境的祥林嫂问出门在外“见识得多”的“我”,世间有无灵魂,天堂、地狱之说,表明她对封建神权迷信观念产生了怀疑,世道不公,神灵不灵,命运不幸促使祥林嫂产生了本能的反抗。这三次反抗,充分表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三、扣住小说的题目去分析人物
我们常说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中分析人物,往往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仍以《祝福》为例,小说中“祝福“是一种祭祀仪式,文中共有几次描写?以之为题有何深刻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小说中共有三次“祝福”的描写。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场面的描写;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小说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上了她悲惨一生的足迹。《祝福》既是小说的标题,又暗示出主人公的命运与“祝福”密切相关,因而小说中有关“祝福”场面的描写是小说中环境描写的重中之重,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故,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环境中,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极具意义。
四、扣住关键语句去分析人物
在小说阅读中,我们要注意能够体现作者或小说中重要人物思想感情或态度的关键语句,包括直接抒情的句子,表明作者或小说中人物的观点态度的句子,蕴涵作者或小说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揭示小说主旨的句子,对这些句子要反复加以揣摩,深入体会,准确把握,进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如《祝福》中最后一段对塑造祥林嫂的形象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扣住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特别是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句,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句话实际上作者是为了和祥林嫂在别人祝福声中死去形成一个对比,更加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一、扣住人物形象变化来分析人物
小说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可能通过人物的性格,作者的对人物的态度,来体悟作者所要反映的主旨。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作者对人物的塑造,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去体悟作者的感情,从人物所做的事去体会作者寄寓人物身上的感情。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这是一个饱经封建礼教折磨的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形象。我们可以扣住祥林嫂的外貌来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对祥林嫂的肖像的具体描写有几次?肖像描写的意图何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很快可以把学生引入到分析人物形象中。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祥林嫂的肖像文中具体描写了三次,深刻地写出了祥林嫂在长期的打击与折磨下的巨大变化。从穿着看:外在的穿着前两次没有太大的变化,第三次则写到了她讨饭的器具,打狗的竹竿,至于她的穿着就无需再言了;从面部表情看:由“两颊却还是红的”到“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再到“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使人看到,经历了两次丧夫,一次丧子以及被剥夺了“祝福”权利之后的变化;从她的眼睛看:她初到鲁镇做工时“顺着眼”,安分耐劳。再到鲁镇时“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正是她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又难以表述的外在表现。而河边时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的打击与折磨下,精神已完全麻木了。肖像描写是为了突出她悲惨的遭遇,也帮助我们窥见了祥林嫂不幸的内心世界。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表现了文章反封建的主题。
二、扣住人物所做事件来分析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主人翁所做的一系列事件。阅读小说时,一定要理清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这些事能体现人物的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原文运用倒叙的手法,祥林嫂一出场便问了作者关于人死后魂灵的有问题,作者想通过这个问题来反映祥林嫂活着的时候受尽了人间的折磨,死后还担心继续受折磨,可以封建礼教对她毒害之深。第一次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帮忙,各种劳动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嘴角有人笑影,脸也白胖了。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和祥林嫂第二次来鲁四老爷家打工做对比,通过对比更能突出旧社会祥林嫂在封建礼教下所过的非人生活;小说中人物所做的事件很多,作为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考察学生对人物所做事件是不是理解。如《祝福》中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面对不幸,祥林嫂有没有反抗?小说写了她的几次反抗?说明了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可以明确祥林嫂在小说中其反抗了三次。第一次反抗:祥林嫂逃出婆家,到鲁镇帮工,后来双被婆婆伙同人抓回婆家,强行转卖。祥林嫂作了极力反抗,不惜“自杀”,维护“从一而终”,守寡守节的封建观念,也是捍卫自己做人的起码尊严;第二次反抗:祥林嫂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捐门槛”,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迷信于神灵,要以门槛作为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来赎“罪名”,免得死后到阴间再受酷刑;第三次反抗:濒临绝境的祥林嫂问出门在外“见识得多”的“我”,世间有无灵魂,天堂、地狱之说,表明她对封建神权迷信观念产生了怀疑,世道不公,神灵不灵,命运不幸促使祥林嫂产生了本能的反抗。这三次反抗,充分表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三、扣住小说的题目去分析人物
我们常说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中分析人物,往往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仍以《祝福》为例,小说中“祝福“是一种祭祀仪式,文中共有几次描写?以之为题有何深刻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小说中共有三次“祝福”的描写。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场面的描写;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小说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上了她悲惨一生的足迹。《祝福》既是小说的标题,又暗示出主人公的命运与“祝福”密切相关,因而小说中有关“祝福”场面的描写是小说中环境描写的重中之重,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故,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环境中,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极具意义。
四、扣住关键语句去分析人物
在小说阅读中,我们要注意能够体现作者或小说中重要人物思想感情或态度的关键语句,包括直接抒情的句子,表明作者或小说中人物的观点态度的句子,蕴涵作者或小说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揭示小说主旨的句子,对这些句子要反复加以揣摩,深入体会,准确把握,进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如《祝福》中最后一段对塑造祥林嫂的形象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扣住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特别是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句,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句话实际上作者是为了和祥林嫂在别人祝福声中死去形成一个对比,更加有力地突出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