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anmi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宅第园林建筑的风貌美。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整体艺术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审美特征,也是苏州园林的审美原则。作者做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一、寻图画美
  苏州园林无论是大处,还是每一个细小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呈现图画美,《苏州园林》处处是画,那么作者是用哪些形象的文字把美丽的画面定格于字里行间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寻美的眼睛,去找寻那一幅幅画面!
  学生找到文中的段落:“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游览者看鱼戏连叶间,又是如画的一景。”“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些语句中都提到了图画,指的是什么画?补充中国画:也可以说是水墨画、山水画。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有诗云:“我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说的就是中国画中融天人为一体的独特生命精神。园理通画理,苏州园林之美和中国绘画之美在创造意蕴和精神结构上是深层契合的。所谓“壶公有天地,芥子拏须弥”,正是中国画和中国园林的共同特征,即通过阻隔、掩抑、曲折、留白等图像构造艺术的形式张力,制造视觉冲突,让静止的空间回荡起来,平静的画面活泼起来,给欣赏者带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享受。即便横看成画侧也成画,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整体布局构图,又是一幅主题统一、意境和谐的整体画,这也暗合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和合相生”的特点。
  二、品情趣美
  这些画就是自然美! 就是美术画要求的自然之趣,可以请同学们品读文中3—9小节,体会哪些语句体现了自然美。
  第3节:不对称的园林是美术画,不对称是中国画自然之趣的体现。曲径才能通幽,柳暗更显花明,欲扬先抑,欲拒还迎,欲露还藏,欲擒故纵,不对称中蕴涵着大对称,不和谐中孕育着大和谐,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倡导阴阳和谐、冲虚和自然高度和谐相处含融的审美情趣。正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始终兼收并蓄,生生不息,不也是因为具有这种胸襟和情怀吗?
  第4节:理解“各个角度”,不是平面画而是立体画。是艺术,让我们任何时候都如在画中,走到哪里都是图画的自然之美。和西方文明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与征服不同,中华文明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相得益彰。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这个借字用得十分精妙,站在更宏阔的天地宇宙的角度看,人生百年如寄,不过是万物之逆旅,光阴之过客,园林就和山水一样,不过是安顿人性灵的场所。所以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中国古代的山水画那么发达,山水诗那么盛行,园林建筑那么发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林也就不只是一个景观,而成为了人们洞見宇宙奥秘、沟通人与自然的载体。西方人在现实世界里受伤的时候,常常会求助于宗教,中国则是求助于山水。所以,苏州园林可以说是哲学家、绘画家、文学家和建筑家共同完成的。所以,文中说全在乎“设计师与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第6节:“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理解。层次的美,立体的美,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其实是中国道家的一种观念。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一直追求的含蓄内敛的美。中国园林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含蓄的美,所谓“隔”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美得委婉含蓄,美得婉转绵延,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言有尽而意无穷,说的正是这种把审美体验拉长的艺术表现技巧。这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移步换景、三点透视的精髓所在。朱良志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中评价园林说:“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也验证了这个观点。曲径通幽的解读: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到不可知的地方。幽有幽静,幽美之意,幽字似乎是可以躲避,持守安静的地方,其实就是孤独,西方人认为华丽才是美的,中国文化则认为不容易被发现的美才是真正动人的美,它是隐藏的。这里包含着中国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内敛含蓄,不是外放式的美。
  第7、8节:细腻典雅点缀美,把文化放置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第9节:朴素自然能给人带来安静闲适的意境美。
  三、悟文化美
  苏州园林“如在画中”的美好的自然之趣为什么设计者和匠师们能做到?其实是“设计师与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使得苏州园林美不胜收。如画园林在中国古代文人心中往往有着无限意趣,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文人意趣的表达,这些古代文人追求天人合一,他们把城市引入自然,把灵魂放在身边。很多设计者都是大隐隐于世的文学大家,其中的文征明就是拙政园最重要的设计者。
  这些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设计师与匠师们把苏州园林创作得如此之美,作者写得也如此之美。让我们再次走进一幅幅美好画中,去寻无限意趣。请同学们品读苏州园林“如在画中”的具体画面,小组合作探究园林是古代文人心中的美。中国人骨子里遭遇挫折而不馁,这是从自然获得的启示。
