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意识解读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a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杰克·伦敦积累了自身在荒野中的求生经历,创作文本具有高度的生态意识与生态敏感性。其代表作《荒野的呼唤》将动物作为主角,批判人们对生态的破坏, 以巴克的三个适应阶段为例探析寻求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如何和谐自由的相处。
  【关键词】 生态意识;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30-02
  一、生态意识解读
  生态意识是环境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秉承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它所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整体性和综合性,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作为生态主体的人和人类社会总会做出自己的反映和认识,可是尽管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并且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改造自然确实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对自然的改造应该有一定的限度,而这个限度应该是在地球生态条件所容许范围内,决不能任意妄为地企图“征服自然”。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依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并且对自然怀有崇敬和畏惧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二、杰克·伦敦与《荒野的呼唤》
  杰克·伦敦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在将近20年的创作生涯中, 给读者大众带来了众多作品,涉及多种自然题材和社会领域。杰克·伦敦的经历极具传奇色彩,在很小的时候就做过童工,之后涉猎广泛:做过水手、苦工、甚至是流浪汉,在他的生活十分窘迫时,甚至还沦落为“蚝贼”。他一生热爱扬帆旅行,为了生活,也是个人爱好,在他青春年少时便驾船驶过危险的水域,到荒无人烟的原野探险,似乎远方的荒野对他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或者用他的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那是来自自然的原始的呼唤。
  杰克·伦敦将他对荒野的热爱倾注于他的小说中,在他的代表系列作品《北方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激烈清新的自然气息,以及主人公粗犷有力的性格特点。在他的笔下,瑰丽奇妙的美景与严苛残酷的荒野交织,自然百态之图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个又一个广袤陌生的世界, 荒凉空旷的自然和在此种环境中展现出的拼搏激昂的生命力是杰克·伦敦小说的一大特色。在他的作品中,阿拉斯加这片淘金者的胜地被频繁地提及,在这里原始自然与人类活动出现交汇,人与自然的抗争共同渲染成一幅激荡人心的画面,人与自然如何取得生态平衡这一论题使得杰克·伦敦的作品独树一帜, 特色鲜明。而这一系列小说的代表作《荒野的呼唤》将充满冒险和野性的淘金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杰克·伦敦对于人类对自然肆意掠夺这一生态逆向行为表达的谴责。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只名为“巴克”的宠物狗的一生, 整个故事以阿拉斯加淘金热为时代背景, 巴克原本是法官米勒家的一只家犬, 出身高贵, 身强力壮,由于家里的仆人曼纽的赌博恶习,巴克被拐卖, 几经易主成了一条北极的雪橇狗,在从家犬到雪橇犬的这一转变中,巴克经历了肉体上的伤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对此巴克先是奋力抵抗斗争,想要改变现实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上去,然而他的反抗带给他的只是更残酷的棍棒与盘剥。在这场人与动物的搏斗中巴克处于劣势,它渐渐地认识到自然的残酷法则。为了求得生存, 他不可避免地卷入到了争夺狗群领导权的厮杀当中。在适应了生存环境的转变后,巴克在法裔加拿大人手中学会了拉雪橇。 为了生存, 他收起了尊严, 练成了吃苦的精神。在那冰天雪地的长途跋涉中, 学会了在严酷的自然界中生存的技巧,比如破冰取水,甚至违背他骄傲本性的偷食本领。由于巴克体力超群,具有天生的领导才能, 因此他不愿甘居下位,被品行低劣的雪橇犬领导,最终击败了领狗, 成了新的领队。当残暴的哈尔将巴克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时, 约翰·桑顿及时相救于他, 在桑顿的悉心照料下, 巴克的身体和精神得到了恢复与平静。在与桑顿的和睦相处中, 巴克对他产生了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驱使他为桑顿做任何事,在桑顿被印第安人杀死之后, 这种不顾一切地感情使得巴克释放了他内心所有的本能,在狂怒之下他咬死了印第安人替桑顿复仇。巴克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彻底对人类社会丧失了希望, 他内心的野性的力量强烈的呼唤着它,于是它坚定决心, 毅然走向荒野, 回归自然,加入了狼群之中, 并成了狼首。
  三、生态意识下《荒野的呼唤》解读
