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长寿,先“肠”寿

来源 :祝您健康·养生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明松


李明松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炎症性肠病联盟主任委员。擅长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及胃肠疾病和肝、胆、胰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化内镜下的微创治疗、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以及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三下午
  大家都知道,人体中最长的器官非肠道莫属。这是一条连接着幽门和肛门的消化管,是人体消化系統中最长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正常人的肠道长度超过7米,包括小肠、大肠和直肠三大段,这里肩负着消化、吸收和排出废物的艰巨任务。人体大量的消化过程和消化产物的吸收都是在小肠内进行的,大肠主要负责浓缩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再通过直肠经肛门排出体外。但大家有所不知,肠道健康并不仅仅关系着消化系统。随着肠道环境的恶化,我们体内的胰腺、肝脏、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都会出现问题,各种疾病接踵而至。因此,肠道的健康与否,对我们是否能够拥有健康生活和寿命长短起着重要影响。更不可思议的是,肠道微生态失衡竟会带来致命危机!

肠道微生态失衡会致命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明松教授向我们介绍,患者侯女士患了一种名叫“克罗恩病”的较罕见疾病。由于危及生命,她不得不通过外科手术截掉了大部分的肠道,超过7米的肠道被切除到只剩1米。实际上,肠道切除6米,也没能让侯女士康复,她仅剩的1米肠道仍旧有非常严重的炎症,随时可能再次出现糜烂。身患重病的她,体重从100多斤暴瘦到只有60斤。从身体各项化验指标来看,尿素氮和肌酐升高了3~5倍,胆红素也明显升高,这些都意味着侯女士的肾功能与肝功能非常糟糕。由于肚子上接着造口,她无法通过肛门正常排便,生命游走在危险的边缘。
  幸运的是,侯女士在生命的紧要关头遇见了李主任。李主任先为侯女士重建肠道微生态,增加益生菌,减少致病菌,调整条件致病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营养治疗,控制炎症后进行手术治疗,最终让侯女士重获健康。只要合理地调理和保护,再配合适当的饮食,仅剩的1米肠道也能够维持她生命所需的能量。



  简单来说,克罗恩病是由于肠道微生态出现了问题,导致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能发生糜烂。这种疾病可以累及人体的整个消化道,甚至消化系统以外的所有系统和器官。李主任告诉我们,克罗恩病引起的糜烂是炎性的,会在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十分可怕。例如,这种异常严重的炎症可以“烂穿”肠道,在腰腹和臀部“烂几个洞”,甚至造成年轻女性出现“阴道瘘”,导致粪便从阴道排泄出来。若不诊断和治疗不够及时,或处理不当,都可能让溃烂的范围扩散。因此,很多时候,克罗恩病患者的大部分肠道都需要切除。

探秘肠道微生态


  我们的肠道解剖结构可分为4层,从里到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基层和浆膜层。但完整的肠道系统还有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肠道内容物,这包括吃进去的食物、消化后的粪便,以及奇妙的肠道微生态。
  微生态,意味着有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在肠道里“筑巢”。李主任介绍,这些微生物从“敌我”的角度可分为三类:益生菌、条件致病菌、致病菌。
  益生菌,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它们能够调节宿主的肠道黏膜免疫功能或通过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起到促进营养吸收保持肠道健康的作用。
  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是“友好”的,不会致病;在某些情况下,当我们体内的环境发生改变,条件致病菌的特性也会改变,比如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就会成为我们的“敌人”。它们就像一颗“墙头草”,哪边力量更强,就会倒向哪边。
  致病菌也被称为病原微生物,是完全的“邪恶势力”,它们的存在必定会给人体造成一些破坏。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这类微生物可导致胃肠道疾病,严重时会对肝、脑、肾等脏器造成损害,甚至致人死亡。



  只有当益生菌和条件致病菌共同对抗致病菌,我们的肠道才能健康。
  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大家族,人体肠道内生存的所有微生物加起来到底有多少呢?李主任介绍,这些微生物混合在我们的粪便中,若将它们全部排出体外,约有1.5千克重,以体重为50千克的女性为例,她体重的3%是重要的肠道微生物。

肠道微生态有“三怕”


