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ig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大抵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几乎所有的班级管理工作都不是,也不能是一个人去实施与完成的。无论是这项工作的筹备、制定,还是实施与评价反馈等诸多环节,都需要不同的人去参与。另一方面,班级管理工作中,个体行为势必也与他人的行为相关,而非孤立地进行。意即班级管理工作总是在各种群体及个体的相互关系作用下而进行的,这是小组合作的重要依据。
  小组合作是班级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班主任应该相信,班级中的成员都有意愿参与班级的管理,同时,他们也有实现自主管理的渴望。
  尤其一个集体在成立之初,在各种规范制度还未详细制定与发布的时候,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有学生会自觉捡起教室地面上的纸片,有学生会主动在课间擦干净黑板,有学生会积极主动地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这并非缘于有人要求他们这么做,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这种自觉行为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关注并获得感谢,从而使他们的这种自觉行为得以强化,也可能没有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仍然那么去做。
  这种自觉可能会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也可能因为他人的关注态度而使这种自觉行为出现得更多——或者消失。随着班级建设的稳定发展,班级事务在一些明确的规范制度约束下,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等良好秩序,同时也可能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遗憾。
  造成这种遗憾的本质原因很多,主要因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削弱,使小组合作表现得被动,表现在:
  有些人没有事情可以承担、有些事情没有人可以担当时,就容易出现上面提到的遗憾。班主任解决这种遗憾的方式往往是,将班级事务越分越细,甚至多达上百条。其中大多数都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班级事务单纯地变成了规范制度要求下的分配与指定,班级事务由学生的主动需要变成了被动地接受要求,由学生的自觉担当变成了被动执行。
  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很多是在这种被动地接受要求过程中进行的,这类要求往往由班主任直接指派给各个小组,而很少考虑是否要征得学生的认可,事实上,很多学生也很少考虑他们是否需要拒绝这类要求,只是考虑如何根据要求去完成。小组中,个别学生可能会因为能力出众而表现得很好,而其他成员则在情绪或者能力方面,表现得并不积极。
  另一个致使小组合作显得被动或者消极的原因是:任务要求整齐划一,每个小组得到的任务和要求并无太大差别,造成小组间的关系只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因为单调的任务安排,使得组间相互协作或者欣赏的意愿淡薄。例如在班会活动中,某个环节安排的小组合作——让各个小组去讨论一个相同的问题或者完成一个相同的任务。那么当一个小组表达完自己的意愿或做法之后,其他组因为也有相同的意愿或做法,而不再有更高的兴趣去重复——最多只是提供一些修改补充的建议而已。
  小组中成员角色单一也是造成小组合作效果不佳的成因。尤其是一些任务的策划、设计、分配以及评价监督等工作只是由少数人、甚至只是班主任一人完成,而在执行时,大多数学生成为单纯的履行者,他们的创意及见解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和有效的参与,他们不必“抬头看路”,而只需“低头拉车”。
  小组合作如何有效地推进班级管理,让班级管理更富于创意和活力?笔者的认识是,回答这些疑问的根本在于,认识到小组合作是学生主体地位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窥见解决的思路。

一、班级事务性工作的“分选机制”


  经常看到的遗憾是,班级管理工作中,即便采取了小组合作制,也会有一些“闲人”出现,他们因为“闲”而无所事事,有的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观望者,也有的成为破坏者而成为反面教材。因为“闲”,他们无所事事甚至没事生事,会通过一些负面行为去证明自己的存在,班主任的一部分工作便是对这类学生问题行为的关注与转化。事实上,这些无所事事或没事生事的人,可以通过下面的思维来进行引导,让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去“揽事”,从而体现班级中群体及个体存在的价值。
  班级大部分工作是可以分解为不同任务去完成的。这包括班级常规事务,例如值日安排等,也包括一些典型的主题活动设计,例如班会或者运动会等。无论是常规事务还是主题活动,大都可将管理目标分阶段、分任务地进行规划,从而让班级管理变得简约紧凑、有序和有节奏。这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理解班级工作流程,也可以将这些工作变成更多的“机会”供小组选择。这种选择因为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小组合作时成员有更多机会可供选择。
  即便同一个任务,也可以进行多角度安排。这种安排同样可以生成更多的小组合作机会供学生选择。例如一场班级比赛活动,可以包括活动方案设计、素材筹备、内容设置、信息宣传等多个方面。作为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情绪特征和能力特长,面对诸多的合作机会,他们的结组合作的意愿会更主动。
  分选机制要求班主任正确认识班级管理工作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从而将班级管理工作的诸多内容变成丰富的教育资源去引导学生开发与利用,并将这些资源变成各种教育机会提供给学生,使得多数学生甚至所有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才能培养与施展空间,从而推动班级全面自主发展。

