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 军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师从赵吉平、高树中等中医名家,获得针灸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兼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委员、北京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理事、北京针灸学会穴位贴敷分会秘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外治方法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擅长针灸治疗头痛、偏头痛、失眠、颈椎病、腰椎病、中风、头晕、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熟练应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腰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
门诊时间:周三、周五、周日上午
在中医看来,现代医学消化道主要涉及的脏腑是脾胃,也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众所周知,人的先天之本是肾,主管生殖、发育,而脾胃有着运化水谷精微、分清降浊、为各个脏腑提供生命活动的原材料的功能,这便可以将其称为后天之本,也无怪乎有着“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的说法。而更细致地划分,脾与胃也有着功能上的区别。
脾和胃都是人体后天之本,负责人体的消化吸收,但是脾属于五脏而胃属于六腑,脏与腑功能、特性并不相同。俗话说“胃口好,吃得香”,胃负责吃进东西后的初步消化,将这些食物传递给肠道,其作为腑的特性是“传化物而不藏”,所以胃气主降、以降为顺;脾作为五脏之一有着“藏精气而不泻”的特性,负责将吃进去的食物运化,变成有用的精微物质,濡养全身。脾也是人体的升降之枢纽,脾气主升,运化水谷精微而来的精微物质在脾气的作用下上输于肺,在肺的作用下输布全身、濡养脏腑与四肢百骸,同时也要和肾气共同作用,将重浊的运化后的糟粕物质下传于肠道、膀胱。如果脾因为种种因素发生了虚弱,那么人体运化水谷、升清降浊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胃里的食物不能很好地运化、传递下去,就会在胃中堆积,形成脾胃不和。脾胃不和时间久了,长期存在食积、食滞的情况,就会产生热邪,也就是脾胃積热,不及时干预,就可能会发展成胃炎等胃部疾病。
当胃口不好时,您可能经常感到胃胀,同时伴有乏力、懒言、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专家告诉我们,这往往是因为脾胃不和,导致了脾胃积热。如果对辨证没有把握,还是建议前往正规中医医院寻求辨证诊治。
● 调理方法──降气除胀贴
王主任介绍了一个降气除胀贴,只用一味莱菔子,就能帮助我们调理胃胀,消除脾胃积热。莱菔子其实就是萝卜的种子,性味辛、甘、平,归肺、脾、胃经,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效。
【药材】莱菔子30克。
【制作与使用方法】首先取50克莱菔子研磨成粉状,取细末加适量黄酒,调成较干的泥状。然后取3克左右的药泥,放到药贴的圆圈中,剩余药粉可密封冷藏保存。将药贴放在暖气或热水袋上温热后,贴于神阙穴(肚脐处)。
有胃胀、乏力、口臭、牙龈肿痛等脾胃不和、脾胃积热症状的人群,可每天贴敷4~6个小时,注意保暖。对胶布过敏者和孕妇慎用。
王主任介绍,除了将萝卜的种子用于贴敷,日常饮食也可以多吃一些萝卜,除了可以降气、助消化外,不同的萝卜还可以调节不同的内脏功能。青萝卜擅长清肝火;白色入肺,白萝卜有着止咳清肺的功效;红心萝卜(心里美)则偏于清心火。
王主任介绍的第二把火是下消化道——肠道中的火,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便秘。王主任告诉我们,中老年人常见的便秘中,阴液不足引起阴虚肠燥的便秘较为常见。随着人体的衰老,气血津液都可能发生生理性的亏虚,而肾的生理性虚衰更是明显,这些都会导致阴液分泌减少,就可能造成肠中津液亏少,肠道失润,大肠传导不利,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干结难解,最终出现便秘等。这种肠燥津亏的证候,也可以近似地理解为一种火热之邪,乃阴虚所致的虚火。
王主任告诉我们,肠燥津亏患者常常出现大便干结呈羊屎粒状、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等症状。
● 调理方法──润肠通便贴
王主任向我们介绍了一种调理便秘、消除阴虚肠燥的润肠通便方法。其中用到的通便良药就是皂角仁。皂角仁辛、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有润燥通便、祛风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大便燥结、痔疮下血、下痢里急后重、疝气。
【药材】皂角仁50克。
【制作与使用方法】首先取50克皂角仁研磨成粉状,取细末加适量黄酒,调成干泥状。取3克左右的药泥,放到药贴的圆圈中,剩余药泥可密封冷藏保存。每日睡前,将药贴放在暖气上温热后,贴于肚脐处。
