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课具有短小精悍、自主灵活的特点,对于推动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巧妙地运用微课,可以让课堂更生动,更精彩。特别是语文教学中,微课对于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等大有裨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 巧用微课 精彩
引言
微课之“微”,简而言之就是聚焦微小,“微”言大义、“微”则不凡、“微”在精彩处。课堂教学中,锁定某个环节或某个知识点巧妙地运用微课,可以让课堂更生动、更精彩。2016年底,本校省级课题《网络教研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新途径探究》(立项号AH2016039,课题负责人王国祥)研究全面铺开,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微课”教学和应用研究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张国凤老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积极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实践阵地,微课使用从尝试到熟练,再到得心应手,总结了微课巧妙应用的艺术方法,体验了微课助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无限精彩。本篇论文即根据其教学心得整理而成。
一、“微”在激趣
“感乎心者,莫先乎情。”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情感熏陶必不可少。教学时,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微课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微课的优势在于通过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视频,引人入胜的声音,拟音、绘形、悟神,营造出一种美妙的氛围,将学生带入情景,使其沉浸于其中,熏陶情感,主动学习。
1.创设情境
如果学生的注意力在一上课就被深深吸引,及早进入状态,入情入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非常好。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
播放玛丽·居里在法国科学院里做报告的微课视频,生认真观看。
师:通过观看刚才的视频,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这是玛丽·居里在法国科学院做关于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的报告。
生:她美丽端庄。
生:她神情淡泊坚定。
……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居里夫人的美丽除了体现在容貌上,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居里夫妇是如何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整堂课同学们兴致高涨,学得津津有味。微课视频的成功导入,在极短时间内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状态。
2.唤醒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态度理解……”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呢?当然,阅读是必须的,但仅靠阅读来体会情感还不够,如果能巧妙结合微课来体会,效果会更好。如我在教学《赠汪伦》第一课时时,由于学生对古人离别之情的理解不够深刻,为了让学生对这种“踏歌送行”有所体会和理解,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能够读出文本与诗句的情感,我制作了微课视频,在微课视频的观看过程中,学生入情入境。微风习习、花儿片片、潭水清清、踏地声声、歌声阵阵……如诗如画的场面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呈现,思绪把学生带到了别开生面的送别情景之中,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蕴含的深情厚谊自然流露在每个学生心里。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吟诗,诗中观画,学生在微课视频的回味中读出了深情,连教室里都充满了浓浓的友情气息。巧妙的微课应用,让学生享受到了别开生面的惜别美,没有一个学生听“文”生厌,课堂也因之精彩无限。
二、“微”在贯通
2017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更重要的是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顿感顿悟。在课文关键词、句、段中,经常会出现某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不易理解。教师如何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引,进而让学生理解文本、掌握知识呢?此时,运用好微课,可以让课堂别开生面,让渴求知识的学生如鱼得水。
1.突破疑难
语文教学中,有效地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理解这些文本,从而产生自己独特而深刻的感悟,对语文教学意义重大。
一些课文写作年代与内容离学生当前生活实际较远,如《凡卡》《詹天佑》等。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就可以运用微课教学,让学生了解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现状。课文中有些名词和内容学生不能理解时,也可制作微视频,利用微课开展教学。我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发现一些学生对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开凿方法容易混淆,于是制作了微课,通过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方法。直观胜于讲解,不需一言一语,学生就能看得真切、理解透彻。最后的“人”字形铁路,虽然有文字交代,但对于没有亲历过现场的学生来说,还是有种模糊感,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截取了一小段火车通过“人”字形铁路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火车是怎样爬上这样的陡坡的。通过多媒体演示火车的行驶过程,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看到火车爬坡的过程,体会到设计者的匠心和詹天佑的杰出才能。此时,微课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2.化难为易
语文教学中,学生受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而对一些重点内容难以理解,这时候运用微课不仅能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还能令学生举一反三。