  《荒野的呼唤》的开头,杰克·伦敦给读者展现了风景宜人的桑塔·克拉拉山谷,这里充满了阳光和自由的空气。“巴克就住在米勒先生的大房子里。房子的周围是开阔的庄园和种满了果树的田野。一条小河从附近流过。巴克既不是宠物, 也不是猎狗, 但这一片天地却是他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巴克生活在一个宁静和谐的环境当中。他此时的生活悠闲自在, 自然、动物、人类和谐共处。在这里巴克享受他的生活,十分满意自己的社会地位,对于人类饱含信任,崇拜与顺从。因此,在法官家因为赌债缠身的园丁用绳子捆住他并将他低价贩卖时,聪敏的巴克默许了这件非同寻常的事,因为他深信人类高超的智慧而对人类信赖而依赖。
  從接近人类的文明庄园到接近自然的原始荒原,巴克无法继续原本和谐宁静的优越生活,不得不直面严酷的荒原,冰原的棍棒以及同类的牙齿。在这里,生存是首要的,再无所谓闲适的生活。对巴克来说, 这里的人类相比于法官一家是不可信赖,不值得献上忠诚的, 这里的狗类因为短缺的食物而对彼此充满了敌意, 荒原更是不同于风景宜人的克拉拉山谷,处处都是可怕的陷阱, 因此在巴克成长过程中与荒原上的人类和狗类的斗争实际上隐喻了自由文明与冷冽蛮荒的相互斗争。讽刺的是,本应该代表文明的人类实际上并不是表面上显露出的文明, 他们在荒原上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残杀,不择手段, 所以人类对荒原的征服看似文明对蛮荒的征服, 实际上却是荒原对人类的改变,是自然生态对社会生态的同化。   从被贩卖到荒原之后巴克就不得不忘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化的教养与温情, 为了适应社会他必须学会争夺, 学会厮杀,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生存环境。在北方的阿拉斯加州这个棍棒与牙齿支配的世界里,道德约束与个人情感都是脆弱的,松散的。因为这是一个适者生存的世界,这里的自然生存规则与社会文明没有丝毫的联系。在从庄园到荒原这样的环境改变下,巴克的求生本能被激发,求生欲驱使其迅速适应这个全新的无情的世界,而巴克在社会生态环境下所具有的文明与道德属性逐步趋于瓦解,到最后生存成为其唯一的目标。巴克从最开始被狗群所排挤, 到成为狗群的首领, 这一步步走来满是艰辛,在同时,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天生就是一个领导者, 他无所畏惧的天性被无情的环境激发出来。
  尽管巴克领导雪橇犬成为狗群的首领,然而它仍然饱受了人类的摧残,直至约翰·桑顿在巴克奄奄一息之际救下他后,他们俩便相依为命。桑顿对巴克无微不至的关爱, 重新燃起了巴克内心压抑下来的炙热情感,使其原本模糊的善性再次被激发,重新燃起了他对人类社会的尊敬与依赖。桑顿犹如黑暗中的一缕阳光,使巴克感受到真挚而热烈的爱。这种爱激发了巴克的所有的潜能, 驱使他竭尽全力去执行桑顿给他下达的所有命令,即使是桑顿心血来潮让他跳下悬崖,巴克也毫不犹豫。到这里的结局勉强可以为人与自然达成和谐统一做个印证。然而理想与现实再次站到了对立的两边,作者让文明社会的桑顿被野蛮部落的叶海特人杀死, 巴克在人类世界中得到的唯一关爱也被无情的人类所毁坏,因此,巴克为桑顿复仇后对所谓的文明社会完全丧失希望, 毅然回归原野。巴克最终找到了那种深藏于潜意识中的荒野的呼唤, 完成了向狼的回归,这也是小说标题所含的应有之义。巴克从文明社会来到野蛮荒原, 从野蛮的主人转到文明的主人, 再从文明社会回归野蛮原野, 一个螺旋式的成长过程在读者眼前展开,这一路走来让人情绪激荡,随着巴克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转变,生态意识的变化也随之呈现。
  巴克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有教养的南方狗的身份适应环境巨变, 第二阶段是顺应自然,调整自己学习适应雪橇狗的高强度工作, 第三阶段是在内心与身体饱受磨炼后的平和时期, 以及在此之后追寻呼唤回归狼群。巴克回应荒野的呼唤恰恰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失败,对大自然的改造最终对人类产生不良的后果。
  “荒野”在杰克·伦敦的笔下只是一个旁观者, 不管是对人对动物,对一切有生命有内在动力改变自然的生物他都冷眼旁观。在小说中对人们疯狂的淘金行为他根本不赞成也完全不阻止, 而是以一个裁决者的身份出现, 对任何违反自然法则的行为予以最严酷的制裁。在荒野的淘金过程中,虚伪的人性暴露无遗,淘金者赤裸裸地展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贪婪的淘金者渴望通过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对金钱的欲望,最终在荒原中踏上了生命的归途,这说明在自然生态下人类的文明教化毫无用处;而当生命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时,自然与人类便可以和谐共存。这种“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不仅体现在荒原的生存中, 同样也适用于文明社会的生存中。巴克与淘金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在人类与其肆意改造之下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剧烈矛盾。巴克的转变阶段也体现了自然在顺应人类变化,最终报复人类变化的转变。人类的力量相比与自然的力量非常的脆弱, 因此人类在自然生态环境面前的不自量力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必定只有死亡, 正如小说中众多淘金者的悲惨结局,最终都归于自然,成为自然的尘土。所以为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需要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这才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的选择。
  參考文献:
  [1]陈焱.生态批评视野中的杰克·伦敦小说研究[J].时代文学,2012,(7).