二、班级事务性工作的“认领机制”


  班级中很多事务性工作可以通过小组认领的方式来实现。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态度、能力以及情感等需要,自主进行选择认领。这里的认领包括多个层面的意思:
  根据班级事务的要求,学生依据自身意愿与能力去结组完成。我称之为“招标”法:公布一些班级工作的总体要求及目标,邀请班内“贤才”“能人”申请认领,并由其自行招募伙伴形成合作小组来完成所认领的任务。
  例如某次运动会活动筹备,一些班主任苦恼于如何挑选运动员,这要求班主任对班内学生的体育特长进行了解,也需要做必要的动员让他们乐于报名。实际上,班主任可以采取“招标”方式来完成运动员的登记表的填写、啦啦队的组建、裁判员选报等工作。其理由是,学生彼此更了解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与需求,而且更容易进行情感沟通。班主任将筹备工作进行模块化分解后招标,吸引学生各自认领完成合作小组的组建。   除了“招标”法,还有一种“自荐法”,这种自荐法并非只是学生个体或小组根据已有的选择机会进行自荐。而是当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或兴趣并不能在已有的机会中得以施展和满足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提出其他的合作意愿。例如有些学生可能因为自己喜爱摄影而选择在运动会过程中捕捉一些精彩瞬间,那么他可以自己提出——或者在教师引导下去组建信息宣传小组。
  与之类似的,当班级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时,教师将这些问题当作机会摆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可以做类似的自主选择。例如班级管理中的学习问题,经常会出现某个学科、某个章节对于某些学生存在学习障碍,那么就可以在班级中鼓励一些“小专家”组建专家团队来为这些学生服务,例如面对数学学科的学习障碍,就可以在班级中组建“相似三角形小专家”、“因式分解小专家”等专家团队。因将这种专家头衔具体化,从而让有相关问题的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帮助,而这种头衔或者帮助无疑又会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与存在感。
  以上这些探讨都是在旨在考虑学生自觉参与班级管理和实现自主管理这一基点上进行的,班主任如能将这一认识作为考虑班级小组合作职能体现的指导性观念,那么班级小组合作从根本上就会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诉求。在班级建设中,学生理应是自我管理的主人,是班级诸多工作中能够自觉参与管理的志愿者。他们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既是教育机会达成的参与者,也是教育机会的创造者。

三、班级事务性工作的“协同机制”


