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批评”个体的流程分析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2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用班级群议的方法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那时我还没有给这种教育方式找到合适的名字,就沿用了毛主席的原话,美其名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当然,当时的工作重点在批评上,怕学生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所以打了个烟幕弹。用班级议事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可跨越的雷区,班主任们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把准备工作做足。
  首先,这个活动的开展要安排具体的时间。这个时间,不能几分钟,也不能长过一小时,最好是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45分钟。相应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有反思的时间,都有认真聆听老师教导的时间,都有考虑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的时间。这样既显得老师比较重视,又给学生留够了余地。
  其次,就是在这节课的开始,不能直奔主题,一定要循序渐进。班主任必须要进行必要的铺垫,要细致入微地阐述这样做的意义,不是整治学生,不是公报私仇,不是要犯错的学生抬不起头,而是要对某些大家都很关心的同学的某些行为进行纠正,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错误,并尽快改正,变成一个更优秀的孩子,归根到底是为学生好。
  再次,要让全班学生都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每个同学都起来发言,说一说自己的优点,再说一说自己的缺点,再让别的同学评一评。启迪大家,谁的反思越深刻,谁的进步就越快。
  再接下来才是重头戏,教师看似无意,实际上是有心地(提前早就备好人选)引导大家重点点评几个学生。这几个学生的挑选非常严格,必须是非常“皮实”的学生,平时性格活泼开朗,心胸开阔。千万不可当众点评那些心事重的孩子,万一哪句话中了心,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还会大大挫伤孩子的心灵。教师还要明确规定,发言的同学必须是先说优点再说缺点,绝对不能使用侮辱性的语言,缺点也要用柔和的语言来表达。只有这样才会让被批评的学生感觉到,自己还是有希望的,也愿意改,否则一旦他们产生逆反情绪就会适得其反了。这其中的度只有班主任老师细心观察才能从容把握。学生也要表表态,自己以后在哪些方面注意,会注意改进。
  最后,教师的总结一定要充满正能量,让这些学生感觉到这个班级的温暖,这么多同学给自己提意见,说明有很多同学关心自己,要适当反思自己的哪些行为语言是不当的,给别人带来了伤害。要给学生战胜自己的勇气,而不是打击报复,羞辱学生。
  上面提到的这种口头的班级评议批评方式,只适合小学到初中低年级段的学生,因为这时的学生单纯幼稚,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还没有学会遮掩。被批评的学生也没有那么多“拐弯”思想,能改正的改正,不能改正的带着继续前进,不会记仇。但是到了八、九年级,学生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八、九年级的学生,思维开始走向深刻,有自己的主见,不关自己的事一般不愿开口,见到错误的行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当众揭人短的事,在他们的世界里无异于告密,得罪人的事没人会做的。不要怪孩子们狡猾,大人的世界不也是这样吗?那是不是班级评议在这里就无法进行了呢?那些扰乱班级秩序的混世大王就可以无拘无束,不用接受同学们的监督了呢?当然不是,我还有一种书面形式,就是借助书信,或者纸条的方式来发挥作用。老师提到的重点批评的对象,其实每个同学心里都有点腹诽。采用书面形式就大大降低了同学之间的尴尬局面的产生。我曾经设计过一个小纸条,纸条内容如上:
  这个纸条的完成奉行“三不”原则,一不记名,二不让包括老师在内的第三者知晓,三是不可以有侮辱人格的内容。写完之后,交到受批评的同学手中,看完之后当场销毁。被监督的同学可以为自己辩解,也可以分析同学们的意见是否理智正确,还要谈谈自己以后的打算,并对大家的关心表示感谢。
  这两种方式我都在班会上尝试过,都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在六年级时,有个叫张雨的学生,非常调皮,人很聪明,但作业完成不了,上课三分钟热度,揪辫子,藏书本,人倒是不坏。家长溺爱,也管不住,让老师非常头疼。经过大家讨论后,他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在同学们眼中是这样的人,自己给大家带来了麻烦,而不是欢乐。从此之后360度的大转变,一下子长大了。
  关于借助纸条来批评学生,这个方式也曾经在我的班级发生过,效果同样明显。一个骄傲自大,没有朋友的学生,随着年级升高,学业难度加大,有些力不从心,总感觉别人瞧不起他,某天中午和他同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经历群议之后,他一下子看到了班级里还有那么多人关心自己,他并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人。后来他考上了重点高中,来信说感谢那次班会课,让他发现了自己发现不了的缺点,并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改变了很多想法,少走了不少弯路,并且还非常感谢老师能够让他“有面子”,保护了他的自尊,从而实现了人生的大转变。当然这个传纸条的方式也可以用于表扬学生,在给学生树立信心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总之一句话,不管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行为,只要出自教师对学生的爱,为学生着想,学生都能够感觉到。我们的任务就是用老师的爱,集体的温暖,点亮学生心灵的灯。
  (山东泰安市岱岳区粥店中学 亓 欣)
其他文献
转眼又要选优秀团员了,我还是打算用班级议事的方式进行。先自愿报名,再民主投票,票数最多的8个同学当选。作为班主任,我鼓励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所以我没有划掉任何一个自愿参选的孩子的名字。纵使不一定当选,我也希望孩子们都能有这样的经历。  议事前,说说自己的意见。  正式投票前,我郑重地说明了我的意见。第一,学习成绩是投票的参考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标准。第二,希望大家优先考虑品学兼优的同学,慎重考虑老
期刊
中饭过后,路遇少先队辅导员葛老师,聊起我们班参加区里雏鹰银奖比赛的学生小彰。辅导员说他态度有问题,第一次参加学校培训就迟到,被批评后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之后几次索性就不去参加了……听得出辅导员话语中的不满情绪,多少有些怪我没有输送班级最好的人才去参加区里的雏鹰银奖比赛,可我心里是有苦说不出,难道我直接告诉辅导员,在我们班,所有的竞赛及评选都是全班同学民主投票的,我这个班主任也没有过多的权利? 
