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自治区首次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正式启动。这意味着在我区实行8年之久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模式被“挂网采购”所取代。
今后,我区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等所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全部纳入网上药品集中采购范围,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擅自采购非挂网药品。
据介绍,所谓“挂网采购”,就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在自治区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进行注册、登录,在平台上公布药品价格并与其他企业进行网上竞价。挂网药品的价格不得高于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最高零售限价,不高于以前区、市两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标价。与此同时,各个医院所需全部药品的最低报价也会在平台上显示。
而药品挂网也是有条件的。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须先通过自治区医药采购监管部门的审核,才能在网上进行报价、公示。
根据平台上公布的药价,各个医院可选择同种规格药品中价格最低的。以往医院只能选中标单位的药品,而现在,只要是申请挂网的药品都能选择。
同时,患者也可登录该平台监督药价,如果发现药价过高,可进行投诉。
目前,自治区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心已成立,且已建立自治区网上药品集中采购专家库,已有药学、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专家1200余人,他们负责对申请挂网的药品质量等进行评定。
今后,根据网上药品集中采购运行情况,我区将不断扩大网上药品集中采购范围,逐步将临床需要的全部药品、医用耗材纳入网上集中采购目录。
另外,为杜绝“大处方”等危害患者利益的行为,我区还将推行医疗机构药品用量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处方点评等制度。相关部门还将对临床用药、采购执行、合同签订、药品质量、价格、配送、回款等情况进行检查落实。
据了解,药品“挂网采购”首先在四川实行,继而广东等省相继废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推行药品招标挂网采购,随后被推广到全国。
挂网采购避免三大弊端
自治区卫生厅有关负责人分析说,挂网采购这种竞价方式相对于以前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更透明,避免了三大弊端。
首先,网上采购避免了原先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中标率低的问题,使药品入围率大大增加,保证了竞争的公平性。
挂网采购还节约了流通成本。新疆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大清说,他去年投了400个品种,每个品种交600元中介费,企业要支付约24万元的投标费用。而挂网采购则使药企摆脱了高额的中介赞,从而为降低药价留出空间。
各级医疗机构不统一招标、重复招标造成供药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挂网采购后也将得到解决。
据了解,我区一年各类药品招标达25次之多,挂网采购将以前“参差不齐”的招标统一,各医院采购自由度大大增加。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五大怪现象
据了解,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自2001年开始在我区试点,这味针对药价过高“顽症”的“猛药”最初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但在实行了8年之后,老百姓却发现它并没有起到“一剑封喉”的作用,药品价格还是居高不下。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模式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一名药品批发商向记者剖析了医药招标中的种种“怪现象”,或许能回答我们的疑问。
怪现象一:药品中标就死
所谓“中标就死”,即在集中招标采购前普遍应用、采购量较大的药品,中标后采购置却骤然下降,甚至出现“零采购”现象,从而在医院“销声匿迹”。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这名药品批发商分析说,其一,中标药品因没有利润空间而被其他同类药品所替代。其二,集中招标采购形成的投标竞争压缩了处方回扣的空间,有些价格降幅较大的中标药品无法继续提供处方回扣,医生开得少了,药品过期只能退货。
“药品批发企业总受夹板气,药品快过期了医院才把药退回来,我退给厂家人家不要,我们的损失太大了,每年光退药就有四五十万元损失。”首府一家知名药品企业的老总也向记者抱怨。
“由于很多中标药都能找到几种替代品,用无利可图的中标药还是用回扣丰厚的替代品,这对医生来说是个考验。”这名药品批发商说,“有些医生倒愿意给老百姓开有效而廉价的药物,但他们在医院不受欢迎,因为他们的行为影响了科室的收入。就这样,中标的低价药越来越少人问津,最终退出市场。”
怪现象二:药价越招越高
“新疆地区的药品招标所招的药品价格与市场价格相比,最高要高39.5倍。”这名药品批发商说,比如,一种头孢类注射剂,规格为1克,市场价为两元/支,而中标价为81元/支。
在他给记者提供的一份资料上显示,一种克林霉素注射剂,规格为0.3克1支,市场价为2.5元,而中标价却高达11.5元。
为什么高价药能够中标呢?