  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可以引起人体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系统出现问题。作用在胰腺,会造成炎性感染,导致一些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肠道微生态失衡会产生大量有毒物质,通过肝脏代谢时会导致肝脏发生炎症,造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引起肝脏功能异常。心脏作为人体血液循环的中心,肠道微生态失衡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当微生态出现问题,除了引起人体一系列的功能代谢障碍,它也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而高血压又直接对心脏的功能和结构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一旦患者的心脏出现问题,大脑也会随之受到影响,比较典型的就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梗死和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   李明松教授告诉我们,肠道微生态有“三怕”,任何“一怕”都会导致肠道微生态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些与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有关,只有避免这“三怕”的发生,健康才能有所保证。



  ● “三怕”之一:怕“人丁”不兴旺。
  这里的“人丁”其实就是我们肠道中的细菌。导致肠道微生态人丁不兴旺主要有三个原因:
  1. 饮食太单一。饮食单一导致肠道微生态的来源单一,菌群的多样性变少,长期只吃少数几种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微生态异常。益生菌、条件致病菌、致病菌构成了肠道微生态,只有益生菌和条件致病菌统一战线才可以保证微生态的平衡,我们要通过饮食尽可能地增加这两种“友方”细菌。



  2. 食物太干净。正如国人常说的那句老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一样,虽然干净饮食可以帮我们减少致病菌进入体内,避免疾病的发生,但长期饮食过于洁净可能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人体缺少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的一些刺激,会让肠道菌群变得单一、脆弱,丧失抵抗能力,少量接触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系统。
  3. 长期吃三高饮食。三高饮食是指高脂肪、高糖分、高蛋白的饮食习惯。长期吃三高饮食、大鱼大肉会导致益生菌变少,甚至条件致病菌也会相应减少。失去了“友方”细菌的制衡,致病菌变多,肠道微生态也就随之失衡了。
  ● “三怕”之二:怕敌强我弱。
  李主任告诉我们,新生儿的肠道内没有细菌,微生态是0,孩子喝奶除了获取营养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细菌带入到胃肠道。我们的肠道内有一种最特殊的益生菌——格氏乳杆菌,它来自母亲的乳汁,是我们每个人肠道微生态的始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后天饮食结构的变化,肠道微生态的种类、数量、功能都会发生变迁,很多人“遗失了”格氏乳杆菌,造成了肠道菌群的失衡,进而诱发各种健康问题。因此,保持肠道微生态的年轻化很重要。
  ● “三怕”之三:怕扫荡。
  怎样的行为才会被称为“扫荡”?李主任介绍,最常见的扫荡就是抗生素,遇到炎症时,很多人会习惯到医院开点抗生素服用,但这种做法会对肠道微生态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扫荡后,肠道里的细菌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被清除了,后果非常严重。出现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就要使用抗生素,即使在合理应用的时候都会波及到我们肠道的微生态,滥用抗生素或不当使用抗生素会让肠道的细菌面临“灭顶之灾”。

肠道微生态失衡表现


  便秘、腹胀和腹泻是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信号,肠道微生态失衡可分为两个阶段,其表现各不相同。轻微失衡的人往往存在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而严重失衡则会引起发热、感染、脓肿甚至败血症。除此之外,这种失衡还会对生命造成一定威胁。李主任向我们介绍,由于人在用力排泄时,腹腔压力增高,会造成血压的突然升高,导致脑出血,一些高血压患者和心脏病患者就是因为这种原因而死在了马桶上。



  肠癌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如今,肠癌的发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而很多人刚发现就已经是晚期,危及生命。其实,肠癌并不可怕,早诊早治能够让多数患者重获健康。在治疗肠癌时,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就能够增强药效,减少副作用。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糖尿病也和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治疗糖尿病的二甲双胍就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中某一种细菌的活性来起到治疗作用的。

平衡肠道微生态好方法


  要想养好肠道的微生态,就要养好微生态中的大族群——益生菌,为益生菌提供充足的营养食物是必不可少的。益生菌的食物叫作益生元,它不会被宿主吸收,能够促进肠道内菌群的代谢和生长,减少有害菌种。益生元的种类很多,有低聚糖、多糖、植物中草药提取物、蛋白质水解物等,在酸乳、乳饮料、果汁饮料、焙烤食品、谷物早餐、婴儿食品等各类食品中已被广泛应用。因此,补充益生元对平衡肠道微生态尤为重要。