  这是对小组合作中的各组之间的关系探讨。组间关系往往被归纳为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或者互助与互补的服务关系等,其实简单总结一下,就是一种协同关系。
  因为组别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与关联,使得小组间的协同成为必然。这些差异和关联表现在:
  分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关系。因为不同组别选择的任务不同,这就在组间形成了对比。每个团队成员一方面要专注于本组任务的达成,同时对其他团队的任务保持兴趣,因为不同任务都是基于同一目的下的分解操作,促使各组成员不得不关注其他相关任务的实施进展,他们甚至需要为其他小组提供必要的建议与帮助,同时接受来自其他小组的服务。这就使小组合作扩展为组际之间的协同。这种思路在一些班会环节设计中经常可以见到,每个小组都要考虑在如何更好完成本组任务的同时,对其他组的进展抱有持续性的兴趣关注,避免出现单纯的竞争甚至恶意竞争的情况。
  结论:小组合作关系的形成策略和实施方法等方面在诸多文章中有所涉及,但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基于怎样的管理理念进行的则较为少见。笔者认为,小组合作模式是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主体作用体现的重要途径。这需要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加以认识和理解,这种理念可以促使班主任在工作中思考,如何通过小组合作或者其他管理策略,来更好地实现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意愿及行为,更有效地证明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存在的价值。
  (北京大兴教师进修学校德育研究室 韩景贵)
其他文献
健全和完善班级“推优”的议事程序,即批判性地分析议事程序的构成,建构性地进行“推优”议事程序的创新,可充分发挥班级议事的功能,激活“推优”活动的正能量,发挥“推优”活动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引领和实现自我教育的作用。  一、提名阶段:功夫在平时  如何提名和筛选是“推优”议事程序设计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常见的情况是班主任拿到了“评优”的通知或者自己有了一个评选的动议时,马上召集班委或团支部小范围的几个
期刊
班会开始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推选劳动标兵的候选人!”我开门见山。  接着我讲清此次推选候选人的具体做法:第一阶段推选组内标兵,第二阶段推选班级标兵。  个人推荐,组内评议小组标兵  以组为单位,每组推选一个组内劳动标兵。具体要求是:组内所有成员必须全员参与,实事求是、直言不讳。根据平时的劳动情况,推选心目中的标兵,并要陈述理由。不同意,需说出反对理由。最后组内表决,全部同意者当选组内劳动标兵
期刊
罗氏议事规则的根本原则:  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  对主持人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主持人,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主持人,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主持人的权力过大,避免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期刊
看到几个案例,心中在为各位班主任的民主、探索和反思精神高兴的同时,也在暗暗担心,各种“万一”涌上心头:万一学生借助班级议事“民主”制订了一些“奇葩”的破坏性的班规怎么办?万一民主议事制订的“非常规班规”遭到学生和家长投诉怎么办?万一制订班规和处罚措施后学生做不到怎么办?万一关于“罚款”的班规遭遇“土豪”学生,包年缴费或者预先付费,有钱任性地违纪怎么办?等等。  关于用班级议事来制订班规,我的观点是
期刊
班上推选“优秀学生干部”。为了体现民主集中制,也为了树立我班主任的威信,我从网上“海选”了个竞聘方案:办法是竞聘演讲,学生投票占70%,班主任投票占30%,原则是个人自愿报名。  竞聘演讲在教室举行,限定每人演讲5分钟。  竞争是激烈的,演讲是精彩的。  经过投票、计票,竞聘结果出来了:我心目中的人选当选了。我心想,我的眼光就不会错!  结果刚一公布,七八个学生就围上了我,推给我一张纸条要我解释,
期刊
“小徐,快来!不得了了,王宇的胳膊断了,现在在博爱医院。”原班主任外出就医,原本在远乡支教的我被学校突然召回,作为临时班主任上任才两周就接到这突如其来的电话。我还不能准确地将学生名字对应上本人,除了着急,我心里全是问号。  急忙赶到医院,在病床上见到了又瘦又小的王宇和正在了解情况的范老师。原来,早晨第三节体育课,学生照常到操场集合,但等了好久没有见到体育老师,见体育老师正在办公室忙着,孩子们就自行
期刊
转眼又要选优秀团员了,我还是打算用班级议事的方式进行。先自愿报名,再民主投票,票数最多的8个同学当选。作为班主任,我鼓励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所以我没有划掉任何一个自愿参选的孩子的名字。纵使不一定当选,我也希望孩子们都能有这样的经历。  议事前,说说自己的意见。  正式投票前,我郑重地说明了我的意见。第一,学习成绩是投票的参考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标准。第二,希望大家优先考虑品学兼优的同学,慎重考虑老
期刊
中饭过后,路遇少先队辅导员葛老师,聊起我们班参加区里雏鹰银奖比赛的学生小彰。辅导员说他态度有问题,第一次参加学校培训就迟到,被批评后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之后几次索性就不去参加了……听得出辅导员话语中的不满情绪,多少有些怪我没有输送班级最好的人才去参加区里的雏鹰银奖比赛,可我心里是有苦说不出,难道我直接告诉辅导员,在我们班,所有的竞赛及评选都是全班同学民主投票的,我这个班主任也没有过多的权利? 
期刊
梅老师和徐老师提供的案例,很有现实意义。在班级管理实际中,班主任干预班内推选表决结果的事,普遍存在。我觉得,干预可以有,但不能失当、失时。  案例1中,梅老师干预“过度”,学生当然就会以“算术题”的形式,向班主任表达心中的不满了。  其实,班主任心目中表现好的学生干部,如果在投票中未当选,不见得就是其他同学意气用事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他。班主任和学生的视角不同,学生发现的、感受到的,班主任不一定能感
期刊
2012年9月,军训结束,按学校要求,每班按比例选出军训优秀学员。  小组讨论过后,由学生提名优秀学员名单,并陈述理由。23名学生的名字被写在了黑板上,从中将有11人当选。我举办了一个特殊的投票仪式,班上每名学生将自己的选票写成一句话,如“詹天成,你真棒!”“姚成汉,谢谢你!”“黄丁园,我看好你!”“杨剑,军姿站得标准,向你学习!”然后,被提名学生一一起立,同学们把选票亲自送到他(她)手中。  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