  无论是“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还是“沧海寄余生”的苏东坡,亦或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庄子,“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李白,中国古代文人心中始终都有一个田园牧歌般的山水梦。而当大隐隐于市之时,园林就成了古代文人山水梦最好的精神寄托,所谓“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借助园林,古代知识分子可以寻获自己灵魂深处的一方净土,颐养心性的精神家园。性灵就有了安顿之所,生命就有了回旋空间。这也是苏州园林沧浪亭石柱上对联的意思: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所以,当我们遇到什么困难、挫折、烦心事儿的时候,千万不要钻牛角尖,可以到公园里去、到大自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呼吸着新鲜空气,你就会感觉到与天地宇宙相比,自己的那点儿郁闷就太渺小了。
  《苏州园林》一课不仅让我们跟着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作者叶圣陶走进了如在画中的优美的苏州园林,还从文章走进了中国山水画、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和叶圣陶的真赞美,真自豪!苏州园林不愧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学
其他文献
《斑羚飞渡》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它向我们揭示了动物的生存权利和生命精神以及人类如何与动物的友好相处的问题。这篇课文在同学中引起较大的反响,并各有不同的解读。下面呈现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片段的实录,相信你阅读后也会引起共鸣,生发联想。  主持人:黄 伟  萧明光:《斑羚飞渡》这篇课文,能引起同学们这么浓厚的兴趣,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既然如此,你们不妨畅所欲言。比如,这篇文章到底想
期刊
(一)    一个机器人因与一个人吵架而被法庭传讯。  法官:“你们为什么吵架?”  机器人:“为什么?他竟说是先有人,然后才有机器人的!”    (二)    “你什么时候出生的?”  “我来想想……哦,就是在昨天。”  “别开玩笑了,我是在认真地问你呢!”  “没骗你,我刚出生我们全家就移民到四十年前了!”    (三)    机器人婚姻登记所里,两个机器人想办理结婚登记。  “请问你们各属于
期刊
这事儿听起来会让人感到奇怪:有一度我曾经非常嫌弃自己的母亲,那是在童年时期了。特别是我把母亲耳朵完全聋了作为对她嫌弃的理由,至今想来,仍为自己感到羞耻。  当母亲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就遭到耳聋病魔的袭击。医生们对此一筹莫展。尽管他们竭尽全力为她治疗,但都无济于事。  在我上小学时,我们全家住在乡村的一间用汽车拖着的、红白相间的活动房子里,它停置在一片绿草覆盖的山坡上。我的家和睦、融洽,充满了幸福和
期刊
我小时候看书,一概是爸爸从那口破书架底下,随便翻出一本来给我。看长篇最早是《说岳》,然后《水浒》。在读四年级的时候,每天放学回来,趴在窗下,就着夕阳一回一回看下去,不懂的字就跳将过去。后来又看《三国》。记得对天地英雄如曹刘关张者,极尽仰慕。而对一百零八将的感情,却淡漠得很。为着他们不懂风雅,不会青梅煮酒,横槊赋诗。又混沌缺乏大志。  10年过去了。在这世上看得稍多一点,才慢慢明白,但凡行得正,走得
期刊
福建厦门市    题目:晴朗之时人们赞美阳光,黑暗之中人们渴盼阳光。灿烂的阳光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晨曦”“夕照”入诗入画的不可胜数。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给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勃勃生机。阳光还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励我们去追求美好的事物……不同的人对阳光有着不同的感受。  请你以“阳光”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阳光的季节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季节,
期刊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这方面也作了探索,获得点滴体会,写在这里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阅读理解就是对文章的解读,而对文章的解读又是有法可循的。这种“法”概括地说就是“直取、筛选、整合”,它是打开阅读之门的三把钥匙,是解读文章的三个档位,三种境界。    直 取    阅读的过程就是从文章中获得信息的过程,是对语文信息的细心感
期刊
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意蕴深刻,语言典雅,字里行间流淌着如诗如画的美。文章以“紫藤萝”为描写对象,其对应喻体“瀑布”这个意象点亮了全篇,而为了凸显这一意象的特点,作者从驻足到凝望再到深思,分别都运用了“流”字,贯穿文章,使文章流淌着一以贯之的气脉。  一、“流动”——意象的本质  文章开篇便浓墨重彩地写出藤萝的旺盛,气势上给人一种宏伟、震撼之感:“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期刊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30余年了,让我说出语文课应该怎样上,我可以说出很多条,但让我说出怎样解读文本才是一条正确的路,还真有些为难,这也代表了大多数语文教师的真实状态。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不厌其烦讲解作者简介、进行背景分析、让学生背诵默写,逐字逐段分析、挖掘、咀嚼文本,这样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大都喜欢宏观分析,空话、套话、假话充斥着课堂,老师们则照着参考书或者专家的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是十九世纪中国独特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的产物,国学鼎革之际,西学东进日盛,得风气之先的中国文坛呈现出“两多”——名家多、名作多。我于众多作家之中独爱女性作家,于女性作家之中独爱萧红。初识萧红时正读中二,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了她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呼兰河传》。和萧红的许多作品一样,《呼兰河传》以北国乡村广袤的黑土地为背景,描写了白山黑水间的一个北国乡村小镇,闭塞、落后、粗野、荒凉。萧红以其女
期刊
《皇帝的新装》是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童话,作者是丹麦的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课文写了一个穷奢极欲、愚不可及的国王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被两个伪装成裁缝的骗子欺骗,最终穿着并不存在的衣服在街上游行的诙谐故事,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虚伪和愚蠢。课文以幻想的故事为载体,运用荒诞、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荒诞下的深刻  荒诞手法,是指运用夸张、离奇、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