期刊
梅老师和徐老师提供的案例,很有现实意义。在班级管理实际中,班主任干预班内推选表决结果的事,普遍存在。我觉得,干预可以有,但不能失当、失时。  案例1中,梅老师干预“过度”,学生当然就会以“算术题”的形式,向班主任表达心中的不满了。  其实,班主任心目中表现好的学生干部,如果在投票中未当选,不见得就是其他同学意气用事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他。班主任和学生的视角不同,学生发现的、感受到的,班主任不一定能感
期刊
2012年9月,军训结束,按学校要求,每班按比例选出军训优秀学员。  小组讨论过后,由学生提名优秀学员名单,并陈述理由。23名学生的名字被写在了黑板上,从中将有11人当选。我举办了一个特殊的投票仪式,班上每名学生将自己的选票写成一句话,如“詹天成,你真棒!”“姚成汉,谢谢你!”“黄丁园,我看好你!”“杨剑,军姿站得标准,向你学习!”然后,被提名学生一一起立,同学们把选票亲自送到他(她)手中。  这
期刊
班主任大抵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几乎所有的班级管理工作都不是,也不能是一个人去实施与完成的。无论是这项工作的筹备、制定,还是实施与评价反馈等诸多环节,都需要不同的人去参与。另一方面,班级管理工作中,个体行为势必也与他人的行为相关,而非孤立地进行。意即班级管理工作总是在各种群体及个体的相互关系作用下而进行的,这是小组合作的重要依据。  小组合作是班级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学生是班集体
期刊
相对于其他常规性的事务,突发事件有它的特点:它往往不是那么好处理,要涉及较为强烈的对立与冲突,涉及较为复杂的起因与经过,涉及对当事人的评判和处置。我们所面对的群体又是未成年人,教育才是我们的最终落脚点。在处理这样的突发事件时,公平公正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当事人的情绪和对其成长的影响。因此,要用班级议事的方式来处理突发事件,就有着比处理其他事务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刊
15岁女生雷梦佳和同学打架,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投票,决定是让她留下学习还是请家长将其带走家庭教育一周。在得知大部分同学投票建议自己回家接受家庭教育后,15岁花季少女留下遗言,投渠自杀。  网上一时众说纷纭,不约而同将矛头指向自主管理和集体教育。比如有人质疑:学生自主管理的底线在哪里?一群未成年人能否决定一个未成年人的命运?为什么自主管理和集体教育的“龙种”到了雷梦佳的班级就成了“跳蚤”?  我也曾遇
期刊
那是教上一批孩子的事情。我像往常一样护送学生路队走出教学楼。刚出教学楼,眼前的一幕把我惊呆了:班里刚才报告去厕所的学生小田被一个学生紧紧追赶。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两人已相互揪住对方的衣领,厮打到一起。旁边已有孩子围观,谁也没法靠近他们。来不及多想,我疾步走到跟前:“住手!站好!”只见两双发红的眼睛依然怒视着对方,不肯放下手中的衣领。“放下手!马上站好!”我提高了嗓音。在我再一次的高声呵斥下
期刊
正午时分,学生食堂热闹非凡,排队长龙一条条。一个平头小个子,嘟着嘴巴,左右晃荡着,眼看就要到窗口了,却是按捺不住了,对着窗口师傅吼叫:“给爷们儿快点,别磨磨蹭蹭了!”打饭的师傅五十多岁,两鬓已经花白,这刺耳的话传到了老师傅的耳朵里。她停下手中的活儿,大声回嚷:“你这娃子,咋说话的,我比你妈年龄都大好多,你咋这么不懂礼貌!”小家伙也不示弱:“要你管!爷们儿愿意!”老师傅忍不住了,掂了个扫把就冲了出来
期刊
昨天晚上,宿舍扣分了,因为几个女孩子在熄灯之后讲话,被宿管老师逮了个正着。  我强忍着怒气,找她们谈话,她们却告诉我,谈话的不止她们几个,开“卧谈会”的现象几乎每个宿舍都有发生,只不过没被老师发现而已。私密的宿舍空间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喜欢开“卧谈会”,我理解,但是深夜长谈必然会影响休息和健康。看事态的发展,堵,也堵不住;禁,也禁不了。怎么办?  利用班会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商议。  开“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