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淄博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其制瓷历史已有1400多年,但是在众多的陶瓷史料中,除境内的寨里窑址和磁村窑址多有记述之外,在淄博制瓷史上留下绚烂一笔的博山窑却鲜有所见,博山窑所产的晶莹润泽的三彩器更是不为世人所熟知。笔者选取了几组代表性器物,与大家共同享受博山窑三彩器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
博山窑三彩器主要生产于宋金时期,因此当地俗称“宋三彩”或“金三彩”,其得名由唐三彩演化而来,并非单纯指颜色的数量。与唐三彩大多用作王公贵族墓中的随葬品不同,博山窑三彩器主要是生活实用器,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这些三彩器是低温彩色釉陶制品,釉色一般由黄、绿、白、酱红等色彩混用,色彩艳丽斑斓,明亮夺目,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日常用品,如碗、盘、枕、灯等器皿。另一类是各种瓷塑制品,如佛、菩萨、仕女、武士等塑像。这其中,最能代表博山窑三彩器成就的当属各种形态的瓷枕和灯具。
瓷枕是我国古代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始创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乾隆皇帝曾就瓷枕题诗曰: “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为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博山窑的工匠们也创作了大量造型各异的瓷枕。这些瓷枕经工匠的妙手,用不同的技法,表现出不同的神情意态,与器物形体巧妙地结合成完美和谐的整体。
三彩婴孩瓷枕(图一),高12厘米,长28厘米。枕面呈椭圆状,葵花边,印有花纹,饰绿釉。卧状孩形枕座,左臂弯曲搁于脑后,右手握凤纹飘带置于胸前,双腿弯曲,间饰黄绿釉;瓷枕细部的刻画既写实又生动传神:孩童面部饱满圆润,双目微闭,嘴巴稍撅,头顶一撮孩儿发,两边辫有发髻。身穿印花坎肩,下着长裤,足蹬尖头小靴t尤其是衣角下露出的圆鼓鼓的小肚子,让一个酣然入睡的孩童形象,更加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葵边半圆形瓷枕(图二),长11.5厘米,高21厘米。枕呈半圆葵花边形,有两个通气孔,器形较大,饰绿釉和黄釉,绿釉见多,黄釉点饰花瓣和边沿。枕面为绿釉素面,没有花纹装饰;全器共饰有八枝盛开的牡丹,枝枝矫健。朵朵丰满。整个瓷枕既花团锦簇,又不失端庄大气,显示了制瓷工匠们高超的艺术才能。
三彩虎形瓷枕(图三),高11.5厘米,长23厘米。全器饰黄釉,间点饰绿黑釉,枕面斜凹,呈椭圆形。这只虎形枕与其他所见虎枕最大的区别是,虎首呈仰起状,怒目圆睁,獠牙外露,四肢伏地,粗壮有力,虎尾盘至身前至肘部,仿佛随时准备一跃而起。此枕形象逼真,目光传神,色彩明艳,是博山窑三彩器中难得的精品。
三彩狮形瓷枕(图四),长20厘米。椭圆形枕面,刻牡丹纹,牡丹及枕面外边饰黄釉,叶饰绿釉,牡丹丰满柔韧,枝叶舒展大方;卧狮形座,狮尾、头饰绿釉,嘴及狮身饰黄釉;卧狮颦眉怒目,嘴巴紧闭,两端有通气孔,鬃毛及尾卷曲。
自古以来,民间一直以虎、狮为神兽,可以镇宅守户。这两款虎、狮枕所作匍匐姿态.但仍不失其威严气势。因此,这类以虎,狮为造型的瓷枕,多含有除魔辟邪、逢凶化吉的寓意。工匠们在刻画虎狮神韵的同时,叉十分强调装饰趣味.所有我们看到的老虎,狮子在威猛之中又流露出孩子般的稚气,显得憨态可掬,惹人喜爱。
灯作为人们日常照明用具,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历史。至宋金时期,随着博山窑三彩技术的发展,各种造型的三彩灯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中。这些灯具大多釉色纯正,造型美观,形制多样,体现了当时博山窑三彩器的制作水平。
