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英九作为公认的泛蓝共主,无论是过去担任国民党主席也好,还是因特别费案奋然辞职不计荣辱全力以赴冲刺2008也罢,其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泛蓝阵营的共识。同时,无论是台湾“三合一”选举后的鼎盛时期,还是被起诉后的低谷阶段,马英九的个人民调始终高居台政坛现有天王的首位。
据台湾《联合晚报》4月1日报道,“世界领袖教育基金会”、台大领袖教育学社当天上午举办“2007年台湾青年全球论坛”,会中公布“大学生政治时事问卷调查报告”,显示饱受特别费争议的马英九仍备受大学生青睐,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看好度甚至高达62%,超过第二名谢长廷将近50个百分点(谢为12.7%)。市长特别费案爆发后,马英九更将“总统”大选作为对自己清白的一种肯定与证明。4月2日在特别费案首次开庭前,他更是宣示即使一审判决有罪也要参选到底,表达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尽管从理论上讲,马英九若一审被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则连参选的资格都没有;但从实务上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因此,马英九对两岸关系的主张与看法无论是对台湾政坛抑或是两岸关系的发展与走向都不无重要。
从“终极统一”到“维持现状”
在接任国民党主席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对两岸关系马英九鲜有系统的论述,“连规马循”的味道颇为浓厚。 “三合一”选举后,面对选举中清晰表达出来的新民意,马英九在两岸政策上不再缩手缩脚,而是主动表态,甚至提出了具体规划。
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专访时,马英九明确表示,“我们党的终极目标是统一,但我们没有时间表。目前,我们不相信任何一方准备要统一,条件尚未成熟。”这就是马英九的“终级统一论”。2005年12月25日他又在就任台北市长7周年的记者会上表示,两岸直航是一条非走不可的路,未来两年,国民党要结合“在野”力量,修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限制直航的条文。12月26日,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他表示,台湾方面若要在两岸关系上取得主动权,需要采取两岸恢复协商、签署和平协议、扩大经贸往来的三个步骤。
马英九的“终极统一论”出台后,不但引起了泛绿阵营的强烈反弹,就是在国民党内部也有不同声音。为此马英九又开始向右摇摆,提出了所谓的“台独选项论”,更在岛内掀起滔天巨浪。在岛内错综复杂的局面下,为避免这一论述为国民党带来可能的负面影响,2006年1月14日国民党中央发布新闻稿,就此问题及相关论述进行澄清。新闻稿指出,马英九在9日前与朝日新闻、产经新闻、NHK等多家日本媒体茶叙时表示,两岸关系未来可能的发展,维持现状、台独和统一都是台湾人民可能的选项。目前最大的公约数就是维持现状,这就是国民党的主张。随后,马英九不再提“终极统一论”,而以“维持现状”取代。
在2006年2月中旬的访欧之旅中,马英九在伦敦政经学院发表谈话,将国民党对两岸关系的立场概括为“三C二P”,即主张两岸从对抗(Confrontation)、和解(Conciliation)过渡到合作(Cooperation),以期达成和平(peace)与繁荣(prosperity)的“二P目标”。在回台后正式提出“维持现状、统独休兵、务实开放、全民打拼”的16字新论述,刻意回避敏感的统独议题,采取模糊的维持现状论。
在随后的赴美“面试”中,马英九更进一步将维持现状论系统化,提出了所谓的“五要”:一是维持“中华民国主权现状”;二是台湾应该享有国际生存空间;三是加强两岸经贸与文化等交流;四是支持“合理军购”;五是不做麻烦制造者。
此后,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上又断断续续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与论述,所谓的“新中间主义”路线日趋清晰。
2007年3月17日,他为竞选提出“两岸谈判阶段论”,主张台湾应依“安全机制、共同市场、国际空间”的顺序,尽速与大陆展开谈判;3月18日在马英九工作室成立大会上提出四大愿景,强调要真正改善两岸关系,停止对立,寻求和平与繁荣。
概言之,马英九为最大限度地争取蓝绿选民的公约数,力图营造“新中间主义”路线,其主要内容包括承认“九二共识”,但将其内容解读为“一中各表”;主张维持现状,现状即所谓的“台湾不独,大陆不武”,认同台湾,台湾优先;推动两岸透过对话、谈判,签订协议,缓和紧张局势;推进两岸经贸与文化等交流,争取双赢;强调台湾的生存空间不容抹灭,两岸应在务实前提下,秉持“活路原则”,为台湾的国际空间找一条出路。
解析“新中间主义”
作为台湾超人气的政治明星,马英九长期以来一直是泛蓝阵营重夺执政权的唯一期待。两岸关系的路线与主张作为蓝绿攻防的焦点,是任何一个志在大位的政治人物都无法回避的抉择,“新中间主义”的提出与完善,既是国民党传统主张的进一步阐发与运用,也是马英九根据台湾社情民意而应势提出的吸纳中间选民的利器与法宝。
“新中间主义”的本质在于维持台湾不统不独的现状。一方面,马英九以“维持现状”为核心思想的两岸政策,既符合台湾“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否决了台独分子追求“法理台独”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隐藏了反制大陆急统想法的用心,力图搁置统独争议,用类似爱尔兰模式(放弃主权争议,致力发展经济)来解决未来的两岸关系。
“新中间主义”的出发点在于认同“台湾意识”,坚持“台湾优先”。2006年3月马英九表示赞同以台湾为主体的“台湾意识”,国民党在台湾,爱台湾理所当然;只要对台湾有利的事都可以做,在全球化的格局下坚持“台湾优先,台湾第一”。这既是国民党长期以来为化解省籍矛盾摆脱“外来政权”阴影推动“本土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为了对抗民进党“台湾人出头天”的族群煽动的主动应对。
