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生活、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然而,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或十分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仍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老师为了教好作文想方设法却收效甚微;学生为了写好作文,绞尽脑汁却苦于无门。特别是农村学生,提到写作文时头脑一片空白,没什么可写,或者觉得写出来没什么意思,不值得写。不是放弃作文,就是依赖作文资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没有反映自己的真实生活,没有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没有表现自己的个性思想。就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1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写作能力的起点
任何事情,没有兴趣就将远离进步和成功。写作文也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1.1 丰富农村学生的生活,让兴趣这颗种子有孕育的土壤。农村学生大多觉得生活平淡,缺乏写作材料。在家里感受到的是父母无休止的唠叨和埋头苦干,代沟要比城市深远。有的学生甚至认为父母说话做事不如自己,瞧不起父母。在学校也总是无聊的上课下课,在社会上总是看到打麻将、在电脑前玩“偷菜”的游戏,他们对这些都不感兴趣。老师和学校要创设各种生活情景,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写作欲望。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的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作文也诞生了。”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的繁琐讲解,不能占用“语文实践活动”课的课时,要认真设计教学,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多方面收集资料,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尽量挤时间多开展课内活动,有必要时可请相关人物到班上与学生座谈、交流,丰富和延伸学生课堂生活。学校要多开展各方面的活动。在校内可开展文体活动、读书讲演活动、各科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科技活动、各种知识竞赛活动等,在校外可成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各种培训,让家长掀起重知识、重教育的社会风气。学校可组织学生走访参观,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学雷锋活动、献爱心活动,以及各种有意义的野外活动。我们要创造环境,用环境造就人才。只要生活环境中新人新事不断涌现,学生内心就无法平静,有感欲发,不吐不快,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1.2 激励学生,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学生写不好作文时,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独特的地方和有进步的地方给予鼓励,变揭短性评语为引导性的提示,让学生们觉得写作有兴趣,不让他们步入“作文难”的误区。待他们一定作文水平时,要逐渐提高要求,严格的评价他们作文的得失,不让他们产生自满情绪,以保证学生作文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1.3 指导学生合作作文、互评作文。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内外活劝时,可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作文,既发挥集体力量的优势,又照顾个人的专长,让学生们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增进理解,共同进步,使他们能享受到集体荣誉的自豪和合作的愉快。评改作文不全由老师完成,要在学生中采取不同形式互评。比如,合作作文由小组间互相批改,独立作文可由个人交换评改,对特殊的作文可放到众多人中去评改。评改后可以大家面对面的交流,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让学生在温暖的集体中迅速成长。
总之,兴趣是作文的内驱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它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提高作文的能力。
2 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互相转化,互相提高
2.1 课内阅读的指导。初中教材所选用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教师在教学中要潜心备课,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观察生活、选材确定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既要让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常识和规律,又要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发现、学会体验、陶冶情操、完善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思想和才华的佳作中吸收营养,由仿到创,提高写作能力。
2.2 给学生推荐课外优秀作品,鼓励学生阅读。从“唐诗宋词”到“四大名著”,从“冰心散文”到“莫泊桑小说”,广泛涉猎,以积累知识,开阔视野,让学生体会名人大家是怎样观察事物、感悟生活的。对课外阅读的方法教师亦应予以指导。①指导精读。精读就是咬文嚼字,由表及里精思熟读。元代人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字求其训”;其次,弄清句段含议,所谓“句索其旨”;第三,领会全文中心,所谓“通解章意”。其实字词句篇是一个整体,分三步阅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截然分开。精读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领悟精义。②指导速读。精读的目的是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今后工作和深造奠定基础;速读的目的是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或者是为了深入研究读写问题翻检资料。③指导写读书笔记。古人读书“手不停批”,“手自笔录”。写读书笔记是从事各种工作和治学科研的基本功。读书笔记有多种形式:批注、摘抄、札记、做卡片等。
总之,学生读的多了,收获就多了,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主要方式。老师要抓好重要环节,用阅读能力的提高去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用写作能力的提高去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相互转化,便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成功。
3 教学学生捕捉生活情景,实现作文创新
农村生活平淡,但不缺写作材料,学生们缺的是捕捉、感悟。要抓住时机,教学生换位、比较,在平淡的生活中去“淘金”。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分析。如:当时“我”已20岁,北京已往返过两三次,父亲还要送“我”到南京上车,托了茶房都不放心,非得自己同去;买橘子时“我”要去,他偏不肯,硬自己“费事”,不是嘱咐这,就是嘱咐那,总把“我”当三岁小孩看,文中都是生活琐事,让人看了不也感到平淡甚至多余可笑吗?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读者至爱、历久传诵、感人至深的名篇,原因何在呢?如果作者放过了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放过那触动心灵、催人落泪的特殊镜头,作者的创作目的何在呢?同学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放过看似平淡,却蕴含“舔犊深情”的作文材料呢?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讨论后,我便抓住时机作了总结:作者是事隔七、八年后所写的回忆性散文,在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没有换位比较,是难以体味到父子深情的。父亲在那样的经济状况和人生境遇中总是想着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儿子,这容易吗?同学们有谁在乎过平常生活中父母和老师的“唠叨”吗?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们能理解父母和老师吗?课后我让同学们自由作文,结果都写了,都不同层次的反映了对生活情景的捕捉和感悟。我只给学生强调了创新,创新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落别人的“俗套”。朱自清以“背影”为题是一种创新,但今天我们再用就不是了。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很注重给学生们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由作文,不断鼓励他们创新,指导并推荐好的作品到报刊杂志上发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终于,我发现:教学生作文就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人,还真能做出点“文章”来。
