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毕业班工作二十五年,连续担任毕业班数学科的教学工作,研究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小组议论法,开展小组议论的主要结构是学生的自学和议论,议论的目的是磨炼学生的探索和思维,内容是完成一个个的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等任务;形式是前后课桌学生间的交谈、争辨、结论,标准是学生进行思考活动。议论促进自学,自学推动议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好的效果。根据我在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议论方法有五种:
1 引议
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我不直接讲解,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思考,比如:与米这两个分数的概念,我先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怎样比较一根绳子的与米的长短”?我要求学生准备三条绳子,一根长于1米,一根短于1米,一根等于1米,然后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当绳子大于1米时,米的长度比绳子的的长度短,甚至绳子越长,米的长度比绳子的越短,当绳子小于1米时,米的长度比绳子的长,只有一米长的绳子,他们的长度才相等。从各自的例举中领悟道理,单位“1”的量越大,它的越大。反之也同。米是一个“死”数量,而则是一个很“活”的份数。求得问题的解决,和米不能比较大小,也就是说,数量和份数不能比较大小。这样先引后议,辨异析疑,教学效果良好。
2 读议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学懂新问题的,就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先读例题,再让他们在小组上自己讲解,或边读例题边交流,再让他们自己探索新知识。
例如:本学期在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例3“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着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年少多,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例2“美术组有25人,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时,在学生自学例题的基础上,组织他们认真阅读,认真讨论两个问题:①题目的条件与问题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画图?“确定先画哪个量,再画哪个量?为什么?”②怎样解答?解题的关键是什么?并要求学生把题目下边的文字公式和计算过程结合起来进行议论,概括出一般的解题方法;然后指名学生概括,着重要求学生能说出各自的特点,相同点都是一个已知量和一个未知量,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或少)几分之几,求一个量。不同点是,例3是比“青少年”,求“婴儿”,属“比甲求乙”,它的特点怎样,例2是比“航模组”求“航模组”,属“比谁求谁”它的特点怎样;例3、例2的共同点都是两个数量的比较,关键就是抓住这个“比”字,要求学生明确“比”号后面的哪一个量就是单位“1”的量,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它,再画另一个量的线段(注意少的量要用虚线画出来),接着组织他们进行“算术题”和“方程解”的探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先读后议,或边读边议,既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考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
3 算议
一些运算性的例题,可先试算后议论。例如:我自编的计算题0.125÷3.125=÷3=×=(较好)。有的学生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算0.125÷3.125=(0.125×8)÷(3.125×8)=1÷25=(较好),同学们在算议的过程中共得三种计算方法,经过比较,一致认为用分数除法或商不变性质进行简算的算法较好。这样先算后议,学生就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反复思考和运算,既能使学生学会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又能提高计算技能技巧。
4 练议
先书面回答教师拟定的综合训练题目,再组织议论,进行交流。比如我编制了这样的练习,甲数是0.3,乙数是0.4:①乙数是甲数的几倍?0.4÷0.3=1(倍);②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0.3÷0.4=;③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0.3÷0.4==75%;④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0.4÷0.3≈1.333=133.3%;⑤甲数比乙数少百分之几?(0.4-0.3)÷0.4=25%;⑥乙数比甲数多百分之几?(0.4-0.3)÷0.3≈0.333=33.3%。(教师要指出:求比谁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时,注意比“谁”就要除以“谁”)
学生笔算后再议一议,利用练议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分数、小数、百分数与比谁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的相互转化和实质。
对分数应用题我常做如下练议:①对比练议;②变题练议;③搭配练议;④作图练议;⑤编题练议;⑥自编练议。通过练议,既开放学生智力,又提高解题技巧。
5 证议
对于几何形体的概念、性质、公式,有的可由学生自己剪剪、拼拼、画画、想想,让他们先须知实验,再通过小组讨论,用实例来验证公式或结论。比如:求长体表面积,我以纸板盒、粉笔盒的用料为例,同学们不是配套公式进行计算,而是把纸板盒,粉笔盒展开,展开的图形便出现了若干种不同的图样,由于图形不同,讨论就引起很多联想,解法也得到了启发,他们都能按不同的几何意义来解释不同的算式。①六个面相加。②相对的三组面相加。③底面周长×高+2底面积。又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我先引导学生抻用基本公式:S表=S侧+2S底。再让学生自己代入字母公式进行推论:S表=S侧+2S底=ch+2πr2=2πrh+2πr2=2πr×(h+r),当学生自己推到最后S表=2πr×(h+r)时,心情特别兴奋,齐声大叫:老师!我们用这道公式好吗?更简单哩!答案是肯定的。特别是我前面指导学生计算含π的方法,都要求最后才算π倍,如2.1×3.14×5=3.14×10.5=31.4(10π)+1.57(0.5π)=32.97(先要求学生背诵1~16π)证议过程,同学们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列式灵活合理,这样,学生空间观念既得到明显的提高,又能确保公式的正确性。