从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历年来所公布的《重要政治态度趋势分布》资料显示,台湾民众的自我认同呈现相当幅度的变化,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从1992年的17.3%上升至2003年的41.5%,自认中国人的部分则从1992年26.2%骤降至9.9%。在此背景下,国民党及马英九若想赢得选举,就必须厚植台湾,以台湾优先为两岸关系的支撑点。
“新中间主义”的着力点在于稳定政局,全力以赴发展经济,力求两岸共赢。马英九呼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模式,进一步密切经贸关系,推动共同市场的建设,从而使台湾能够依托大陆,以务实主义的态度处理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问题。他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两岸合则双赢,离则两伤,特别是在台湾对大陆的经贸依存度愈来愈高的现实下,大陆应该释放更多的善意,为两岸关系找出一条活路。台湾内部也应该停止社会撕裂,扬弃锁岛心态,开放台湾,前进全球,重现台湾奇迹,重建台湾价值。
“新中间主义”的要义是建构两岸和平新机制,台湾不做麻烦制造者,大陆放弃敌对心态。为此他一再重申希望两岸能够签订和平协议,以台湾不独换取大陆不武,以时间换空间,统独问题视未来两岸经济、民主、文化的发展而顺其自然。在他的历次论述中不难发现,他所主张的其实是欧盟模式的主权共享论,既反对“单边分离主义”即台独,又反对大陆的“一国两制”,强调所谓的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合作。
“新中间主义”的要害是隐藏着“人民决定论”的影子。2006年2月7日,马英九在《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台湾的务实之道》一文中明确指出:“台湾的未来应该由人民决定,而非政府”。国民党首次提出了“台湾前途人民决定”的“人民决定论”。2月10日,马英九在接受英国BBC中文网访问时再次重申,“国民党不排除跟大陆统一,但时间不是现在可订,大陆若未民主均富,台湾不会想统一,台湾人民意见不可能不听,不是哪个人、哪个党说了算,一定是全民决定,这在台湾已有共识”。在这里,马英九事实上明白无误地提出了两岸的统一未来要由两岸全体人民决定的思路。不过,马英九随后在伦敦经济学院的演讲中,进一步强调“台湾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民主,要实现两岸统一必须取得台湾人民的同意”。这一主张已非常接近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即“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用台湾人民取代两岸全体人民来决定台湾未来的前途,这与后来马英九提出的“国民党与民进党差距再大,也大不过与共产党的差距。蓝绿同在一条船上”的言论,一脉相承地表露了他主张所谓台湾“主体意识”的真实想法,与民进党的差别无非是没有讲“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而是用“台湾是民主(社会)”来取代。
挑战与应对
综上所述,马英九的“新中间主义”路线对外一方面承认“一中”共识,与大陆取得了最大公约数,另一方面又模糊统一的概念,选择“一中各表”的表述方式;对内一方面用维持现状稳定泛蓝基本盘和广大的中间选民,另一方面却用可能的台独选项来最大限度地争取浅绿选民。同时,“新中间主义”也迎合了国际流行的“人民主权论”主流思维和民主标准,获得了西方国家对他的首肯。
这对大陆如何应对和处理未来的两岸关系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中间主义”较台独主张,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如果其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台湾内部应当更为理性,现在的族群撕裂和省籍矛盾似可和缓;两岸关系也可能会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期,经贸关系和文化交流也会比以往更为紧密,大陆的战略机遇期建设也会有一个更为稳定的保证。
而一系列可能的现实问题需要逐一面对,诸如两岸和平协议的签订问题,大陆如何应对?如果答应的话,两岸各以什么身份与主体?承认对等地位是否意味着对台湾法理地位的认同?如果拒绝,又以什么理由说服台湾人民?再比如马英九一再强调大陆应给予台湾一定的国际生存空间,可问题是怎么给予或给予什么样的生存空间?马英九明确无误地拒绝“一国两制”下的港澳模式,但他所强调的欧盟模式又内在地隐含了对等实体的命题。
这使得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创新对台工作的理论指引。长期以来,大陆一直讲“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但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与“主体意识”的强化,一方面台湾民意选择维持现状者有逐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主张永远维持现状者从1994年不到10%的支持率升高到2003年的16.6%。台湾的《天下》杂志2007年民调更显示,过去6年来,希望维持现状的民众增加10个百分点以上,从52%加为63%;另一方面支持统一的民众却大幅减少,较6年前下降6个百分点,不足13%。
可以预期,随着马英九“新中间主义”的大行其道,主张维持现状的台湾民众可能愈来愈多。对台独的“住民自决论”、“主权在民论”、“人民决定论”,大陆曾大张旗鼓地批判过。但如何从理论上阐明马英九的“人民决定论”与台独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如何从法理上批驳其内在的“台独可能选项论”,对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和从事对台工作的务实人员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无可否认的是,马英九的“新中间主义”较之赤裸裸的台独主张对大陆的对台思维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其民主、务实与民意的诉求中,仍包含了诸多的不可预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