  1. 多喝酸奶,补充益生菌。对于缓解便秘,酸奶的作用非常强大且有效,酸奶中含有多种益生菌,而且种类搭配合理,加上益生元,让酸奶的作用变得更强大。挑选酸奶时,可以适当选择含有格氏乳杆菌的酸奶,含有丰富益生菌、益生元的酸奶才是最适合人体健康的好酸奶。酸奶适宜餐后或餐中食用,不宜空腹喝。
  李主任提醒,酸奶虽然有诸多好处,但酸奶并不可替代药物,如果出现明显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2. 肠道自我按摩。将肚子有节律地鼓一下松一下,每分钟做5~10次,每天做30~50次。坚持一周会有明显效果,长期做能让肠道更健康,飯前饭后皆可做。这个动作能让我们的腹肌更加强壮有力,不仅让形体变美,也对很多患有腹腔(慢性)炎症、盆腔炎的人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其他文献
吕厚山吕厚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院长、原骨关节科主任。现担任中华风湿病学会常务委员、中华骨科学会委员、亚太人工关节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擅长关节病的外科治疗,在人工关节置换特别是膝关节置换的数量、难度和手术效果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  出诊时间:周三下午  刘海鹰刘海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脊柱退变性侧弯及特发性侧弯、腰椎管狭窄
期刊
受访专家陈文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与肿瘤科主任,北京市多发性骨髓瘤医疗研究中心主任,检验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发性骨髓瘤基础与临床。开展了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主要包括: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抗血管新生治疗和骨病的治疗等,使患者总的生存期由国际的3~4年延长到4~5年,部分患
期刊
孟 化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二部副主任。兼任北京医师协会手术技艺研究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肥胖合并OSAHS外科减重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等职务。  长期从事胃肠道疾病的诊治,擅长腹腔镜下胃肠道疾病的治疗,目前常规开展胃癌腹腔镜根治、食管反流微创手术治疗,以及甲状腺、乳腺疾病的治疗。2011年较先在国内开展腹腔镜下肥胖症及代
期刊
曹 玮曹 玮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进行HIV急性期感染相关临床研究。主要擅长不明原因发热及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周五上午  窦 攀窦 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擅长肿瘤患者的营养干预,胃肠道术后的营养干预,高
期刊
薛庆云薛庆云  北京医院骨科主任、肩关节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骨科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副主任委员、关节外科分会骨关节炎工作组副组长,中华老年医学研究会骨质疏松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老年骨关节及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诊治,包括膝关节骨关节炎、髋关节骨关节炎、关节内游离体、腰腿痛、股骨头坏死等。特别擅长早期骨关节炎的微创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以及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
期刊
王 军王 军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师从赵吉平、高树中等中医名家,获得针灸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兼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委员、北京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理事、北京针灸学会穴位贴敷分会秘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外治方法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擅长针灸治疗头痛、偏头痛、失眠、颈椎病、腰椎病、中风、头晕、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熟练应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腰椎
期刊
杨杰孚  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及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心力衰竭学组全国组长,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药物治疗组组长,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等职务。擅长心律失常,心脏起搏及电生理,射频消融治疗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治疗。在这些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在植入器械(心脏起搏器、抗心衰起搏及埋藏式除颤器)
期刊
〇 特殊时期,更高的糖尿病风险  众所周知,老年人群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极高, 且常常起病隐匿,不容易被发现,所以大众对老年人群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均较为重视,但也相应地忽视了一些特殊人群、特殊时期的糖尿病风险。朱教授告诉我们,目前需要格外关注女性患糖尿病的风险。  国际糖尿病联盟早在2017年就曾统计出一组数据:全球糖尿病的成人患者约有 4.25亿,其中全球20~79岁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8
期刊
受访专家支修益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教授 、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胸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世界华人胸外科学会副会长,中国癌症基金会控烟与肺癌防治工作部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工作部部长,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和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在肺癌外科手术及多学科综合治疗领域,特别是在高龄肺癌患者外科手术和
期刊
张大宁张大宁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国医大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专家,天津市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中医肾病学国家授衔专家,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公共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与有关方面提名,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国际天文联合会把中国科学院新发现的831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大宁星”,这是世界上第一颗以医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门诊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