“这是因为,在药品招标中中标的药品不是仅仅依据价格确定的,价格因素只占部分分值,质量和服务占了绝大部分分值。除了价格是确定的外,质量和服务则是人为认定的,这就是说,价格低的药品并不能中标,这就为高价药品中标创造了制度条件。”这名药品批发商毫不讳言。
而作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了生存,尽量通过各种方式虚报高价,专做“临床”的品种,以满足医生喜好高价药品的需要。
在高价中标后,又通过“手腕”让医院和医生使用自己的药品,“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得由患者来买单”。
怪现象三:“假新药”粉墨登场
这名药品批发商告诉记者,在招标过程中,除了招标时竞相压价,一些用药单位还要求中标单位在中标价的基础上再行降价。
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这种不公平的买卖关系中,供需双方的矛盾很突出,而药厂为了生存只能“旧瓶装新酒”——通过更换药名、包装和规格而获得虚高定价。
因为在这个环节中,厂家会改进工艺进行新的投入,因此,在重新申报定价时,物价部门要重新定价,药品价格就会飙升五六倍以上甚至更多。
“比如说,规格为0.5克1支的阿昔洛韦注射剂,市场价为1.1元,但在将规格改为0.25克1支后,就高达12.8元,价格翻了12倍。”该药品批发商说。
“还有些企业瞅准了合资药,新药利润丰厚,在利益的驱动下回避招标主战场,开辟‘新生路’——搞个合资、换个洋名,以新药的身份‘粉墨登场’,价格便呼呼往上蹿。”这名药品批发商说。
而这就是在医药购销过程中所谓的“价格越高、折扣越大、销量越大”的“逆调节”。
怪现象四:一种药品多种价格
“由于新疆药品分为‘区市招标、各地州招标、兵团招标、石油系统招标、厂矿招标’等,所以同一药品生产厂家的同一药物品种、规格,在不同地区的中标价格不一,药品招标并没有真正挤掉‘水分’。”这名药品批发商说。
记者调查了解到,同种阿司匹林肠溶片,市场价为5元,而在塔城的中标价为9.88元,在阿勒泰的中标价为7.78元。
怪现象五:医生变成“富和尚”
药品招标后,部分药品价格降低,医院利润有所下降,分配给医生的工资、奖金等就会打折扣。此时,医生为增加收入便会重点推荐回扣高的“高价药”。这种风气蔓延的结果便是高价药使用量剧增。
一名长期从事药品临床销售人员说,许多高价药的回扣可达20%~40%。
“药品集中招标刚开始实行时,全区药品平均降幅达40%,后来逐渐降为20%,个别地州仅有10%。就这样,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一直存在。”我区卫生行业一相关人士说。
今后,我区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等所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全部纳入网上药品集中采购范围,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擅自采购非挂网药品。
据介绍,所谓“挂网采购”,就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在自治区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进行注册、登录,在平台上公布药品价格并与其他企业进行网上竞价。挂网药品的价格不得高于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最高零售限价,不高于以前区、市两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标价。与此同时,各个医院所需全部药品的最低报价也会在平台上显示。
而药品挂网也是有条件的。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须先通过自治区医药采购监管部门的审核,才能在网上进行报价、公示。
根据平台上公布的药价,各个医院可选择同种规格药品中价格最低的。以往医院只能选中标单位的药品,而现在,只要是申请挂网的药品都能选择。
同时,患者也可登录该平台监督药价,如果发现药价过高,可进行投诉。
目前,自治区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心已成立,且已建立自治区网上药品集中采购专家库,已有药学、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专家1200余人,他们负责对申请挂网的药品质量等进行评定。
今后,根据网上药品集中采购运行情况,我区将不断扩大网上药品集中采购范围,逐步将临床需要的全部药品、医用耗材纳入网上集中采购目录。
另外,为杜绝“大处方”等危害患者利益的行为,我区还将推行医疗机构药品用量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处方点评等制度。相关部门还将对临床用药、采购执行、合同签订、药品质量、价格、配送、回款等情况进行检查落实。
据了解,药品“挂网采购”首先在四川实行,继而广东等省相继废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推行药品招标挂网采购,随后被推广到全国。
挂网采购避免三大弊端
自治区卫生厅有关负责人分析说,挂网采购这种竞价方式相对于以前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更透明,避免了三大弊端。
首先,网上采购避免了原先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中标率低的问题,使药品入围率大大增加,保证了竞争的公平性。
