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如何妥善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呢?
一、指导模仿,进行练笔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1.单项模仿式
即仿照课文某一个方面来写,或者练写的一件事,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个人的面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单项训练好比一台机器的零件,零件做好了,就能组装成一台合格的机器。结合阅读练习单项仿写,学生学以致用见效快。
如学习《少年闰土》《金色的鱼钩》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抓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猜猜他是谁。
2.片断模仿式
片断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它不必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情节,也不必要求有严密的结构。这种局部模仿,范文较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
如学习《第一场雪》第四自然段整體到部分的构段方式,动态和静态的写作方法,也来写一处熟悉的景物。片断训练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学生自取,形式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3.全文模仿式
着眼于整篇文章,进行随文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
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全文模仿式训练,一般安排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后面一课时进行。
二、发挥想像,进行练笔
想象是指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的表象进行积极思维,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创造出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常用方式有四种:
1.结尾续写式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可以进行想象式练笔。
如《穷人》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 :①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是怎样的?②第二天,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③桑娜和他的丈夫是怎样关心照顾两个孩子的?④两个孩子长大后怎样对待桑娜夫妇的?围绕这四个问题,学生展开想像,当堂练笔。
2.情节扩展式
课文中有些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读者去领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像,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
如在教《詹天佑》时,课文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他是这样引导的:“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这样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3.填补空白式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和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是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老班长牺牲后,“我们”如何走出草地,如何把鱼钩送达革命圣地,作者留下了空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这一情节补上,把“鱼钩”在途中的鼓舞作用表达出来。
三、引导理解,进行练笔
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是随文练笔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练笔写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方式有两种:
1.中心突破式
课文中常常有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作为主线,整体把握,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点明了中心,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练笔:以“周总理的生活多么简朴啊!”和“周总理的工作多么劳苦啊!”为总起句(或总结句),找出有关内容练写两段话。这种教学安排“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读文有感式
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写写体会,有水到渠成之妙。
如《军神》一文,讲的是刘伯承元帅在战争年代,右眼受伤,但他坚持不用麻醉剂,强忍剧痛做完手术,比起关云长刮骨疗伤有过之而无不及,被沃克医生惊呼为“军神”,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感染了学生。学文后,引导学生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自己的体会,学生乐于表达,愿意动笔,对刘伯承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一、指导模仿,进行练笔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1.单项模仿式
即仿照课文某一个方面来写,或者练写的一件事,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个人的面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单项训练好比一台机器的零件,零件做好了,就能组装成一台合格的机器。结合阅读练习单项仿写,学生学以致用见效快。
如学习《少年闰土》《金色的鱼钩》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抓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猜猜他是谁。
2.片断模仿式
片断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它不必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情节,也不必要求有严密的结构。这种局部模仿,范文较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
如学习《第一场雪》第四自然段整體到部分的构段方式,动态和静态的写作方法,也来写一处熟悉的景物。片断训练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学生自取,形式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3.全文模仿式
着眼于整篇文章,进行随文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
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全文模仿式训练,一般安排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后面一课时进行。
二、发挥想像,进行练笔
想象是指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的表象进行积极思维,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创造出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常用方式有四种:
1.结尾续写式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可以进行想象式练笔。
如《穷人》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 :①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是怎样的?②第二天,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③桑娜和他的丈夫是怎样关心照顾两个孩子的?④两个孩子长大后怎样对待桑娜夫妇的?围绕这四个问题,学生展开想像,当堂练笔。
2.情节扩展式
课文中有些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读者去领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像,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
如在教《詹天佑》时,课文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他是这样引导的:“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这样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3.填补空白式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和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是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老班长牺牲后,“我们”如何走出草地,如何把鱼钩送达革命圣地,作者留下了空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这一情节补上,把“鱼钩”在途中的鼓舞作用表达出来。
三、引导理解,进行练笔
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是随文练笔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练笔写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方式有两种:
1.中心突破式
课文中常常有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作为主线,整体把握,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点明了中心,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练笔:以“周总理的生活多么简朴啊!”和“周总理的工作多么劳苦啊!”为总起句(或总结句),找出有关内容练写两段话。这种教学安排“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读文有感式
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写写体会,有水到渠成之妙。
如《军神》一文,讲的是刘伯承元帅在战争年代,右眼受伤,但他坚持不用麻醉剂,强忍剧痛做完手术,比起关云长刮骨疗伤有过之而无不及,被沃克医生惊呼为“军神”,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感染了学生。学文后,引导学生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自己的体会,学生乐于表达,愿意动笔,对刘伯承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