三彩狮子灯(图五),高15.5厘米,长12.5厘米。通饰黄褐釉,灯碗沿部及狮口、驭狮勇士饰绿釉,灯碗内部及底座无釉。整盏灯由盏、狮子、驭狮勇士三部分组成。雄狮体型健硕,神态威猛,狮口大张,怒目而视。鬃毛刻画细腻逼真,四足粗壮有力。狮前的驭狮人高冠、长衣、宽袖,一手牵狮,一手拈须。一副逍遥自在的模样。狮背的灯碗如伞盖。使得上下比列匀称协调。更巧妙的是,工匠们让狮尾灵动翘起,既支撑了灯碗,又起到了平衡造型的作用,可谓是匠心独运。
在中国的佛教故事中,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相传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是山西五台山,他是佛祖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而他的坐骑狮子是“智慧威猛”的象征。由此可推断,博山窑出产的三彩狮子灯当与佛教有关。而且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历来被人们视为避邪驱恶,镇宅招财的吉祥物,所以将狮子用作灯具装饰.既可以照明,又满足了人们祈求平安,福顺的美好愿望。
三彩莲花.上(图六)。高l 2.5厘米,口径5.7厘米,足径7.5厘米。全器饰黄绿釉,由灯碗,柄和底座三部分组成。灯碗呈莲花形,在四周均匀地分市着四层花瓣,每层6瓣,共4瓣。第一层呈黄色,每个莲瓣外都有一尊背光坐佛;第二层呈绿色,每个莲瓣缠枝纹图案;第三层呈黄色,每个莲瓣外同样有一尊背光坐佛;第四层也是黄色,花瓣极小。灯柄粗短.中鼓,底座吧饰釉。
莲花灯因灯形似莲花而得名,是佛教各种灯种之一,观音大士专用。在佛教中莲花代表“净土”,象征纯洁,有吉祥平和的意思。此盏莲花灯。造型平稳美观,技法凝练,远观恰似一朵怒放的莲花,给人一种典雅庄重的美感。
三彩竹节形瓷灯(图七),高25厘米,口长7.5厘米,底径16.5厘米。由盏、柄、座组成,底座为三乳钉短足盘,饰黄釉;盘心竖立由粗到细的竹节状圆柱,柱顶为半圆形灯盏,饰绿釉。此盏灯造型简约,结构合理,尺度适宜,制作精湛,是博山窑三彩灯具中的难得之品。竹节在民间寓意为节节高升,且因为坚韧挺拔的气质向来为文人学士所喜爱。郑燮在《板桥题画·竹》中就抒写到: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可以想象,古代无数书生在这正直修长的竹灯照耀下寒窗苦读,真可谓“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
博山窑三彩器除了日常生活用具外,人物造型也是其中重要的门类之一。这些人物形象大多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很多皆取其大体轮廓,对主要特征进行细致的刻划,显得小巧玲珑,动人可爱。例如与宗教有关的罗汉立像,罗汉的面部表情细腻祥和,衣绉刻画清晰飘逸,仕女俑一改唐朝时期的雍容丰满,变得俏丽修长;武士俑则明显带有金统治下的女真族形象特点,两目圆瞪,身材彪悍,肌肉发达,给人一种粗犷豪放之感,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含蓄内敛的文官俑,这件文官俑把中原人谦恭谨慎、凡事小心翼翼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图八一十二)。
博山窑三彩器中的人物形象包含了大量社会生活信息,从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到生活细节,包括人物服饰,发型等等。为我们观察和研究当时历史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综观博山窑三彩器,其最大的特点是釉色光洁晶莹,玻璃质感强烈,没有其他一些窑口三彩釉色的灰暗现象,而且也极少出现较高的返铅状态。即使一些器物因年代久远,表面呈现云母光泽,但也亮如幻彩,犹如虹霓。此外,博山窑三彩器不仅造型丰富,种类繁多,而且每件器物从小不盈握,至大到满尺都刻画的细腻多姿,栩栩如生。