教学有法无定法,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只要能结合学生交际,抓住普遍的规律,利用普遍的思维形式进一步概括出特殊的思难形式,进而得出一个特殊的结论,这就是教学的成功和经验。
1 引议
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我不直接讲解,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思考,比如:与米这两个分数的概念,我先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怎样比较一根绳子的与米的长短”?我要求学生准备三条绳子,一根长于1米,一根短于1米,一根等于1米,然后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当绳子大于1米时,米的长度比绳子的的长度短,甚至绳子越长,米的长度比绳子的越短,当绳子小于1米时,米的长度比绳子的长,只有一米长的绳子,他们的长度才相等。从各自的例举中领悟道理,单位“1”的量越大,它的越大。反之也同。米是一个“死”数量,而则是一个很“活”的份数。求得问题的解决,和米不能比较大小,也就是说,数量和份数不能比较大小。这样先引后议,辨异析疑,教学效果良好。
2 读议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学懂新问题的,就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先读例题,再让他们在小组上自己讲解,或边读例题边交流,再让他们自己探索新知识。
例如:本学期在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例3“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着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年少多,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例2“美术组有25人,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时,在学生自学例题的基础上,组织他们认真阅读,认真讨论两个问题:①题目的条件与问题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画图?“确定先画哪个量,再画哪个量?为什么?”②怎样解答?解题的关键是什么?并要求学生把题目下边的文字公式和计算过程结合起来进行议论,概括出一般的解题方法;然后指名学生概括,着重要求学生能说出各自的特点,相同点都是一个已知量和一个未知量,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或少)几分之几,求一个量。不同点是,例3是比“青少年”,求“婴儿”,属“比甲求乙”,它的特点怎样,例2是比“航模组”求“航模组”,属“比谁求谁”它的特点怎样;例3、例2的共同点都是两个数量的比较,关键就是抓住这个“比”字,要求学生明确“比”号后面的哪一个量就是单位“1”的量,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它,再画另一个量的线段(注意少的量要用虚线画出来),接着组织他们进行“算术题”和“方程解”的探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先读后议,或边读边议,既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考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
3 算议
一些运算性的例题,可先试算后议论。例如:我自编的计算题0.125÷3.125=÷3=×=(较好)。有的学生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算0.125÷3.125=(0.125×8)÷(3.125×8)=1÷25=(较好),同学们在算议的过程中共得三种计算方法,经过比较,一致认为用分数除法或商不变性质进行简算的算法较好。这样先算后议,学生就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反复思考和运算,既能使学生学会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又能提高计算技能技巧。
4 练议
先书面回答教师拟定的综合训练题目,再组织议论,进行交流。比如我编制了这样的练习,甲数是0.3,乙数是0.4:①乙数是甲数的几倍?0.4÷0.3=1(倍);②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0.3÷0.4=;③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0.3÷0.4==75%;④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0.4÷0.3≈1.333=133.3%;⑤甲数比乙数少百分之几?(0.4-0.3)÷0.4=25%;⑥乙数比甲数多百分之几?(0.4-0.3)÷0.3≈0.333=33.3%。(教师要指出:求比谁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时,注意比“谁”就要除以“谁”)
学生笔算后再议一议,利用练议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分数、小数、百分数与比谁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的相互转化和实质。
对分数应用题我常做如下练议:①对比练议;②变题练议;③搭配练议;④作图练议;⑤编题练议;⑥自编练议。通过练议,既开放学生智力,又提高解题技巧。
5 证议
对于几何形体的概念、性质、公式,有的可由学生自己剪剪、拼拼、画画、想想,让他们先须知实验,再通过小组讨论,用实例来验证公式或结论。比如:求长体表面积,我以纸板盒、粉笔盒的用料为例,同学们不是配套公式进行计算,而是把纸板盒,粉笔盒展开,展开的图形便出现了若干种不同的图样,由于图形不同,讨论就引起很多联想,解法也得到了启发,他们都能按不同的几何意义来解释不同的算式。①六个面相加。②相对的三组面相加。③底面周长×高+2底面积。又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我先引导学生抻用基本公式:S表=S侧+2S底。再让学生自己代入字母公式进行推论:S表=S侧+2S底=ch+2πr2=2πrh+2πr2=2πr×(h+r),当学生自己推到最后S表=2πr×(h+r)时,心情特别兴奋,齐声大叫:老师!我们用这道公式好吗?更简单哩!答案是肯定的。特别是我前面指导学生计算含π的方法,都要求最后才算π倍,如2.1×3.14×5=3.14×10.5=31.4(10π)+1.57(0.5π)=32.97(先要求学生背诵1~16π)证议过程,同学们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列式灵活合理,这样,学生空间观念既得到明显的提高,又能确保公式的正确性。
教学有法无定法,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只要能结合学生交际,抓住普遍的规律,利用普遍的思维形式进一步概括出特殊的思难形式,进而得出一个特殊的结论,这就是教学的成功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