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与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ixia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基于场所精神视角,讨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红色记忆符号重在当代传承。依托红色旅游开发路径,重点阐明通过对场所精神的挖掘、提炼和再现,对于推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培育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感更具影响力。
  关键词场所精神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红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K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3-0126-03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顺应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转型视角下的文化遗产类型,主要表现的是近现代革命史迹,是“静态遗产”、“动态遗产”与“活态遗产”相结合的典范,对现代社会人类价值观重塑与心灵启迪具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所在的“场所”给予公众更多的是精神含义而并非实用的物品,为公众展示的是表达“爱国情感”的历史作品,其“特性”比“空间”概念更具体,一方面在暗示一种气氛,另一方面则表达“稳定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抽象的概念,还可以用具象的方法表达与展现。红色旅游被认为是传承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开发的目的在于以现实存在的实物和场景唤起并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传承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目标诉求。
  陕西近现代革命史迹等文化遗产品类丰富,是体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场所精神的挖掘,使公众体味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意象,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具深远的影响力。
  一、概念诠释与解析
  1“场所”与“场所精神”内涵
  “场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活动的处所”,如公共场所、娱乐场所等。①有了人的活动,使得场所具有物质“空间”涵义以外的特征表现,即有了“氛围”,是人们对于特定空间的记忆和认同。②
  “场所精神”的概念是由挪威著名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提出,他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说明,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生活情境而富有意义。③即探究建筑精神的涵意而非实用的层面。人需要象征性的“表达生活情境”的物质或非物质元素来适人心怀,体验融入历史的感觉,并因之而感动,是“场所”以独特的精神征服了我们。④
  在可视化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元素有限但在“场”中蕴含的意味却十分深厚的情况下,更多的 “红色文化意象”需要场所精神表达,使公众体味遗产空间革命传统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感。
  2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解析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主要指在革命战争年代时期所遗留的有形文化遗产及无形文化遗产,“革命”是指引起社会变革的政治革命。林龙飞、王华、杨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模糊评价模型》,《商业研究》2009年第8期。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类型主要有:军事遗址、会议旧址、名人故居、墓园、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等,也包括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革命故事、革命传说、革命文学、革命歌曲、革命事迹等,还有在不同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将历史搬到实景中的简单教化,需要的是引导与共鸣,需要让人们由“眼”到“心”获得一种阅历和体验,所以“看”并不是传承的全部,更需要挖掘场所精神,满足公众精神体验,触动公众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才能发挥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功能。
  3场所精神视角下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意义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顺应的是人们对爱国主义情怀的释放需求,其实质表达的是公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所遗留的有形及无形的文化遗产,需要场所精神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坚定信念。简言之,红色历史留给我们的价值要用场所精神去延续,去实现爱国情感的共振。
  二、红色旅游开发是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传承的有效路径红色旅游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但真正成为专项旅游活动并有序推进是在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相继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红色旅游有序发展的格局。目前,红色旅游已成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利用的有效方式,并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划。红色旅游的内容体系不断扩大丰富,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弘扬的重点,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包括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锤炼与升华。