1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写作能力的起点
任何事情,没有兴趣就将远离进步和成功。写作文也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1.1 丰富农村学生的生活,让兴趣这颗种子有孕育的土壤。农村学生大多觉得生活平淡,缺乏写作材料。在家里感受到的是父母无休止的唠叨和埋头苦干,代沟要比城市深远。有的学生甚至认为父母说话做事不如自己,瞧不起父母。在学校也总是无聊的上课下课,在社会上总是看到打麻将、在电脑前玩“偷菜”的游戏,他们对这些都不感兴趣。老师和学校要创设各种生活情景,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写作欲望。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的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作文也诞生了。”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的繁琐讲解,不能占用“语文实践活动”课的课时,要认真设计教学,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多方面收集资料,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尽量挤时间多开展课内活动,有必要时可请相关人物到班上与学生座谈、交流,丰富和延伸学生课堂生活。学校要多开展各方面的活动。在校内可开展文体活动、读书讲演活动、各科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科技活动、各种知识竞赛活动等,在校外可成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各种培训,让家长掀起重知识、重教育的社会风气。学校可组织学生走访参观,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学雷锋活动、献爱心活动,以及各种有意义的野外活动。我们要创造环境,用环境造就人才。只要生活环境中新人新事不断涌现,学生内心就无法平静,有感欲发,不吐不快,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1.2 激励学生,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学生写不好作文时,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独特的地方和有进步的地方给予鼓励,变揭短性评语为引导性的提示,让学生们觉得写作有兴趣,不让他们步入“作文难”的误区。待他们一定作文水平时,要逐渐提高要求,严格的评价他们作文的得失,不让他们产生自满情绪,以保证学生作文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1.3 指导学生合作作文、互评作文。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内外活劝时,可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作文,既发挥集体力量的优势,又照顾个人的专长,让学生们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增进理解,共同进步,使他们能享受到集体荣誉的自豪和合作的愉快。评改作文不全由老师完成,要在学生中采取不同形式互评。比如,合作作文由小组间互相批改,独立作文可由个人交换评改,对特殊的作文可放到众多人中去评改。评改后可以大家面对面的交流,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让学生在温暖的集体中迅速成长。
总之,兴趣是作文的内驱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它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提高作文的能力。
2 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互相转化,互相提高
2.1 课内阅读的指导。初中教材所选用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教师在教学中要潜心备课,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观察生活、选材确定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既要让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常识和规律,又要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发现、学会体验、陶冶情操、完善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思想和才华的佳作中吸收营养,由仿到创,提高写作能力。
2.2 给学生推荐课外优秀作品,鼓励学生阅读。从“唐诗宋词”到“四大名著”,从“冰心散文”到“莫泊桑小说”,广泛涉猎,以积累知识,开阔视野,让学生体会名人大家是怎样观察事物、感悟生活的。对课外阅读的方法教师亦应予以指导。①指导精读。精读就是咬文嚼字,由表及里精思熟读。元代人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字求其训”;其次,弄清句段含议,所谓“句索其旨”;第三,领会全文中心,所谓“通解章意”。其实字词句篇是一个整体,分三步阅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截然分开。精读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领悟精义。②指导速读。精读的目的是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今后工作和深造奠定基础;速读的目的是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或者是为了深入研究读写问题翻检资料。③指导写读书笔记。古人读书“手不停批”,“手自笔录”。写读书笔记是从事各种工作和治学科研的基本功。读书笔记有多种形式:批注、摘抄、札记、做卡片等。
总之,学生读的多了,收获就多了,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主要方式。老师要抓好重要环节,用阅读能力的提高去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用写作能力的提高去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相互转化,便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成功。
3 教学学生捕捉生活情景,实现作文创新
农村生活平淡,但不缺写作材料,学生们缺的是捕捉、感悟。要抓住时机,教学生换位、比较,在平淡的生活中去“淘金”。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分析。如:当时“我”已20岁,北京已往返过两三次,父亲还要送“我”到南京上车,托了茶房都不放心,非得自己同去;买橘子时“我”要去,他偏不肯,硬自己“费事”,不是嘱咐这,就是嘱咐那,总把“我”当三岁小孩看,文中都是生活琐事,让人看了不也感到平淡甚至多余可笑吗?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读者至爱、历久传诵、感人至深的名篇,原因何在呢?如果作者放过了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放过那触动心灵、催人落泪的特殊镜头,作者的创作目的何在呢?同学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放过看似平淡,却蕴含“舔犊深情”的作文材料呢?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讨论后,我便抓住时机作了总结:作者是事隔七、八年后所写的回忆性散文,在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没有换位比较,是难以体味到父子深情的。父亲在那样的经济状况和人生境遇中总是想着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儿子,这容易吗?同学们有谁在乎过平常生活中父母和老师的“唠叨”吗?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们能理解父母和老师吗?课后我让同学们自由作文,结果都写了,都不同层次的反映了对生活情景的捕捉和感悟。我只给学生强调了创新,创新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落别人的“俗套”。朱自清以“背影”为题是一种创新,但今天我们再用就不是了。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很注重给学生们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由作文,不断鼓励他们创新,指导并推荐好的作品到报刊杂志上发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终于,我发现:教学生作文就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人,还真能做出点“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