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觉效应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以及实现方法探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ynein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感觉接收器接收到的刺激通过神经输送到大脑的不同区域进一步加工,然而每一块区域并不完全独立,而是互相影响,这便引起了联觉效应。联觉效应提升了影视作品的表现力,也帮助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级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 联觉效应;影视作品;实现方法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54-02
  一、联觉效应概述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过程起始于感觉,通过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接收器捕捉到身体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输送到大脑进一步加工,从而形成包括情感、思维在内的一系列更高级的心理活动。
  感觉接收器接收到的刺激通过神经输送到大脑的不同区域进一步加工,然而每一块区域并不完全独立,而是互相影响,这便引起了联觉效应,即“从一种感觉到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 ①。钱钟书先生于1962年在《文学评论》中发表的著名论文《通感》 ②,他说道:“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③。
  联觉效应可以通过大量的生活经验和科学实验得以证实,比如中国人都熟悉的成语“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说明了古代人在生活经验中发现了通过视感觉可以引起内脏觉的心理现象。近年来,伴随着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相关领域实验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家展开的一些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联觉效应。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尼葛庞洛帝在他的著作《数字化生存》里曾描述过他的同事社会科学家拉斯·纽曼进行的一次划时代的实验,“他安装了两套一模一样的高清晰度电视和录像机系统,放映一模一样的高质量录像带。不过,他在A组用的是录像机的普通音质和电视机的小扬声器,而在B组中,则使用了很棒的扬声器,可以播放出比CD 还要好的音质。结果令人吃惊。许多实验对象报告说B组的图像清晰得多。事实上,两组影像的品质完全一样。但B组的收视经验却好得多” ④,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的听感觉会影响视感觉的结果,从而证明人的感觉很有可能是互相联系的。2000年之后,大量的欧洲学者利用先进的技术展开了一系列更精确、复杂的实验,他们通过监测大脑皮层的活动,发现当人们接收到某种刺激的时候,不仅大脑皮层中处理该刺激的区域会被激活,同时其他的区域也同时被激活,而且聯觉效应不仅仅存在于视听感觉之间,而且广泛存在于其他各种感觉之间。
  二、联觉效应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
  观众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即是获取信息、故事,唤起情感和思维,从而获得审美愉悦,与创作者达成精神沟通的过程。就目前的技术普及程度来说,观众绝大多数情况下欣赏影视作品的时候,仅直接接收作品提供的视听刺激。如果我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只动用视感觉和听感觉的话,那么审美的过程要单调乏味很多。好在通过联觉效应,我们在接受和加工影视作品传递的视听信息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感觉和听感觉来唤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这样就大大提升审美的丰富性和层次。首先,联觉效应帮助观众抓取更多的感觉信息,从而更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力,也更容易产生深刻的记忆。只有当观众充分关注并记住画面信息,才可能产生情感、思维这些更高级的心理活动。第二,联觉效应让观众对画面新息产生全方位的把控,从而获得更为丰富、具体的审美信息,审美意象也更丰满、生动。第三,联觉效应让影视画面通过激发观众的视听感觉来唤起更多感觉,从而为观众营造出更为逼真的情境,使观众对情境产生更深刻和丰富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从而更易唤起观众与该情境相关的记忆和联想,也就更易产生情绪或情感反应。认知心理学家早已发现感觉越丰富,越易刺激主体产生知觉、情感、思维等更高级的心理过程,人类对于影视作品的认知过程也是如此,联觉效应大大提升了影视作品的表现力,也帮助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级、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目前,在影视作品中出现最多、最明显的联觉效应是通过视听感觉唤起嗅感觉、味感觉或肤感觉,因为这五种感觉同属于外感觉,观众更敏感,而通过视听感觉唤起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这三种内感觉的例子极为少见。下面将主要介绍通过视听感觉唤起另外三种外感觉的案例。