  实践证明,通过红色旅游,可以加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增强人们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促进革命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承,红色旅游实现了红色旅游资源的保值增值与创新,也实现了红色旅游三大工程——文化工程、政治工程、经济工程功能的有机统一。邵琪伟:《努力推动红色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经济日报》2009年5月2日第2版。
  三、场所精神视角下陕西革命历史
  文化遗产传承概述1以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为载体的红色旅游展示引领作用已形成
  陕西作为文化遗产大省,许多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被深入挖掘并生动展现。根据陕西党史部门对革命遗址的普查工作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底,陕西的革命遗址有2051处。《华商旅游》,《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革命遗址达2051个》,http://travel.hsw.cn.2011年6月29日。许多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虽然相比陕西更悠久的古代文化积淀,这些近现代史迹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红色旅游开发中,陕北板块将红色旅游与黄土风情结合,关中板块将红色旅游与古代文明相结合,陕南板块则是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自然环境相结合,马耀峰等:《陕西红色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遵循文化遗产传承的理念,陕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其他文献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时间性空间性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3-0059-07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空间的研究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热点。在所谓“空间转向”的影响下,不仅伦理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社会学、美学、建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都争相把空间研究引入自己的学术领地,就连马克思主义领域内一些学者,都在为发生空间转
一、引言  规范性的伦理学理论都需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或错的?该如何对各种行为进行道德评价?规范伦理学能提供什么样的答案呢?这恐怕取决于从何种规范伦理学理论的视角来看问题。不同的规范伦理学理论提供的答案往往不尽相同,有些理论甚至势如水火,难以相容。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不同的规范伦理学理论之间会存在巨大分歧,就是同一种规范伦理学内部也有细小或微妙的差异。这也就提醒我们,在
Just about1 everyone has seen a television show or movie in which a criminal suspect is questioned while detectives watch from behind a one-way mirror. How does a piece of glass manage to reflect ligh
内容提要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非但未如人们所预想的那样走向终结,反而获得了长足发展,促使其得以发展的重要缘由就在于其发展方式的嬗变和矛盾焦点的转移。即从一个由工业资产阶级控制的生产社会转向一个由符号及其符号体系所控制的消费社会。这种转向一方面导致了符号不仅反客为主地完成对人的宰制与反控,而且实现了对人的社会区隔和身份建构,另一方面则使人从迷恋于“物的功能消费”转向了钟情于“物的符号消费”,从而导致了对
内容提要 中国文学传统里的“诗史”观念及其文学实践,是诗人以其“病时之尤急”的现实存在感受,以文学形式表达的一个综合的文化价值观念与意义结构。“诗史”文学是当境而发其诗情,内涵成体以达其诗意,由此而表达一种深厚悠长的历史意识与文化大义。“诗史”观念及其文学实践,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大统,在本质上更是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士人政治文学”。  关键词 杜甫 诗史 变风变雅 政治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
阿纳托尔·法朗士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他出生于巴黎的一个书商家庭,少年时因为经常帮父亲编写书目、图书简介等,法朗士开始对文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闲暇时,法朗士会尝试着去写一些文章,有时还会和父亲一起写同题诗歌,这令他感到非常快乐。  有一次,父亲看到法朗士的一首诗歌后,对其大加称赞,并建议他向报社投稿。受到鼓励的法朗士把自己写的那首诗歌认真地抄写了一遍,然后亲自到附近的一家报社去投稿。然而还没过多久,
生活中,挫折在所难免,什么事都可能随时发生,唯有自信十足的人才能够勇敢而坦然地去面对。怎样才能做到不无端地怀疑自己,走出困惑的泥潭?别让以下这15件负面消极的事情消耗你宝贵的时间,相信你也可以成为一个自信十足的人。   Highly confident people believe in their ability to achieve. If you don’t believe in your
【故事的开始】  高一开学没多久,老杨站在讲台上,甩着稀疏的小头发,然后用一种壮士扼腕的悲怆神情说:“高中还有三年呢,年轻人一定要趁着这些时间做些大事,所以就没人热爱文学吗?”  那时候整个班级都低着头,除了我神情淡然地瞥了老杨一眼,眼神中透露出胸有成竹的意味,还有一丝文学的气息。就是这样一双眼睛,让老杨心中险些熄灭的文学之火又重新燃烧起来。  当然以上这些话都是老杨后来跟我混熟了之后自述的,就因
此时四方征战未平,天下闹得不像个样子。将军想打胜仗,小兵争个功名,而大辽的牧民却盼着自家的公主能成个家。  公主萧歌太能打,举世无双的女将军,一双素手掌半数辽军,大辽的男人得靠她护着,谁也不敢娶她。  直到那日,萧歌从外面带回了个男人,百姓听闻后额手称庆,公主终于有人要了。  那人斯文模样,却兵不血刃,用一点儿情意毁了萧歌的半壁江山,还有一生顺遂。  唉,谁让萧歌一生聪明,却是个十足的傻姑娘呢。 
《唐頓庄园》、《呼啸山庄》、《高斯福德庄园》、《霍华德庄园》……光是以英国庄园为名的影视作品已经数不胜数,更不用说以庄园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了:完美先生——达西的彭伯里庄园(《傲慢与偏见》);见证了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之间爱情的桑菲尔德庄园(《简·爱》);“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甚至开创了侦探小说的“乡间别墅派”……可见庄园对于英国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趁着秋高气爽,就让我们一起拜访英国最有名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