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新课程作业的三大转变指的是:德育课程作业目的的转变——即作业由追求对知识习得与巩固的单一目的,转变为作业既注意知识习得与巩固,同时更注重优化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多维目的;德育课程作业内容的转变——即作业内容由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转变为引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世界,让他们更多地去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和改变生活;德育课程作业节点的转变——即由作业的固时性、封闭性,转变为作业的过程性和开放性。
一、德育课程作业目的的转变
新德育课程坚守生活德育理论,课程的作业设计和训练,摒弃了“由道德知识和理论所设置的框框”[1],作业的目的由单一转变为多维,即在注重优化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又不忽视对生活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习得。例如《 我的好习惯 》(苏教版《 品德与生活 》二年级上册)设计的一道作业——卡通画面上呈现的是一棵树,枝干和枝条上有许多树叶。这道作业的提示语是:这是一棵成长树,只要你养成一个好习惯,就可以在树叶上写出来,并涂上颜色。这道作业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只要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可以在“成长树”上的一片树叶上写出来。类似这样的作业,能鞭策、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去养成一个又一个好习惯。又如教学《 让诚信伴着我 》(人教版《 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上册)一课,一位教师设计的作业是:“一个人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有一次乘船渡江,天气突变,此时风大浪涌,险象环生。船夫说,请你丢弃一个背囊,减轻船的载重,方可化危为安。这个人对自己的背囊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不愿丢,最后将‘诚信’背囊抛进了大江里。你怎样看待这个人的选择?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并说说理由。”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说出了自己的选择和理由。有的说:“他不应该丢掉‘诚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我觉得可以丢掉‘金钱’,因为‘金钱’没有了可以再挣。”有个学生抢着说:“我会丢掉‘荣誉’,因为只要‘诚信’不丢,‘荣誉’还会再获得。”……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迪是,按照教学目标的取向,设计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变得丰富而深刻。
上述例子说明了德育课程作业设计价值取向的转变。让作业设计的目的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让学生的生活走向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2]
二、德育课程作业内容的转换
作业选择什么内容,直接关系着能否最佳地发挥作业的功能和价值。在生活论德育的主导下,德育课程的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由走进文本世界转变为走进儿童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是因为生活论德育所倡导的“道德学习要使人学会的是: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3] 而作业,作为道德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无疑也应围绕如何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而运筹。
1.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道德学习与知识学习不同,它所关注的不只是生活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基于生活事实的生活意义”,“在生活的关注中,关注者投入的是整体的生命,敞开的是自己整个的精神世界”。[4]按照生活德育理论,德育课程作业的内容,不仅要面向现实生活,而且要能牵引、触动和引发学生的情感、愿望和体验。例如教学《善待他人》(鄂教版《 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下册)一课,教师设计的移情性作业——“小亮和小晶在玩乒乓球,小晶玩得很勉强,常常用手按在肚子上,可能是因为肚子痛,而这个孩子从不为一点小痛诉苦,无论做什么事都不示弱。如果你是与小晶配对打乒乓球的小亮,应当怎样对待小晶呢?”类似这样的作业,无疑有助于引领学生敞开心灵,倾注真情去关注生活。
2.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反思生活
“生活的‘反思’是将人原有的生活、生活经验置于一种被‘探问’的位置和状态之中”,“通过探问与反思的生活经验已经不再是原有的生活经验了,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们正是在反思中“生发出建构更好生活的愿望和指向”。[5]按照生活德育理论,德育课程设计和安排反思性作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反思性作业是指向作业者自身的,是致力于学生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监控能力。例如,《拥有好心情》(人教版《 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下册)一课设计的作业:
自我反思:我曾为______事生气,当时我的想法是______,当时我的心情是______,假如我这样想______就不会生气了。
反思性作业,能促进个体对已有经验的改造,实现对习得意义的重建,有利于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弘扬道德的品德,摒弃非道德的因素,从而提升道德境界。
3.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改变生活
鲁洁教授说:要改变或改善生活,“除了要有相应思想为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感性的活动,实际的行为去改变现实境遇、现实关系。道德学习在这个环节的主题就是‘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生活’”。[6]按照生活德育理论,德育课程应当更多地设计和安排感性的实践性作业。例如,教学《我也有爱》(鄂教版《 品德与社会 》三年级上册),一位教师设计的作业是:试一试,给爸爸妈妈分别洗一次脚,看看父母脸上的表情,听听他们的感受。显而易见,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这道实践性作业,从而“改变了现实境遇,现实关系”,强化了亲情,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幸福。
三、德育课程作业节点的转变