有大便干结、潮热盗汗等阴液不足、阴虚肠燥表现的人群,可每天贴敷6个小时,到晨起再取下。对胶布过敏者慎用。 皂角仁除了贴敷,还可以内服,先将皂角仁煮熟,然后加入冰糖或者蜂蜜搅拌吃,也可以煮粥或者煲汤的时候,加一点皂角仁。
最后一把上消化道的火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火,常见的症状是舌疮、失眠。虽然在现代医学中,心与胃肠道属于截然不同的系统,但在传统中医的眼中,心有着开窍于舌的特点,心之经脉与舌根相连,心气上通于舌,心的生理和病理表现,可由舌反映出来。王主任告诉我们,会导致大家的消化道出现第三把火的主要原因是——心肾不交、心火上炎。
五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心与肾也不例外。心在上焦,在五行属火;肾在下焦,在五行属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心火必须下降到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呈于心,使心火不亢,这称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而心与肾二者一方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心与肾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进而导致病理状态出现。
在病程的早期,可能出现肾阴虚导致的心火上炎,即肾水无法抑制心火,导致心火上炎证,证见口舌生疮、口腔糜烂、舌尖绛红、心烦失眠等。其中的口舌生瘡,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口腔溃疡,在中医里会因溃疡位置不同,分成两种火,在口唇、口颊部的溃疡,也被称为口疮,通常是因为有胃火,可以用第一个降气除胀贴来调理。
思虑过度或者心情抑郁,可致心火亢盛,就会心神不宁。而房事不节可能损耗肾阴,使得肾水不足以抑制心火,导致心火亢盛。王主任告诉我们,常见的心肾不交主要常见的原因是久病伤阴、房事不节、思虑太过等。
● 调理方法——清心贴
针对心火的问题,王主任介绍了一个清心贴,只用一味吴茱萸,就能调理心火亢盛所致的口腔溃疡,使得心肾调和。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效。
【药材】吴茱萸30克。
【制作与使用方法】首先将50克吴茱萸打碎研磨,取细末加适量陈醋,调成干泥状。然后取2克左右的药泥,放到药贴的圆圈中,剩余药粉可密封冷藏保存。睡前泡脚后,先按揉脚掌心涌泉穴的位置(脚跟到脚趾顶端连线,前三分之一处的凹陷处即为涌泉穴)。将药贴放在暖气上温热后,贴于涌泉穴位置。
有口腔溃疡、心烦难眠、口干口苦的心火旺盛人群,可每天贴敷4~6个小时。皮肤对胶布过敏者慎用。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师从赵吉平、高树中等中医名家,获得针灸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兼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委员、北京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理事、北京针灸学会穴位贴敷分会秘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外治方法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擅长针灸治疗头痛、偏头痛、失眠、颈椎病、腰椎病、中风、头晕、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熟练应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腰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
门诊时间:周三、周五、周日上午
消化道的第一把火:脾胃不和、脾胃积热
在中医看来,现代医学消化道主要涉及的脏腑是脾胃,也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众所周知,人的先天之本是肾,主管生殖、发育,而脾胃有着运化水谷精微、分清降浊、为各个脏腑提供生命活动的原材料的功能,这便可以将其称为后天之本,也无怪乎有着“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的说法。而更细致地划分,脾与胃也有着功能上的区别。
脾和胃都是人体后天之本,负责人体的消化吸收,但是脾属于五脏而胃属于六腑,脏与腑功能、特性并不相同。俗话说“胃口好,吃得香”,胃负责吃进东西后的初步消化,将这些食物传递给肠道,其作为腑的特性是“传化物而不藏”,所以胃气主降、以降为顺;脾作为五脏之一有着“藏精气而不泻”的特性,负责将吃进去的食物运化,变成有用的精微物质,濡养全身。脾也是人体的升降之枢纽,脾气主升,运化水谷精微而来的精微物质在脾气的作用下上输于肺,在肺的作用下输布全身、濡养脏腑与四肢百骸,同时也要和肾气共同作用,将重浊的运化后的糟粕物质下传于肠道、膀胱。如果脾因为种种因素发生了虚弱,那么人体运化水谷、升清降浊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胃里的食物不能很好地运化、传递下去,就会在胃中堆积,形成脾胃不和。脾胃不和时间久了,长期存在食积、食滞的情况,就会产生热邪,也就是脾胃積热,不及时干预,就可能会发展成胃炎等胃部疾病。
