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9月17日,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做了一场题为《万变归一:从商周铜器看中国纹饰传统》的讲座。
李零介绍了商周铜器纹饰的种类及发展,“饕餮纹和龙凤纹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龙凤纹是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纹饰。”李零说,纹饰主要是一种平面装饰,但在器物上有圆雕、浮雕、地纹等,组成一个整体。中国的纹,早期出土器物上有神面纹或者叫人面纹,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个重要表现是兽面纹代替了神面纹。这个时期,铜器上的纹饰主要分三大类:动物纹、几何纹、画像纹。就动物纹而言,中国传统纹饰一直以龙、凤、虎为主,而龙凤纹是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纹饰。商代和西周早期流行饕餮纹,其实是龙首纹,典型特征是有恐怖的双眼和锯齿状的牙齿,突出表现的是动物的脸,特别是那种恐怖的双眼。从商代到西周中晚期,窃曲纹、鳞纹以及众多组合纹饰,都与龙凤纹的演变有密切关系。
李零认为,龙的原型是鳄鱼。所谓“钟鸣鼎食”,中国的礼和礼器,多与吃饭有关,而鳄鱼什么都吃。他还用一组图片生动展示了青铜器上各种龙的典型形象,以及“龙”字字形从甲骨文、金文到后世的演化过程。龙头有角,龙背起脊,龙身有鳞。龙角分棒槌角、羊角、牛角、掌形角,雜糅进不同动物的角,但主体仍是鳄鱼。在《说龙,兼及饕餮纹》中,李零就专门论述过龙纹与饕餮纹的关系,《吕氏春秋·先识》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有首无身”正是饕餮纹的特点。饕餮纹是龙首纹,包括双角、双眉、双眼、双耳和额饰、鼻饰、大口、利齿。至于夔龙纹则是带状的侧身龙纹。古人说夔是一足龙,这种龙并非只有一足,而是侧视效果的龙。一头双身龙为对剖式,一身双头龙为顾首式。纹饰布局,多随器形,比如蟠龙纹就多用于盘。
“咱们今天的‘龙’字用的简化字,其实这个字也是很有来历的。甲骨文里面的龙角逐渐变成一个像‘辛’字一样的字,然后再变成‘立’,这个‘立’就是繁体的‘龍’字左上角那一部分,实际上是从龙角变的,下面像月的部分就是龙张开的血盆大口,里面还有两个牙。旁边拐弯的就是它的身子,原来是一个字,最后把它变成左右结构,左边是龙头,右边是龙角。”
接着李零讲到了凤纹。凤分雌雄,雄曰凤,雌曰凰。《山海经·南山经》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凤凰是想象的动物,他推测是以锦鸡、雉鸡、孔雀等雉科动物为主要模仿对象,但也糅进鹰科动物的特点,比如有时作钩喙。这类动物有肉冠或羽冠,长尾和彩羽。西周中期铜器上有垂冠大鸟纹,所谓垂冠是一种分叉的冠,这种当时流行的纹饰很有特色。而所谓的夔凤纹,其实是一种类似夔龙纹的侧身凤纹形象。他还列出“凤”字的甲骨文写法:鸟头上面有一个冠,类似孔雀冠和鸡冠,“凤”字在甲骨文里面就是“风”的本字,古代占卜有风角鸟情类,鸟被用来望气候风,凤是候风鸟。现在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国家的风向标也多以鸡、鸟为装饰。
最后李零总结说,“饕餮纹和龙凤纹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其后仍有延续。从动物纹、几何纹到画像纹,商周青铜器上的三大类纹饰,第一类取象于动物,偏于写实;第二类是动物的变形,偏于写意,富于装饰性;第三类表现人和人类生活,趋向细密、繁缛。”
摘自《北京晚报》
李零介绍了商周铜器纹饰的种类及发展,“饕餮纹和龙凤纹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龙凤纹是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纹饰。”李零说,纹饰主要是一种平面装饰,但在器物上有圆雕、浮雕、地纹等,组成一个整体。中国的纹,早期出土器物上有神面纹或者叫人面纹,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个重要表现是兽面纹代替了神面纹。这个时期,铜器上的纹饰主要分三大类:动物纹、几何纹、画像纹。就动物纹而言,中国传统纹饰一直以龙、凤、虎为主,而龙凤纹是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纹饰。商代和西周早期流行饕餮纹,其实是龙首纹,典型特征是有恐怖的双眼和锯齿状的牙齿,突出表现的是动物的脸,特别是那种恐怖的双眼。从商代到西周中晚期,窃曲纹、鳞纹以及众多组合纹饰,都与龙凤纹的演变有密切关系。
李零认为,龙的原型是鳄鱼。所谓“钟鸣鼎食”,中国的礼和礼器,多与吃饭有关,而鳄鱼什么都吃。他还用一组图片生动展示了青铜器上各种龙的典型形象,以及“龙”字字形从甲骨文、金文到后世的演化过程。龙头有角,龙背起脊,龙身有鳞。龙角分棒槌角、羊角、牛角、掌形角,雜糅进不同动物的角,但主体仍是鳄鱼。在《说龙,兼及饕餮纹》中,李零就专门论述过龙纹与饕餮纹的关系,《吕氏春秋·先识》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有首无身”正是饕餮纹的特点。饕餮纹是龙首纹,包括双角、双眉、双眼、双耳和额饰、鼻饰、大口、利齿。至于夔龙纹则是带状的侧身龙纹。古人说夔是一足龙,这种龙并非只有一足,而是侧视效果的龙。一头双身龙为对剖式,一身双头龙为顾首式。纹饰布局,多随器形,比如蟠龙纹就多用于盘。
“咱们今天的‘龙’字用的简化字,其实这个字也是很有来历的。甲骨文里面的龙角逐渐变成一个像‘辛’字一样的字,然后再变成‘立’,这个‘立’就是繁体的‘龍’字左上角那一部分,实际上是从龙角变的,下面像月的部分就是龙张开的血盆大口,里面还有两个牙。旁边拐弯的就是它的身子,原来是一个字,最后把它变成左右结构,左边是龙头,右边是龙角。”
接着李零讲到了凤纹。凤分雌雄,雄曰凤,雌曰凰。《山海经·南山经》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凤凰是想象的动物,他推测是以锦鸡、雉鸡、孔雀等雉科动物为主要模仿对象,但也糅进鹰科动物的特点,比如有时作钩喙。这类动物有肉冠或羽冠,长尾和彩羽。西周中期铜器上有垂冠大鸟纹,所谓垂冠是一种分叉的冠,这种当时流行的纹饰很有特色。而所谓的夔凤纹,其实是一种类似夔龙纹的侧身凤纹形象。他还列出“凤”字的甲骨文写法:鸟头上面有一个冠,类似孔雀冠和鸡冠,“凤”字在甲骨文里面就是“风”的本字,古代占卜有风角鸟情类,鸟被用来望气候风,凤是候风鸟。现在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国家的风向标也多以鸡、鸟为装饰。
最后李零总结说,“饕餮纹和龙凤纹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其后仍有延续。从动物纹、几何纹到画像纹,商周青铜器上的三大类纹饰,第一类取象于动物,偏于写实;第二类是动物的变形,偏于写意,富于装饰性;第三类表现人和人类生活,趋向细密、繁缛。”
摘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