所谓作业节点,是指教学中的作业时间点与优化学生学、改善教师教的关系。按照教学论基本原理和生活德育理论的要求,德育课程作业的节点,应是多时性、过程性和开放性。这是因为德育课程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倡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先学后教,努力实现少教多学。作业,作为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工具,理应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并在课首、课中和课尾各个节点上,最大化地发挥其优化学生的“学”和改善教师的“教”的功效。
1.课首节点的作业运筹
注重把作业与课前调查,作业与洞悉学情、了解学生需要、拿捏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抓好课首作业节点,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为新课的展开营造理想的氛围和背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把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脉搏;有利于教学在关注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改善和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总之,抓好课首节点的作业运筹,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课中节点的作业运筹
注重将作业活动抛锚在学生的动态学习进程中,让学生边学边练,学练结合,寓学于练,以练助学,真正使作业训练成为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的“脚手架”,成为深化思维、开拓思路、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契机,成为通向教学目标达成的“铺路石”。课中节点的作业运筹,主要是引领学生把学与思、学与做、学与用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的自主作业、主动探索与教师的及时反馈、精妙引导相互融合、彼此互动;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不断拓展、深化的“脚手架”,成为学生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的工具。
3.课尾节点的作业运筹
教师应把作业作为课后延伸中的一个套环,将学生已学过的教育主题的意义,与他们在课外、校外的生活衔接起来。课尾节点作业运筹的思路不外乎四条:① 围绕课内活动内容,延伸到课外去寻访、搜索相关的信息,以扩大视野;② 由学生课内的表现扩展到学生的课外表现;③ 将课内解决问题的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延伸到课外去,继续探究相关的问题;④ 把课内掌握的有关生活和社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去运用、去印证。课尾节点的作业运筹,旨在为儿童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使之由课内生活走进他们的现实生活,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将课堂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够在课外生活世界中得以外化和彰显。
综上所述,德育课程作业的三大转变,对于开拓学生学习的宽度、推进学生学习的深度、优化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改善教师的教、优化教师教学素养也有重要价值。
(作者单位:陈光全,宜都市教学研究室,湖北宜都,443300;陈亮,宜昌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湖北宜昌,400020)
参考文献:
[1][2]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3(3):9-16,37.
[3][4][5][6]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
一、德育课程作业目的的转变
新德育课程坚守生活德育理论,课程的作业设计和训练,摒弃了“由道德知识和理论所设置的框框”[1],作业的目的由单一转变为多维,即在注重优化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又不忽视对生活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习得。例如《 我的好习惯 》(苏教版《 品德与生活 》二年级上册)设计的一道作业——卡通画面上呈现的是一棵树,枝干和枝条上有许多树叶。这道作业的提示语是:这是一棵成长树,只要你养成一个好习惯,就可以在树叶上写出来,并涂上颜色。这道作业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只要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可以在“成长树”上的一片树叶上写出来。类似这样的作业,能鞭策、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去养成一个又一个好习惯。又如教学《 让诚信伴着我 》(人教版《 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上册)一课,一位教师设计的作业是:“一个人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有一次乘船渡江,天气突变,此时风大浪涌,险象环生。船夫说,请你丢弃一个背囊,减轻船的载重,方可化危为安。这个人对自己的背囊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不愿丢,最后将‘诚信’背囊抛进了大江里。你怎样看待这个人的选择?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并说说理由。”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说出了自己的选择和理由。有的说:“他不应该丢掉‘诚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我觉得可以丢掉‘金钱’,因为‘金钱’没有了可以再挣。”有个学生抢着说:“我会丢掉‘荣誉’,因为只要‘诚信’不丢,‘荣誉’还会再获得。”……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迪是,按照教学目标的取向,设计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变得丰富而深刻。
上述例子说明了德育课程作业设计价值取向的转变。让作业设计的目的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让学生的生活走向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2]
二、德育课程作业内容的转换
作业选择什么内容,直接关系着能否最佳地发挥作业的功能和价值。在生活论德育的主导下,德育课程的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由走进文本世界转变为走进儿童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是因为生活论德育所倡导的“道德学习要使人学会的是: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3] 而作业,作为道德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无疑也应围绕如何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而运筹。