当胃口不好时,您可能经常感到胃胀,同时伴有乏力、懒言、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专家告诉我们,这往往是因为脾胃不和,导致了脾胃积热。如果对辨证没有把握,还是建议前往正规中医医院寻求辨证诊治。
● 调理方法──降气除胀贴
王主任介绍了一个降气除胀贴,只用一味莱菔子,就能帮助我们调理胃胀,消除脾胃积热。莱菔子其实就是萝卜的种子,性味辛、甘、平,归肺、脾、胃经,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效。
【药材】莱菔子30克。
【制作与使用方法】首先取50克莱菔子研磨成粉状,取细末加适量黄酒,调成较干的泥状。然后取3克左右的药泥,放到药贴的圆圈中,剩余药粉可密封冷藏保存。将药贴放在暖气或热水袋上温热后,贴于神阙穴(肚脐处)。
有胃胀、乏力、口臭、牙龈肿痛等脾胃不和、脾胃积热症状的人群,可每天贴敷4~6个小时,注意保暖。对胶布过敏者和孕妇慎用。
王主任介绍,除了将萝卜的种子用于贴敷,日常饮食也可以多吃一些萝卜,除了可以降气、助消化外,不同的萝卜还可以调节不同的内脏功能。青萝卜擅长清肝火;白色入肺,白萝卜有着止咳清肺的功效;红心萝卜(心里美)则偏于清心火。
消化道的第二把火:肾阴不足、阴虚肠燥
王主任介绍的第二把火是下消化道——肠道中的火,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便秘。王主任告诉我们,中老年人常见的便秘中,阴液不足引起阴虚肠燥的便秘较为常见。随着人体的衰老,气血津液都可能发生生理性的亏虚,而肾的生理性虚衰更是明显,这些都会导致阴液分泌减少,就可能造成肠中津液亏少,肠道失润,大肠传导不利,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干结难解,最终出现便秘等。这种肠燥津亏的证候,也可以近似地理解为一种火热之邪,乃阴虚所致的虚火。
王主任告诉我们,肠燥津亏患者常常出现大便干结呈羊屎粒状、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等症状。
● 调理方法──润肠通便贴
王主任向我们介绍了一种调理便秘、消除阴虚肠燥的润肠通便方法。其中用到的通便良药就是皂角仁。皂角仁辛、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有润燥通便、祛风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大便燥结、痔疮下血、下痢里急后重、疝气。
【药材】皂角仁50克。
【制作与使用方法】首先取50克皂角仁研磨成粉状,取细末加适量黄酒,调成干泥状。取3克左右的药泥,放到药贴的圆圈中,剩余药泥可密封冷藏保存。每日睡前,将药贴放在暖气上温热后,贴于肚脐处。
有大便干结、潮热盗汗等阴液不足、阴虚肠燥表现的人群,可每天贴敷6个小时,到晨起再取下。对胶布过敏者慎用。 皂角仁除了贴敷,还可以内服,先将皂角仁煮熟,然后加入冰糖或者蜂蜜搅拌吃,也可以煮粥或者煲汤的时候,加一点皂角仁。
消化道的第三把火:心肾不交 心火上炎
最后一把上消化道的火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火,常见的症状是舌疮、失眠。虽然在现代医学中,心与胃肠道属于截然不同的系统,但在传统中医的眼中,心有着开窍于舌的特点,心之经脉与舌根相连,心气上通于舌,心的生理和病理表现,可由舌反映出来。王主任告诉我们,会导致大家的消化道出现第三把火的主要原因是——心肾不交、心火上炎。
五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心与肾也不例外。心在上焦,在五行属火;肾在下焦,在五行属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心火必须下降到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呈于心,使心火不亢,这称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而心与肾二者一方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心与肾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进而导致病理状态出现。
在病程的早期,可能出现肾阴虚导致的心火上炎,即肾水无法抑制心火,导致心火上炎证,证见口舌生疮、口腔糜烂、舌尖绛红、心烦失眠等。其中的口舌生瘡,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口腔溃疡,在中医里会因溃疡位置不同,分成两种火,在口唇、口颊部的溃疡,也被称为口疮,通常是因为有胃火,可以用第一个降气除胀贴来调理。
思虑过度或者心情抑郁,可致心火亢盛,就会心神不宁。而房事不节可能损耗肾阴,使得肾水不足以抑制心火,导致心火亢盛。王主任告诉我们,常见的心肾不交主要常见的原因是久病伤阴、房事不节、思虑太过等。
● 调理方法——清心贴
针对心火的问题,王主任介绍了一个清心贴,只用一味吴茱萸,就能调理心火亢盛所致的口腔溃疡,使得心肾调和。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效。
【药材】吴茱萸30克。
【制作与使用方法】首先将50克吴茱萸打碎研磨,取细末加适量陈醋,调成干泥状。然后取2克左右的药泥,放到药贴的圆圈中,剩余药粉可密封冷藏保存。睡前泡脚后,先按揉脚掌心涌泉穴的位置(脚跟到脚趾顶端连线,前三分之一处的凹陷处即为涌泉穴)。将药贴放在暖气上温热后,贴于涌泉穴位置。
有口腔溃疡、心烦难眠、口干口苦的心火旺盛人群,可每天贴敷4~6个小时。皮肤对胶布过敏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