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强市建设研究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提升软实力对于国际竞争的重要意义,并试图从软实力的角度思考国家战略。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学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软实力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认为文化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是维系软实力的灵魂。软实力之所以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贫富,主要取决于其中的文化因素。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进行冷静分析,发掘其优势,认识其问题与不足,是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前提。
  关键词 软实力 文化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十七大以后被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一、软实力的提出与界定
  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其专著《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中,首次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1999年,他又在《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中队软实力概念作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表述。他指出,软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的目标,从而使本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在奈看来,国家软实力是一种同化性力量,“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里所强调的是“与人们合作而不是强迫人们服从你的意志”。奈将软实力概念主要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认为在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中,软实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国内学者王沪宁等人于上世界90年代初开始将软实力理论介绍到国内学界,1993年,王沪宁提出:“人们已经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看做是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实际上这些因素的发散性力量正使软权力具有国家关系中德权力属性。总的软权力态势对谁有利,谁就在国际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目前,影响国际软权力势能的因素是工业主义、科学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软权力的力量来自扩散性,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软权力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求后,软实力研究开始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部分学者的理论思考,我们可以将软实力的概念理解为某种形态的文化及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感染力、吸引力与影响力。它作为一种无形、抽象、非物质性的力量而存在,能让人自觉效仿、自愿追随自己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等。
  二、提高文化软实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凝聚与团结,对于一个城市的科学发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加紧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强市建设要着重做好几个方面: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是儒学居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位置。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在其后期日趋走向反动、没落,儒家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消极作用便日益显现。中国近代需要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加以根本性的变革。伟大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为思想文化的解放创造了政治前提。五四运动打掉了儒家所代表的封建思想文化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亦即封建社会当中的至尊至上的统治地位。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证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次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此揭开了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牢固确立和有效引导全民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内核。而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市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唤起“文化自觉”,融入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既使核心价值理念入脑入心,转化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追求;也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强烈关注的利益问题;既要诉诸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也要注重榜样示范作用。
  二是增强“文化力”意识,让广大市民认识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每个市民的文化表现都有可能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潜在的影响,提高城市竞争实力。增强开放意识。引导广大市民以宽广的胸怀学习、借鉴、吸纳一切外来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文化发展的开放度。提高文化自觉意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支持城市文化建设,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提升市民文化观念、主人翁意识,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三是应重视对市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培育和普法教育;尤其要加强党员干部“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教育;引导广大市民知荣辱、树新风、倡文明、求和谐,扶困济贫,关怀弱势群体。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也是政府文化责任的重要体现。应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进一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保障权益、多元发展,统筹发展、资源共享,重在普及、着眼提高”的理念和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全国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精心建设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把文化设施建设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大型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为打造文化软实力提供良好的载体。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重点填补社区和农村未建文化室的空白,改造提升现有文化基础设施。
  三是应制定全市性的公共文化设施配置标准,提高城乡间文化设施均等化程度;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其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智慧之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社会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不可能不借重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儒学中的“中和”、“诚信”、“爱仁”、“民本”、“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公生廉、廉生威”、法家主张的“明赏罚”、《孙子兵法》,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思想、信念、品格、情操、智慧、精神,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多个方面给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以宝贵的启迪。毋庸讳言,任何民族的文化都难免有糟粕,面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赋予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必然能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增添品位和魅力。
  (一)建设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一是加快建立以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提高市场监管水平,促进文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二是完善文化市场法规建设,抓紧研究制定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条例,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的依法监管,加强文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不断推广先进经验。三是加快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和手段建设,建立文化市场执法绩效考评和监督体系,加强对执法工作的社会监督。
  (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完善文化事业领导机制。
  构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当前,文化的创造性和活力尚未被充分释放和激发出来,相关的抑制因素仍然存在。旧有的文化体制弊端还没有被彻底根除,新的文化机制还没有完全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立法。
  一是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加速文化立法;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要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安排、纳入部门重点工作、纳入考核奖惩范围,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支持配合的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各级政府要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确保每年财政对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
  三是政府在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上,要“软硬结合、内外兼修”,切实加强对文化软实力建设规划、设计的科学指导;要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责任主体设定“硬约束”,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建设相关部门的责、权、利,既分工,又合作,促进协调,避免扯皮,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把文化软实力建设成效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责任到人,抓好落实。要把工作目标加以量化,实施目标管理。
  (三)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文化产业的发展
  由于文化产业既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既涉及经济总量的增减,也事关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危;既能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造血功能,也能扩大中国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着眼于代表中国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决不能有损于国家的稳定与安全。要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不能仅就产业谈产业,必须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相联系;不能只考虑发展东南沿海和城市的文化产业,必须同时发展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文化产业;不能只考虑本地区本部门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全国“一盘棋”;不仅要考虑文化产业的现实发展,还必须充分考虑文化产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地发展,持续不断地做大做强。
  总之,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勇于和善于借鉴国外经验,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充分利用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民间文化交流,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工程。在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加强文化交流与竞争,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发展国家软实力的奋斗中不断取得新成绩。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
  [2] 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1993.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搞得好与坏,是直接关系到学生自身安全、健康地成长。也是关系到广大家长的切身利益。为保障学生的安全,确保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在此谈谈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问题。  关健词 小学体育 安全与保护    说起体育教学中的安全话题, 我不由地想起几年前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 那是一节山羊课,由于不慎,一个男生受伤了。从此以后,跳山羊之
期刊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知识也在一点点丰富,感到很欣慰。但同时也发现,有的学生却离我们的期望越来越远,看着他们这样,我心里非常着急,我曾经看到一个这样的孩子,他读四年级,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竟然连24÷2,不知道该怎么列算式,我很惊讶,其实那是我们三年级就要掌握的最基本内容。到现在竟然是一片空白,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让我们的小学生数学学习竟然有这么大的困难?经过一番思考,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期刊
摘 要 文章主要针对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现实性等学科特点,探讨如何设计政治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学习,快乐学习。  关键词 政治课堂 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具有时代性、发展性的课程,而传统的政治课堂基本上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新课改的出现使过去的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全新的课堂模式下,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成了大家集
期刊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
期刊
摘 要 作为一种教学环境,高中物理教学的问题导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使学生在合适的条件和适宜的氛围里,产生出探究的兴趣和需要,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完成物理学习任务,达到掌握物理智能,实现身心素质发展的目的。高中物理教学问题导学设计,可以利用故事和背景引入,利用物理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和形成问题教学的基本模式等,这些方法策略都具有可行性意义。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导学设
期刊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好知识固然是教师重要成绩的表现,但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育人,而不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语文的学习不再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僵硬局面,也不是老师的一贯“满堂灌”的单边思路教学。它是随着新课程改革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改变而改变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倡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体、主动的作用而不是被动的,是学生和老师互动的有机组合。  
期刊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的提问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不少问题流于形式,不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要么是浅显得无须思考,要么是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提问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课堂提问的知识不要太广,切入点要小。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期刊
《纲要》指出:“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以幼儿发展为本作为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特点实施教育。而提问设计正是反应教师教育的能力与艺术的一个方面,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是开发幼儿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幼儿被动地接受提问,这样的提问也就很难体现它
期刊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首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变教学理念和行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
期刊
摘 要 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良好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  关键词 课堂 调动 兴趣 表扬奖励 活跃氛围 变换教学    教师的教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的学又对整个课堂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所以,教师在进行每一节课时都要注重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