1.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道德学习与知识学习不同,它所关注的不只是生活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基于生活事实的生活意义”,“在生活的关注中,关注者投入的是整体的生命,敞开的是自己整个的精神世界”。[4]按照生活德育理论,德育课程作业的内容,不仅要面向现实生活,而且要能牵引、触动和引发学生的情感、愿望和体验。例如教学《善待他人》(鄂教版《 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下册)一课,教师设计的移情性作业——“小亮和小晶在玩乒乓球,小晶玩得很勉强,常常用手按在肚子上,可能是因为肚子痛,而这个孩子从不为一点小痛诉苦,无论做什么事都不示弱。如果你是与小晶配对打乒乓球的小亮,应当怎样对待小晶呢?”类似这样的作业,无疑有助于引领学生敞开心灵,倾注真情去关注生活。
2.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反思生活
“生活的‘反思’是将人原有的生活、生活经验置于一种被‘探问’的位置和状态之中”,“通过探问与反思的生活经验已经不再是原有的生活经验了,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们正是在反思中“生发出建构更好生活的愿望和指向”。[5]按照生活德育理论,德育课程设计和安排反思性作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反思性作业是指向作业者自身的,是致力于学生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监控能力。例如,《拥有好心情》(人教版《 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下册)一课设计的作业:
自我反思:我曾为______事生气,当时我的想法是______,当时我的心情是______,假如我这样想______就不会生气了。
反思性作业,能促进个体对已有经验的改造,实现对习得意义的重建,有利于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弘扬道德的品德,摒弃非道德的因素,从而提升道德境界。
3.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改变生活
鲁洁教授说:要改变或改善生活,“除了要有相应思想为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感性的活动,实际的行为去改变现实境遇、现实关系。道德学习在这个环节的主题就是‘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生活’”。[6]按照生活德育理论,德育课程应当更多地设计和安排感性的实践性作业。例如,教学《我也有爱》(鄂教版《 品德与社会 》三年级上册),一位教师设计的作业是:试一试,给爸爸妈妈分别洗一次脚,看看父母脸上的表情,听听他们的感受。显而易见,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这道实践性作业,从而“改变了现实境遇,现实关系”,强化了亲情,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幸福。
三、德育课程作业节点的转变
所谓作业节点,是指教学中的作业时间点与优化学生学、改善教师教的关系。按照教学论基本原理和生活德育理论的要求,德育课程作业的节点,应是多时性、过程性和开放性。这是因为德育课程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倡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先学后教,努力实现少教多学。作业,作为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工具,理应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并在课首、课中和课尾各个节点上,最大化地发挥其优化学生的“学”和改善教师的“教”的功效。
1.课首节点的作业运筹
注重把作业与课前调查,作业与洞悉学情、了解学生需要、拿捏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抓好课首作业节点,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为新课的展开营造理想的氛围和背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把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脉搏;有利于教学在关注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改善和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总之,抓好课首节点的作业运筹,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课中节点的作业运筹
注重将作业活动抛锚在学生的动态学习进程中,让学生边学边练,学练结合,寓学于练,以练助学,真正使作业训练成为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的“脚手架”,成为深化思维、开拓思路、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契机,成为通向教学目标达成的“铺路石”。课中节点的作业运筹,主要是引领学生把学与思、学与做、学与用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的自主作业、主动探索与教师的及时反馈、精妙引导相互融合、彼此互动;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不断拓展、深化的“脚手架”,成为学生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的工具。
3.课尾节点的作业运筹
教师应把作业作为课后延伸中的一个套环,将学生已学过的教育主题的意义,与他们在课外、校外的生活衔接起来。课尾节点作业运筹的思路不外乎四条:① 围绕课内活动内容,延伸到课外去寻访、搜索相关的信息,以扩大视野;② 由学生课内的表现扩展到学生的课外表现;③ 将课内解决问题的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延伸到课外去,继续探究相关的问题;④ 把课内掌握的有关生活和社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去运用、去印证。课尾节点的作业运筹,旨在为儿童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使之由课内生活走进他们的现实生活,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将课堂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够在课外生活世界中得以外化和彰显。
综上所述,德育课程作业的三大转变,对于开拓学生学习的宽度、推进学生学习的深度、优化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改善教师的教、优化教师教学素养也有重要价值。
(作者单位:陈光全,宜都市教学研究室,湖北宜都,443300;陈亮,宜昌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湖北宜昌,400020)
参考文献:
[1][2]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3(3):9-16,37.
[3][4][5][6]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