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君良臣肖像册》绘帝王像5帧,大臣像28帧,应当说是首次发现的珍贵的明代君臣影像。
在本册中为何只选了5位皇帝来画?《大明集礼》规定“品官祭祀”要有高、曾、祖、祢四代祖先,这说明洪武朝是祭祀前四代祖先,这与朱元璋迫封他的四代高祖是吻合的。但到了嘉靖朝发生“大礼议”,带来皇室宗庙制度的改革,在四祖的基础上,变为“五祖”。礼部尚书夏言上疏建议皇帝在官民祭祖方面也加以“推恩”,增加始祖、先祖,再加上祖辈三代,共计五祖。嘉靖、万历年间形成大建宗祠祭祀始祖的普遍现象,已经得到学者的一致认同,但万历王朝不承认嘉靖十五年令,曾一度照搬《大明集礼》的规定。但宗庙祭祀“五祖制”——始、高、曾、祖、祢五祖得以继承下来。依此来计算,本册应当是明光宗之后,天启皇帝或崇祯皇帝时所绘制。
根据翰林院编修胡敬辑《南薰殿图像考》记载的16帧南薰殿旧藏帝王画像,没有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和崇祯帝朱由检三帝画像。原因在于明代16个皇帝(南明政权除外),除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二人外,其余都是明成祖朱棣后代。朱棣虽诡称建文帝死于南京宫中大火,但作为篡位者,是不可能给建文帝画“神像”的。这与本册没有建文帝是吻合的。后二位是不能“配享太庙”者:景泰帝朱祁钰在明英宗复辟后废位软禁,死后以王礼葬于京西金山,兄弟二人既然已反目成仇,明英宗自然也不可能让人给他画像。崇祯帝朱由检亡国后自缢煤山,大顺政权虽加以殓葬,但他不能用于享祀太庙,故缺失画像。
本册5帧帝王像的第一帧是朱元璋的“皇父”朱世珍,目前仅有这一幅画像。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世珍是朱元璋追取的名字。朱世珍的形象在朱元璋《御制皇陵碑》中写得十分清楚,在正史中没有记载,而在《明史演义》等野史中只描绘他“硕耳过顶”。
第二帧是朱元璋肖像画。明代正史记载朱元璋长相奇特,鼻子很大,眉毛粗浓,眼睛滚圆,脑门骨向前突出,下巴比一般人要大出一寸多,脸色十分黑。现在北京、台北两地的故宫博物院和民间流传的朱元璋的画像共有16幅,包括本册此帧画像共计17幅,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家美化了的“标准像”,另一类是民间丑化了的形象。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弘治年间用“江南画法”画的《朱元璋像》和本册应当是他的真实像。
经与现有资料比照,本册的肖像应取自于弘治年间的画本,只是画法不同,弘治本是“江南画法”,而本册画法属“渡臣派”画法。
以本册28功臣肖像中的方孝孺画像与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方孝孺画像相比,两者除了画法不同、年龄不同之外,神态、气质几乎完全相同,馆藏的方孝孺像很有可能就是本册方孝孺的底本。
除本册外,明代开国功臣沐英(1345~1392)的的传世肖像还有两种:一种是弘治至嘉靖年间画的肖像(现藏故宫博物院),一种是民间的肖像。民间的沐英像很夸张,身穿战袍,一手持兵器,一手持书,完全是想象。馆藏沐英像与本册沐英像应当说是比较真实的。
本册明君良臣肖像画是晚明重要的影像资料。目前看来,从图像到文字记述晚明历史资料的“小像”,在各大博物馆中都没有见到,这是传世罕见的明史文字、图像文献,具有历史、艺术、文物价值,也值得学者再进一步研究。
在本册中为何只选了5位皇帝来画?《大明集礼》规定“品官祭祀”要有高、曾、祖、祢四代祖先,这说明洪武朝是祭祀前四代祖先,这与朱元璋迫封他的四代高祖是吻合的。但到了嘉靖朝发生“大礼议”,带来皇室宗庙制度的改革,在四祖的基础上,变为“五祖”。礼部尚书夏言上疏建议皇帝在官民祭祖方面也加以“推恩”,增加始祖、先祖,再加上祖辈三代,共计五祖。嘉靖、万历年间形成大建宗祠祭祀始祖的普遍现象,已经得到学者的一致认同,但万历王朝不承认嘉靖十五年令,曾一度照搬《大明集礼》的规定。但宗庙祭祀“五祖制”——始、高、曾、祖、祢五祖得以继承下来。依此来计算,本册应当是明光宗之后,天启皇帝或崇祯皇帝时所绘制。
根据翰林院编修胡敬辑《南薰殿图像考》记载的16帧南薰殿旧藏帝王画像,没有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和崇祯帝朱由检三帝画像。原因在于明代16个皇帝(南明政权除外),除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二人外,其余都是明成祖朱棣后代。朱棣虽诡称建文帝死于南京宫中大火,但作为篡位者,是不可能给建文帝画“神像”的。这与本册没有建文帝是吻合的。后二位是不能“配享太庙”者:景泰帝朱祁钰在明英宗复辟后废位软禁,死后以王礼葬于京西金山,兄弟二人既然已反目成仇,明英宗自然也不可能让人给他画像。崇祯帝朱由检亡国后自缢煤山,大顺政权虽加以殓葬,但他不能用于享祀太庙,故缺失画像。
本册5帧帝王像的第一帧是朱元璋的“皇父”朱世珍,目前仅有这一幅画像。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世珍是朱元璋追取的名字。朱世珍的形象在朱元璋《御制皇陵碑》中写得十分清楚,在正史中没有记载,而在《明史演义》等野史中只描绘他“硕耳过顶”。
第二帧是朱元璋肖像画。明代正史记载朱元璋长相奇特,鼻子很大,眉毛粗浓,眼睛滚圆,脑门骨向前突出,下巴比一般人要大出一寸多,脸色十分黑。现在北京、台北两地的故宫博物院和民间流传的朱元璋的画像共有16幅,包括本册此帧画像共计17幅,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家美化了的“标准像”,另一类是民间丑化了的形象。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弘治年间用“江南画法”画的《朱元璋像》和本册应当是他的真实像。
经与现有资料比照,本册的肖像应取自于弘治年间的画本,只是画法不同,弘治本是“江南画法”,而本册画法属“渡臣派”画法。
以本册28功臣肖像中的方孝孺画像与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方孝孺画像相比,两者除了画法不同、年龄不同之外,神态、气质几乎完全相同,馆藏的方孝孺像很有可能就是本册方孝孺的底本。
除本册外,明代开国功臣沐英(1345~1392)的的传世肖像还有两种:一种是弘治至嘉靖年间画的肖像(现藏故宫博物院),一种是民间的肖像。民间的沐英像很夸张,身穿战袍,一手持兵器,一手持书,完全是想象。馆藏沐英像与本册沐英像应当说是比较真实的。
本册明君良臣肖像画是晚明重要的影像资料。目前看来,从图像到文字记述晚明历史资料的“小像”,在各大博物馆中都没有见到,这是传世罕见的明史文字、图像文献,具有历史、艺术、文物价值,也值得学者再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