挂网采购还节约了流通成本。新疆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大清说,他去年投了400个品种,每个品种交600元中介费,企业要支付约24万元的投标费用。而挂网采购则使药企摆脱了高额的中介赞,从而为降低药价留出空间。
各级医疗机构不统一招标、重复招标造成供药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挂网采购后也将得到解决。
据了解,我区一年各类药品招标达25次之多,挂网采购将以前“参差不齐”的招标统一,各医院采购自由度大大增加。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五大怪现象
据了解,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自2001年开始在我区试点,这味针对药价过高“顽症”的“猛药”最初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但在实行了8年之后,老百姓却发现它并没有起到“一剑封喉”的作用,药品价格还是居高不下。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模式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一名药品批发商向记者剖析了医药招标中的种种“怪现象”,或许能回答我们的疑问。
怪现象一:药品中标就死
所谓“中标就死”,即在集中招标采购前普遍应用、采购量较大的药品,中标后采购置却骤然下降,甚至出现“零采购”现象,从而在医院“销声匿迹”。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这名药品批发商分析说,其一,中标药品因没有利润空间而被其他同类药品所替代。其二,集中招标采购形成的投标竞争压缩了处方回扣的空间,有些价格降幅较大的中标药品无法继续提供处方回扣,医生开得少了,药品过期只能退货。
“药品批发企业总受夹板气,药品快过期了医院才把药退回来,我退给厂家人家不要,我们的损失太大了,每年光退药就有四五十万元损失。”首府一家知名药品企业的老总也向记者抱怨。
“由于很多中标药都能找到几种替代品,用无利可图的中标药还是用回扣丰厚的替代品,这对医生来说是个考验。”这名药品批发商说,“有些医生倒愿意给老百姓开有效而廉价的药物,但他们在医院不受欢迎,因为他们的行为影响了科室的收入。就这样,中标的低价药越来越少人问津,最终退出市场。”
怪现象二:药价越招越高
“新疆地区的药品招标所招的药品价格与市场价格相比,最高要高39.5倍。”这名药品批发商说,比如,一种头孢类注射剂,规格为1克,市场价为两元/支,而中标价为81元/支。
在他给记者提供的一份资料上显示,一种克林霉素注射剂,规格为0.3克1支,市场价为2.5元,而中标价却高达11.5元。
为什么高价药能够中标呢?
“这是因为,在药品招标中中标的药品不是仅仅依据价格确定的,价格因素只占部分分值,质量和服务占了绝大部分分值。除了价格是确定的外,质量和服务则是人为认定的,这就是说,价格低的药品并不能中标,这就为高价药品中标创造了制度条件。”这名药品批发商毫不讳言。
而作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了生存,尽量通过各种方式虚报高价,专做“临床”的品种,以满足医生喜好高价药品的需要。
在高价中标后,又通过“手腕”让医院和医生使用自己的药品,“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得由患者来买单”。
怪现象三:“假新药”粉墨登场
这名药品批发商告诉记者,在招标过程中,除了招标时竞相压价,一些用药单位还要求中标单位在中标价的基础上再行降价。
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这种不公平的买卖关系中,供需双方的矛盾很突出,而药厂为了生存只能“旧瓶装新酒”——通过更换药名、包装和规格而获得虚高定价。
因为在这个环节中,厂家会改进工艺进行新的投入,因此,在重新申报定价时,物价部门要重新定价,药品价格就会飙升五六倍以上甚至更多。
“比如说,规格为0.5克1支的阿昔洛韦注射剂,市场价为1.1元,但在将规格改为0.25克1支后,就高达12.8元,价格翻了12倍。”该药品批发商说。
“还有些企业瞅准了合资药,新药利润丰厚,在利益的驱动下回避招标主战场,开辟‘新生路’——搞个合资、换个洋名,以新药的身份‘粉墨登场’,价格便呼呼往上蹿。”这名药品批发商说。
而这就是在医药购销过程中所谓的“价格越高、折扣越大、销量越大”的“逆调节”。
怪现象四:一种药品多种价格
“由于新疆药品分为‘区市招标、各地州招标、兵团招标、石油系统招标、厂矿招标’等,所以同一药品生产厂家的同一药物品种、规格,在不同地区的中标价格不一,药品招标并没有真正挤掉‘水分’。”这名药品批发商说。
记者调查了解到,同种阿司匹林肠溶片,市场价为5元,而在塔城的中标价为9.88元,在阿勒泰的中标价为7.78元。
怪现象五:医生变成“富和尚”
药品招标后,部分药品价格降低,医院利润有所下降,分配给医生的工资、奖金等就会打折扣。此时,医生为增加收入便会重点推荐回扣高的“高价药”。这种风气蔓延的结果便是高价药使用量剧增。
一名长期从事药品临床销售人员说,许多高价药的回扣可达20%~40%。
“药品集中招标刚开始实行时,全区药品平均降幅达40%,后来逐渐降为20%,个别地州仅有10%。就这样,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一直存在。”我区卫生行业一相关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