博山窑三彩器充分反映了艺术工匠们高超的审美创造能力,是中国古陶瓷百花园中一朵绚烂的奇葩,是淄博古代劳动人们审美爱好和智慧情趣的结晶,是淄博地区陶瓷艺术的骄傲和宝贵财富。随着研究和宣传的深入,它必将散发出愈来愈绚丽的艺术魅力。
博山窑三彩器主要生产于宋金时期,因此当地俗称“宋三彩”或“金三彩”,其得名由唐三彩演化而来,并非单纯指颜色的数量。与唐三彩大多用作王公贵族墓中的随葬品不同,博山窑三彩器主要是生活实用器,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这些三彩器是低温彩色釉陶制品,釉色一般由黄、绿、白、酱红等色彩混用,色彩艳丽斑斓,明亮夺目,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日常用品,如碗、盘、枕、灯等器皿。另一类是各种瓷塑制品,如佛、菩萨、仕女、武士等塑像。这其中,最能代表博山窑三彩器成就的当属各种形态的瓷枕和灯具。
瓷枕是我国古代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始创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乾隆皇帝曾就瓷枕题诗曰: “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为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博山窑的工匠们也创作了大量造型各异的瓷枕。这些瓷枕经工匠的妙手,用不同的技法,表现出不同的神情意态,与器物形体巧妙地结合成完美和谐的整体。
三彩婴孩瓷枕(图一),高12厘米,长28厘米。枕面呈椭圆状,葵花边,印有花纹,饰绿釉。卧状孩形枕座,左臂弯曲搁于脑后,右手握凤纹飘带置于胸前,双腿弯曲,间饰黄绿釉;瓷枕细部的刻画既写实又生动传神:孩童面部饱满圆润,双目微闭,嘴巴稍撅,头顶一撮孩儿发,两边辫有发髻。身穿印花坎肩,下着长裤,足蹬尖头小靴t尤其是衣角下露出的圆鼓鼓的小肚子,让一个酣然入睡的孩童形象,更加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葵边半圆形瓷枕(图二),长11.5厘米,高21厘米。枕呈半圆葵花边形,有两个通气孔,器形较大,饰绿釉和黄釉,绿釉见多,黄釉点饰花瓣和边沿。枕面为绿釉素面,没有花纹装饰;全器共饰有八枝盛开的牡丹,枝枝矫健。朵朵丰满。整个瓷枕既花团锦簇,又不失端庄大气,显示了制瓷工匠们高超的艺术才能。
三彩虎形瓷枕(图三),高11.5厘米,长23厘米。全器饰黄釉,间点饰绿黑釉,枕面斜凹,呈椭圆形。这只虎形枕与其他所见虎枕最大的区别是,虎首呈仰起状,怒目圆睁,獠牙外露,四肢伏地,粗壮有力,虎尾盘至身前至肘部,仿佛随时准备一跃而起。此枕形象逼真,目光传神,色彩明艳,是博山窑三彩器中难得的精品。
三彩狮形瓷枕(图四),长20厘米。椭圆形枕面,刻牡丹纹,牡丹及枕面外边饰黄釉,叶饰绿釉,牡丹丰满柔韧,枝叶舒展大方;卧狮形座,狮尾、头饰绿釉,嘴及狮身饰黄釉;卧狮颦眉怒目,嘴巴紧闭,两端有通气孔,鬃毛及尾卷曲。
自古以来,民间一直以虎、狮为神兽,可以镇宅守户。这两款虎、狮枕所作匍匐姿态.但仍不失其威严气势。因此,这类以虎,狮为造型的瓷枕,多含有除魔辟邪、逢凶化吉的寓意。工匠们在刻画虎狮神韵的同时,叉十分强调装饰趣味.所有我们看到的老虎,狮子在威猛之中又流露出孩子般的稚气,显得憨态可掬,惹人喜爱。
灯作为人们日常照明用具,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历史。至宋金时期,随着博山窑三彩技术的发展,各种造型的三彩灯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中。这些灯具大多釉色纯正,造型美观,形制多样,体现了当时博山窑三彩器的制作水平。