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我在学校微课资源平台上搜索了关于该文的微课视频,为了使微课的效用最大化,我在播放微课视频前提出了两个问题: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边看视频边简要记录知识要点。学生观看時,只要有疑问,就暂停,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后再继续观看。学生通过观后交流,思维打开了,体会到科学家是从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上得到启示才发明雷达的。可见运用微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微”在导学
1.“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将这些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如在教学什么是过渡段、过渡段有何作用时,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列举不同类型的过渡段及其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等。将这些知识融入微课开展集中教学,教师不用讲太多,只需把相应的图表和朗读音频呈现出来,给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带去直接冲击,让学生思维活跃,从而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掌握和记住这些好方法,为以后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微课之后还可以设计举一反三的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巩固方法,在方法巩固后激发起创新的欲望。
2.整合延伸
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这四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四个部分内容的整合,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整合和延伸,才能让学生思维更宽、视野更远,微课在语文课程的整合延伸中作用很大。
在教学思乡诗《泊船瓜洲》时,我注意到这首诗表面上没有浓浓的乡愁,更多的是美丽迷人的景色。因此,我就在课堂上进行延伸拓展,将以前学过的和以后将要学到的思乡诗整合起来,进行思乡组诗鉴赏。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我制作了一个微课视频,对《秋思》《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思乡名诗进行了解读,有图有文、有声有色,学生无不沉浸在这幽幽古韵中。在比较这些思乡诗时,同学们观点纷呈,对于“春景引乡思”“明月寄相思”“佳节倍思亲”以及“传语报平安”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最后背诵这一组思乡古诗。这种一首带多首的方式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加深了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微课教学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微妙作用。
总之,小微课,大精彩。在语文课堂中适时地运用微课可以为语文教学助力,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张娟.感情朗读:热现象与冷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2(21).
[4]朱珠.初中语文诗歌赏析课如何融入美学元素[J].中学语文,2016(6).
[5]朱珠.初中語文诗歌赏析课如何融入美学元素[J].中学语文,2016(9).
责任编辑:赵潇晗
关键词:小学语文 巧用微课 精彩
引言
微课之“微”,简而言之就是聚焦微小,“微”言大义、“微”则不凡、“微”在精彩处。课堂教学中,锁定某个环节或某个知识点巧妙地运用微课,可以让课堂更生动、更精彩。2016年底,本校省级课题《网络教研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新途径探究》(立项号AH2016039,课题负责人王国祥)研究全面铺开,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微课”教学和应用研究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张国凤老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积极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实践阵地,微课使用从尝试到熟练,再到得心应手,总结了微课巧妙应用的艺术方法,体验了微课助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无限精彩。本篇论文即根据其教学心得整理而成。
一、“微”在激趣
“感乎心者,莫先乎情。”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情感熏陶必不可少。教学时,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微课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微课的优势在于通过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视频,引人入胜的声音,拟音、绘形、悟神,营造出一种美妙的氛围,将学生带入情景,使其沉浸于其中,熏陶情感,主动学习。
1.创设情境
如果学生的注意力在一上课就被深深吸引,及早进入状态,入情入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非常好。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
播放玛丽·居里在法国科学院里做报告的微课视频,生认真观看。
师:通过观看刚才的视频,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这是玛丽·居里在法国科学院做关于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的报告。
生:她美丽端庄。
生:她神情淡泊坚定。
……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居里夫人的美丽除了体现在容貌上,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居里夫妇是如何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整堂课同学们兴致高涨,学得津津有味。微课视频的成功导入,在极短时间内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状态。