  (一)视听感觉——嗅感觉、味感觉
  嗅感觉和味感觉本就联系得较为紧密,比如当我们因为感冒嗅感觉失灵时,味感觉也会变得很迟钝,因此往往一旦视听感觉能够打通到嗅感觉,味感觉也易同时被激活。在创作气味和味道这两种信息对于帮助观众获得高级的审美体验的影视作品或片段时,比如美食题材或者以美食为重要元素的影视作品,创作者就会想尽办法通过视听元素刺激观众的视听感觉从而激活嗅感觉和味感觉。
  近年来由陈晓卿导演的两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红遍大江南北,并且创下了纪录片的最好收视成绩,陈晓卿导演也被人亲切地称为“中国最懂吃的导演”。观众在收看这两部作品时,不仅看到了一道道人间美食,还仿佛从画面中闻到阵阵香味,同时也刺激到了味蕾,网友们直呼“每一帧都馋哭了”,“看”纪录片的过程也被网友形象地称为“舔屏”。由此可见,这些作品成功地通过刺激观众的视听感觉唤起了嗅感觉和味感觉。当观众的视、听、嗅、味感觉都在观看的过程中被激活时,观众才能真切地体验到片中美食的魅力,从而享受到美食带给人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就对该片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依附感。同时,观众也真切体会到每一位制作者的良苦用心,以及美食中包含的浓浓情感和文化内涵,于是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从单纯感观的刺激唤起了认知、情感和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
  (二)视听感觉——肤感觉
  肤感觉,是人的皮肤上的接收器接收到的感觉信息,信息类型较为丰富,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上述各种肤感觉也可以通过视听感觉被激发出来。2011年播出的日剧《老公、男友、男性朋友》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中的三个女儿和她们的老公、男友和男性朋友的故事。长女麻子温柔贤惠,结婚之后便辞职回家当全职家庭主妇,将人生全部寄托在这段婚姻中。不幸的是,结婚之后,她才发现丈夫生性多疑,脾气暴躁,还对她多次实施家暴。起初麻子选择了隐忍,最后,当麻子遭遇了一次严重的家暴,不得不入院治疗之后,终于痛定思痛选择了离婚。这次家暴中的致命一击,是丈夫举起钢琴凳砸到了麻子的腰上,麻子瞬间瘫倒在地。当观众看到丈夫双手举起的黑色实木钢琴凳,便通过视感觉激活了肤感觉中的触觉,感受到了钢琴凳的厚重,当看到丈夫将钢琴凳狠狠地砸到麻子的腰上是,顿时感觉到一阵疼痛,于是视感觉又激活了肤感觉中的痛觉。这场戏观众只有真切地感受了剧烈的疼痛感才能理解一忍再忍的麻子为何经历了这次家暴之后觉醒了。这部电视剧中每一次麻子遭遇家暴观众都能会或多或少产生痛感,只有这样观众才能感受到麻子在这段婚姻中忍受的委屈,引发观众的同情和思考。
  三、联觉效应在影视作品创作中的实现方法
  (一)技术手段
  自电影发明以来,人们就明白若要观众对作品产生更多的代入感和依附感,就必须要尽可能全面地掌控观众的感觉,这也正是影视行业每一次技术革新背后最强大的推动力。当电影还处于无声时代,人们便深知无声黑白影像的局限性,也有了给电影增加声音和色彩的欲求,这种强烈的渴望推动了后来有声电影和彩色胶片以及彩色电视的诞生。后来,高清画面、立体声、3D影像等这些技术的发明都更加强化了影像对观众的视听刺激,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幻觉。此后,人们逐渐尝试刺激观众视听感觉之外的其他感觉,于是发明了4D电影,在3D电影的基础之上,通过影院里的特殊装置,产生震动、吹风、喷水、气味等刺激,让观众产生视感觉、听感觉、嗅感觉、肤感觉这多重感觉。
  (二)艺术手法
  联觉效应促使创作者相信仅仅通过刺激观众的视感觉和听感觉也能间接地唤起其他感觉,于是如何通过视听语言加强联觉效应便成了一个新的课题。在对联觉效应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色彩是引起联觉效应的最主要因素。例如色彩能够影响人的心理温度,这一特性被称作色彩的温度感,也就是说色彩可以使视感觉连通到肤感觉中的温觉或冷觉;色彩能够影响人对于重量的判断,这一特性被称作色彩的重量感,也就是说色彩可以使视感觉连通到肤感觉中的触觉。此外,众所周知特写是所有景别中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景别,视觉的强烈的刺激便激活了观众的其他感觉,因此在产生联觉效应的片段中,特写组景别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
  目前,在中国关于联觉效应的研究不仅在心理学界,而且在音乐、产品包装、影视等领域也已经逐渐展开,关于如何在影视创作中通过技术和艺术的手法让观众来产生联觉效应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向心理学等其他领域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注释:
  ①朱志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92页。
  ②钱钟书将synaesthesia (联觉)翻译成了通感。
  ③温儒敏、张隆溪:《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④(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页。
其他文献
