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首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变教学理念和行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培养和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以自身的创新人格来影响、培育和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炼,注重新知识的获取和累积,改变和创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在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因素。教师需要在讲课的前几分钟内就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激发起学生兴趣。一些学校通过开展“课前5分钟”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前5分钟活动内容是在每次课前根据教学需要,由老师提前告诉学生准备。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你问我答”的竞赛方式;可以采用讲幽默故事、名人趣事、小品演绎等“开心五分钟”的寓教于乐形式;可以做诗歌朗诵、古诗背诵、日记展示等“美文鉴赏”的形式。这些活动既可以加强学生知识的积累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打造自主学习模式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嘎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增强互动教学氛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发挥主动创造性,释放巨大的潜能。我们可以通过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鼓励学生设疑、质疑、求异,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
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五、储备课外知识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来,优化组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吴艳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黑河教育,2010.2
[2]魏军.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策略.科学教育,2011.5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培养和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以自身的创新人格来影响、培育和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炼,注重新知识的获取和累积,改变和创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在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因素。教师需要在讲课的前几分钟内就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激发起学生兴趣。一些学校通过开展“课前5分钟”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前5分钟活动内容是在每次课前根据教学需要,由老师提前告诉学生准备。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你问我答”的竞赛方式;可以采用讲幽默故事、名人趣事、小品演绎等“开心五分钟”的寓教于乐形式;可以做诗歌朗诵、古诗背诵、日记展示等“美文鉴赏”的形式。这些活动既可以加强学生知识的积累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打造自主学习模式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嘎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增强互动教学氛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发挥主动创造性,释放巨大的潜能。我们可以通过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鼓励学生设疑、质疑、求异,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
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五、储备课外知识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来,优化组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吴艳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黑河教育,2010.2
[2]魏军.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策略.科学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