三彩狮子灯(图五),高15.5厘米,长12.5厘米。通饰黄褐釉,灯碗沿部及狮口、驭狮勇士饰绿釉,灯碗内部及底座无釉。整盏灯由盏、狮子、驭狮勇士三部分组成。雄狮体型健硕,神态威猛,狮口大张,怒目而视。鬃毛刻画细腻逼真,四足粗壮有力。狮前的驭狮人高冠、长衣、宽袖,一手牵狮,一手拈须。一副逍遥自在的模样。狮背的灯碗如伞盖。使得上下比列匀称协调。更巧妙的是,工匠们让狮尾灵动翘起,既支撑了灯碗,又起到了平衡造型的作用,可谓是匠心独运。
在中国的佛教故事中,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相传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是山西五台山,他是佛祖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而他的坐骑狮子是“智慧威猛”的象征。由此可推断,博山窑出产的三彩狮子灯当与佛教有关。而且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历来被人们视为避邪驱恶,镇宅招财的吉祥物,所以将狮子用作灯具装饰.既可以照明,又满足了人们祈求平安,福顺的美好愿望。
三彩莲花.上(图六)。高l 2.5厘米,口径5.7厘米,足径7.5厘米。全器饰黄绿釉,由灯碗,柄和底座三部分组成。灯碗呈莲花形,在四周均匀地分市着四层花瓣,每层6瓣,共4瓣。第一层呈黄色,每个莲瓣外都有一尊背光坐佛;第二层呈绿色,每个莲瓣缠枝纹图案;第三层呈黄色,每个莲瓣外同样有一尊背光坐佛;第四层也是黄色,花瓣极小。灯柄粗短.中鼓,底座吧饰釉。
莲花灯因灯形似莲花而得名,是佛教各种灯种之一,观音大士专用。在佛教中莲花代表“净土”,象征纯洁,有吉祥平和的意思。此盏莲花灯。造型平稳美观,技法凝练,远观恰似一朵怒放的莲花,给人一种典雅庄重的美感。
三彩竹节形瓷灯(图七),高25厘米,口长7.5厘米,底径16.5厘米。由盏、柄、座组成,底座为三乳钉短足盘,饰黄釉;盘心竖立由粗到细的竹节状圆柱,柱顶为半圆形灯盏,饰绿釉。此盏灯造型简约,结构合理,尺度适宜,制作精湛,是博山窑三彩灯具中的难得之品。竹节在民间寓意为节节高升,且因为坚韧挺拔的气质向来为文人学士所喜爱。郑燮在《板桥题画·竹》中就抒写到: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可以想象,古代无数书生在这正直修长的竹灯照耀下寒窗苦读,真可谓“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
博山窑三彩器除了日常生活用具外,人物造型也是其中重要的门类之一。这些人物形象大多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很多皆取其大体轮廓,对主要特征进行细致的刻划,显得小巧玲珑,动人可爱。例如与宗教有关的罗汉立像,罗汉的面部表情细腻祥和,衣绉刻画清晰飘逸,仕女俑一改唐朝时期的雍容丰满,变得俏丽修长;武士俑则明显带有金统治下的女真族形象特点,两目圆瞪,身材彪悍,肌肉发达,给人一种粗犷豪放之感,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含蓄内敛的文官俑,这件文官俑把中原人谦恭谨慎、凡事小心翼翼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图八一十二)。
博山窑三彩器中的人物形象包含了大量社会生活信息,从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到生活细节,包括人物服饰,发型等等。为我们观察和研究当时历史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综观博山窑三彩器,其最大的特点是釉色光洁晶莹,玻璃质感强烈,没有其他一些窑口三彩釉色的灰暗现象,而且也极少出现较高的返铅状态。即使一些器物因年代久远,表面呈现云母光泽,但也亮如幻彩,犹如虹霓。此外,博山窑三彩器不仅造型丰富,种类繁多,而且每件器物从小不盈握,至大到满尺都刻画的细腻多姿,栩栩如生。
博山窑三彩器充分反映了艺术工匠们高超的审美创造能力,是中国古陶瓷百花园中一朵绚烂的奇葩,是淄博古代劳动人们审美爱好和智慧情趣的结晶,是淄博地区陶瓷艺术的骄傲和宝贵财富。随着研究和宣传的深入,它必将散发出愈来愈绚丽的艺术魅力。