【摘要】 元明清的戏剧、小说中,丫环这一形象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常常以一种卓越不凡的姿态活跃在文学的画廊中,并深受读者的青睐,从而成为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典型。在她们身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民主、自由精神,从而使这一群人物身上放射出璀璨的人性光芒,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元明清文学;丫环;女性意识;觉醒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日本“社会派”作家山崎丰子写的经济小说《浮华世家》,以阪神银行是如何在激烈的银行吞并战中实现“以小吞大”的为主要叙事线索,表现了日本1960年代的企业伦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政商伦理表现为企业受制于政府,政府的政策制约企业的发展,处理好与权力阶层成员的关系是企业的重要任务;企业之间的竞争伦理体现为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良竞争,打破主银行制度信任、合作的原则,贿赂竞争企业的重要管理人员;企业与员
期刊
【摘要】 “死亡”是文学的重要母题,如何表现和描述死亡也是作家主观情感态度在作品中的渗透和体现。死亡从另一维度来说也是生存的另一镜像体现和表现形式,以死亡为镜像去折射出人世生存的众生相和人世百味,从而在轰轰烈烈的现代主义浪潮中传达出对现代性的冷静凝视和理性思考,死亡叙事的研究意义值得我们去重新审视和关照重视。在阿来的小说中弥漫着各式死亡,作品中的死亡叙事中已然超越了死亡本身,“死亡”作为一种社会性
期刊
【摘要】 在阅读简·奥斯丁的小说《诺桑觉寺》的时候,读者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部小说和她所写的其他五部作品相比,在叙事的手法上有着显著不同。由于这部小说未能及时得以出版,奧斯丁不得不调整了她的叙事策略。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叙事理论,简要地分析了奥斯丁叙事策略发生转变的原因,并且揭示出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根本原因:在一个压制女性声音的男权社会里,女性作家只能够采用“理智而克制”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 简·
期刊
【摘要】 杰克·伦敦积累了自身在荒野中的求生经历,创作文本具有高度的生态意识与生态敏感性。其代表作《荒野的呼唤》将动物作为主角,批判人们对生态的破坏, 以巴克的三个适应阶段为例探析寻求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如何和谐自由的相处。  【关键词】 生态意识;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30-02 
期刊
【摘要】 品特戏剧《房间》,密闭空间里,被外来者强行侵入,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有问无答,前言不搭后语,或滔滔不绝或沉默、停顿,语言本身而不是语义构成一种直喻,一种象征,一种态度,表达主人公的思想情绪、精神关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史观考察品特作品艺术特色的形成过程,把作品放到创作者生活的社会关系中考察,探究影响作品产生的社会的、作者个人的因素:作家二战创伤记忆,婚姻走向终止,压抑的国民心理。继而,作品
期刊
【摘要】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文化理论”主要通过对双向度文化向单向度文化的转变进行分析,以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而在此转变中,反抗性的消失最为显著。司汤达《红与黑》的主角于连便是被钝化的艺术形象之一。本文尝试用马尔库塞单向度文化理论来解释以于连为代表的反抗性角色失去其原有价值的现象及原因,期望在具体例子中将单向度文化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同时对“抗性人物形象的转变”的现象进行分析与反思。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美国现代主义女作家朱娜·巴恩斯的代表作《夜林》中探讨了男性、女性和性别差异问题。贯穿小说始终的是喜欢穿异性服装的马修·欧康诺医生,他一直在不停地寻求自我性别身份和社会群体认同。本文借用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朱迪斯·巴特勒的相关理论,从扮装反抗的叙述层次出发,以性别批评的伦理视角对马修这一复杂形象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其深层的伦理价值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 扮装反抗;性别身份;伦理价值  【
期刊
【摘要】 清朝初期马骕所撰《左丘明小传》可谓是2500年来唯一一篇关于左丘明的传记文字。全文内容基本上是摘抄、拼凑了孙丘堂《左传精舍志》、班固《汉书》、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韦昭《国语解叙》、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欧阳修等《新唐书》、郑樵《六经奥义》、朱熹《朱子语类》、张燧《千百年眼》等著作的观点、话语而成。马骕的“述而不作”是有其实际原因的。  【关键词】 马骕;《左丘明小传》;成因  【中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文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公文惯用语的出现与公文的功能特性、语言环境、信息来源等休戚相关,具有“准确”“朴实”“生动”“简洁”等美学特征,对公文质量和公文作用的提升、公文写作学科理论建设的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语言审美的需求。  【关键词】 公文惯用语;美学特征;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K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