2.唤醒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态度理解……”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呢?当然,阅读是必须的,但仅靠阅读来体会情感还不够,如果能巧妙结合微课来体会,效果会更好。如我在教学《赠汪伦》第一课时时,由于学生对古人离别之情的理解不够深刻,为了让学生对这种“踏歌送行”有所体会和理解,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能够读出文本与诗句的情感,我制作了微课视频,在微课视频的观看过程中,学生入情入境。微风习习、花儿片片、潭水清清、踏地声声、歌声阵阵……如诗如画的场面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呈现,思绪把学生带到了别开生面的送别情景之中,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蕴含的深情厚谊自然流露在每个学生心里。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吟诗,诗中观画,学生在微课视频的回味中读出了深情,连教室里都充满了浓浓的友情气息。巧妙的微课应用,让学生享受到了别开生面的惜别美,没有一个学生听“文”生厌,课堂也因之精彩无限。
二、“微”在贯通
2017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更重要的是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顿感顿悟。在课文关键词、句、段中,经常会出现某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不易理解。教师如何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引,进而让学生理解文本、掌握知识呢?此时,运用好微课,可以让课堂别开生面,让渴求知识的学生如鱼得水。
1.突破疑难
语文教学中,有效地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理解这些文本,从而产生自己独特而深刻的感悟,对语文教学意义重大。
一些课文写作年代与内容离学生当前生活实际较远,如《凡卡》《詹天佑》等。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就可以运用微课教学,让学生了解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现状。课文中有些名词和内容学生不能理解时,也可制作微视频,利用微课开展教学。我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发现一些学生对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开凿方法容易混淆,于是制作了微课,通过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方法。直观胜于讲解,不需一言一语,学生就能看得真切、理解透彻。最后的“人”字形铁路,虽然有文字交代,但对于没有亲历过现场的学生来说,还是有种模糊感,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截取了一小段火车通过“人”字形铁路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火车是怎样爬上这样的陡坡的。通过多媒体演示火车的行驶过程,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看到火车爬坡的过程,体会到设计者的匠心和詹天佑的杰出才能。此时,微课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2.化难为易
语文教学中,学生受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而对一些重点内容难以理解,这时候运用微课不仅能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还能令学生举一反三。
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我在学校微课资源平台上搜索了关于该文的微课视频,为了使微课的效用最大化,我在播放微课视频前提出了两个问题: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边看视频边简要记录知识要点。学生观看時,只要有疑问,就暂停,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后再继续观看。学生通过观后交流,思维打开了,体会到科学家是从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上得到启示才发明雷达的。可见运用微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微”在导学
1.“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将这些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如在教学什么是过渡段、过渡段有何作用时,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列举不同类型的过渡段及其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等。将这些知识融入微课开展集中教学,教师不用讲太多,只需把相应的图表和朗读音频呈现出来,给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带去直接冲击,让学生思维活跃,从而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掌握和记住这些好方法,为以后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微课之后还可以设计举一反三的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巩固方法,在方法巩固后激发起创新的欲望。
2.整合延伸
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这四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四个部分内容的整合,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整合和延伸,才能让学生思维更宽、视野更远,微课在语文课程的整合延伸中作用很大。
在教学思乡诗《泊船瓜洲》时,我注意到这首诗表面上没有浓浓的乡愁,更多的是美丽迷人的景色。因此,我就在课堂上进行延伸拓展,将以前学过的和以后将要学到的思乡诗整合起来,进行思乡组诗鉴赏。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我制作了一个微课视频,对《秋思》《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思乡名诗进行了解读,有图有文、有声有色,学生无不沉浸在这幽幽古韵中。在比较这些思乡诗时,同学们观点纷呈,对于“春景引乡思”“明月寄相思”“佳节倍思亲”以及“传语报平安”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最后背诵这一组思乡古诗。这种一首带多首的方式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加深了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微课教学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微妙作用。
总之,小微课,大精彩。在语文课堂中适时地运用微课可以为语文教学助力,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张娟.感情朗读:热现象与冷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2(21).
[4]朱珠.初中语文诗歌赏析课如何融入美学元素[J].中学语文,2016(6).
[5]朱珠.初中語文诗歌赏析课如何融入美学元素[J].中学语文,2016(9).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