  [2]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杰克·伦敦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3]孟宏玉.论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的人性哲思 [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6).
  作者简介:
  彭慧,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普通语言学,英语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 “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是在新加坡举办的以黄梅戏、京剧为主要演出内容的年度中国传统戏曲汇演,自2013年举办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七届,逐渐成了在新加坡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传统戏曲的专项演出活动,该项戏曲汇演的成功为我国传统戏曲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影响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新加坡;中国;戏曲;汇演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 晏几道以代表作《小山词》享誉宋代文坛,与其父晏殊并称为“二晏”。由于其史料留存过少,关于其个人思想发展、情感经历记述匮乏,为研究者留下大量探索和解读空间。后世词论者冯煦称晏几道为“古之伤心人也”,一语切中其词作婉约感伤、深情悲凉的情感特质。透过其词淡语真情的表述,呈现了词人细腻、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至性至情的真人风采。  【关键词】 晏几道;至性至情;痴情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 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就有了散文特征,散文化小說是散文和小说的结合体,打破了小说和散文完全割裂的局面,让二者也有了联系。汪曾祺的《受戒》就是散文化小说的代表。本文以《受戒》为例,从淡雅优美的景致、淡化的故事情节、淡薄的人物特性、松散的结构、淡远疏放的语言和诗意、自然的风格特色六个方面来分析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关键词】 《受戒》;散文化小说;文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 中国龙与西方龙在具象、内涵、起源、发展史等方面都有着巨大差异,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已有的研究结果,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同时,立足汉语语言文化传播的角度,从国际中文教育的实践出发,为文化词汇的教学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中国龙;西方龙;文化对比;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90-02  一
期刊
【摘要】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他写过许多被世界各国人民高度赞赏的著名小说。《无名的裘德》是哈代作品中最具争议性的小说。但是这部小说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对英国文学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无名的裘德》主要反映了中下阶层人民的生活,奋斗和精神追求,讨论了人类活动中的许多冲突,如爱情和婚姻价值观,社会道德观念。本文着重从不合理的教育和婚姻,以及环境和性格的影响来分析《无名的裘德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亨利·詹姆斯的著作《贵妇画像》中的两个叙事特点:有限视角与伊莎贝尔的内心独白。在对《贵妇画像》中的叙事特点的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为读者探索詹姆斯小说的神秘世界打开了一个窗口。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贵妇画像》;有限视角;内心独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22-02  亨利·詹姆斯是
期刊
【摘要】 元明清的戏剧、小说中,丫环这一形象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常常以一种卓越不凡的姿态活跃在文学的画廊中,并深受读者的青睐,从而成为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典型。在她们身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民主、自由精神,从而使这一群人物身上放射出璀璨的人性光芒,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元明清文学;丫环;女性意识;觉醒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日本“社会派”作家山崎丰子写的经济小说《浮华世家》,以阪神银行是如何在激烈的银行吞并战中实现“以小吞大”的为主要叙事线索,表现了日本1960年代的企业伦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政商伦理表现为企业受制于政府,政府的政策制约企业的发展,处理好与权力阶层成员的关系是企业的重要任务;企业之间的竞争伦理体现为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良竞争,打破主银行制度信任、合作的原则,贿赂竞争企业的重要管理人员;企业与员
期刊
【摘要】 “死亡”是文学的重要母题,如何表现和描述死亡也是作家主观情感态度在作品中的渗透和体现。死亡从另一维度来说也是生存的另一镜像体现和表现形式,以死亡为镜像去折射出人世生存的众生相和人世百味,从而在轰轰烈烈的现代主义浪潮中传达出对现代性的冷静凝视和理性思考,死亡叙事的研究意义值得我们去重新审视和关照重视。在阿来的小说中弥漫着各式死亡,作品中的死亡叙事中已然超越了死亡本身,“死亡”作为一种社会性
期刊
【摘要】 在阅读简·奥斯丁的小说《诺桑觉寺》的时候,读者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部小说和她所写的其他五部作品相比,在叙事的手法上有着显著不同。由于这部小说未能及时得以出版,奧斯丁不得不调整了她的叙事策略。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叙事理论,简要地分析了奥斯丁叙事策略发生转变的原因,并且揭示出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根本原因:在一个压制女性声音的男权社会里,女性作家只能够采用“理智而克制”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 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